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05 18:13:41 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精)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精)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5页。

  教学目标 :

  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标的'排列规律,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且能利用口诀进行熟练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建立本单元知识系统,巩固知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学过了哪些内容?

  学生小组回忆交流,然后在班内汇报。

  2.教师小结,并交待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探究体验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空表,组织学生回忆归纳,把口诀填入表中。

  2.读表中的乘法口诀,仔细观察:表中的乘法口诀是怎样排列的?

  引导学生从横看、竖看、斜看等几方面尽可能的观察仔细、全面。然后进行小组内交流。

  1.学生分组摆乘法算式卡片,摆成一个有规律的表。并把本组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2.出示第65页第2题图,学生观察图,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自己解决问题。

  提醒学生注意:图中每个小朋友手里还拿着一朵花。

  三、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2.帮助小动物找家。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在问题情境中经历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植树情境,会根据同一幅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掌握6、7减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2、进一步理解图画应用题,明确图意,初步体会根据同一幅图列出的两道减法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3、 进一步加强加减法算式书写的练习,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有关6、7的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图画应用题,明确图意。

  课前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配套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口算卡片练习:开火车,教师随机出示卡片,学生读题后报出答案:

  3+2= 5-1= 4+2= 3+3= 2+2= 4-2=

  4+3= 2+5= 5-0= 5+1= 4+2= 3-2=

  2、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看到有些小朋友们准备去植树了,现在这些小朋友已经到达了植树地点,你们看;(出示例题情境图)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观察情境图。

  (1)图上有几人在植树?有几个男同学,几个女同学?教师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图上一共有6人在植树,有4个男同学,2个女同学)

  (2)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3)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2、同学们已经说出了想法,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女生有几个?谁会列式?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并列算式。 6-4=2

  第二个问题:男生有几个?谁会列式?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6-2=4

  讨论: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一个数减掉一个数等于另一个数,减掉另一个数就等于这个数。

  3、试一试,让学生看图列式,并简单表达自己的想法。

  7-2表示什么意思?7-5呢?如果不看图,你会怎样想?

  4、教学“试一试”。

  (1)首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图画的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说:一共有7个胡萝卜,去掉5个,还有2个。

  (3)教师媒体演示:虚线,表示去掉的意思。

  (4)教学虚线的意义:同学们,这条虚线就表示去掉的意思,表示去掉一部分,还剩多少?

  (5)将这到图画应用题完整地说一遍:一共有7个胡萝卜,去掉5个,还有几个?

  (6)让学生将这到图画应用题试着说一说。

  (7)列式计算,教师板书:7-5=2

  这是去掉左边,如果是去掉右边呢?

  (8)教师小结:同学们,像这样的题目我们叫做图画应用题。图画应用题中有也有虚线:表示去掉一部分,还剩多少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课件出示依次第1题图,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2)组织交流,说出填写的算式,并说说每组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提示:看到这个算式,你能马上想起来另外一个算式吗?

  (3)集体订正。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说说每个算式你是怎样算的,(从7-6=1想7-1=6)

  3、完成第3题。

  (1)课件出示第3题图,提问:树上有几个家,白菜老师问小鸟应该飞回哪个家,我们可以怎样看?(指名回答)

  (2)学生把小鸟与飞回的家用线连起来。

  (3)反馈交流。

  4、完成第4题。

  (1)学生独立计算,把答案写在书上。

  (2)比较每组中三个算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说说得数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完成第5题。

  (1)课件演示游戏玩法。

  (2)组织学生用准备的数字卡片进行游戏。

  6、完成第6题。

  (1)说一说7只蜻蜓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2)你能写出几道减法算式?

  (3)交流反馈。说出所有7减法几的算式。

  (4)补充6-□=□。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被减数是6、7的减法

  6-2=4   6-4=2

  7-2=5   7-5=2

  教学反思: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情境教学是最容易吸引学生并能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创造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设身处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根据一幅图里总数的构成,从中去掉一部分,剩下另一部分的数量关系,写两道减法算式,进一步理解减法运算的意义。通过例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示,列出不同算式,体会“一图两式”。减法的“一图两式”只要求学生写减数,一方面是适当降低要求,另一方面防止出现其他意思的算式。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经历建立“上、下”、“前、后”方向感的过程,会用这些方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难点:使学生体验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1.组织学生做“贴鼻子”游戏。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蒙上眼睛,其余同学用语言指挥他准确贴好鼻子。

  2.小结:

  (1)游戏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还可以让我们学到许多数学知识。刚才,同学们在发布指挥口令时,使用到一些表示方向位置的词语,你知道有那些吗?

  (2)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上下、前后”的方位知识。(贴课题:上下、前后)齐读

  二、认识上、下

  1.课件动态显示第1页主题图

  这是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一艘轮船正从桥下穿过,桥上正行使着各种各样的汽车,你知道它叫什么车吗?你能用方位词说说卡车在哪里?(在桥上)那轮船呢?那卡车在轮船的什么位置?轮船在卡车的什么位置?像这样你还可以说什么?

  2.注意看,现在有什么变化呢?是的,多了一列行驶的火车。一艘轮船正从桥下穿过,桥分公路桥、铁路桥两层。(课件显示)公路桥上正行使着各种各样的汽车,铁轨上行驶着火车。

  3、现在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说说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4.请你回答:火车在轮船的()面

  火车在卡车的()面

  5.同样是火车,为什么一会儿说它在上面,一会又说它在下面?

  6.师小结:火车对轮船来说,在轮船的上面,对卡车来说,却在卡车的下面。由于对比的事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

  (贴图片,指学生读,填答案考虑:轮船的上面有什么?)

  7.练习:

  (1)完成“摆一摆”。

  师说要求,生摆,指一生演示。

  (2)联系生活实际,冰箱里的知识。

  学生交流。

  三、认识前、后

  1.南京长江大桥以它的雄伟、壮丽,吸引许多游客前去参观。画面上有几辆车,你认识他们乘坐什么车吗?你觉得用什么词语来表示他们的位置关系比较合适?说一说它们是怎么排的?学生交流。

  师:你喜欢哪辆车,就用前、后和同桌说说它的位置。(汽车、摩托车、客车)

  2.请一组小朋友站起来。

  组织学生用“前”、“后”描述自己的位置;然后再向后转说说自己的前后位置的变化。同桌介绍自己的位置。

  3.同样是王英这位小朋友,她在队伍中的位置没有变,为什么大家一会儿说她在前面,一会儿又说她在后面?

  师小结:要确定前后位置,需要看与谁比,王英对李琳而言是在他的后面

  4.练习:小动物排队(生问生答,师问生答)

  四、巩固练习

  下面我们来练习一下,首先来看这几只可爱的'小动物。

  1、可爱的小动物

  2、游泳比赛(你能给它们排一下名次吗?出示答案)

  3、猜一猜:我知道他住几楼(小明住在1楼上面,4楼下面,你猜他可能是几楼)

  4、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上下前后)

  (随机)考考你:

  (1)住哪楼

  (2)排队问题

  五、总结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学得愉快吗?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你是怎么分清生活中的前后上下的?(如果我说“头是上,脚是下,脸是前,背是后,加手势齐说)生活中利用”上、下、前、后“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即简单又准确,但是要讲清和谁比。

  板书设计

  上下前后

  卡车在火车的上面

  火车在卡车的下面

  卡车在轮船的上面

  轮船在火车的下面

  听课反思及困惑:

  听课者: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

  2、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重点:

  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学到了许多知识,在数学方面,你都有哪些收获?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一下吧。

  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交流。其他学生补充

  板书课题:雪山乐园

  ——总复习

  二、回顾整理

  1、归类、综合。

  引导学生对于所学内容归类

  大约可以划分为4个板块的内容。2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分类、比较与位置;图形与位置;统计初步知识。

  2、欣赏雪山乐园。

  师:在我们书上的最后一个单元,留给我们一幅美丽的图画——雪山乐园,请同学们欣赏。看到这幅美丽的图画,你想说什么?

  3、提出数学问题。

  在雪山乐园里,你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最想提出那方面的问题?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中交流。

  4、复习20以内数的认识。

  (1)出示雪山乐园情境图,提问:如果你到雪山乐园,最喜欢干什么? 谈各自喜欢什么,交流汇报。

  (2)师:在雪山乐园,有这么多同学打雪仗,你知道有多少个同学打雪仗吗?让我们数一数吧?

  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数的?

  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数的

  (可以按顺序一个一个地数或两个两个地数或一组一组地数,还有其他方法。)

  (3)师:你还想数什么?

  自己一边数,一边作记录。

  想一想:怎样数能做到:既不漏数,也不重复数

  (4)师:我们今天来了11个同学滑雪。关于11,你都了解哪些知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数的顺序:11的前面是10,后面是12。

  数的组成: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

  数位:11的十位是1,个位是1。

  数的大小:11比10大,比12小。

  计数器 : 在计数器上表示11。

  5、在玩滑雪的小朋友中,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第一。”这里的第一与滑雪的有11个同学有什么不同?

  说两个第一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汇报交流。

  三、深化练习

  1、第1题,,教师出示1-20的卡片,让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数位,还可进行数的排序、大小比较等方面的巩固活动。

  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数位,行数的排序、大小比较。

  2、第2题,先让学生数一数花生的个数,完成连一连。“涂一涂”,再让学生观察8个花生的颜色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然后自己设计排列规律,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数一数花生的个数,完成连一连。

  观察8个花生的颜色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然后自己设计排列规律,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第3题是一道找规律的开放性练习题。练习时,可让学生先观察两组数中所圈数的规律,然后把剩余部分圈完。还可让学生按自己想得规律换颜色圈一圈,并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先观察两组数中所圈数的规律,然后把剩余部分圈完,还可按自己想得规律换颜色圈一圈,并相互交流

  四、完善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你表现怎样?

  自组评价谈收获及表现。

  板书设计:

  雪山乐园——20以内数的认识

  数的顺序

  11的前面是10,后面是12。

  数的组成

  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

  数位:11的十位是1,个位是1。

  数的大小:11比10大,比12小。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2、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3、发展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分苹果,并会把分的结果用数据进行记录。教学难点:组织学生分苹果,并会把分的结果用数据进行记录。

  教学准备:

  课件、10个苹果、学生准备10个苹果卡片、表格一份、开火车算式卡、老人图、儿童图、两个盘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提着一袋苹果进教室。

  师:昨天老师去人人乐买了一袋苹果,想把这苹果分成两份,一份送给敬老院,一份送给孤儿院,想请同学们帮忙老师一起分一分,大家说好吗?(好)板书课题:分苹果

  二、动手操作

  师:我们先来数一数有多少个苹果吧。老师从袋子里拿一个学生数一个(一共有10个)

  师:同学们,老师请你们帮老师把这10个苹果分成两份(师在黑板上贴出老人和小孩图),你们的手上都有10个小苹果了,用你们手上的小苹果代替这个分一分,并把你分的结果计录在小表格上,分一种记一次,看看你能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学生动手活动,边分边记,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

  1、同桌交流

  师:分好的同学请坐好,现在请你和你的同桌交换一下意见,看看你的同桌是怎么分的。

  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上台来说一说,动手分一分,看你是怎么把这10个苹果分成两份的?学生上台分实物苹果,分一种师板书一种。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0分成1和9与10分成9和1,你发现了什么?(师边问边把两个装苹果的盘子交换位置,强调实际上老师没有动盘子里的苹果)生:这两种分法是一样的,只是分的位置换了一下。

  师:这位同学说的真好,10分成1和9与10分成9和1其实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只要记一种就好了(边说边擦掉10分成9和1的板书),请你再看看还有哪两种分法其实是一样的呢?(师随学生说的划掉10分成8和2、10分成6和4的板书)

  四、记忆10的'组成

  1、全班齐读

  2、男女生比赛读

  3、报数游戏

  师生报数;师报出一个数,生也一报一个数,但这两个数的和一定是10。同桌互报数。

  五、课中休息

  师:同学们表现得很好,我们先休息一下,呆会儿更有劲头学习。现在老师教大家一首儿歌,全班起立,请跟着老师来做。1和9好朋友,2和8不分家,3和7笑嘻嘻,4和6拍皮球,5和5拉起手来跳个舞。学生在音乐声中和老师一起互动。

  六、引出相应的加减法

  展示10个苹果分成1和9的情形。

  师:谁可以根据这样的分法说出加法算式,说说你的理由。

  生: 1+9=10,左边1个苹果,右边9个苹果,合起来是10个苹果。生: 9+1=10,右边有9个苹果,左边有1个苹果,一共是10个苹果。师:如果老师拿走左边的1个苹果,你可用一个式子说老师这个动作吗?说一说为什么你这样列算式?

  生:10-1=9,本来有10个苹果,拿走1个,还剩9个。师:如果老师拿走的是右边的9个苹果呢?

  生:10-9=1,本来有10个苹果,拿走9个,还剩1个。

  师再展示10个苹果分成5和5的情形,分别要求学生根据此分法写出一个加法式子,并假设其中一堆被老师拿走,要求学生说出相应的减法式子。

  师:请同学们根据你们不同的分法,写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写完后同桌互查。

  学生活动,写完后同桌互查。

  七、开火车游戏

  师出示算式卡,学生开火车。开放题练习

  师:咦,老师怎么听到喊加油的声音呢,我们去看看怎么回事吧。(课件出示课本41页小狗爬台阶图。)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有一只小狗在爬台阶,它要爬上顶了,才可以吃到那根骨头。师:其他三只小动物在干什么呢?

  生:它们在喊加油,并且帮小狗算还差几级。

  师:我们也来加入它们的啦啦队吧,帮着小狗算还有几级就可以吃到了。学生举手回答,小狗跳一级,列一个算式。10-1=9,10-2=8……

  八、小结

  师:同学们,非常感谢大家帮助老师分好了苹果,你们有什么话想对老爷爷老奶奶还有小朋友说的吗?老师可以帮你们把话传给他们听。学生自由发言

  十、打开书做练习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几和几(第19页和20页的教学内容:5以内数的组成)

  完成两个“做一做”和第22页的第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4和5的有关组成,并有效地渗透有序的思想。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4和5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计数器:老师拔数,学生观察

  1)先拔两颗珠子,问:这是几颗珠,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2)如果再增加一颗珠,这时又是几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指名说,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写数字3

  3)如果再增加一颗珠,这时又是几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指名说,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写数字4。

  4)请你比一比:4和3谁大,谁小?请你用符号连接。

  二、学习新知:

  (一):主动探索:4的组成

  1、请你拿出4个小棒,摆一摆,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

  2、你能把这4根小棒分成两堆吗?请你试一试。(学生自由活动,老师巡视)

  3、学生汇报操作结果,边板书边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板书)

  4 4 4

  1 3 2 2 3 1

  4、读数的组成

  (1)先领读: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

  (2)再让学生自由地读,同桌对口令

  (3)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

  5、察上面数的组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再发言)

  (先分成1和几,再分成2和几,再分成3和几我们在记得的时候可以只需要记2个就可以了)

  (二)学生合作:学习5的组成

  1、教师:刚才,你已经拿出了4根小棒,现在想一想,再增加几根小棒就是5根小棒了?

  2、师:刚才你们真能干!发现了这种奇妙的规律,那么你能用这种方法来把5分成两堆吗?并请你把分的情况像老师一样写出来,可以吗?请你们小组合作,试一试。

  3、学生分小棒,老师巡视。

  4、学生汇报分的情况,学生边回答,老师边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5 5 5 5

  1 4 2 3 3 2 4 1

  5、读一读

  (1)小老师带读(2)小组开展竞赛读

  (3)师生对口令(4)同桌对口令

  (5)试着背一背

  6、观察:请你认真观察上面的4个数的组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先可小组里互相讨论,每个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选一个代表发言,其余的同学认真听)

  7、评价:你们自己组说得怎么样,你认为哪个组说得最好?,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8、完成第20页的做一做:先摆一摆,然后再连线。集体评价。

  三、练一练:

  第21页的第5题:集体评价

  第22页的第6题:这是一题判断题,是学生第一次遇到,教师可以先教学生如何做,然后学生再开始进行判断。

  四、作业本

  反思: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于是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1—5的组成时,引导学生用手指表示数,用彩色笔画圆点表示数,根据老师的要求动手摆圆片、摆小棍摆出不同的形状来表示数等;教学2—5的组成时,我先让学生动手分圆片或小棍,把它们分成两部分,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数的.组成自然而然的在学生的谈话中总结出来了,接着我让学生们一起观察、讨论,发现规律,说说怎样能更快地记住数的组成,在肯定学生有自己想法的同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说说那种方法更好、更简单易记,找出最佳的方法。在这样的动手操作中学生不仅掌握了5以内数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的意识。

  游戏是学生的最爱,是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手段。“找家”、“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5以内各数;“他是谁?”的游戏帮助学生巩固对序数、基数的认识;“扑克牌游戏”和“手指歌”帮助学生记忆数的组成。再加上童谣、歌曲的介入,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一边游戏一边学习,玩中学、做中学,寓教于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整理与复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明确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进一步明确“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及“共有几人”这类问题及计算的方法。

  3、在整堂课的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参与、小组合作等方式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能与他人合作交流以及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意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课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数学乐园”去做游戏,你们想不想参加?

  生:想。

  (板书课题:数学乐园)

  师:老师把大家分成四个小组,哪个小组在做游戏时获得胜利,老师就给这个小组加一颗五星,游戏结束时,哪个小组的五星最多,哪个小组就是冠军队,老师为冠军队的每个人准备了奖品,要想得到奖品,可一定要加油呀!哪个小朋友听课最认真、发言最积极,老师还会奖给他一颗“数字之星”。

  二、组织游戏,寓教于乐。

  游戏1:对山歌

  师:前段时间,我们一起学习了数的组成,下面我们就来做这个对山歌的游戏:老师说一个数,你们说一个数,两个数合起来组成8。

  师:我出5。生:我出3,3加5等于8。

  师:我出2。生:我出6,6加2等于8……

  (1组和2组、3组和4组各派一名代表对9的山歌,然后1组和3组、2组和4组派一名代表对10的山歌)

  游戏2:小小邮递员

  师:刚才4个小组的同学表现得很精彩,现在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是一名小小的邮递员,谁知道邮递员是做什么的?

  生:送信的。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四个信箱,信箱上标有数字(3、6、7、9),请各组小组长发给每名同学一封“信”(口算卡片),先在“信”的背面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把“信”上的题目算出来,得数是几,就把它投到标有这个数字的信箱里去。(学生在音乐声中依次上台,读出题目,说出得数,然后投到相应的信箱里。)

  注意:可适当安排投不出去的“信”,对于没有送出去的信,先让学生在一边等候,等其他学生投完后

  让学生说出为什么送不出去。

  师:信都送完了,是不是每个同学都是合格的邮递员呢?

  (老师把四个信箱分发到四个小组里,由组长带领组员检查信箱里的“信”是否送对了,由组长向老师汇报结果,对于送错的信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送错了)

  游戏3:比多少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各组男。女生的.人数,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提出比谁多几,比谁少几的问题。

  游戏4:接力赛跑

  师:小朋友喜欢赛跑吗?我们来做一个接力赛跑的游戏,看哪个小组最先到达终点。(出示4块小黑板,每块黑板上写出相同的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题目,并用纸蒙上,学生做题时撕去蒙住的纸,做完后拍下一个同学的手,然后下一个同学接着做。最后全班同学一起检查正误。

  游戏5:贴一贴,说一说

  1、教师:草地上,左边贴4只小鸡,右边贴3只小鸡。学生根据图提出数学问题:

  (1)一共有多少只小鸡?(4+3=7)

  (2)左边比右边多几只?(3+4=7)

  (3)右边比左边少几只?(4—3=1)

  2、教师:荷叶上,左边贴6只青蛙,右边贴2只青蛙。学生根据图提出数学问题:

  (1)一共有多少只青蛙?(6+2=8)

  (2)左边比右边多几只?(2+6=8)

  (3)右边比左边少几只?(6—2=4)

  三、宣布比赛成绩,颁发小奖品。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玩得开心吗?(开心)其实今天我们做的游戏是应用了我们刚刚学过的1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等以后我们学了更多的知识,老师还领大家到数学乐园里来玩?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读数;掌握20以内的顺序;初步体会11-20各数的组成

  2.通过生活化的实例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了解十进制;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参与实践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体会引进十进制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体会引进十进制的必要

  [教学过程]

  (黑板上贴出数字卡片、花、蝴蝶)

  一、学习新知

  1、初步感知(猜一猜,数一数)

  今天老师来和大家一起玩个游戏,比眼力。看看谁看得又快又准。

  图上有几个巧克力呢?(五个)

  我们再来,图上有几个巧克力呢?(六个)

  再来,注意看要变多咯,有几个?(10个)

  这是我们学过的10以内的数,10以内的数我们还学过哪些?

  我们一起来从小到大数一数。

  谈话小朋友:在生活中,像这样,满10根捆一捆的现象经常可以看到。昨天老师去买铅笔,我要买10根铅笔,营业员阿姨数都没数,就给我一捆,我很奇怪,一数这一捆正好有10根铅笔。满10根捆一捆,这样拿起来多简单啊!不要1根1根的去数。我又想买10本小本子,营业员阿姨又数都没数,给我了一包,猜猜里面有几本?这一条餐巾纸里面也有10包。

  10个一是1个十(课件)

  你能数出10根小棒捆一捆吗?满10根捆一捆,一捆是1个十,所以我们可以说,10个一是1个十。我们来轻轻读两遍把它记住了!

  2.认识“十、十几”)

  (1)12根

  现在老师要你摆出12根小棒,你会用这种好方法摆一摆,能使人一眼就看出是12根。

  你是怎样摆的?

  生:左边摆1捆,右边摆2根,

  师:1捆里面有多少根?对呀,学习数字10的时候,老师说过,满10根可以捆一捆。12根小棒,这样摆,使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出是12根。这个方法真好!(课件出示)

  (2)12根、11根、19根、20根

  ①12根:

  刚才我们摆出了12根小棒,你能看着自己摆的小棒

  ②11根;

  如果拿走1根,看看现在是多少根?师贴出11根,老师觉得这个数很特别,你知道特别在哪吗?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黑板出示小棒和数字)

  ③19根:你能快速摆出19根小棒吗(学生摆的时候,老师在上面摆)19根,先摆1捆,再摆9根,对吗?谁也摆对了?

  ④20根

  如果我们在19根旁边再添一根,现在变成多少根了?对极了!满20根了!右边单根的满多少根了?满10根我们又可以怎样了?现在你桌上有几捆了举起来给我看看! 2捆就是多少根小棒?把小棒轻轻的放在铅笔盒旁边,然后看上面.

  2个十是多少?你们真聪明!刚才我们摆出了一个比较大的数:20。几个十是20?(20黑板出示小棒和数字)(板书2个十是20)

  (3)草莓雨伞(14 17)

  数好了花儿蝴蝶,我们来数草莓小伞吧!估一估,草

  莓多还是小伞多?猜对了!(如答案不同:到底谁猜对了呢,知道了它们的个数就知道谁多了!图上的草莓东西既不能像小棒一样满10个捆一捆,也不能像花儿蝴蝶一样先摆出10个,有什么好办法,使我们更快的看出有多少个呢?数一个就可以在草莓上划一下做一个记号,满10个圈一圈。

  三、练习

  (1、抓一把小棒,数数有多少根)

  2、11-20

  (1)补缺少的数13、15、 18(教师贴出11-20各数)

  看!在活动中,我们认识了很多新的数,-------,

  它们都比10大,它们也想从小到大排排队!哪个数排在10的后面呢?

  (2)揭示课题:这些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11-20的各数

  (3)从7数到17,从11数到20

  (4)提问题

  师:这些新朋友乖乖的从小到大排好队了!一起来读一读。看到这儿也有很多数,小明有4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想一想。

  比12多1的数是几

  和18相邻的数是几和几?

  10和12中间的数是几?

  15在几和几的中间?

  3、0-20

  (1)我们以前认识了0-10,今天,我们又认识了11、12……

  从0到20,我们都会一个一个数,那么从0开始,你会2个2个数吗?5个5个数呢?10个10个数会吗?100

  (2)下面来数数生活中的物体

  这是什么呀,鞋子!2只鞋子是一双,这里一共有多少只鞋呢这么快!你是怎样数的?

  这是?香蕉,一把有几只香蕉?怎样数,更快!

  (3)0-20,这些数,有大有小,你能帮他们从小到大排一排吗?谁最小?接下来是?

  4、找生活中的数

  (1)身边的数:尺、书

  尺:看!老师学习上的好帮手尺子请来了。看到这些数了吗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来越大?

  数学书:15页19页

  在我们的数学书上也藏着今天学习的数呢!我们来翻书比赛吧!我说一个页数,看谁最先找到。第15页,是小猴捞月亮的这一页,你找到了吗再翻到第19页,你怎么翻的这么快你是从15页开始往后翻还是往前翻为什么呀?

  (2生活中的数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能见这到些数。

  老师收集了几张图片,找一找这些图上面的数。

  (图1)公交站牌

  提问:这是18路公交车的站牌。你看到了哪个数

  (图2)绿灯

  提问:这是什么12是绿灯闪烁的秒数,根据你平时的观察,谁知道12后,下个数是几接对!红绿灯上秒数的变化是从大到小的,当从12变为0时,变为接下来绿灯会当到0时就显示黄灯了.一会儿马上要变红灯了.我们过马路的时候要知道,绿灯行,红灯停。

  (图3)米袋

  提问:见过这样的图吗大米重20千克,这里的千克是表示重量的单位。平时我们要节约粮食.

  (图4)电梯图

  提问:这是电梯的按钮。如果小红家在10楼,她想去16楼的好朋友家去玩,小红就按了数16,那电梯开始是往上还是往下我们一起说一说电梯里数的变化,10接下去是-------.

  四、课堂总结

  在生活中你见过这些数吗?我最喜欢其中一个数,它比12大,你猜猜是哪个数(大了小了----)是18,现在大人的身份证号码就是有18个数字组成的,同时,它也是一个很吉利的数!你最喜欢哪个数请你用这个数说一句话。

  我们的周围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字世界,数字无处不在!希望我们每个小朋友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和思考,这样我们会越来越聪明的!

  [板书设计]

  认识11~20各数

  (10)个一是1个十

  (2)个十十20

  [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由于此前学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表示十几。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复习导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而且本节课的内容是很抽象的数的认识。因此我先让孩子复习了0~10的数,从而导入新课:认识11~20各数。这样的导入,既使孩子们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了复习,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2、注重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数的组成。

  教学中从学生现实起点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初步感知“十进制”的概念时,我先让孩子自己数出小棒,孩子有1根1根数的、有2根2根数的、有5根5根数的`等不同方法;然后带领学生认识1根小棒表示1个一,接着师生一起一边摆一边数,数出了10个一,这时教师说明有时为了方便把10根小棒捆成1捆,通过提问“1捆有几根”得出10个一就是1个十,这时教师要求孩子利用身边的皮筋去实际动手捆一捆,加深对1捆表示1个十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个重点的理解,我还请一位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演示,让孩子们去说一说,从而突出这个重点。

  在接下来的12的认识上,我让孩子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实际动手摆一摆。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展示,让学生讨论:“怎样摆能看得很清楚?为什么?”从感知到理解,到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比较、解释原因,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巩固“十”的知识形成过程。最后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完成对11、13、19的认识,理解2个十是20。掌握了它们的组成。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在《新课标》中是非常重视的。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通过猜数游戏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让学生猜一猜铅笔有几支、再实际数一数,再让他们思考怎样能让别人看得更清楚?还可以让其他孩子给出一些建议,如果我想让他抓得比这个数多一点或少一点,你有什么建议,让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后再去抓,培养学生的数感,也给他们以成功的喜悦。为了进一步培养估数意识,我让孩子去估草莓图、雨伞图,再教给具体数的方法,看谁估数和数数的结果比较接近,向学生渗透估算意识,巩固了对“十”的认识。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还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也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

  首先是“十”强调不够,虽然我主观上想让孩子去感受、去操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少数几个孩子捆不好皮筋,最终还是没有将小棒捆成一捆,我应该自己亲自动手演示,而不是动画展示就算了事。其次正是因为“十”孩子理解不深刻,以至于在12的认识上花费了很长时间,不能只在等待,可以请几个摆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摆得快的原因,这样教学或许更有效果。三是在估算时可以让孩子充分介绍自己数的方法,给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而后让他们在展台上展示自己的方法,将10个圈一圈、数一数,从而体会“十”的运用。

  每节课都会有“意外”,每节课也都会有生成、有收获。通过这次课堂评比,我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但是我将以“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为目标”,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第十一课时 连 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页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和迁移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磁性小棒,实物投影仪,录音机,录音磁带。

  学具准备:1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进行“画苹果比赛”,分男女两队,第一轮为双人赛,第二轮为三人赛。

  每轮比赛结束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判断出胜方。

  师:我们看到了一场激烈的比赛,老师还注意到了,同学们能计算出3个数相加的结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连加。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跟读。

  二、新课

  课件演示:先是1条鱼游出来,接着5条鱼一起游出来,又游来了2条鱼。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画面的意思,并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算式:1+5+2=8。

  教读算式,学生跟读:1加5再加2等于8。

  师:算式里的“1”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

  指名答。

  问:计算1+5+2=8,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指名说)

  除了这方法以外,还有没有别的想法?

  教师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加连加。在计算时,我们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把加得的结果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把加得的.结果再和第一个数相加;还可以先把第一个和第三个数相加,把加得的数再和第二个数相加。

  三、教师教做课中操

  四、联系生活实际

  师:连加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比如说我们开学时买作业本,买了2本算术本,2本图画本,4本生字本,一共买了多少本作业本,算式是2+2+3=7(可由学生说)。平时你们在哪里用过连加?谁能说一说?(指名说)

  五、动手摆小棒

  让学生按照教师要求摆小棒,同时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学生根据摆小棒的情况列出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个别汇报。

  六、游戏:出手指

  学生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其中三名学生出手指,另外三名学生根据

  对方所出手指数写连加算式,游戏轮换进行。

  教师宣布游戏开始后,巡视并进行指导。

  游戏结束,投影出学生写的算式,集体讲评。

  七、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记得连加算式怎么读吗?怎样计算连加?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内容

  分类

  教具、学具准备

  铅笔一捆(14根),铅笔分类图,电脑课件。

  铅笔(同桌一捆),实物卡片(水果、花、衣服),纸。

  教学设计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对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新授课

  1、教学分铅笔。

  a、老师手里有一把铅笔,仔细观察,这些铅笔都一样吗?

  想一想都是铅笔,可以怎样分一分呢?

  请同桌两个人合作,先观察,然后一边分一边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b、同桌合作分铅笔。

  (教师巡视,指导。)

  c、汇报。

  问:哪组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你们是怎样分的?

  ◆按颜色分。

  ◆按有没有橡皮头分。

  ◆按有没有削过分。

  ◆按笔杆的形状分。

  ◆按铅笔的型号分。

  ◆按笔杆的材质分。

  (学生边汇报,老师边将分得的情况图贴在黑板上。)

  d、小结。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动手操作,我们将同一种物品──铅笔进行了分类,可以按照颜色分,可以按照有没有橡皮头分,可以按照有没有削过分,可以按照笔杆的形状分,这些都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的,每次分的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2、小组合作──分实物卡片。

  a、活动要求。

  ◆先将口袋中的物品倒出来,仔细观察,讨论一下你们想怎样分;

  ◆把分好的物品放在纸上摆一摆,再贴在纸上;

  ◆比一比哪组同学友爱、谦让、合作好!分完后,再小声说一说还可以怎样分。

  b、学生合作。

  (老师巡视、指导)

  c、汇报。

  ◆水果卡片。

  ◆花。

  ◆衣服。

  d、小结。

  通过小组合作,我们又对同样的物品进行了分类,大家分得都很好!

  练习(课件)

  1、你能将公园里的人分一分吗?

  2、举例。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类,想一想,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分类的情况。

  想一想,可以怎样整理你书包中的物品呢?

  师:分类摆放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希望同学们都养成放置物品有序、有条理的好习惯。

  3、提高题(第41页第6题)。

  将这些图形分一分,你有几种分法?比一比,谁的分法多?

  教学设计说明

  分类的第二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对同一种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由于学生已经对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知道对不同的物品要分类,那么对于同样的物品怎样进行分类呢?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分同一类物品,理解对于同一类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使学生能够与第一节课对比、区分,从而进一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同时,通过动手分铅笔、小组合作分卡片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在动手中体会分类的意义,在合作学习中体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教学中,力求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通过学生举例:书架上的书可以分成爸爸的、**的、我的,还可以分成工具书、小说、杂志等;收拾衣柜时要把上衣放在一起,把裤子放在一起,把袜子放在一起等等,使学生切实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养成按照分类的方法收拾书包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专家评析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学的根本目标。新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首先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为此,教师要先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探索学习进行铺垫。其次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使他们从小就能博采众长,克服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之初步建立起团队作战意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分类”这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只是还不认识它罢了。本学期研究的两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使之对“分类”这一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分类的标准,使这一知识得到升华。

  1、创设问题情境,初步感受知识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根据这一教育思想,我认为在课堂教育环节上,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导刚刚上学的孩子初步感受知识,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非常重视起始课上环节的设计与处理。因为这一环节设计得好,学生学习的心向即被聚焦了,便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为此,课前我们先带学生去学校附近的超市,进行有目的的参观,让他们观察超市中各种商品的摆放。让学生置身于分类的环境中感受分类。在讲“分类”的第一节课时,我们用电脑设计了超市中零乱的货架,让学生进行调整,感知分类的作用。这就为新课的引入进行了有效的铺垫。因为是用多媒体动画教学,通过丰富有趣的画面,一下子就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争抢着发言,要帮助老师整理货架。第二节课,我们设计从分铅笔引入新课,形式新颖,别具匠心。学生拿着铅笔自由想像,毫不夸张地说,每个学生都打开了思维的闸门,他们那诸多的分法(按品牌、颜色、有棱无棱、削与未削、有橡皮否)已远远超出了教师课前的设计。

  两节课都能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形成愉悦的学习心理,并表现出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由于这样步步引导,环环推进,产生的教育效果是良好的,为下面的学习铺垫道路。就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

  2、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小学生脑中的具体形象,决定于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所以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学习,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结合相关情境,让学生自己逐步探索、发现和总结。特别是实际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的重要途径,也是调动学生自己学习、积极学习的重要手段。

  “分类”两节课的教学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学生的动口说出、动手分分,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感悟知识的内涵。

  为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课前我们制作了大量的学具,有服装类、文具类、球类、水果类及蔬菜类等图片,然后将这些“物品”混合后分放在若干个纸袋中。学具袋发到学生手中,教师要先提出一些相关要求。小组活动开始后,学生看着五颜六色的“物品”,情绪高涨。在组长的带领下,都埋头有目的地进行分、摆、贴。教室里秩序井然,偶有争吵声,也来自于学习中的激烈争论。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作为他们中的一员说:“我能加入你们组的活动吗?”他们高兴地接纳我,遇到有难度的争论、操作,慢慢地感悟“分类”的真正含义。

  “分类”的第二节课比第一节课难度大,因为第一节课只需要学生把不同类的“物品”分开,掌握单一分类标准即可,而第二节课则是同类物品按不同标准分类。因为标准较多,学生不易把握,我们便同样准备了多样的感性材料。例如饮料类,虽然都是听装,但商标的颜色不同;鲜花都是郁金香,却有颜色和朵数之分;衣服又分为长短袖、有无衣领、套头和开襟等等,这些“物品”在教学活动中,都需要学生经过认真观察,找出不同的分类标准,然后按类别摆放在老师提供的纸板上。可见,学生观察、分类的过程,正是对“分类”这一概念进一步理解的过程。它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提高了掌握分类标准和运用标准分类的能力。最后将学生的“作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还进行了美的教育。

  我们知道,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第二阶段,是学生对探索过程的表述。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学生的创新成果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而语言表达过程的本身,也是对思维再加工的过程,进行信息再加工。如果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上,不加以分析、概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可能升华。只有将具体的操作过程通过语言的加工表述出来,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单纯的操作活动,不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的。真正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操作让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能够升华。因此小组活动后汇报时,老师不做具体要求,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想向大家介绍什么就介绍什么。于是都争着说自己小组是如何分的──争着说这样分、那样分的好处是什么──这是一次发散思维和语言加工的极好训练,反映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反映出他们已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毫无疑问,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教育活动从来都是师生、生生多边互动的。

  1、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新颖有趣的教学环节能激发学生的愉悦情绪。而良好情绪的感受又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这是认识活动中很重要的方法和手段。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发现规律。因此实际操作前,教师必须向学生说清操作目的、方法、步骤,给学生的操作思维以导向。例如,“分类”教学第一节课,操作活动开始前老师说:“你们想体会一下售货员的工作吗?”“那好,这纸袋中有许多物品(自制图片),请你们每四人一组合作。把物品倒出来,先分一分,看看可以怎样分?再摆一摆,看怎样摆合理?如果满意了,就把背面的双面胶纸揭下来,贴在纸货架上。撕下的小纸片不要随手扔放回口袋中,注意环境的清洁。看看哪个组设计得合理、美观,哪个组合作得愉快。”通过这样的导向,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操作活动中,就连平时不爱发言、听课不专心的学生也进入了角色,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正确的导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必须重视。有组织、有目的的操作活动,不但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能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在某一时间内达到超常状态。但必须注意到,我们面对的是21世纪的“独生代”。自私、以我为中心是多数孩子的共同弱点。为此,在操作活动中我们强调合作,其目的有三:第一,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长远的观点看,未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可能更注重团队精神。第二,合作可传递出各种信息,包括学生的各种想法,能帮助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以便有的放矢的施教。第三,“合作”是开放式的交流信息。学生的各种见解、思路,在交流中得到肯定或否定,培养学生虚心和求实的精神,使他们能在比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合作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不甘为人后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立体作用。

  “分类”两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多次采取了合作互动的方式,选择不同的组合形式(小组、同座位),达到相互交流启发的目的。合作中教师除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还注意观察各组的合作效果。对最初的授课班级,曾发现合作不愉快的现象,有的学生认为图片好看、好玩,一人独揽,不许别人动手;有的组讨论意见不一致,各说各的、各干各的,互不服气。两人合作分15枝铅笔,有的组就一人一半,自己分自己的。汇报时有的学生只想自己都说了,不给别人发言的机会。发现这些问题后,教师及时进行引导、教育。在纠正这些错误做法的同时,初步给了学生团队作战的意识,强化合作精神。由于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形成了浓厚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合作气氛,把整节课的学习推向高潮。

  总之,学生在学习中参与意识越强,合作意识越浓,越能发挥他们的潜能,越能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分类”教学中,教师没有过多讲解分类的含义。这是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将学生带入实际生活,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体会、理解分类,然后再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意向,为创造性思维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教师只是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

  第一节课,从整理超市商品入手,到小组合作,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过的分类现象。这时学生头脑中迅速回闪着他们接触过的种种感性材料。然后他们争先恐后地举出了丰富多彩的实例,如:厨房里碗、盘子的摆放(按大小、质地),书柜中书籍的排列(可按种类、大小),衣柜中衣物的放置(可按季节、衣裤、内外)学生将这些物品在家中分类摆放的情况说得清清楚楚。这说明实际操作加深了他们对分类意义的理解,感悟到分类的真正含义,所以才能恰如其分地举出各种例子。

  第二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虽然难度较大,但因有了第一节课的分类基础,学生在第二节课活动中,就有了创新思维的条件。如分花时,教师的目的是可按颜色分,也可按品种分,而学生在实际摆放时,两种标准都考虑到了,他们或先按颜色分,再把每种颜色按品种分;或先按品种分,再把每一品种按颜色分,思维是完整的。这说明学生对分类的理解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能综合思考问题,灵活运用分类标准。特别是举生活中的例子。如把许多书、本放在一起,让学生分类,他们同样能用同一标准或不同标准有效结合的方法,准确地进行分类,并往往超出老师的教学要求和设想。可见学生对分类知识的学习已得到升华,这是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成果,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了。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不但进一步巩固了分类知识,同时也认识到教学来源于生活。教师通过正确引导,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数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经验来认识、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的上的学科,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就是不断超越原有状态和水平的过程。要使学生不断创新,教师应创新在前。如果教师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学生的创新将被扼杀。因此,教师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接受再教育,使自己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才能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大胆的创新。这是21世纪合格教师必备的素质。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本课通过让学生初步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课的重点是教学生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2、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

  课前准备

  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做手指游戏,教师和学生一起做。

  2、填字游戏,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引入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

  提问:

  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开口朝大数”,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尖尖朝小数。”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比大小,中间用等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5、动手动脑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物品请学生上台摆一摆,填一填。

  (1)看一看,比一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三组练习结束后进行小结。

  三、练习天地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点学生回答。

  四、小兔子的家

  (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说出来?

  (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

  五、课后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可以用“>”“<“和”=“来表示比较的结果,描述它们的大小。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前后、上下、反正

  教学难点:认识左右的相对性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请大家把食指放在鼻子上,听老师口令,看谁反应最快!

  1、师示范,然后学生一起做。

  2、增加难度(加方位再指)

  师:刚才大家动作都很快,现在老师想增加点难度,大家再来试一下,好吗?

  师“我们加上方位来指,看谁反应最快?(生指,可能出错或比较慢)

  师:这一次游戏有的同学出错了,看来有的同学分不清左右。这一节课我们就是要认识的两个方位。

  (板书:认识左右)领学生认读左右。

  二、辨别左右

  1、感知左右手

  师:刚才这个游戏你们玩得高兴吗?(高兴)高兴的同学请举手。(教师和学生朝相同的方向举起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还是你的左手?(右手)请你举得再高一点,谁能说我们常用右手做什么?(生自由说)

  师:右手做得事情可真不少!

  师:这只是右手,另一只是左手。左右手要多锻炼,多锻炼会使我们的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找身体上的“左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身上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指一指?(让生边说边指一指)(找一生评价)他指的左右对吗,说得怎么样?

  师:评价左右眼仔细看,左右耳认真听,才能像他这样准确的评价别人,你真了不起!

  3、机器人游戏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用身体上的“左右朋友”来做个游戏好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玩机器人游戏。老师做遥控器,同学们来做机器人。遥控器发出指令后,看哪个机器人做得又对又准。机器人准备好了吗?开始(由快到慢)

  (1)伸伸左手,摸摸左肩,拍拍左腿,跺跺左脚;伸伸右手,摸摸右肩,拍拍右腿,跺跺右脚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2)左右互摸

  请坐,小朋友们做得又快又准,想象我们身体上的左右朋友会改变吗?

  生:不会。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左右手,还找到了身体上这样一左一右的好朋友,现在,你知道该怎样判断左右了么?

  生:右手这边就是右边,左手这边就是左边(找三个同学说一说)师:那今后,我们就用我们身体上的左右朋友来判断左右方位,好不好?

  4、说说教室里的左和右

  5、给大树找朋友

  师:小朋友都有好朋友,看,黑板上有一棵大树,它好孤单呀,它也想找朋友玩,你们愿意帮助它吗?嗯,大家真有爱心!看,它们就是大树的好朋友:小鹿、小兔、小鸟、蘑菇,下面让我们把这些好朋友贴在大树的旁边,老师要让坐得端正,不说话的同学上来:左边5只鹿,右边3只兔,上面4只鸟,下面6个蘑菇。

  三、学习左右的相对性1。介绍左右的好朋友

  师:今天来听课的老师非常想认识一下我们班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的左右分别是谁?

  (1)生自己说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再找一个同学介绍左右两边的好朋友,转身再在相反方向介绍,感受左右的相对性。

  2、师:同一个好朋友,一会儿在左边,一会儿在右边,你有什么发现?

  有发现的的同学请举起你的右手。生举

  师:老师也有发现,我也举起右手,仔细看,你们的右手和我的右手,有什么发现?(生:相反)

  师:为什么?

  生:面对面,方向相反。

  师:怎样才能一样?

  生:转过去。

  师:真聪明,当我们方向一样时,你的右边和我的右边就一样了。请再举起你的'左手。生举。

  师:老师也举起我的左手。看!又不一样了。老师再转过来,一样了吗?奧!原来左右不是固定不变的:当我们的方向一致时,左右是一样的;而当我们的方向相反时,左右也就相反了。同学们都知道:在走廊里、楼梯上、公路上都要靠右行走。

  3、看课件图片问:上下楼梯时,都是走右边,为什么不在同一边?因为:他们上下走的方向不同。(适时进行安全教育)

  四、巩固练习

  1、剪子包袱锤游戏:(师生同方向做)

  师:刚才同学们学的太好了,为了奖励大家,咱们再来做一个更好玩的游戏。全体起立,一起跟老师做: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反反正正,石头、剪子布,谁赢了,再来一遍。

  2。好,同学们玩的真开心!我们一起去小明家做客!练习:小明家住几号房?

  3。练习:看玩具,说位置。五、小结

  小脑筋动一动,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同学们见过别人握手吗?经常用那只手握呢?好,全体起立,面对面站着,我们和别人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今天大家合作的非常好,下面就请和你对面的同学握握手,说再见吧!

  教学反思:

  认识左右这一节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已经进行了初步认识,学生已经学会了以自己为参照物判断左右,分析从左往右数或从右往左数,物体在第几个。因此,能正确建立左、右的方位感。但对于左右的相对性的内容,部分孩子接受起来则非常吃力,并且还存在着很多混淆的现象。课后,我进入了深深的反思当中。

  课前,我们年级组几个数学老师认真分析了教材及练习,找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为考虑到很多学生一看到左右,觉得都是以前的知识,会认为很太简单。实际上,这个知识点相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比较难的。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左、右”已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相对性这一知识点却很难,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我们讨论,该如何去教学这一内容,到底讲多深。当判断的人物和你方向相对时,可以转身,把自己当成判断物,再根据自己左右手的方向判断。有些老师也提倡让学生把练习本的图贴在胸前,这样判断物的方向也和自己一样,这个方法也很好。

  课堂上,部分孩子在做从左数、从右数的类型的题目时,就开始钻牛角尖,明明应该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观察,一些孩子却偏偏考虑

  了左右的相对性,站在图中人物或者动物的角度去观察。为此,我组织学生同桌都伸出右手握手,判断老师举得是不是右手等活动,最后教师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的数学:上下楼梯怎样走?交通规则规定应该在哪边走?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使学生产生讨论的兴趣,学生既学会了生活中的左、右,同时也学到了从小要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又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的

  1.通过“看、摸、滚、推、搭”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每组一袋各形状的的实物、立体图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一猜,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数学王国一游好吗?数学王国里有很多的物体,(出示课件:立体图形的漂亮盒子)快看,和平鸽还给你们带了一份礼物呢!想知道漂亮的盒子里都有什么吗?(想)我们赶快打开看看吧,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说。(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名称)

  2、汇报交流:哪个勇敢的同学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其他同学细听,看看你们有不同的吗?(结合小朋友说的学具出示课件:粉笔盒、饮料盒、皮鞋盒、足球、易拉罐、茶叶筒、积木块、乒乓球、魔方、接力棒等实物)

  【过程评析】由学生喜爱的参观活动引入,抓住了“童心”, 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了情趣。接着由说“礼物”,使学生自然的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去,学习素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学生感到亲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探索新知

  (一)、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

  1、分一分。这么多物体中,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指导小组合作)

  2、说一说。请小朋友说一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结合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课件)

  3、揭示概念

  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学生说教师在电脑分出的各类物中抽象出立体图形并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过程评析】让学生大胆的尝试将“形状相同的礼物”放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各类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合作的能力。接着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立体图形,将他们从形象的感知认识上升到抽象、理性的认识。

  (二)、认识物体的外形特征

  1、认识长方体。

  ①活动:请小朋友们拿出你们学具袋中的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②汇报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生:①长方体是长长的,面有大有小我是看出来的。我摸到长方体有“疙棱”,还有平平的地方。

  ③教师小结:长方体是长长的、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2、认识正方体。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我们来认识正方体,拿出正方体学具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的感受。 ②汇报: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正方体。

  ③小结:正方体是方方正正的,有平平的面。

  3、同样方法认识圆柱、球。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圆的,上下两个圆的面一样大。

  球:光光的、鼓鼓的,能滚动(提示: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题醒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赶快找一个看一看,摸一摸,看一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4、小结: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四位新朋友,它们的名字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他们都是立体图形。

  【过程评析】让学生经历 “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各类物品的特征,符合学生“爱说、爱动、好胜”的特点,让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玩”中学习了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和学数学的价值,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5、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哪些物体是圆柱,哪些物体是球吗?

  【过程评析】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操作体验

  1、玩一玩 比一比

  ①请小朋友们每个人在礼物袋中分别拿出一个球、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在桌子上轻轻滚一滚、推一推,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内说说)

  ②汇报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能推动但不能滚动,圆柱和球都能滚动。(电脑出示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幅图、出示圆和球的滚动图)

  ③议一议。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样吗?为什么?圆柱和球一样吗?为什么?(小组讨论,组间交流)

  【过程评析】让孩子在玩一玩、比一比、议一议的活动中,找到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发现了圆柱与球的共同点和区别。直观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进一步理解了立体图形物体的本质特征,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2、游戏:摸物体游戏,教师说明游戏规则:先让一个同学从学具袋中拿出一个立体图形给另外两个同学看并叫出它的名字,然后把这两个同学的眼睛蒙上,然后让他们从桌子上摸出这种物体,其他同学进行判断。

  3、搭一搭

  师: 现在,我们就用这些物体做积木,请各小组的同学搭一件你们最喜欢的东西,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搭得最有创意。

  (师强调:小组先想商量好要搭什么,然后再看看桌子上的物品哪些可以用,哪些不可以用。) ②小组展示成果,并介绍各部分的名字。

  【过程说明】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又增加了趣味性,进益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学的开心吗?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作息,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写半时;

  2.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正确读写钟表上的半时

  教学准备:

  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导入:前面我们学会了认整时,那么你们会认其他时刻吗?

  2出示拨到10时半的实物钟,问:知道它是什么时刻吗?

  3板书课题:认识半时

  (二)自主探索,认识半时

  1.出示显示为3时半的钟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时针指向什么位置?分针指向什么位置?与表示整时的时针和分针有何不同?

  2.听汇报后讲解:当时针指向3和4之间,分针指向6,就是 3时半。板书3时半。

  3.出示显示为8时半和10时半的钟面模型,提出要求:独立观察钟面,认出钟面时刻,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认时刻的方法。

  4.听汇报,板书:8时半,10时半。

  5.知道电子表半时是怎么表示吗?

  6.介绍电子表半时的表示方法:中间写两点,点左边是几时就写几,点右边写“30”就是表示几时半

  7.提出要求:听老师念时刻,自己拨钟。

  (四)实践应用,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1.提出要求:结合生活经验,独立完成第93页“做一做”

  2.评讲“做一做”

  3.实践练习:请大家说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下午2时半,5时半,晚上9时半都在做什么?

  4.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十六第3,4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小朋友都学会了认识半时,你能把认识半时的方法给大家说一说吗?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得出10可以分成哪两个数及哪两个数能合成10,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能够熟练运用10的分与合。

  教学重、难点:

  掌握10的分与合,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2-9数的组成。

  提问:你能有顺序地说出2-9各个数的式子吗?指名学生回答,要求有序地回忆。

  二、新授

  1.激趣导入

  谈话:老师有一个魔袋,里面有一些圆片,请一位同学上来抓一些,然后数一数抓了几个,老师很快能猜出袋子里剩下的圆片的个数。你们相信吗?让一个学生上台抓球,老师猜过后再倒出来验证。

  谈话:其实袋子里有10个圆片,老师是根据10的分与合推想出来的,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样这么快的猜出呢?板书:10的分与合。

  2.教学10的组成。

  (1)媒体演示:有一串珠子,其中的一个被涂上了红色。提问:这里一共有几个珠子?有几个红色的?几个没有涂色的?

  谈话:10个珠子分成了1个红色的和9个没有涂色的,那么也就是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看到这个,你马上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10的式子,10可以分成9和1,打开书填写第一个式子。

  (2)谈话:仔细观察,第一串已经涂了一个红色,第二串应该涂几个红色?第三、第四、第五串又应该涂几个红色?应该从哪边涂起?和学生共同完成涂色。(教师媒体演示)。按照涂色的结果依次填写10的组成,指名学生上黑板填写,集体评议,同桌相互检查。提问:根据这些式子你还能想到什么?

  3.有序地表述和记忆10的分与合。

  提问:谁能把10的分与合有次序地说出来?

  先将10的组成完整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再指名回答,你用了什么方法来记忆10的式子?

  4.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数字卡片。

  让学生找一找:哪两张卡片上的数字合起来是10。找到以后把两张卡片举起来,并且说给小朋友听:几和几组成10,请其他小朋友当裁判。

  (2)完成第2题。

  提问:火车头上面的一个数和后面的两个数是什么关系?

  有学生自己说明:火车车厢上下两个数合起来正好是火车头上面的数。让学生将数字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全班反馈。

  (3)完成第3题。

  提问:你们看题中的两位小朋友在干什么?你知道为什么7是3的好朋友吗?如果男生拿着卡片“1”该怎么办?女生要拿卡片几,怎么回答?

  三、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新的本领?

  8、9的数的式子的研究和回忆可以为学生研究10的式子打下基础。

  课后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2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24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3-30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5-18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5-23

一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30

一年级上册数学《雪山乐园》的教案10-09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7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08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