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个人事迹

时间:2023-12-13 11:16:59 志杰 先进事迹 我要投稿

工匠个人事迹(通用20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事迹都不陌生吧,事迹是指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到底应如何拟定事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匠个人事迹(通用2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工匠个人事迹(通用20篇)

  工匠个人事迹 1

  “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胡双钱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脚。

  胡双钱是x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一位坚守航空事业35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差错的普通钳工。对质量的坚守,已经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错可能就意味着无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他用自己总结归纳的“对比复查法”和“反向验证法”,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创造了35年零差错的纪录,连续十二年被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并授予产品免检荣誉证书。

  不仅无差错,还特别能攻坚。在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和试飞阶段,设计定型及各项试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特制件,这些零件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钳工是进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双钱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始发挥作用。他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ARJ21—700飞机起落架钛合金作动筒接头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机项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种特制件的'加工工作。胡双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已经55岁的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工匠个人事迹 2

  “进厂32年来,我最高兴的是当一名优秀车工!”这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简称昆明重工)的车工耿xx的心声,也是他32年来的不懈追求。

  耿xx,瘦高个子,脸上总带着笑容。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他以自己32年对车工职业的坚守和打磨,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一个技能大师的风范。

  昆明市北郊黑龙潭公园附近的龙泉路边,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陈旧的厂房,这就是昆明重工厂区。耿xx在这里成长、生活、工作了53年。

  耿xx的父亲耿鼎和弟弟耿家华也先后在昆明重工当车工,两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耿家华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这就是著名的“父子劳模,兄弟名匠”。

  “如果没有父亲的教育,就不会有我们兄弟今天的成长!”耿xx说,父亲的三句话影响了他们一生,“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

  1984年,耿xx到昆明重机厂(昆明重工的前身)当车工。当车工第一件事是学磨刀。“车刀是车工的灵魂,在我眼里,车刀、产品都是一种艺术品,一定要认真打磨。”耿xx说。

  技校毕业的耿xx对车间里的车、镗、铣、刨、磨,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全能机床工,还是个发明创造能手。

  1993年,耿xx所在的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原加工工艺效率低,费用高。耿xx和工友研究创新技术用T68镗床加工,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20xx年以后,耿xx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100余万元。耿xx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个人的技术发明创新有近200项。

  耿xx多年来获得了许多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一直都没有变。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等方面的因素,昆明重工连续亏损,耿xx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其实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xx,但都被他拒绝了。“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耿xx的徒弟李益雄认为,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xx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最近,耿xx的工作室里又多了几张草图,这是他们研制的智能厕所,已经做出两台样机,将在今年南博会上展示。耿xx常说:“我是在把图纸变成现实。”

  工匠个人事迹 3

  张xx是个80后,但手里的活儿却让老师傅们竖起大拇指。他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二部围护系统车间电焊二组班组长、高级技师,主要从事LNG(液化天然气)船围护系统的焊接工作。虽然年纪不大,却已是个明星工人,所获奖励无数:20xx年度中央企业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铜奖、20xx年第二十届中国焊接博览会优秀焊工表演赛一等奖,是当今世界最先进、建造难度最大的45000吨集装箱滚装船的建造骨干工人。

  LNG船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作为LNG船核心的围护系统,焊接是重中之重。围护系统使用的殷瓦大部分为0.7mm厚,殷瓦焊接犹如在钢板上“绣花”,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耐心和责任心要求非常高。面对肩上的重担,张xx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心性,培养专注度,潜心研究焊接工艺。为了攻破技术难关,他与技术人员放弃休息时间,日夜埋头图纸堆中,潜心钻研技术突破。最终,他主持的实验取得成功,得到专利方的认可,并用于LNG船实船生产,收到良好成效。

  张xx特别注意经验的积累总结,国内没有现成的作业标准,他就不断摸索完善各类焊接工艺,先后参与编写了多部作业指导书,为提高LNG船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xx,是中国广大“造船工匠”的杰出代表,他用自己火红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执着于国家海洋装备建设的奉献之歌。

  工匠个人事迹 4

  “进厂32年来,我最高兴的是当一名优秀车工!”这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简称昆明重工)的车工耿家盛的心声,也是他32年来的不懈追求。

  耿家盛,瘦高个子,脸上总带着笑容。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他以自己32年对车工职业的坚守和打磨,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一个技能大师的风范。

  昆明市北郊黑龙潭公园附近的龙泉路边,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陈旧的厂房,这就是昆明重工厂区。耿家盛在这里成长、生活、工作了53年。

  耿家盛的父亲耿鼎和弟弟耿家华也先后在昆明重工当车工,两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耿家华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这就是著名的“父子劳模,兄弟名匠”。

  “如果没有父亲的教育,就不会有我们兄弟今天的成长!”耿家盛说,父亲的三句话影响了他们一生,“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

  1984年,耿家盛进昆明重机厂(昆明重工的前身)当车工。当车工第一件事是学磨刀。“车刀是车工的灵魂,在我眼里,车刀、产品都是一种艺术品,一定要认真打磨。”耿家盛说。

  炯校毕业的耿家盛对车间里的`车、镗、铣、刨、磨,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全能机床工,还是个发明创造能手。

  1993年,耿家盛所在的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原加工工艺效率低,费用高。耿家盛和工友研究创新技术用T68镗床加工,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20xx年以后,耿家盛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100余万元。耿家盛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个人的技术发明创新有近200项。

  耿家盛多年来获得了许多国家级和省径荣誉,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一直都没有变。

  奎几年来,由于市场等方面的因素,昆明重工连续亏损,耿家盛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其实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家盛,但都被他拒绝了。“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认为,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家盛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最近,耿家盛的工作室里又多了几张草图,这是他们研制的智能厕所,已经做出两台样机,将在今年南博会上展示。耿家盛常说:“我是在把图纸变成现实。”

  工匠个人事迹 5

  焊接技术千变万化,为火箭发动机焊接,就更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了,高凤林就是一个为火箭焊接“心脏”的人。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国营二一一厂特种熔融焊接工、发动机零部件焊接车间班组长,特级技师。

  30多年来,高凤林先后参与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一次次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出色完成亚洲最大的全箭振动试验塔的焊接攻关、修复苏制图154飞机发动机,还被丁肇中教授亲点,成功解决反物质探测器项目难题。高凤林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0多个奖项。

  绝活不是凭空得,功夫还得练出来。

  高凤林吃饭时拿筷子练送丝,喝水时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为了保障一次大型科学实验,他的双手至今还留有被严重烫伤的疤痕;为了攻克国家某重点攻关项目,近半年的时间,他天天趴在冰冷的.产品上,关节麻木了、青紫了,他甚至被戏称为“和产品结婚的人”。20xx年,高凤林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高凤林以卓尔不群的技艺和劳模特有的人格魅力、优良品质,成为新时代高技能工人的时代坐标。

  工匠个人事迹 6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目前世界上潜深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其研制难度不亚于航天工程。在这个高精尖的重大技术攻关中,有一个普通钳工技师的身影,他就是顾秋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职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

  10多年来,顾秋亮带领全组成员,保质保量完成了蛟龙号总装集成、数十次水池试验和海试过程中的蛟龙号部件拆装与维护,还和科技人员一道攻关,解决了海上试验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用实际行动演绎着对祖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作为首席装配钳工技师,工作中面对技术难题是常有的事。而每次顾秋亮都能见招拆招,靠的就是工作四十余年来养成的“螺丝钉”精神。他爱琢磨善钻研,喜欢啃工作中的“硬骨头”。凡是交给他的活儿,他总是绞尽脑汁想着如何改进安装方法和工具,提高安装精度,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安装任务。正是凭着这股爱钻研的劲,顾秋亮在工作中练就了较强的创新和解决技术难题的技能,出色完成了各项高技术高难度高水平的`工程安装调试任务。

  已近花甲的顾秋亮仍坚守在科研生产第一线,为载人深潜事业不断书写我国深蓝乃至世界深蓝的奇迹默默奉献。如今,他又肩负起了新的挑战——组装4500米载人潜水器。

  工匠个人事迹 7

  “人生最大的喜悦就是每个人都说你做不到,而你却完成了它!”这是张琪最喜欢的一句座右铭。

  张琪是格力电器石家庄有限公司总装二分厂4A班一名员工。自20xx年入职以来已四年有余,从一名普通的操作工到班组中流砥柱,从一名辅助工到技能人才,除了时间的沉淀以外,更可贵的是他勇于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那一年还是学徒的他估计不会想到几年之后自己可以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

  20xx年,默默无闻的张琪成为了在总装分厂人尽皆知的明星。凭借扎实的技能功底,他在分厂举办的“工匠精神”打螺钉技能大赛上一鸣惊人,创造了xxx的记录。辉煌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和从不懈怠的勤勉。

  刚到岗位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师傅教什么,自己就做什么。但慢慢他发现如果仅仅是进行这种流水账一样的工作,自己并不能得到进步和提高。于是他开始主动出击,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求教师傅和同事。稳重的性格让他能够沉下心来思考,也有毅力坚持。中隔板的固定没有一定的岗位技能使不能胜任的,而且还有可能出现钣金件划伤的危险。技能不熟练,跟不上生产节奏,频繁出问题,这对于每一个位新员工来说都会不可避免的.,而对于张琪来讲,将这个不适合时间缩减到最短,是他急需解决的难题。于是他就下班跟对班学习,去培训基地练习,每天要达到什么样的进步,都对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要求。在自我追赶的过程中,张琪在操作技能上慢慢的更加得心应手,他坚信:适合你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张琪认真观察,实地研究,对于岗位操作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规律,使自己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得到了巨大的飞跃。

  一件件优质的产品,无不凝聚着张琪的心血和汗水。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工匠精神”在张琪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如今,张琪依旧在自己的岗位时刻坚守着,看似平凡朴素,实则不平凡。

  一个有品质的精细时代已经来临,这样的时代必将呼唤“工匠精神”。张琪凭着对职业的敬畏、工作的执着以及产品负责的理念,创造一个不一样的人生。同时,也告诫我们,踏实工作、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只要你不甘平庸,就一定也能像大国工匠们那样在平凡岗位上演绎精彩的人生!

  已经在一线坚守了四年的张琪,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着属于他的“工匠精神”。

  工匠个人事迹 8

  人物名片:全国煤炭系统技术创新能手,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煤炭系统技能大师,全国能化学系统大国工匠。

  20xx年,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一矿机械厂任技术员,在25岁时就由一名技术员成长为机械厂主管技术和生产的副厂长,成为当时矿里最年轻的科级干部。

  20xx年4月,我国铁路进行第六次大提速,对煤炭装车提出了新的要求,哈尔滨铁路局以外的火车皮进行煤炭装车时,煤炭高度不许高出车厢高度,如果按标准进行装车,平均每节车厢要少装4吨煤炭才能满足不超高的要求。这就出现了亏吨现象,按沈阳局平均运费20元/吨计算,公司年产量万吨左右,每年造成经济损失3000万元—5000万元。这在全中国乃至世界来说都是个新课题。当公司领导将整个项目的设计、加工和安装工作交给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带领安装人员每天早出晚归,克服部件重、高空作业、车皮通过影响施工等困难,经过连续50天的'奋战,终于完成了研制任务,将高出车厢的煤炭压到和车厢高度一样的高度,同时也达到了车厢规定的装载吨位,完全解决了煤炭超高和亏吨问题。此成果现在被国内多家煤炭企业采用,每年为各企业挽回因亏吨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亿元以上。

  20xx年,公司决定在储装中心快速装车站新建一套车皮降高装置,要求必须做到车皮一次通过完成煤炭的装车、平整和喷淋降尘三项工作。他提出对整个设备进行全自动控制的设想,经过两年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年正式投入运行,成为国内第一个实现全自动控制,降高效果最好的车皮降高装置,大大缩短了车皮站停时间,同时,避免了因煤炭运输产生的扬尘对铁路沿线造成的煤尘污染,此项目目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连加拿大的跨国煤炭企业集团都非常感兴趣,要来国内进行考察。年,此项目获得职工经济技术创新项目一等奖;年,获得全国煤炭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

  20xx年,公司筛分厂进行二级破碎机至工业广场锅炉房输煤系统的刮板机及二破下分煤漏斗设计制作与安装。设计院设计的方案,漏斗安装需要10天,而且筛分系统集中控制线路需改线,暖气管路需改线,工程量大,还影响外运装车10天左右,少销售100万吨煤炭,损失巨大。听到消息后,他立刻到达设备安装现场,对现场房屋和立柱、漏斗等设备进行了尺寸测量,回到家中连夜进行设计,大胆提出不用设计院的方案,采取将分煤漏斗的安装位置由皮带机机尾滚筒后方安装改为右侧,转载刮板机也由后方安装改为右侧安装的方案,这样漏斗不用重新制作,使用现有的漏斗即可,只是需要在现在的漏斗侧面开个口,加入一个自制的可调节输煤量的翻转漏斗即可,而且筛分系统集中控制线路和暖气管路也无需改动。公司领导研究后采纳,在储煤仓满仓的情况下进行漏斗安装工作,漏斗安装只用了4小时就完成,而储煤仓内的存煤可以保证12小时的装车需要,没有影响到外运装车,为公司挽回经济损失120多万元,获得公司嘉奖。

  工匠个人事迹 9

  “进厂32年来,我最高兴的是当一名优秀车工!”这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简称昆明重工)的车工小耿的心声,也是他32年来的不懈追求。

  小耿,瘦高个子,脸上总带着笑容。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他以自己32年对车工职业的坚守和打磨,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一个技能大师的风范。

  昆明市北郊黑龙潭公园附近的'龙泉路边,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陈旧的厂房,这就是昆明重工厂区。小耿在这里成长、生活、工作了53年。

  小耿的父亲耿鼎和弟弟耿家华也先后在昆明重工当车工,两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耿家华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这就是著名的“父子劳模,兄弟名匠”。

  “如果没有父亲的教育,就不会有我们兄弟今天的成长!”小耿说,父亲的三句话影响了他们一生,“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

  1984年,小耿进昆明重机厂(昆明重工的前身)当车工。当车工第一件事是学磨刀。“车刀是车工的灵魂,在我眼里,车刀、产品都是一种艺术品,一定要认真打磨。”小耿说。

  技校毕业的小耿对车间里的车、镗、铣、刨、磨,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全能机床工,还是个发明创造能手。

  1993年,小耿所在的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原加工工艺效率低,费用高。小耿和工友研究创新技术用T68镗床加工,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20xx年以后,小耿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100余万元。小耿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个人的技术发明创新有近200项。

  小耿多年来获得了许多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一直都没有变。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等方面的因素,昆明重工连续亏损,小耿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其实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小耿,但都被他拒绝了。“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小耿的徒弟李益雄认为,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小耿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最近,小耿的工作室里又多了几张草图,这是他们研制的智能厕所,已经做出两台样机,将在今年南博会上展示。小耿常说:“我是在把图纸变成现实。”

  工匠个人事迹 10

  本届“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活动采取各省级工会、各全国产业工会推荐,与职工群众推荐、自荐相结合的方式。组委会经过认真审核材料、广泛征求意见、反复对比遴选,从推荐人选中初选出5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候选人;再由相关领域知名专家、著名劳模代表、资深媒体人士组成专家评委会进行严格评审,从候选人中最终评选出1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艾爱国是我省焊接行业领军人物,在工作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自主创新,由他牵头成立的湘钢焊接试验室通过了计量资质CMA认证,被评为“焊接工艺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参与了国内多项“大国重器”与“超级工程”建设,为我国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行业攻克各种焊接技术难关数百项。

  省总工会表示,近年来,全省大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打造“湖湘工匠”品牌。截至目前,省内已建立253个县级以上湖湘工匠培育基地,116个省级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仅20xx年就开展创新课题或技术攻关2549项,转化创新成果1518项,获得专利数1174项,取得经济效益9亿余元。

  张冬伟,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

  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

  而他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

  宁允展,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

  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

  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

  工匠个人事迹 11

  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其中岛隧工程是大桥的控制性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长公路沉管隧道。工程采用世界最高标准,设计、施工难度和挑战均为世界之最,被誉为“超级工程”。

  在这个超级工程中,有位普通的钳工大显身手,成为明星工人。他就是管延安,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Ⅴ工区航修队首席钳工。经他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8次海底隧道对接任务,无一次出现问题。接缝处间隙误差做到了“零误差”标准。因为操作技艺精湛,管延安被誉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

  零误差来自近乎苛刻的认真。管延安有两个多年养成的习惯,一是给每台修过的机器、每个修过的零件做笔记,将每个细节详细记录在个人的“修理日志”上,遇到什么情况、怎么样处理都“记录在案”。从入行到现在,他已记了厚厚四大本,闲暇时他都会拿出来温故知新。二是维修后的机器在送走前,他都会检查至少三遍。正是这种追求极致的`态度,不厌其烦地重复检查、练习,练就了管延安精湛的操作技艺。

  “我平时最喜欢听的就是锤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管延安说,20多年钳工生涯,有艰苦,但他也深深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工匠个人事迹 12

  在日本有一位著名的木匠,他擅长用手工制作高质量的木工艺品。他对木材的认识和技艺达到了极致,被誉为木匠界的艺术大师。

  这位木匠对于木材的选择非常讲究。他会亲自到森林中挑选适合的木材,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树种和木质。他通常选择质地坚硬、纹理美观的木材,如樱木、柚木等,这些木材不仅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稳定性,而且在手工制作时更容易处理。

  制作木工艺品需要耐心和技巧。在制作过程中,这位木匠会使用各种手工工具,如刨子、锯等。他对每一个木材进行仔细的测量和切割,以确保每一个元素的尺寸和角度精确无误。他还注重木材的表面处理和装饰,使用各种涂料和手工技法,如打磨、上色等,使木工艺品更加美观和耐用。

  这位木匠追求木工艺品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他善于运用不同的木工和装饰技法,如雕刻、拼接、烧画等,创造出独具风格的木工艺品。他还会根据顾客的需求和喜好进行定制,设计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这位木匠的手工制作的木工艺品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作品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细节完美。无论是桌子、椅子还是柜子,都展现出了经典和现代的气息。他的作品被许多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所追捧。

  这个木匠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工匠精神的智慧。只有对木材的精准选择、对工艺的熟练掌握,才能制作出最好的木工艺品。这位木匠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将木工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展现了工匠精神的智慧和魅力。

  工匠个人事迹 13

  在意大利有一位古老的琴弦制作工坊,他们以手工制作最高质量的琴弦而闻名于世。在这个工坊中,有一位老师傅,他已经拥有四十多年的琴弦制作经验。他非常珍视自己的手工艺,对制作每一根琴弦都充满了激情。

  制作琴弦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工作。首先,老师傅会挑选出最好的羊肚膜作为原料,然后他会将羊肚膜一层一层地剥下,经过精细的处理和干燥,最后将其拉成一根根的琴弦。

  老师傅非常注意每一根琴弦的张力和声音的品质。他会亲自拉琴弦,听声音的强弱和音质的清晰度。如果琴弦存在任何不完美的地方,他都会将其重新拆开,重新制作,直到达到他心中的完美。

  老师傅用自己的手工制作琴弦,已经成为这个工坊的一道风景。他注重每一个琴弦的细节,追求音质的卓越,以使乐器能够发挥出最好的音色。他的.琴弦曾经被众多的音乐家所赞誉,并用于一些重要的音乐会和演出。

  这个琴弦制作工坊以及老师傅的工匠精神令人敬佩。他们用双手打造出的琴弦如同艺术品一般,让人们在音乐中体味到了无尽的美妙和情感。

  工匠个人事迹 14

  “艾劳模很忙,但只要请教焊接方面的难题,他有求必应。”刘春说。重大项目,身影频现在国内外不少重大项目建设中,也能找到小艾工作的身影。

  穿上工作服、拿上防护面罩,小艾趴在钢板上查看焊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是否做了预热?预热温度是多少?电流、电压情况……观察记录完整后,他和现场工程师坐下来一一分析,根据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优化出一套新的焊接工艺。现场工程师隐隐意识到,来的这个老头,也许是一位“技术大神”,试探着说了句:“我们焊别的材料时,焊材消耗大……”“走,去现场看看!”小艾立马起身,几步蹬上铁架,“顺手”解决了这个重大工程的另一个焊接难题。最终,湘钢的钢材和焊接工艺,通过了各方试验,独家拿下了流花项目2.6万吨高强钢订单。然而,想找到小艾参与重大项目的凭证,并不容易。曾有人找小艾要当年报道过他的.报纸、照片存档,小艾洒脱地说:“我哪里还有那些东西,全部丢掉了!”徒弟们拿他也没办法,他们深知,在师傅心中,成绩只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才是下一个目标。

  “艾劳模”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善学善思、不慕名利的精神由内而发,感染着身边一群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一个“艾劳模”势必要带出一批“爱劳模”。

  工匠个人事迹 15

  在意大利有一位著名的皮革工匠,他以手工制作高质量的皮革制品而闻名于世。他拥有多年的制作经验,对于皮革的质地和工艺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

  这位工匠对于皮革的选材非常讲究。他只使用最优质的皮革,一般选择小牛皮或绵羊皮,因为这些材料经久耐用,具有良好的弹性和手感。他会亲自去皮革市场挑选原料,并对每一块皮革进行仔细的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其质量达到最佳。

  制作皮革制品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工作。在制作过程中,这位工匠会使用各种手工工具,如切割器、缝纫机等。他会亲自进行裁剪、缝合和装饰,力求每一个细节都精确无误。他还会对每一个制作完成的皮革制品进行严格的检验,确保其品质优良。

  这位工匠注重皮革制品的设计和风格。他会根据顾客的需求和喜好,设计出独特而精美的款式和图案。他还擅长使用各种独特的装饰技法,如刻花、烫金等,以增加皮革制品的艺术感和独特性。

  这位工匠的手工制作的皮革制品非常受欢迎。他的作品质量上乘,款式多样,细节精致。无论是手提包、钱包还是腰带,都展现出了经典和时尚的气息。他的作品被众多时尚爱好者和皮革艺术收藏家追捧。

  这个工匠的故事告诉我们,手工制作是一门艺术。只有对材料的严格选择、对工艺的精益求精,才能制作出最好的皮革制品。这位工匠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追求,将皮革工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展现了工匠精神的魅力。

  工匠个人事迹 16

  xx,1970年出生,擅长施工现场高压配电、低压施工用电配电、设备机具的安全维修保养,在用电配电及设备安装维护方面有很高的技术和经验。

  1990年,刚走上工作岗位的xx来到了工地,做起了电工的活儿。每天背着工具包在工地“转悠”,检测仪、开刀、老虎钳、扳手、万用表都是他的“武器”,哪有故障,哪儿就有他的身影。他就像一颗普普通通的螺丝钉,在他的身上没有骄人的业绩,但却有着更加感染人的默默奉献和任劳任怨。

  在xx看来,他在整个施工生产中起的是辅助保障作用,安全高效的施工生产是重中之重,他的.任务就是保证生产需求,确保供水、供电、供气稳定。昌加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大部分时间需要24小时不停歇作业,绝不容许出现长时间断电的情况。一旦跳电、断电,必须第一时间找到原因,解决问题。西藏气候条件恶劣,项目施工环境更是不言而喻,但是不管是半夜三更停电,还是下雪天停电,只要有需要他总会第一时间赶过去处理问题。

  今年元旦,项目上刚开始吃饭,他接到电话,听说工地有个地方停电了,他便放下碗筷往工地跑,在他看来这些情况都很平常,他也从不觉得自己有多么不容易。

  西藏昌加项目刚开始时,他在办公桌上贴着各工区、生活区、办公区的水、电、气线路图。如今,这些图纸和线路他早已烂熟于心,哪儿有阀门?怎么切换?哪儿停电到哪儿维修?他都清清楚楚!成为项目生产生活的坚强后盾。

  进藏五个年头了,林拉公路一期、林拉公路二期、国道昌加项目,xx作为雪域高原上的“光明使者”,一直坚守在最偏远、最艰苦的项目,用超强的责任心和超高的技能默默保障着高原项目生产生活需求。

  工匠个人事迹 17

  管延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首席钳工。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他说,参与国家工程,是自己抛家舍业的初衷,也是甘受寂寞的精神支撑,更是他铭记终身的荣誉。

  正在建设的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澳门和香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工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在茫茫大海中央修建一条5.6公里的'海底隧道,长度、规模、施工工艺都是我国首次尝试,因此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技师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钳工管延安就是其中的一个。

  管延安所安装的设备中有一种叫截止阀,沉管对接时,它的作用是控制入水量,调节下沉速度,从而让两节隧道在深海中精准对接。同样是安装阀门,拧螺丝,如果是普通设备,只需要牢固稳定就行了,但在深海中操作,要做到设备不渗水不漏水,安装接缝处的间隙必须小于一毫米。这样的间隙无法用肉眼判断,管延安只能凭借手感来操作。

  凭着手上的感觉,就能判断一毫米的间隙,从20xx年港珠澳大桥完成第一次海底隧道对接到现在,经管延安的手安装的设备已经成功对接16节海底隧道,操作零失误。管延安的技术不仅超越了当时挑中他的师傅,连两名大学生都成了他的徒弟。

  现在,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对接工程已经完成近半,全部工期结束还需要两到三年时间,五年深海钳工的职业生涯,也让管延安成为我国从事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说,参与国家工程,是自己抛家舍业的初衷,也是甘受寂寞的精神支撑,更是他铭记终身的荣誉。

  管延安只有初中文化,却成为安装海底隧道对接设备的第一人,甚至专业院校的大学生都成为了他的徒弟。

  能成就这一切,是管延安对技工这个职业的尊重,管延安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让海底隧道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平台。

  每个大工程背后,离不开这些技工人才,他们是颗闪光的螺丝钉,是中国制造不可或缺的人才。

  工匠个人事迹 18

  多年来,xx在四轮定位、大灯检测、尾气分析及淋雨试验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整车质量问题解决、控制和售后问题中,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以前装天窗的时候没有辅助系统,全靠人工,我和几个徒弟就一起研究,看看能不能解决问题,尝试了很久之后,终于研究出了‘天窗定位辅助’系统,现在,通过孔对孔定位辅助,工作轻松了很多。”谈起研发,xx表示,在车间和志同道合的'同事们一起研究,大家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很有意义。

  为了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xx组织参与梳理21项运行模块管控方案,涵盖了设备运行参数、底盘集成模块、电路模块、动态检测线等模块,方案运行过程中累计提出整改100余项问题整改意见。

  日常工作中,xx经常给车间和公司工艺技术部门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建议性意见。尤其在参与整车试制项目验证工作中,他主动提出改进类问题多达千余项,既解决了问题,又节约了成本。缩减了工时浪费的同时,还将车间22线新品投产预算人员432人降低到现在的330人,直接缩减人工费用350万元;累计在生产动能和材料方面累计下降达236万元,减少设备投资资金达126万元。

  工匠个人事迹 19

  xx,1974年出生,自19xx年在四公司钢结构公司参加工作以来,刻苦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练就了一身能独当一面的过硬技术,成为了新一代有知识、有技术的铁建员工。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勇于奉献,在施工生产中,他继承和发扬了父辈的铁兵精神,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生动地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作风和超强的实干精神。

  刻苦钻研,敢于挑战

  20xx年,钢结构公司承揽了包西铁路二衬台车的改装调试工作,这是四公司首次接触二衬台车,更没有改装过。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xx主动挑起了担子,迅速带领班组成员积极想办法、出主意,并向项目部技术人员请教,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终于掌握了技术要领,顺利完成了4台二衬台车的修改、拼装、调试工作,紧接着以最快的速度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按期交付使用,得到了业主的一致好评。

  近几年,xx带领班组成员,奔波在各大工程施工现场,进行了40多台二衬台车的安装调试,获得了施工单位的一致好评。作为一线的工班长,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任务多么困难,xx从来不叫苦、不叫累,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一次次圆满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立足实践,勇于创新

  20xx年,xx参加了杭黄铁路工程中的水沟电缆槽自动行走台车的设计和加工工作,过程中,他根据多年设备安装经验,积极献策献计,亲自动手实验,给工程师提供了丰富准确的一手实验数据,配合工程师完成了水沟电缆槽台车的设计制作。随后,在他的带领下安装调试工作很快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施工单位节约了人力物力,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隧道水沟电缆槽传统施工方法采用小块模板进行拼装,整体性差,模板安装及加固支撑、模板拆除耗时较长,循环施工模板采用人工倒运,施工效率低,每个循环施工周期约3天。而通过轨行式液压水沟电缆槽台车进行施工,台车拼装完成后,每次施工作业只需要安装钢轨,台车就位后,全自动操作进行模板的就位,不需拼装和拆除模板,施工快捷,每个循环施工周期为1天。

  20xx年,xx凭借着丰富的经验,成为了“刘顺成创新工作室”的.一员,他和工作室的技术员们一起钻研技术,摸索实践,研发制作出了自行式仰拱移动栈桥,其中有4项新技术,申请了专利,目前已经有一项获得了专利证书。

  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在阜阳铁路施工中,他因机具意外脱钩,不小心碰伤了鼻梁,鲜血直流,可他只做了简单的止血处理,就继续投入到了工作中;

  在邯郸西城立交工地,由于工程任务要求工期短,时间紧,他总是最晚收工,留下来亲自检查现场是否存在问题。很多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有老胃病,会经常复发,痛起来满头大汗,他总是轻描淡写地吃上几颗备用药,就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说:“轻伤不下火线,我们就是做事的人,抓紧把任务完成才是当务之急”。

  多年来,他像父辈一样转战大江南北,续写着铁兵精神,在新时代阔步向前,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都留下了他瘦小却坚毅的身影,他带领团队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施工任务,他本人也多次被公司评为“先进生产者”。

  工匠个人事迹 20

  在日本有一位著名的刀匠,他的名字叫做镰景正。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传承刀匠技艺的家庭中,从小就对打造刀剑充满了热情。他的家族在日本刀匠界非常有名,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制刀工坊。

  镰景正从小就开始学习锻造技艺,耳濡目染下,他对于刀剑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他知道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打造出最好的刀剑。于是,他每天都要花数小时来修磨、打造刀剑,不断试验和改进工艺。

  镰景正非常注重工艺细节。他坚持只使用最优质的材料,每一把刀都要亲自挑选和打磨。他不厌其烦地反复检查每一个零件的质量,确保每一把刀都完美无瑕。他还会不断尝试各种不同的锻造方法,以求刀剑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镰景正的坚持和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他打造的日本刀非常锋利,坚固耐用。他的刀剑被誉为顶级的艺术品,深受广大刀剑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镰景正的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他对刀剑的极致追求上,还体现在他对每一个细节的极端严苛。他的工艺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他总是不满足于现状,不断修正和改进。正是因为他始终如一的坚持和努力,他成为了业界的佼佼者。

【工匠个人事迹】相关文章:

工匠个人事迹11-29

工匠精神的个人事迹01-14

工匠事迹个人材料11-13

工匠个人事迹(15篇)02-14

工匠个人事迹精选20篇09-15

工匠个人事迹15篇11-29

大国工匠事迹02-27

工匠个人先进事迹(精选15篇)08-12

工匠主要事迹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