政治高考考点知识要点总结

时间:2024-05-25 12:05:36 宜欢 政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政治高考考点知识要点总结

  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政治高考考点知识要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政治高考考点知识要点总结

  政治高考考点知识要点总结 1

  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则需要现实的货币。

  3、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过多或过少。

  4、 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广义的信用卡是指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狭义的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信用卡。它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信用贷款为一体。

  使用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5、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本国货币,说明外币升值、外币汇率上升;反之,说明外币贬值、外币汇率跌落。

  人民币升值的利:

  ①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

  ②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

  ③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

  人民币升值的弊:

  ①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更加困难,加大国内就业压力。

  ②人民币升值使外商在中国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影响外来投资。

  ③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

  政治高考考点知识要点总结 2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政治高考考点知识要点总结 3

  1、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价格和供求的关系是什么?

  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的价格。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形成买方市场。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形成卖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同样生产条件下生产同类商品的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称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较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较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商品的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商品的价值相符。

  7、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8、价格变动对人们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的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有利可图时,生产经营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下跌,无利可图时,生产经营者会压缩生产规模。

  ②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企业只有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才能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哪个生产者能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品,他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

  政治高考考点知识要点总结 4

  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或者说要求人们自觉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区别:①二者的内涵不同;②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③功能不同,这又有两种情形: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联系:①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②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的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

  1、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割裂物质和运动二者联系的两种错误观点。

  2、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3、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原理:

  【原理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而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都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2)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方法论】承认客观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水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①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②要弄清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③要有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内外因关系的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的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也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视情况而定恰当选用其中的观点)

  6、量变质变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状态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

  【方法论】1、要求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2、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要学会优化结构。

  7、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趋势原理、事物发展途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我们应正确对待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坚定信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三)矛盾的观点

  1、对立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

  2、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的看问题,防止片面性。

  3、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它构成这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表现在: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②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事物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一风吹”。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它们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它们在不同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1)有助于我们掌握(或者说要求我们懂得利用)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有助于我们掌握(或者说要求我们做工作时要运用)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复杂事物的多个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同时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统筹兼顾次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突出任务”、“核心问题”、“放在首要地位”)

  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则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主流”、“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判断性质”、“占主体”)

  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原理内容】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矛盾有主次之分,同一矛盾又有主次方面,是两点和重点的统一。(什么是两点论和重点论?)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到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8、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找中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

  【原理内容】(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政治高考考点知识要点总结 5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的职能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经济全球化 外汇与汇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2)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 关税 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 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政治高考考点知识要点总结 6

  1.国家的四个构成要素是什么?

  作为国家的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2.国家的性质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根据国家性质划分,国家的历史类型有哪几种?

  ①国家的性质即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它表明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②划分国家类型的依据是国家性质。国家的历史类型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3.什么是国家?国家的职能有哪些?它与国家性质的关系怎样?

  ①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与表现,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②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就是专政。

  ③国家也具有社会管理职能。

  ④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集中体现和反映国家性质。

  4.从民主与专政的角度比较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①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享有民主的主体不同,专政的对象也不同。

  ②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表明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于一切剥削阶级国家。

  ③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明社会主义民主优于资本主义民主。

  5.什么是国体?什么是政体?国体与政体的辩证关系?

  ①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体主要研究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为实现政治统治、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必然要采取某种形式组织政权机关。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总是力求采用最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

  ③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政体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国体是影响政体的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历史渊源、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都可以成为影响政体的因素。)

  6.如何从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看实行民主制的国家?

  ①两种类型的国家制度: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即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②从国体、政体两个方面看: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从国体意义上讲,都是专政和民主的统一体;

  ③从政体意义上讲,则是实行同专制政体相对立的民主政体的国家。

  ④古代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封建制国家大都实行专制政体,而现代国家大都采用民主政体。

  7.从民主的发展程度和民主的阶级性质两个方面,如何正确看待资本主义民主政体与社会主义民主政体?

  ①从民主阶级性质看,社会主义民主政体是更高类型的民主政体,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②从民主的发展程度不同看,资本主义民主政体比较成熟和完备。

  政治高考考点知识要点总结 7

  1、文化的表现

  (1)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回顾历史,文化无时不在;环顾身边,文化无处不在。

  (2)文化具有特殊性: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2、文化的内涵

  (1)从本质上看: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从范围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文化的特点(如何理解把握文化?)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有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文化是一种素养。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4)文化离不开物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4、文化的形式

  (1)精神产品(静态):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2)精神活动(动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5、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政治高考考点知识要点总结 8

  1、价值与人生价值

  ⑴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⑵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看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2、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⑴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方法论】: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

  ⑴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如何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⑴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⑵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⑶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⑷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5、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政治高考考点知识要点总结 9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掌握科学理论,达到理论(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区别: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多变易失,凭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联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区别:含义、阶段、可靠程度不同。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原理:

  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应当在实践基础上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向前推移,逐步深化,不断扩展。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5、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原理:二者密不可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在综合的指导下深入的分析。

  政治高考考点知识要点总结 10

  1. 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考点剖析:

  (1)市场调节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的。

  (2)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不能调、调不着、调不动的地方。

  ②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③市场调节弊端的后果: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扩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备考锦囊:

  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市场调节的弊端是固有的,无法克服;

  ②凡是追求自身利益而违反道德、法律的不良行为都属于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体现在生产上一哄而上、一哄而退的行为,滞后性则是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2. 市场秩序

  考点剖析:

  (1)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2)措施: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备考锦囊对该考点的运用要与市场调节、国家宏观调控等知识紧密结合,从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掌握市场秩序的重要作用和维护市场秩序的措施。

  3. 宏观调控

  考点剖析:

  (1)必要性: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更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

  (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手段: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备考锦囊:

  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手段还有经济发展战略、收入分配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②财政政策涉及财政收入、支出,税收等方面的内容,主体为财政部;货币政策涉及的是利息率、存款准备金率、信贷的规模方向等的调整,主体是央行。

  ③国家宏观调控常打组合拳,各种手段综合运用。

  4. 科学发展观

  考点剖析:

  (1)地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备考锦囊:

  (1)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当前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等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

  (2)对该考点的运用要结合当前热点,如“央企重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低碳生活”“和谐社会”等。

  5.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考点剖析:

  (1)为什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2)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

  攻方向。

  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备考锦囊对该考点的运用要注意综合分析,此内容可拓展到企业经营、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等。具体来说,经济生活涉及国家和企业、财政与税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知识;政治生活涉及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党科学执政,人大立法等知识。

  6. 对外开放

  考点剖析:

  (1)原因: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2)做法: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必须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备考锦囊:

  (1)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国际经济合作是“双赢”,要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找到利益结合点。

  (2)对该考点的运用要与政治生活中国际关系、国家利益联系起来

  7.“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考点剖析:

  (1)地位: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2)意义: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备考锦囊:

  (1)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引进来”指引资、引技、引智(进口≠“引进来”)。

  ②“走出去”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等(“走出去”≠出口)。

  ③“引进来”与“走出去”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

  ④海外并购、境外投资属于“走出去”。

  (2)对该考点的运用要结合相关时政分析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

  ①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

  ②坚持以质取胜战略,培育我国自己的名牌产品,树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形象;

  ③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以拓展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空间,减少国际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

  8.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考点剖析:

  (1)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2)公民的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备考锦囊:

  对该考点的复习要特别注意: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行使这个权利的主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但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②监督权的监督对象是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9.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考点剖析: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另一方面,公民要自觉履行义务。

  (3)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备考锦囊:

  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指在守法上和司法上的平等,而不是在立法上的平等;

  ②公民在现实中的种种差异,有可能影响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程度,但不影响权利和义务的多少;

  ③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④公民的权利不能任意扩大或缩小。

  10.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考点剖析:

  (1)民主选举:我国当前人大代表的选举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这两种选举方式均为差额选举。

  (2)民主决策:具体途径有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

  (3)民主管理: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4)民主监督:合法渠道有信访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备考锦囊:

  (1)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为直接选举,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为间接选举;

  ②公民可以参与决策,但不享有决策权;

  ③村委会和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我国的基层政权。

  (2)对该考点的运用要结合我国当前政治生活的实际,如民主管理形式的创新,民主监督的广泛开展,四种参与途径分别发挥的作用等。

【政治高考考点知识要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要点总结05-25

天津高考政治知识要点归纳06-09

山西中考政治知识要点总结06-28

高中必备的政治知识要点01-10

初中政治基础知识要点总结06-27

高一政治必备的知识要点总结10-10

高中政治生活知识要点总结03-23

初中政治背诵知识要点归纳03-12

高考化学必背知识要点总结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