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30 14:20:35 艺诗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1.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从而加深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教 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经历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 法:

  理解分析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 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定向导学(5分)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

  (2)我们班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3)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4)水费一定,每吨水的价钱和用水的'吨数。

  2、出示目标

  (1)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从而加深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内容:课本62页例6

  1、 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2、 时间:5分钟

  3、 思考问题:

  (1)、题目中有哪些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你是从题中哪里发现的?

  (2)、这三种量成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判定的?

  (3)、列出关系式。

  4、跟踪练习

  这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三、 合作交流(10分钟)

  1、课本59页“做一做”第2题

  2、六年级一班学生在操场做操,每行站4人,可以站9行。如果每行站6人,可以站几行?

  3、聪聪每分钟走60米,8分钟可以到家。如果她从家走到学校用了6分钟,每分钟走多少米?

  四、质疑探究(5分)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重点强调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1)、题目中有哪些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

  (2)、这三种量成什么关系?

  (3)、列出关系式。

  五、小结检测(10分钟)

  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2、检测

  第64页的5、6、7、8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1)、题目中有哪些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

  (2)、这三种量成什么关系?

  (3)、列出关系式。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巩固正比例的意义,掌握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能正确地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

  4、在成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发兴趣。

  1、填空并说明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 )比例。

  (2)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成( )比例。

  (3)每块地砖的大小一定,砖的块数和所铺的总面积成( )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下面的内容铺垫。

  3、提出问题: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

  生1:把旗杆放下量。

  生2:爬上去量。

  生3:利用影子的长度量。(如果没有学生说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师: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找到解决的方法的。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学习这习欲望,欲望是产生动机的催化剂。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1、小黑板出示例5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

  李奶奶:我们家用了10吨水,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1) 学生自己解答。

  (2) 交流解答方法,并说说自己想法。

  算式是:12.8÷8×10

  =1.6×10

  =16(元)。(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需要多少钱。)

  (也可以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10÷8×12.8

  =1.25×12.8

  =16(元)

  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3)小黑板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 )和( ) ,说说变化情况。

  2)( )一定,( )和( )成( )比例关系。

  3)用关系式表示是( )

  (4)集体交流、反馈

  板书: 水费 用水吨数

  12.8元 8吨

  ?元 10吨

  水费:用水吨数 = 每吨水的价钱(一定)

  师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能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能给他们自信。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6)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你认为李奶奶用了10吨水交16元钱,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交流,汇报。

  2、变式练习。

  刚才我们用归一法和比例法帮李奶奶解决了水费的问题,同学们真不简单,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现下面的练习: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1)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5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学生独立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3)集体订正,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概括总结

  师:刚才我们用正比例知识帮李奶奶和王大爷解决了生活中的水费问题,请大家回忆一下解题思路,再想一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总结:

  1、分析找出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

  2、判断他们是否是正比例关系。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4、最后解比例。

  5、检验作答。

  设计意图:归纳解题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小明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集到了下面信息:在下午1时旗杆旁的一棵高2米的小树影长1.5米,旗杆影长9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解决求旗杆高吗

  师提醒: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身高和影长成正比例。

  学生读题后,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 题中已知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② 你能列出等式吗?

  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解答过程。

  2、教科书P60“做一做”。

  生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的巩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与生活实践,从中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3、5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水费 用水吨数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元 8吨

  ?元 10吨 12.8 :8 =χ:10

  8χ= 12.8×10

  水费:用水吨数 = 每吨水的价钱(一定)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掌握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能用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2、提高学生对应用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二、 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判断。

  2、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一.找到题中不变的量;

  二.根据不变的`量写出关系式;

  三.判断成什么比例;

  四.列出比例式;

  五.解比例。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5: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20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A.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①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B.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根据比例的意义,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交流。

  学生汇报:

  解:设要捆元。

  30=2018

  = 36030

  =12

  答:要捆12包。

  五.应用反馈 课件出示:

  1. 教材60页做一做第2题。(单价乘数量等于总价,总价一定)

  2. 课件上的练习题。

  指名扮演,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巩固新知,训练解题能力。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两种比例?好,下面我们就来回忆一下有关正、反比例的知识。

  师:你能准确地判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吗?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回合的抢答比拼:我会判断。(抢答要求:举手证明你有勇气,你会做,你没有抢答到但是你的手势判断正确,你仍然是最棒的。)

  出示: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探究新知

  (一)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探究例5)

  1、师:(对于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看样子同学们掌握的很不错,那么,学习了正反比例到底有什么用呢?(学生交流)来我们一起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吧!

  出示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过渡语: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看,李大妈和张奶奶在讨论什么问题,想不想去看看!(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读李大妈的话进行体会,主要让学生体会到通过李大妈叙述的两个条件挖出隐含条件每吨水的价格以及水费和用水吨数之间的联系,感受水的单价一定)

  师: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能不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帮李奶奶解决这个问题?看谁最先帮李奶奶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师:除了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了?

  生:比例

  3、引入新课:对,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讨论如何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4、师:通过大家的表情,好像老师不用教,大家都敢尝试。大家敢不敢自己试试?(相信学生,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教是为了不教。)

  呈现自学提示: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怎么判断的?

  (3)你能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吗?

  5、学生交流自学结果,相互补充,呈现一个完整的解答过程。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用比例知识来解决问题的?

  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引导生说出等量关系:水费∶吨数=水费∶吨数,然后尝试解答。

  6、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7、师:比较这两种解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理解?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光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且还要善于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当然,没有要求时,用什么方法都可以,但要求用比例解时必须用比例。

  8、即时练习

  过渡语:同学们帮助李奶奶解决问题,李奶奶把大家认真学习,帮助她解决问题的事情告诉了邻居王大爷,李大爷正为上个月交了19.2元的水费但算不出用水都少吨而犯愁,就急匆匆地赶过来向大家请教,大家愿意帮帮他吗?

  出示对话情景。

  师:观察帮助要王大爷的问题和帮助李奶奶的事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的交流中逐步认识到这道题与例5相比,条件和问题改变了,但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

  师:这次还需不需要老师给你一个解决问题的提示?

  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做,其余在下面做,形成一个竞赛的形式。演板的同学和大家交流自己的做题过程,教师进行鼓励和评价。

  9、师:上面两道题就是用正比例解决问题,通过大家亲身实践,你感受到用正比例解决问题需要几个步骤吗?

  (出示:表达是我的强项,让学生从学习提示、独立解决问题中逐步提炼归纳出自己做法,交流中逐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师:同学们真是很棒!通过自学能够感受到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这次老师想考考你们是不是真正的掌握了?你们敢应战吗?

  那么我们进行下一个环节:对比发现超越自我。

  (二)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习P60例6)

  师:解决了李奶奶、王大爷家的问题,下面的几个工人也遇到了问题,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1.课件出示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与问题

  师:关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参考例5的学习经验来解决,看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独立解决,并在小组交流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师:谁来说说做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回答)

  学情预设:一般的方法是:有的同学用算术方法,有的同学能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如30x=20×18,x=12。

  师:(教师手指30x=20×18,x=12。)为什么这样列式?根据是什么?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说出列式根据,因为书的总数一定,所以包数和每包的本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

  2.即时练习

  (课件出示:)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师:会解决吗?

  生:独立解决,交流订正。

  3.对比正比例、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相同和不同

  师:通过这2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例5和例6,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以合作的方式探讨,然后派代表汇报探讨结果。

  比较以上两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都是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不同点在于题中两种量的关系不同,计算方法也就不相同。

  三、目标检测

  师:课本第60做一做,是生活中的另外的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帮助解决?(要求用比例知识解)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做—做中的问题。

  师:请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情预设:第1题,小明买的是同一种圆珠笔,所以圆珠笔的单价不变。那么买的支数和所用的钱数成正比例关系,所以用正比例关系能解决这个问题。第2题,用反比例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感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课堂小结

  1、根据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怎样想,怎样解答,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步骤?(组内交流)

  讨论、汇报、师小结: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了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在这组题目中是用反比例解决问题,学生在对比中初步感受到怎样运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

  2、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要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的?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能力目标: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构建过程,培养发现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反比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感悟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难点:掌握反比例的特征,能够正确判断反比例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猜想导入,引出问题。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什么叫正比例关系?

  2、在生活中两个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关系,还可能成什么关系?学生很自然想到反比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问学生想学反比例的哪些知识,学生大胆猜测,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由此导入新课。

  达成目标:猜想导课,激发探究愿望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1、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

  (2)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2、情境导入,学习探究。

  (1)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高度(厘米) 30 20 15 10 5

  底面积(平方厘米) 10 15 20 30 60

  体积(立方厘米)

  提问:根据列表,你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回答:表中的两个量是高度和底面积。

  高度扩大,底面积反而缩小;高度缩小,底面积反而扩大。

  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300.

  (4)计算后你又发现了什么?

  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300,乘积一定。

  教师小结:我们就说水的高度和体积成反比例关系,水的高度和体积是成反比例的量。

  教师提问:高底面积和体积,怎样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板书:高×底面积=水的体积(一定)

  (5)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他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为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6)归纳总结反比例的意义。

  (7)比较归纳正反比例的异同点。

  达成目标:比较思想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十分普遍的数学思想方法,《成反比例的量》是继《成正比例的量》一课后学习的内容,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相似之处,学生从知识的差别中找到同一,也可以从同一中找出差别,学生学习新知识,进行深化拓展,归纳总结。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1、生活中,哪些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关系,举例说一说。

  2、课后做一做每天运的吨数和运货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3、出示反比例图像,与正比例图像进行比较学习。

  达成目标:学生利用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判断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学会分析并进行判断。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习。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达成目标: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五)课堂总结,提升认识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揭示课题—反比例)你有什么收获?学习中,你要提示大家注意什么?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xxx象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重点: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教学程序:

  一、新授:

  1、实例1:

  (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答:P=600s (s0),P是S的.反比例函数。

  (2)、当木板面积为0.2 m2时,压强是多少?

  答:P=3000Pa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的面积至少要多少?

  答:至少0.lm2。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xxx象。

  (5)、请利用xxx象(2)和(3)作出直观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二、做一做

  1、(1)蓄电池的电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R()之间的函数关系如xxx5-8所示。

  (2)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以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电压U=36V,I=60k

  2、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如果以蓄电池为电源的用电器限制电流不得超过10A,那么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R() 3 4 5 6 7 8 9 10

  I(A)

  3、如xxx5-9,正比例函数y=k1x的xxx象与反比例函数y=60k的xxx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3,23)

  (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随堂练习:

  P145~146 1、2、3、4、5

  作业:P146习题5.4 1、2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通过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对比练习,加深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提高判断能力。

  2、通过讨论与交流,体会正、反比例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分层次设计练习。

  (一)、第一层次,基本性应用练习的设计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一个因数一定,积和另一个因数; 积一定,一个因数和另一个因数。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3)、货物的总吨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次数。

  (4)、每袋茶叶的千克数一定,茶叶的总千克数和袋数。

  (5)、拖拉机每天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总面积和天数。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我们关键是看它们的什么?

  2、揭题

  我们可以应用比例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这节课,我们联系正、反比例应用题。出示: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习课)

  3、根据已知条件,将题目补充完整,使之成为用正或反比例解答的应用题,并列式。(口答)

  (1)、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15人,站了12行,?

  (2)、100克海水可以晒出3克盐,照这样计算,?

  4、对比练习:

  (1)解放军战士刘刚从兵营骑马去马场,每小时行60千米,要3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72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马场?

  (2)解放军战士刘刚从兵营骑马去马场,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

  1)读题

  2)师:现在我们运用比例知识来解答这两道题,首先看第一题,请同学们找一找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逐步出示数量关系式——对应关系——列出等式。

  3)按照第一题的讨论方法思考第二题。

  4)比较:正、反比例应用题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

  5)小结。板书: 判断比例关系

  找出对应数值

  列出等式解答

  5、只列式不计算:(用比例知识解,写清解设??)

  (1)读一本故事书,小红每天读25页,要读12天;如果要10天读完,每天应读多少页?

  (2)用同样的砖铺地,铺18平方米要用618块砖;如果铺24平方米,要用多少块砖?

  (3)一间房子要用方砖铺地,需要用面积是9平房分米的方砖96块;如果改用面积是4平房分米的方砖要多少块?

  (4)安装一条下水管道,15天安装了120米;照这样计算,20天能安装多少米?

  (5)100克蜂蜜里含有克葡萄糖;照这样计算,千克蜂蜜里含有多少千克葡萄糖?

  (二)、第二层次,综合性应用练习的设计。

  1、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把米长的竹竿直立在地上,量得它的影长是米

  (1)同时量得学校旗杆的影长是米,学校旗杆高多少米?

  (2)量出自己身边一个物体的高度,你能不能求出它的影长?

  2、知识间的联系

  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的高的。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是60立方分米,第一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问:“ 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的高的 ”还可以怎么说? 思考:当两个圆柱底面积相等时,(1)圆柱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

  (2)两个圆柱体积的比与对应高的比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你能有几种方法解答?

  说明:按照分数与比之间的联系,有些应用题可以用分数和比例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3、变式训练,加深拓宽

  (1)选择正确的解法:仪器厂现有5台机器,每天可生产1800个零件;如果用8台同样的机器,每天可生产零件多少个? X=1800X5 :5= X:8 同桌讨论:

  (1)为什么选择B?

  (2)用A解为什么是错误的?

  (3)它是什么关系的应用题?

  (2)如果将上题改成“如果再增加8台这样的机器?”,求每天可生产零件多少个?

  (3)改上题问句为“每天可多生产零件多少个?”

  (4)假如把上题条件再改为“用8台这样的机器,每天可多生产零件多少个?”

  (三)、第三层次,创造性应用练习的设计。

  1、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按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要行驶小时;实际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这样行驶完全程要几小时? 学生先独立思考列式,然后指名反馈。同桌学生讨论各个算式。师生集体讨论。

  2、在含有铅375克和锡 237克的合金中,增加铅多少克,可使铅与锡的比为5:3?

  二、拓展练习

  1、4人小组活动。并做好记录。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反比例的例子,与同伴交流。最后由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2、学以致用。

  (一)、判断.

  1.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正比例.

  3.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反比例.

  4.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

  5.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反比例.

  6.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8.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

  (二)、选择.

  1.把一堆化肥装入麻袋,麻袋的数量和每袋化肥的重量.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2.和一定,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3.在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这三种量中,成正比例关系是,成反比例关系是.

  A.汽车每次运货吨数一定,运货次数和运货总吨数. B.汽车运货次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运货总吨数. C.汽车运货总吨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运货的次数.

  (三)、思考. 如果,和 成比例,则 ∶ =∶

  三、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总结规律:如:涉及加减关系、平方关系、立方关系不成比例等。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教学用具:

  直尺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1、从实际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即vt=S(S是常数);

  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从函数的观点看,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成自变量与函数,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

  一般地,函数(k是常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下面的例子仅供

  2、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与的图象

  解:列表

  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

  一般地反比例函数(k是常数,)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3、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前面学习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习。

  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下列答案仅供参考)

  (1)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 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讨论与此类似。

  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2)函数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同样可以推出的图象的性质。

  (3)函数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近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近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图象的性质。

  函数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习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

  5、布置作业习题13.8 1-4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回顾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体会反比例函数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模型、

  2、归纳总结反比例函数的xxx象和性质,进一步体会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1、回顾、梳理本章的知识:

  如同已经学过的有关方程、函数的内容一样,本章内容分为3块:

  (1)从生活到数学:从问题到反比例函数,即建构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2)数学研究:反比例函数的xxx象与性质;

  (3)用数学解决问题: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2、可以设计一组问题,重点归纳、整理反比例函数的xxx象与性质,进一步感受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

  (1)由形到数——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由xxx象的位置或xxx象的部分确定函数的特征;

  (2)由数到形――根据反比例函数关系式或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确定xxx形的位置、趋势等;

  (3)形数结合——函数的xxx象与性质的综合应用2例如:如xxx,点P是反比例函数y?上的一点,PD垂直x轴于点D,则△xPOD的面积为________

  3、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求解一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例如:为了预防“xxx”,某学校对教室采用药薰法进行消毒、已知药物燃烧时、室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药量y(mg)与时间x(min)成正比例,药物燃烧后,y与x成反比例(如xxx)、现测得药物8min燃毕,此时室内空气中每立方米含药量为6mg。

  (1)写出药物燃烧前、后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低于1.6mg时,学生方可进教室、那么从消毒开始,至少需要多少时间,学生方能进入教室?

  (3)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不低于3mg且持续时间不少于10min时,才能有效灭杀空气中的病菌,那么这次消毒是否有效?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经历观察、归纳、交流的过程,探索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及其图像形状。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对图形的感知水平。

  3、情感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反比例函数刻画现实生活问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探索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主要性质及其图像形状。

  教学难点:

  1、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准确掌握并能运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教学过程:

  活动1、汇海拾贝

  让学生回忆我们所学过得一次函数y=kx+b(k≠0),说出画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对照图象回忆一次函数的性质。

  活动2、学海历练

  让学生仿照画一次函数的方法画反比例函数y=2/x和y=—2/x的图像并观察图像的特点

  活动3、成果展示

  将各组的成果展示在大家的面前,并纠正可能出现的问题。

  活动4、行家看台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2.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

  3.双曲线会越来越靠近坐标轴,但不会与坐标轴相交

  活动5、星级挑战

  1星:

  1、反比例函数y=—5/x的图象大致是()

  2、函数y=6/x的图像在第象限,函数y=—4/x的图像在第象限。

  2星:

  1、函数y=(m—2)/x的图像在二、四象限,则m的取值范围是

  2、函数y=(4—k)/x的图像在一、三象限,则k的取值范围是

  3星:

  1、下列反比例函数图像的'一个分支,在第三象限的是()

  a、y=(3—π)/xb、y=2—1/xc、y=—3/xd、y=k/x

  2、已知反比例函数y=—k/x的图像在第二、四象限,那么一次函数y=kx+3的图像经过()

  a、第一、二、三象限b、第一、二、四象限

  c、第一、三、四象限d、第二、三、四象限

  4星:

  1、在同一坐标系中,函数y=—k/x和y=kx—k的图像大致是

  2、反比例函数y=ab/x的图像在第一、三象限,那么一次函数y=ax+b的图像大致是

  5星:

  1、反比例函数y2m

  1xm28,它的图像在一、三象限,则2、反比例函数y

  活动6、回味无穷k4k2,它的图像在一、三象限,则k的取值范围是x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2、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

  3、双曲线会越来越靠近坐标轴,但不会与坐标轴相交活动

  7、终极挑战

  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bd经过坐标原点,矩形的边分别平行于坐标轴,点c在反比例函数y=(k2—5k—10)/x的图像上,若点a的坐标是(—2,—2)则k的值为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0-06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10-27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1篇)04-23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06-09

《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10-08

《反比例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03-30

《用数学》教学设计03-28

关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10-21

三年级《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