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时间:2024-05-23 08:21:2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1

  第周第课时授课时间:XX年月日

  课题

  复习比较与分类

  课型

  复习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复习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2、通过复习进一步帮助学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

  3、通过复习,使学生能根据统计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分辨物体的位置和顺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审清题意。

  教学难点

  关键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时间安排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位置与顺序”及立体几何图形。

  二、复习“时间”。

  三、复习简单统计

  四、小结:

  1、说一说。

  让学生与同桌说说自己的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左边有几个人,右边有几个人。(个别学生反馈)

  2、我说你摆。

  学生每人一组立体几何模型,老师下口令,学生按要求摆放。如:先放一个正方体,在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圆柱,在正方体的左边放一个球,右边放一个长方体。教师边说边巡视学生的摆放情况。

  3、做课本第100页第1题。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立体几何图形。

  (2)说一谭左上,左下,右上、右下所指示的位置。

  (3)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集体交流。

  1、我拨你说。

  (利用课件演示,当分针和时针停下来后,让学生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我说你拨。

  每人一个钟面学具,老师说时间,学生在钟面上拨出相应的时间,然后同桌交流检查。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和同学要给予帮助。

  3、完成课本第101页的认一认。

  (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反馈,说说自己是怎样看的。老师也可以再次把整时和半时,快整点和刚过整点做个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做课本第1030页练习题。

  1、让学生观察图,帮助学生弄懂图中符号的含义和题目意思。

  2、学生独立解决完问题后,老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3、根据统计出的数据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本节课复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生:说说自己前后左右都有谁,都有几个人。

  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

  生:小组内交流

  独立完成练习。

  学生各抒己见。认为那样是有顺序地摆放。

  作为复习课,不能只是单纯地做习题,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因此设计了这样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复习课的主线,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总结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归纳解决问题的办法。

  板书设计

  复习位置与顺序前左○右后

  课后反思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2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

  1、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复习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20以内的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相关的式题,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2.在具体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

  3.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复习措施及课时安排:

  1、复习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弄清学生对哪些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哪些知识还存在问题,存在什么问题,从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活动,以增强复习的实效性。

  2、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把本学期所学知识分块归类复习,针对单元测试卷、复习册、作业中容易出错的题作重点的渗透复习、设计专题活动,渗透各项数学知识。专题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复习的内容综合化,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4、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5、根据平时教学了解的情况,结合复习有关的知识点做好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工作。

  6、知识分类

  知识点 对应教材 复习说明 课时安排

  认识钟表 第八单元P91-P95 巩固整时和半时的读写,另外通过练习看接近整时的钟面(P120),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1课时

  认识图形、分类 第四单元P32-P37,第五单元P38-P41 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四种平面图形,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并能辨认这些图形;复习按单一标准和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

  1课时

  20以内的数 第一单元P2-P5,

  第二单元P6-P13,第三单元P14-P22、P29,

  第六单元P42-P71,第七单元P84-P87 学生对数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等已经比较熟悉,重点是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和20以内数的组成(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 第三单元P23-P31,第六单元P42-P81,第七单元P88-P90,第九单元P96-113 1、通过对算式的计算与分类,整理加减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填写加减算式中的未知数。

  3、掌握10以内的加法与20以内进位加法的不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在解题方法多样化的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1-2课时

  解决问题 贯穿于第三、六、七、九单元 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中给出的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复习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出形象图以外的资源,如看图并根据对话信息进行计算。

  四、学生常见错题及解决策略:

  认识钟表

  1、 写时间会写成11:12、11:时30分或11时30等;

  2、容易把6时半看成是7时半。错因:时针旋转的方向未弄清,时针其实是过了6,但还没有到7。

  3、画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会长短颠倒或者长短不分。 1、平时多观察钟表上的时间,加深其对时针、分针及其旋转方向的认识。

  2、通过亲自动手拨出,更好地巩固对整时和半时的认识。

  3、分针指着6,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半,注意是过了几。

  4、培养细心观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 1、数图形时不注意顺序;

  2、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本质属性未掌握好。

  3、把长方体与长方形的名称混淆。

  4、按同一标准分类时不能找出其中的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 1、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者边数边作记号等方法。

  2、要求分清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0以内数的认识

  1、 数数出错;

  2、 8的后面是()或者4的前面是(),学生有时会把后面和前面弄错。 1、 数数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者边数边作记号等方法。

  2、 看尺子图能较好的分清前后关系。

  1、分不清几个和第几。

  2、左右不分

  1、读题时先把题目中重要的字、词圈出来。

  如:将从左数的第6个涂上红色,把从右数起的5个圈起来。(5个要全部圈在一起)。

  2、反复读几次。

  数的组成:个位是6,十位是1,这个数是(61),由5个一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51) 1、认真读题。

  2、可自己在纸上画一个数位表,对着写。

  20以内的加法及10以内的减法 1、 看错数字

  2、 看错运算符号

  3、 12+3=42,错把个位3加到十位上 1、 仔细看题,认真检查;

  2、 可用符号帮助;

  3、 检查时默读题目。

  一图四式

  用部分数减部分数:

  3+7=10 7+3=10

  7-3=4 列减法算式时必须用总数减部分数

  看图列式计算 1、不能选择正确的方法及有效的数学信息。

  2、找不到题目中的全部条件:形象图与对话结合的。

  1、加法是把各部分合并在一起,而减法的本质是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

  2、要求孩子记住:问号问的是几,等号后面就写几。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3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几何图形的认识。

  2、一方面巩固钟表中整时和半时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看接近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教学重点:认识图形,并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图形

  二、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1、学生回答有哪几种图形,教师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1)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有几个?学生再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2)教师分别指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学生举起对应的几何图形。

  (3)教师出示实物,让学生说出每种物品是什么形状?

  (4)指名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1)学生回答有哪几种图形,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2)问: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几个?学生再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3.对比

  (1)教师拿出一个正方体的盒子,和盒子一个面大小的正方形,指名说出名称。

  (2)问:谁能说一说他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3)用同样的方法观察长方体、圆柱的面各是什么形状?

  (4)完成第7、8题,集体订正。

  二.认识钟表

  1、拨钟,分组活动,让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每个整时和半时,小组中同学相互检查。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2、认钟,教师拨钟,学生认;指名拨钟,学生认。

  (1)引导学生观察整时:时针和分针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稍偏了一点。告诉学生: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2)完成第9题。

  同座相互说一说,指名说,并说一说为什么?

  3、数字表示法

  (1)问:你们认识电子表上的时间吗?请学生说一说怎么认的?如果我们要把钟上的时间跟电子表一样表示,你会吗?

  (2)第6题,学生完成,点四人板演,集体订正。

  三、游戏:

  在盒子里摸图形,学生摸出来后,告诉大家这是什么?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复习了哪些知识?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理解,掌握某物体的形状;熟练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加减法;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进一步巩固掌握钟面的时刻。

  2、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灵活地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学具,钟表。

  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体。

  1、举例说明物体的`形状。

  说一说我们认识了物体的哪些形状,每一种形状分别举出3个例子。

  2、学生动手操作。

  师:把铅笔盒放课桌的左上角,把练习本放在课桌的右上角,把小刀放在课桌的左下角,把橡皮放在课桌的右下角。然后打乱顺序,同桌两个人,一个说一个摆。

  3、总复习第1题。

  左上图长方体有几个?圆柱呢?球有几个?正方体有几个?

  二、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1、数一数。

  从0数到20,再从20数到0,(一齐数。)完成总复习的第2题的第1个表格。

  2、分别观察第2、3个表格。

  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可以说都是双数,也可以说每次都加2,还可以说隔一个数写一个数等。)

  3、补充练习:按规律填数。

  19、17、()、()、()。

  10、()、14、()、18。

  三、数位的意义。

  1、画一画。

  在计数器上最右边的一位是什么位?

  15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15的个位上是几?十位上是几?

  1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16、17、18、19、20,谁能在计数器上表示?

  它们的十位和个位上各是几?

  2、完成总复习的第3题。

  四、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

  1、抢答。

  13-6=14-9=15-7=

  6+6=9+9=12-5=

  2、完成总复习的第4题。

  五、认识钟表。

  谁能说一说我们认识了钟面上的几种时间?

  在学具钟表上分别拨出这几种时间:整时、半时、快几时了、几时刚过,然后认一认总复习的第5题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后记: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掌握某物体的形状;熟练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加减法;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进一步巩固掌握钟面的时刻;同时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5

  复习目标:

  1、使学生使一步掌握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2、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口头表达能力。

  复习重点:

  使学生使一步掌握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复习难点:使学生使一步掌握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复习过程:

  一、提出问,解决问题师:有一天是,小猴做了一个梦,梦见了自己和好朋友小兔、小熊一起飞上了天空,他们坐在月亮上,数星星。大家看了小猴和他的好朋友分别数了几颗星星。

  生:小熊数了9颗,小猴数了8颗,小兔子数了11颗。

  师:根据他们数的星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们的问题想好后,可以任意请一个小朋友回答。

 二、看图列式

  1、课本102页第8题(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图意思,找出问题。(2)学生独立解答(3)全班交流反馈,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课本102页第9题。(1)引导学生分别数出两副图的意思,提出数学问题(2)学生独立解答(3)学生汇报交流,比较两题方法的不同之处。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学生观察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独立思考

  3、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与讲座,说说各自的想法

  4。全班交流。

 四、数学故事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编一个简短的数学故事

  2、学生独立列出列式,并解答

  3、集体交流、反馈中,说说是怎样列式的,算式里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

  五、总结

  1、质疑:以上问题,还有哪些疑惑?

  2、总结: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数学问题,同学们要开动脑筋,想想用什么方法来解答。

  教学后记:使学生使一步掌握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口头表达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6

  第八单元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未知加数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场景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写出相应的算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根据具体情境选择信息提问题并列算式。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选择信息提问题并列算式,体会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二、综合运用提升。

  1、教科书第77页第1题

  学生独立做,做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教科书第77页第2题

  学生独立做,做后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通常是从左算到右。

  3、教科书第77页第3题

  教师带着领读题目,问:这道题目首先要做什么?(计算出算式的得数,再进行比较)

  学生独立做,做后交流。

  4、教科书第77页第4题

  场景图中有些什么,各有多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5、教科书第77页第5题

  你能根据小鸟、小狗和青蛙的活动情况,列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吗?

  你能说说你的式子是什么意思吗?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内心的体验主动参与学习。这样,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7

  课题:和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的:

  1、通过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得出相应的四道加减法算式。

  2、通过活动可能出现的情况,归纳并学习有关10的所有的加减法算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圆片,数字卡片,小黑板,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踢足球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一场足球赛,好不好(出示挂图)

  二、教学新知,知识探索

  1、联系图,让学生观察图意。

  2、对于图里的场景,让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描述。(如“从图上看,左边6人,右边4人”;或“从图上看,黄队6人,蓝队4人”。)

  3、列式让学生独完成。

  4、列式后,让学生结合图意讲讲四个算式的`具体含义,使他们再次巩固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5、“试一试”的教学。让学生抛花的圆片,(抛正面和反面的次数)写出4道(或2道)加、减法算式。

  6、让学生说一说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分别得出相应的加、减法算式。

  三、知识巩固及应用

  1、想想做做的第一题。让学生合作出示卡片,相互说法加法算式。

  2、第2题可先让学生用手指着右边的数一道一道地算,然后同桌两人合作,相互各算一遍。

  3、第4题让学生先口算,再把算式和相应的花用线连一连。

  4、第5题通过直观理解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感知多几、少几的关系,为以后探索这样的数量关系,学会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作准备。要引导学生理解每次是谁和谁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的表达也不同。

  5、小黑板出示两道开放题。通过开放题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归纳有关10的加、减法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02页第7—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的计算技能更加巩固,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意识和初步繁荣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小黑板、口算卡片、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

  二、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1、复习10以内加减法的方法。

  2、做第7题。这题着重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分小组活动。在学生自己找一找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按规律有条理地找卡片说算式,如按加法的数是1、2、3……顺次来整理,并进行交流。

  三、计算练习。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6 + 3 = 4 + 5 = 8 — 0 = 3 + 7 =

  10 — 8 = 10 — 5 = 2 + 4 = 6 — 1 =

  5 + 3 = 2 + 6 = 6 — 6 = 0 + 9 =

  1 0 — 6 = 7 — 4 = 1 + 9 = 4 + 4 =

  第8题正式对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提出了速度要求。练习时要除了要注意口算的.正确率外,还要适当注意速度。但速度要求不要太高,一般在2分钟内能完成这些题就可以了。

  四、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1、做第9题。把得数是4的每一块涂上颜色,看看像什么?

  学生涂色,分组练习,然后交流。

  2、用小黑板出示一些综合性的题目。

  学生分组解决问题,然后交流。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通过复习小朋友们熟练地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计算中正确运用计算技能正确解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9

  教学目标:

  1、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加强学生的整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二、复习

  1、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进位加法卡片,学生自己整理,小组合作进行整理。

  教师参与学生的合作

  2、学生说说自己的`整理过程

  3、请你观察你的整理结果,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说一说

  横着看:

  竖着看:

  斜着看:

  4、你在做的时候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说计算方法。用凑十法

  三、课堂练习:

  1、请你自己选择你喜欢的算式计算,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2、学生计算

  四、独立作业:与家长做口算卡

  五、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10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02页“总复习”,练习二十二的第1~11题,整理和复习0~20各数的认识及加减法。

  教学提示:

  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组织复习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和序数及进一步巩固“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2. 培养学生数数、读数、写数以及数的大小比较的能力。能正确、迅速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

  3. 让继续感知整理和复习的作用,感受“学生文化”。进一步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数的序数含义、数的顺序及数的组成,能正确、迅速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熟练计算20以内加减法。

  教具准备:

  课件、磁性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

  作业本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

  回忆小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谈话导入等。

  回忆小故事导入法:教师可以选择最近发生的一些数学小故事导入本课。比如

  师:我讲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谁再讲一遍?

  学生回答。

  师:xxx同学的把这个故事讲得准确又完整,请其余同学向他学习。……

  【设计意图】这个导入法承上启下,既可以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

  游戏导入法

  师:我们做个口算接龙的游戏好吗?从第一行开始,第一个算1+1,第二个算前一个算式得数+1,算到到20后。游戏开始。

  改变第二个加数计算。……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烘托出热闹、有竞争性的学习气氛,提高数学课的趣味性。

  谈话导入法

  师:同学们,本学期的学习即将结束,想一想在这个学期中我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师:我们这学期学习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内容是20以内的数,第二个内容是20以内的加减法,第三个内容是认识图形。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前两个内容:(板书)2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

  二、复习20以内的数

  1.我们先来将20以内的数数一遍。谁能倒数一遍?

  一起顺数,指名倒数。教师注意调控课堂,注意走神的学生。

  2、教师引导学生复习这些20以内数的意义。

  教师课件出示下图问:这些数可以表示什么?

  指名说。

  预设: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捆数、盒数、瓶数等。

  3、复习数位。

  教师:在这个数位表中,左边第一位是?第二位是?学生接答。

  4、复习10以内的数的组成。

  师出示数字卡片,学生说数的组成。

  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本第103页第1、2、5、6题。

  第1题练习时,可通过第2幅图让学生说说 1个十是多少, 通过第 4幅图让学生说说14的个位上的数是几,十位上的数是几等。

  第二题让学生说说怎么比较多少。

  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 可让学生说说每组数有什么规律, 你是怎么发现的。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呢?哪些内容已经掌握了,怎样掌握的,还存在哪些问题?你觉得哪些同学值得你学习?

  【设计意图】复习告一段落,结束前让学生回忆复习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已经掌握了,怎样掌握的,还存在哪些问题,可以用什么方式展示自己的复习成果。这样学生不但将学到的知识有条不紊地储入到“知识库”,而且培养了探究精神,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增加了合作精神,促进反思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加强。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整理,使学生掌握整理复习的方法,发现10以内的加法表的规律,提高计算速度。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和相互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明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场数学竞赛,长颈鹿裁判听说同学们昨天回去写了那么多的加法算式,想把这些算式作为竞赛题,你们高兴吗?不过,长颈鹿裁判可是个特别认真的裁判,他可不喜欢杂乱的东西,他要从中挑选最整齐有序的一组题作为竞赛题,你们有信心把自己组的算式卡片整理好吗?

  二、活动一:讨论整理的方法。

  教师:这么多的算式要整理,我们从哪儿入手?怎样整理?

  三、活动二:引导学生对所写的算式进行整理

  (一)按得数分别是10、9……0进行分类。

  教师:长颈鹿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组试题夹,请你们小组合作把这些加法算式卡片分分类、整理整理,得数是几的算式就放入几号试题夹中(每个试题夹中的算式竖着排列开)

  教师:看一看,你们组的算式写全了吗?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二)把算式顺序整理按一定的排列

  教师: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这些算式还是没有一定的顺序,有些乱,我们能不能把每个试题夹里的`算式都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整理好呢?

  1.学生继续整理,使算式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排列。

  2.排列情况:

  第一种:第一个加数从大到小排列

  第二种:第一个加数从小到大排列

  四、活动三:通过全班交流,得到10以内的加法表

  (一)展示几组有代表性的整理方法。

  选几组有代表性的整理结果进行投影展示,并让该组的同学介绍一下是怎么整理的。让学生明白可以有不同的整理方法。

  (二)通过全班交流,得到加法表,展示给学生。

  五、活动四:让学生独立观察加法表,找规律

  教师:我们在帮助长颈鹿整理竞赛题的过程中,复习了知识,并整理得出了10以内的加法表。同学们仔细地观察一下,这张表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1.认真观察、独立思考。

  2.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3.找几个小组汇报观察的结果。

  横着看,同一行的算式,第二个数都相同,第一个数依次小1,得数也依次小1.

  竖着看,同一列的算式,得数都相同。第一列得数都是10,第二列得数都是9……

  斜着看,同一斜行的算式,第一个数都相同,第二个数依次小1,得数也依次小1.

  ……

  六、活动五:加法表的应用

  教师:我们已经整理出了10以内的加法表,如果现在再让你们写10以内的加法算式,你能不能写得又快又全?说一说,怎么写才能既不漏掉又不重复?

  做游戏:找朋友

  游戏者每人发一张数字卡片,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得10(9,8)的两人将成为朋友,看谁能迅速地找到自己的朋友。看看谁的答案多。

  七、活动六: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感受,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案点评:

  以帮助长颈鹿整理数学竞赛题的形式,激起学生复习整理的兴趣,同时也渗透了乐于助人的思想教育。由于是第一次进行整理,完全放手对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于是采用了引导学生先按得数进行分类,然后再排序的方法,这为下次能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减法表及20以内加减法表提供了方法。对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排列方法都进行了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通过这种相互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整理结果的多样性。后来在加法表的应用方面,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再写10以内的加法算式,怎样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漏掉,学生说出了要按我们刚才发现的这些规律来写,这样一方面是引导学生要充分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可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探究活动

  找朋友

  游戏目的

  使学生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法。

  游戏准备

  1.若干套1到9的数字卡片。

  2.每次游戏前发给每个学生1张。

  游戏过程

  1.把几套从1到9的数字卡片分分别发给全班同学,戴在胸前。全班同学围成一圈做丢手帕的游戏,捉到谁,谁就站在圈中央找出自己的朋友来搭救自己。

  2.数字凑成10才能做朋友(可以是两人做朋友,如7和3,也可是三人做朋友,如2,4和4,还可以是四人、五人……做朋友),朋友越多越好。

  3.根据找到朋友的人数多少,大家用掌握声进行奖励,找到一个朋友,鼓一次掌,找到两个朋友鼓两次掌,以此类推。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12

  复习目标:

  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重、难点:

  识别钟面上的时刻与经过的时间

  复习过程:

  一、复习钟面

  (一)复习内容

  钟面上有数字1~12。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分针、秒针

  时针短分针长秒针最长最细

  1大格里有5小格,数字几就是第5×几小格(5的乘法口诀)

  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走24圈是一天。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是60分,即1小时。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是60秒,即1分。

  秒针走1圈,分针走1小格

  分针走1圈,时针走1大格

  1时=60分1分=60秒1时=3600秒

  (二)随堂练习

  填空:

  (1)钟面上有()大格,()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时

  (3)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走()大格是1时,这时时针走了()大格。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5)1时=____分,1分=____秒,1时=_______秒

  (6)秒针走1小格是()秒,走1圈是()秒,也小是()分

  (7)()针走一大格是1时,()针走一小格是1分。

  (8)分针走一圈走了()个小格,也就是()分,还可以说走了()时。

  (9)一天有()小时,时针走()圈,分针走()圈。

  (10)钟面上最长的针是()针,它走得最(),最短的针是()针,它走得最()。

  注意:填空时一定要细读题,弄清题意,特别要分清“大格”和“小格”

  3、巩固练习(见后页巩固练习)

  二、读、写时间

  (一)复习内容

  1、二种写法:普通写法:9时08分,

  电子钟写法:9∶08

  (注:两种写法的数字写法一样,不需要把第一种写成9时零8分)

  2、看钟面记时

  (1)整时:分针指12,时针对正数字。

  如:7时,分针指12,时针指7

  (2)半时:分针指6,时针指两数字中间,走过了数字几,就是几时30分。

  如:7时30分,分针指6,时针指7和8之间。

  (3)分针指第几小格,就是几分,

  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

  如:分针指第14小格,时针走过7,就是7时14分。

  注意:A、几时刚过:时针走过且接近数字几(拿钟举例)

  如:7时05分,时针走过7,但很接近7。

  B、几时45分~59分,时针走过数字几,但接近数字“几+1”

  (4)特殊情况:6时:时针与分针成一直线

  12时:时针与分针重合

  3时、9时:时针与分针成直角

  但这些情况其实每一小时都有可能会经历,但只有上面几个时刻是整时。

  3、看时间画钟

  注意:(1)时针短、分针长

  (2)要精确到每一小格,不能有误差。

  (二)随堂练习

  1、填空

  (1)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是()时。当分针和时针都指向12,是()时。

  (2)()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时整,时针和分针成一直线。

  2、读一读,写一写

  3、连一连

  4、请画出时针和分针

  三、体验时间

  (一)复习内容

  1、快与慢时间短─→快时间长─→慢

  2、填单位方法:联想体验,比较

  例:小明一天睡10(),把每个单位都代进去想一想,显然每天不可能睡10分或10秒,太短了。

  (二)随堂练习

  1、填空:100米赛跑,小军用了16秒,小明用了15秒,()跑得快。

  2、填上合适的单位。

  (1)小华每天睡9(),跳绳10下用了7()。

  (2)小亮吃饭用了20()。

  (3)小明跑50米用了12()。

  (4)中央电视—1台的新闻联播大约需要30()。

  (5)小华跑100米用了17()。

  (6)我们每天午睡大约1()。

  (7)脉膊跳10次用了8()。

  (8)妈妈每天工作8()。

  (9)一场足球赛需90()。

  (10)小丽写1个毛笔字用8()。

  (11)从北京到天津,汽车开了2()。

  (12)1节数学课40(),课间休息10()。

  四、时间的计算

  (一)复习内容

  1、单位换算

  1时=()分1时30分=()分

  1分=()秒1分20秒

  70分=()时()分90秒=()分()秒

  方法:(1)大─→小

  利用公式:1时=60分1分=60秒

  把时全化成分把分全化成秒

  如:2时10分:2时=120分,120+10=130分,所以2时10分=130分

  (2)小─→大A.分─→时

  从几分中减去60分作1时,剩下的能再减60分就再加1时,不能减就作几分。

  如:70分70分-60分=10分,所以70分=1时10分

  又如:130分130分-60分=70分,还可再减60分即70分-60分=10分

  1时+1时

  所以130分=2时10分

  B.秒─→分,方法同A

  2、时间大小比较

  1时30分○70分

  可把大单位化成小单位,或把小单位化成大单位,看方便,方法同单位换算。

  3、计算时间

  (1)计算快慢

  小红跑50米用12秒,小华用16秒,谁快?谁慢?慢多少?

  方法:无论计算快多少还是慢多少,都是计算“相差多少”,用慢的时间-快的时间。

  (2)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计算方法:列竖式(草稿纸上列)

  时分秒

  ±时分秒

  时分秒

  (60进制)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13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未知加数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场景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写出相应的算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根据具体情境选择信息提问题并列算式。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选择信息提问题并列算式,体会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二、综合运用提升。

  1、教科书第78页第7题

  学生独立做,做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教科书第78页第8题

  学生独立做,做后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通常是从左算到右。

  3、教科书第78页第9题

  教师带着领读题目,问:这道题目首先要做什么?(计算出算式的得数,再进行比较)

  学生独立做,做后交流。

  4、教科书第78页第10题

  场景图中有些什么,各有多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5、教科书第78页第11题

  你能根据小鸟、小狗和青蛙的活动情况,列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吗?

  你能说说你的式子是什么意思吗?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板书设计:

  7. 10 7 5 5

  8. < = > > < <

  教学反思: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内心的体验主动参与学习。这样,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14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经历认识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过程。

  2、知道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3、对现实生活中成反比例的量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和交流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方案: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每天播种的公顷数一定,播种的总公顷数与播种的天数。

  请几名学生发言,重点说出判断理由。

  二、探究新知

  1、读书问题

  师:看来大家已经对成正比例的量不陌生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请看下面亮亮、红红、聪聪和丫丫四人的读书情况。

  出示图中文字和表格,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观察。

  师:从文字和表格中你都了解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谈到:

  他们四人读同一本书,丫丫看的最快,9天就看完了;亮亮看的最慢用了15天。

  红红每天看15页,用12天看完了这本书,通过1512=180可以知道这本书的页数是180。

  学生在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可能会说出表中的规律,如果学生直接回答出表中的规律,要让学生说说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如果没说出表中规律,教师可提出教材中的问题:

  师: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可能会说:

  每天看的页数越多,需要的天数就越少。

  每天看的页数越少,需要的天数就越多。

  师:前边我们已经学习了相关联的'量,那在表中有相关联的量吗?

  生:表中有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这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可能会说:

  每天看的页数越多,所用的天数就越少;

  每天看的页数越少,所用的天数就越多;并且两个量的乘积是180。

  师:这里的180是什么?谁能说出这里的关系式?

  生:180是这本书的总页数,这本书的页数是不变的。每天看的页数需要的天数=180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即板书:

  每天看的页数需要的天数=书的总页数(一定)

  师:看书需要的天数是随着每天看书的页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每天看的页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就缩小;反之,每天看的页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就扩大。而且,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师:像这样,每天看的页数与所需天数的积一定(书的页数一定),我们就把这两个相关联的量称为成反比例的量。

  2、换零钱问题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成比例的量,接下来我们就共同来看一个关于换零钱的问题。请大家观察下面这张表格。

  让学生独立观察。

  师: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要把10元的人民币换成零钱,换成面值1角的需要100张,换成面值2角的需要50张。

  师:那么大家能用口算完成表格吗?

  生:都换成面值5角的需要20张;换成面值1元的需要10张;面值5元的需要2张。

  师:仔细观察表中数据,你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换的钱的面值越大,需要的张数就越少;换的面值越小,需要的张数就越多;

  表中面值与张数的积是一定的;

  师:你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钱的面值张数=10(元)

  师:谁能说出数量关系式的意思?

  学生可能会说:

  表中有两个相关联的量,钱的面值与张数;

  这里钱的张数随着钱的面值的变化而变化,钱的面值变大,钱的张数就变小;钱的面值变小,张数就变大,

  师:通过刚刚我们对反比例关系的了解,这里的零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汇报。

  师:我们刚刚遇到的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相对应的积也一定,就说这两种量成反比例,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反比例关系。

  三、试一试

  师:下面我们就试着来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先自己想一想。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说的过程中,重点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师:现在我们大家回过头来想一想,根据我们所说的反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要怎样想?其中关键是看什么?

  让学生自己或者和同桌总结归纳一下,指名汇报交流。

  总结:判断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只要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重量变化时乘积是不是一定,如果乘积一定,它们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叫反比例关系。

  师:我们认识了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现在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和同学交流一下。

  让学生举例并说明理由。

  四、练一练

  1、师:相信现在大家对反比例并不陌生了,现在请同学们读练一练的第1题,自己读题并判断。

  指名回答,说明理由。这里关注学习稍差的学生。

  2、师:请大家认真观察第2题表中的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重点交流问题(2)。

  3、师:请大家认真观察第3题表中的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重点交流问题(2)。

  4、师:大家知道大齿轮和小齿轮是怎样转的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明白大齿轮与小齿轮转数的关系,因为30:10=3,所以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3圈。

  五、课外拓展

  师:其实成反比例的量不仅仅用表格可以表示出来,我们也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图来表示。

  出示知识窗的表格与方格图,让学生了解成反比例的量可以用方格纸上的图表示。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1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统计的方法;复习巩固2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灵活地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填一填,算一算。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统计的方法,谁知道在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到统计?我们可以用统计的方法来统计天气的变化情况,这是小明对近20天的天气情况统计的结果。(出示总复习第12题。)观察图画,说一说图中符号表示的意思,然后数一数分别有几天,填完统计表。谁能提出一个问题?谁能解答。

  二、填上合适的数。(出示总复习第13题。)教师:这里有许多美丽的花朵,在它们的身上有许多数,谁能发现16、9、7这个数有什么特点?那么第二朵花有15和9,另一片叶子上应填哪个数?第三朵花?第四朵呢?

  三、填空。(总复习第14题。)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过程并填在书上。四、乘车。(出示总复习第15题的画面。)

  1、观察画面,说一说什么意思,这幅画告诉我们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独立思考,然后与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四、想一想,算一算,(总复习第1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观察。师:你会发现每一竖行都有自己的规律,谁能来说一说?

  五、破密码。(总复习第17题。)教师讲解第一个,首先算出四个算式的数,这四个数就是它的密码。然后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的三个密码。

  六、连环画。(出示总复习第18题的画面。)让学生观察这两幅图,说一说意思,并把这两幅图变成故事让学生讲给大家听,最后让学生列算式并解答。

  教学后记: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的方法;复习巩固2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2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02-28

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11-23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5-18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24

一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30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3-30

一年级上册数学《雪山乐园》的教案10-09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