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个人事迹

时间:2023-09-15 13:25:05 颖聪 先进事迹 我要投稿

工匠个人事迹精选20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要用到事迹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事迹是指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到底应如何拟定事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匠个人事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工匠个人事迹精选20篇

  工匠个人事迹 1

  “进厂32年来,我最高兴的是当一名优秀车工!”这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简称昆明重工)的车工xxx的心声,也是他32年来的不懈追求。

  xxx,瘦高个子,脸上总带着笑容。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他以自己32年对车工职业的坚守和打磨,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一个技能大师的风范。

  昆明市北郊黑龙潭公园附近的龙泉路边,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陈旧的厂房,这就是昆明重工厂区。xxx在这里成长、生活、工作了53年。

  xxx的父亲耿鼎和弟弟耿家华也先后在昆明重工当车工,两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耿家华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这就是著名的“父子劳模,兄弟名匠”。

  “如果没有父亲的教育,就不会有我们兄弟今天的成长!”xxx说,父亲的三句话影响了他们一生,“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

  1984年,他进昆明重机厂(昆明重工的前身)当车工。当车工第一件事是学磨刀。“车刀是车工的灵魂,在我眼里,车刀、产品都是一种艺术品,一定要认真打磨。”xxx说。

  炯校毕业的xxx对车间里的车、镗、铣、刨、磨,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全能机床工,还是个发明创造能手。

  1993年,xxx所在的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原加工工艺效率低,费用高。xxx和工友研究创新技术用T68镗床加工,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20xx年以后,xxx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100余万元。xxx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个人的技术发明创新有近200项。

  xxx多年来获得了许多国家级和省径荣誉,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一直都没有变。

  奎几年来,由于市场等方面的因素,昆明重工连续亏损,xxx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其实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xxx,但都被他拒绝了。“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xxx的徒弟李益雄认为,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xxx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最近,xxx的工作室里又多了几张草图,这是他们研制的智能厕所,已经做出两台样机,将在今年南博会上展示。xxx常说:“我是在把图纸变成现实。”

  工匠个人事迹 2

  人物名片:全国煤炭系统技术创新能手,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煤炭系统技能大师,全国能化学系统大国工匠。

  19xx年,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一矿机械厂任技术员,在25岁时就由一名技术员成长为机械厂主管技术和生产的副厂长,成为当时矿里最年轻的科级干部。

  19xx年4月,我国铁路进行第六次大提速,对煤炭装车提出了新的要求,哈尔滨铁路局以外的火车皮进行煤炭装车时,煤炭高度不许高出车厢高度,如果按标准进行装车,平均每节车厢要少装4吨煤炭才能满足不超高的要求。这就出现了亏吨现象,按沈阳局平均运费20元/吨计算,公司年产量万吨左右,每年造成经济损失3000万元-5000万元。这在全中国乃至世界来说都是个新课题。当公司领导将整个项目的设计、加工和安装工作交给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带领安装人员每天早出晚归,克服部件重、高空作业、车皮通过影响施工等困难,经过连续50天的奋战,终于完成了研制任务,将高出车厢的煤炭压到和车厢高度一样的高度,同时也达到了车厢规定的装载吨位,完全解决了煤炭超高和亏吨问题。此成果现在被国内多家煤炭企业采用,每年为各企业挽回因亏吨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亿元以上。

  19xx年,公司决定在储装中心快速装车站新建一套车皮降高装置,要求必须做到车皮通过完成煤炭的装车、平整和喷淋降尘三项工作。他提出对整个设备进行全自动控制的设想,经过两年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年正式投入运行,成为国内第一个实现全自动控制,降高效果最好的`车皮降高装置,大大缩短了车皮站停时间,同时,避免了因煤炭运输产生的扬尘对铁路沿线造成的煤尘污染,此项目目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连加拿大的跨国煤炭企业集团都非常感兴趣,要来国内进行考察。年,此项目获得职工经济技术创新项目一等奖;年,获得全国煤炭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

  19xx年,公司筛分厂进行二级破碎机至工业广场锅炉房输煤系统的刮板机及二破下分煤漏斗设计制作与安装。设计院设计的方案,漏斗安装需要10天,而且筛分系统集中控制线路需改线,暖气管路需改线,工程量大,还影响外运装车10天左右,少销售100万吨煤炭,损失巨大。听到消息后,他立刻到达设备安装现场,对现场房屋和立柱、漏斗等设备进行了尺寸测量,回到家中连夜进行设计,大胆提出不用设计院的方案,采取将分煤漏斗的安装位置由皮带机机尾滚筒后方安装改为右侧,转载刮板机也由后方安装改为右侧安装的方案,这样漏斗不用重新制作,使用现有的漏斗即可,只是需要在现在的漏斗侧面开个口,加入一个自制的可调节输煤量的翻转漏斗即可,而且筛分系统集中控制线路和暖气管路也无需改动。

  公司领导研究后采纳,在储煤仓满仓的情况下进行漏斗安装工作,漏斗安装只用了4小时就完成,而储煤仓内的存煤可以保证12小时的装车需要,没有影响到外运装车,为公司挽回经济损失120多万元,获得公司嘉奖。

  工匠个人事迹 3

  张xx是个80后,但手里的活儿却让老师傅们竖起大拇指。他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二部围护系统车间电焊二组班组长、高级技师,主要从事LNG(液化天然气)船围护系统的焊接工作。虽然年纪不大,却已是个明星工人,所获奖励无数:20xx年度中央企业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铜奖、20xx年第二十届中国焊接博览会优秀焊工表演赛一等奖,是当今世界最先进、建造难度最大的45000吨集装箱滚装船的建造骨干工人。

  LNG船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作为LNG船核心的围护系统,焊接是重中之重。围护系统使用的殷瓦大部分为0.7mm厚,殷瓦焊接犹如在钢板上“绣花”,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耐心和责任心要求非常高。面对肩上的重担,张xx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心性,培养专注度,潜心研究焊接工艺。为了攻破技术难关,他与技术人员放弃休息时间,日夜埋头图纸堆中,潜心钻研技术突破。最终,他主持的实验取得成功,得到专利方的认可,并用于LNG船实船生产,收到良好成效。

  张xx特别注意经验的积累总结,国内没有现成的作业标准,他就不断摸索完善各类焊接工艺,先后参与编写了多部作业指导书,为提高LNG船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xx,是中国广大“造船工匠”的杰出代表,他用自己火红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执着于国家海洋装备建设的奉献之歌。

  工匠个人事迹 4

  焊接技术千变万化,为火箭发动机焊接,就更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了,高凤林就是一个为火箭焊接“心脏”的人。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国营二一一厂特种熔融焊接工、发动机零部件焊接车间班组长,特级技师。

  30多年来,高凤林先后参与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一次次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出色完成亚洲最大的全箭振动试验塔的`焊接攻关、修复苏制图154飞机发动机,还被丁肇中教授亲点,成功解决反物质探测器项目难题。高凤林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0多个奖项。

  绝活不是凭空得,功夫还得练出来。

  高凤林吃饭时拿筷子练送丝,喝水时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为了保障一次大型科学实验,他的双手至今还留有被严重烫伤的疤痕;为了攻克国家某重点攻关项目,近半年的时间,他天天趴在冰冷的产品上,关节麻木了、青紫了,他甚至被戏称为“和产品结婚的人”。20xx年,高凤林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高凤林以卓尔不群的技艺和劳模特有的人格魅力、优良品质,成为新时代高技能工人的时代坐标。

  工匠个人事迹 5

  “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胡双钱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脚。

  胡双钱是xx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一位坚守航空事业35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差错的普通钳工。对质量的坚守,已经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错可能就意味着无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他用自己总结归纳的“对比复查法”和“反向验证法”,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创造了35年零差错的纪录,连续十二年被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并授予产品免检荣誉证书。

  不仅无差错,还特别能攻坚。在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和试飞阶段,设计定型及各项试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特制件,这些零件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钳工是进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双钱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始发挥作用。他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ARJ21—700飞机起落架钛合金作动筒接头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机项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种特制件的加工工作。胡双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已经55岁的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工匠个人事迹 6

  什么是大国工匠?怎样解释工匠精神?我们从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航工业沈飞数控加工厂王刚班班长王刚事迹中,能找到诠释这一问题最直接的答案。

  王刚,黝黑、腼腆、消瘦,精神饱满,但又透着与三十多岁年轻人不同的沉着与稳重。或许这也是每一位大国工匠的"标配"。

  他加工的铝片能薄如A4纸般的0.1毫米;他加工的铣床铣削能达到0.005毫米;他小孔铰削技术更能达到0.002毫米的精度极限……王刚的简介,就是这位大国工匠的"功勋册"。

  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1999年,刚从沈飞技校毕业的王刚如愿以偿的进到了沈飞公司。

  从小住在飞机场附近,每天看着在沈飞工作的邻居整天出入自己向往的大门、听着战机在天空中飞过的轰隆声,早在初中的时候,王刚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进入沈飞工作。

  确立了梦想,便一步步朝着目标奋进。每天苦练自己的专业技能,成绩优异的王刚被老师叫来谈话,想让王刚去考高中,接着考大学进入高等学府。"我想进入沈飞工作,要考沈飞技校。"一向腼腆的王刚此时没有丝毫犹豫。

  他,做到了。入厂后,王刚被分到"铣工"队伍。十七年如一日,王刚每天早上提前一小时到岗。总是缠着师傅给自己活做。

  新员工进厂,都会有一年的实习期。当时厂里生产任务比较重、缺人手,之前也在这里实习过,领导找到王刚,希望他提前正式上岗。这正说到了王刚的心头好。

  "一大早,就看到王刚铣床旁的一堆铝屑。"徒弟吴学文刚调到沈飞数控加工厂后早早来到公司,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虽然常年累月任务繁重,但王刚从没感到太大的压力。喜爱解决各种技术难题在工友中是普遍的共识,可以说,若没有难题就是王刚最大的难题。

  工作xx年,王刚已数不清自己熬过了多少个攻坚克难的日日夜夜。

  每天至少工作15小时,每月工作时间都在300小时以上。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连续一个礼拜,王刚与工友连日加班。饿了,就拿面包、火腿肠、方便面充饥;困了,倒在厂房里的铁架床上小憩,从未松懈一步。"晚上回到家站在床边就能睡着。"王刚说。

  入职第一个月就和其他老师傅一样,完成了定额任务。

  "多造出一件好产品,就是为国家做贡献。"把工作培养成爱好,是王刚在工作之余的另一成就。午休间隙,工友们在工厂空地拉网起架,打羽毛球、踢毽子、打桌球,无不散发着青春的活力。而往往在劳模工作室的角落里才能看到王刚的身影,静静地看书、思索着技术难题该怎样解决。"年轻时候也爱运动,学过武术,不过最爱的还是逛书店、下象棋。"

  不断刷新技能高度

  "精雕细琢,把每一件东西都当成艺术品。"工作伊始,王刚就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他延续了师傅张显育的良好工作习惯。

  "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要求。"问到有什么独门绝技与他人不同,羞涩的王刚说到,"为确保加工质量,每次在干活之前,我都在脑海中先模拟一遍加工内容,找出有没有疏漏或者改进之处。"工作流程犹如欧洲早期古老的记忆宫殿般在脑海中清晰显现。

  与自己比速度,将之前干活花费的时间与现在做较量;与自己比精度,缩小至少一半以上规定的零件误差范围;与自己比温度,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只增不减。

  "做任何事情都要精益求精,飞机上更要保证零件的安全运行。"不断挑战自己极限,才能达到20xx年生产上万飞机零件无一废品的高度。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在转型。同时也在强迫着技工技能需要不懈地提升。"活到老,学到老。"坚持终身学习,汲取养分是王刚奋力向前的保障。

  除却铣工知识外,数控加工技术知识,是王刚下一部要学习的方向。

  加工精度达到0.005毫米背后的初心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当大国工匠的匠人不是好匠人。"

  在一次沈飞公司领导去波音公司参观学习回来的交流会上,王刚得知其中一展示工件加工精度达到0.25毫米,而当时王刚徒弟能达到0.3毫米的精度。心里便暗暗较起劲来,"他们能做到,我们一定能做的更好,我一定要超过他们。"

  紧接着,王刚开始进行紧锣密鼓的加工实验,把最小的加工壁厚挑战到薄如A4纸的0.1毫米。"钳工怕钻眼,铣工怕铣扁",0.1毫米已是在挑战自己极限,但是王刚并不满意,经过不间歇的反复实验,王刚迎来了自己技能新高度——铣床铣削加工的手工精度达0.005毫米。

  像以往临危受命、攻克技术难题、优化一项技术后一样,王刚心中油然升起一丝成功的自豪感。

  坚忍不拔、敢于拼搏、不服输、默默奉献,是沈飞数控加工厂工会主席焦威东形容的王刚。"他几乎要把铣床旁的水泥地磨出坑来。"徒弟吴学文说到。

  王刚恳干,"豁"得出去,是厂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既做航空人,就知责任重,既做新装备,就得多付出。"

  工匠精神代代相传,完成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双桨单舟总争渡,千帆竞发渡江海。"王刚深知,要永远站在技术先列,也必须要带动身边工友"万象争先",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

  20xx年9月19日,在沈飞的厂房里,军事化管理的首支以员工名字命名的班组——中航工业沈飞数控加工厂王刚班组成立,唱响了中航工业"四歌",至今,从未间断。

  不到5年的时间里,荣获了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安康杯"竞赛先进班组、中央企业先进集体、沈阳市先进集体、沈阳工人先锋号等称号,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

  由他率领的'团队不仅攻克了413项科研生产重大技术和质量难题,还发明了12项国家专利,创造经济效益1.9176亿元。

  20xx年,在某型号生产研制关键阶段,王刚带领他的年轻团队创造了全部产品"零缺陷"交付的奇迹。在新机试制生产阶段,恰恰是问题高发的时期,质量问题、研制生产阶段各种问题都会随之而来。这一次,他们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任务,这在沈飞研制历史上还是首例。

  20xx年带领徒弟吴学文参加全国铣工技能大赛,两人既是师徒,又是竞争对手。晚上回到宾馆,扔不忘向徒弟讲解疑难。发现徒弟走路困难,得知吴学文后脚跟长了骨刺,正值大赛集训攻坚期,王刚放弃半天的集训机会,到外边顶着烈日为徒弟找寻购买厚的毡垫,在脚跟处挖了个洞。徒弟看着工服几乎全部被汗浸湿的师傅,现在谈及,仍热泪盈眶。

  忠诚筑魂,灵魂因忠诚而高尚;百炼成钢,钢铁经过锤炼更坚韧。在王刚的心里,什么也没有沈飞人特有的航空情结更重、更珍贵。高薪没有动摇他,荣誉和光环也没让他陶醉,王刚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本色。很多人常劝他说该功成身退、多为自己和家庭考虑考虑了,王刚总是一笑了之。

  "只想带她出门旅行"。

  谈及爱人,王刚停顿良久,眼里闪过一丝泪光,对妻子怀着满腹的愧疚。20xx年,王刚与妻子陈丽在相识两年后步入婚姻殿堂。婚后还没来得及"蜜月旅行",王刚便又投入紧张的工作中。日常回家大部分时间也是在钻研工作中的事情,妻子对此也从未有过怨言,也从未提过多要求。

  今年5月,妻子因肺癌脑转移,颅内压增高导致双目失明。陈丽得病后,每月自负的治疗费就在上万元。"就是把房子卖了,也要把陈丽的病治好。"

  两人婚后几乎从未出过沈阳。"马上要迎来十一,准备带妻子在沈阳周边转转。"

  王刚,一个"扫地僧"般低调的技术大拿,每天都在不断努力的成为好班长、好师傅、好丈夫。王刚身上所体现的坚定信念、大爱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工匠个人事迹 7

  井高耸,天轮旋转,矿车往来,远远望去,沸腾的矿山一派繁忙景象,这就是位于xx市xx区xx镇的xx黄金矿业有限公司。近几年,这里出了个远近闻名的革新能手,他妙手回春,能让“瘫痪”的矿山机电设备快速运转,可以让深度“患疾”的老设备起死回生。他负责检修的主、副井提升机,近年来的事故率几乎为“0”,大型机电设备误时率降到了最低限度。他完成的十余项小革新、小发明,创直接经济效益200多万元。他无偿为矿区职工、孤寡老人修理家用电器近百台(件)。

  他就是xx黄金矿业有限公司运修车间机修主管xxx。

  “既然选择了矿山,我就把心交给了这片土地,铁下心学好技术,干好本职”。xx的成才之路,是一条自己铺筑的漫长艰辛的路,是一条只属于强者的崎岖的路,诚如斯言。xx年以来,他担当了机电维修工。由于柴矿在当时属现代化矿井,很多机电设备,别说维修了,有些连见都未见过。面对新设备密如蜘网般的电器设备线路图,他愕然了,恰在这时,矿上发生了一件令他终身难忘的事:一天,由于矿井提升机中途出了故障,十余名乘坐罐笼升井的职工被悬在了半空。由于包括他在内的几名检修人员技艺不精,硬是让工友们在深邃黑暗的立井筒中,吊了2个多小时。其实,当时故障,只不过是调速器中一个小小的电阻出了问题。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他顿时感到了一名机电维修工肩上的责任。

  他想,仅靠自己从技工学校学到的那点知识,是肯定无法应对这些机电设备的。于是,他暗下决心,自费订阅了《电子技术》《电力传动》《电器维修》等十几种报刊杂志,买回来一大摞大学电气专业教材,在别人逛街跳舞、看电视搓麻将的时候,他却苦读苦思,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不到一年功夫,xx便对矿上的大型电器设备的原理,线路图、部件结构和安装检修要领了如指掌。在工作中,他坚持做检修笔记。每次检修设备时的名称、型号,故障部位、原因、元件服务时间、操作程序、相关原理分析等,他都条分缕析地记录下来,迄今为止,他累计做笔记达十多万字,硬是凭借自己热爱学习的那股劲头,练就了一身本领。他不但对所辖管的机电设备了如指掌,也对每台设备的习性全摸透了,设备一有故障,他一听一看就找到了“症结”,处理起来得心应手。维修技术水平提高了,但他没有忘记带动周围的'工友一起学技术。为了帮助他的工友们尽快掌握矿山机电设备的维修技术,他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们。学习笔记拿来了,对照原理图手把手的教,对每台设备进行讲解。每次维修设备,他都没有忘记在实践中向大家传授技术,使他们这个班组形成了人人爱学习,个个争当技术先锋的好风气。

  什么叫“爱岗”?如何才算得上“敬业”,这个看似简单做起来难的字眼让xx二十多年的工作作风诠释的淋漓尽致。他干机电维修工二十多年,每年出勤均在320天以上,他早已把自己融入到了工作之中,他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累计义务奉献工时千余日。而且,他的工作没有上班下班之分,只要工作需要,他是随叫随到,经常是下班路上被招回,端起饭碗又放下,脱衣上床又起身。对一般维修工来说,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检修任务,就算是很敬业了。可他却不同,他心里总是装着那上百台机电设备,设备每天运转情况,不停的在他脑子里过电影,在电器维修工作中,他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他与那些设备有了不解之缘。有“病”的设备他关心,“亚健康”的设备他也关心;职责范围内的事他关心,职责范围外的事他关心。

  工匠个人事迹 8

  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压水堆元件厂扩建车间干法二氧化铀粉末制备组组长,集团公司技术能手,草原英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工匠,全国技术能手。

  于1988年开始从事铀化工转化工作。公司开始重水堆元件生产线的建设,在化工生产线中型试验期间,他担任分课题组副组长,完成了对铵盐沉淀及吸附岗位实验生产能力和各项数据的整理工作,为重水堆元件厂化工线的建设和生产提供了宝贵资料。

  19xx年,由于建线需要,他又被抽调到公司压水堆元件厂化工车间,承担化工生产线的建设和调试攻关任务。在试生产过程中,出现离心机出料口、下料管路频繁堵料现象,他及时与技术人员共同查找原因,通过在离心机出料口处增加注水装置,加大了物料与设备内壁的润滑度,从而使物料能够顺畅进入干燥系统。这一举措进一步优化了工艺,确保了生产稳定运行。类似这样的.技术改进,他先后完成了大大小小近百项,为铀化工生产线的正式投产和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

  20xx年,国家重点项目ap1000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在公司开工建设,担任干法生产线组长,又一次承担起攻关重任。建设期间,他几乎每天都加班加点,认真查阅图纸资料,钻研工艺技术和设备功能,及时向施工单位提出整改问题100余项,极大改善了工艺技术和操作条件。经过他和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公司第一条干法生产线全线贯通并顺利启动,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为我国第三代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的投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国家重点科研专项示范工程、全球首条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调试期间,一头扎在调试一线,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艺,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在卧式溶解槽调试期间,水浴加热系统循环不畅,严重制约了调试进度,并且存在物料泄露造成循环水污染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他果断提出在加热水路上加装积水箱,顺利解决了该问题。在原设计中,气化罐进检测罐管道上阀门为电

  磁阀,在生产时造成气化罐无法保压,他结合相关生产经验,提出在该电磁阀前加装手阀,并通过该阀控制气化罐排气量,使罐内压力维持在稳定值附近,有力保证了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他还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为高温气冷堆元件生产线按计划节点运行投产提供了保证。目前,该生产线已全线运行,标志着我国核电燃料元件生产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前沿。

  对于节能降耗,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自己动手解决难题就是一种节约。”在xx产品生产工艺中,一度出现盐酸消耗量偏高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他认真分析^p和观察工艺过程,通过数月无数次的试验,反复摸索计算,最终确定了合理的工艺数据,使盐酸单耗下降了0.1吨,仅此一项就节约生产费用30万元。在某产品生产过程中,原料形态多样,成份复杂,专业物料占用量大,收率低,严重制约着工艺的产量达标及产能提高。为解决这一难题,他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分析^p论证,在原有工艺基础上提出了混酸溶解的新工艺方法,缩短了工艺生产线,降低消耗10,收率提高1.5,因而盘活资金50万余元,此工艺已申报成果专利。在某低碳产品生产过程中,一度出现铁、镍元素超标问题,严重影响了生产线的正常运行。面对难题,他没有退缩,认真查找原因,排除各种可能性,最终确定了导致杂质超标的原因是在沉淀和煅烧过程中引进了杂质,并制定了沉淀后晶体酸洗法和煅烧尾气快速转移法,从而保证了该生产线的正常运行,为该产品的按期交货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公司增收节支近百万元。

  工匠个人事迹 9

  “进厂32年来,我最高兴的是当一名优秀车工!”这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简称昆明重工)的车工耿xx的心声,也是他32年来的不懈追求。

  耿xx,瘦高个子,脸上总带着笑容。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他以自己32年对车工职业的坚守和打磨,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一个技能大师的风范。

  昆明市北郊黑龙潭公园附近的龙泉路边,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陈旧的厂房,这就是昆明重工厂区。耿xx在这里成长、生活、工作了53年。

  耿xx的父亲耿鼎和弟弟耿家华也先后在昆明重工当车工,两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耿家华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这就是著名的“父子劳模,兄弟名匠”。

  “如果没有父亲的'教育,就不会有我们兄弟今天的成长!”耿xx说,父亲的三句话影响了他们一生,“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

  1984年,进昆明重机厂(昆明重工的前身)当车工。当车工第一件事是学磨刀。“车刀是车工的灵魂,在我眼里,车刀、产品都是一种艺术品,一定要认真打磨。”耿xx说。

  技校毕业的耿xx对车间里的车、镗、铣、刨、磨,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全能机床工,还是个发明创造能手。

  1993年,耿xx所在的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原加工工艺效率低,费用高。耿xx和工友研究创新技术用T68镗床加工,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20xx年以后,耿xx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100余万元。耿xx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个人的技术发明创新有近200项。

  耿xx多年来获得了许多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一直都没有变。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等方面的因素,昆明重工连续亏损,耿xx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其实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xx,但都被他拒绝了。“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耿xx的徒弟李益雄认为,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xx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最近,耿xx的工作室里又多了几张草图,这是他们研制的智能厕所,已经做出两台样机,将在今年南博会上展示。耿xx常说:“我是在把图纸变成现实。”

  工匠个人事迹 10

  “人生最大的喜悦就是每个人都说你做不到,而你却完成了它!”这是张琪最喜欢的一句座右铭。

  张琪是格力电器石家庄有限公司总装二分厂4A班一名员工。自20xx年入职以来已四年有余,从一名普通的操作工到班组中流砥柱,从一名辅助工到技能人才,除了时间的沉淀以外,更可贵的是他勇于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那一年还是学徒的他估计不会想到几年之后自己可以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

  20xx年,默默无闻的张琪成为了在总装分厂人尽皆知的明星。凭借扎实的技能功底,他在分厂举办的“工匠精神”打螺钉技能大赛上一鸣惊人,创造了xxx的记录。辉煌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和从不懈怠的勤勉。

  刚到岗位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师傅教什么,自己就做什么。但慢慢他发现如果仅仅是进行这种流水账一样的工作,自己并不能得到进步和提高。于是他开始主动出击,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求教师傅和同事。稳重的性格让他能够沉下心来思考,也有毅力坚持。中隔板的固定没有一定的岗位技能使不能胜任的,而且还有可能出现钣金件划伤的危险。技能不熟练,跟不上生产节奏,频繁出问题,这对于每一个位新员工来说都会不可避免的,而对于张琪来讲,将这个不适合时间缩减到最短,是他急需解决的难题。于是他就下班跟对班学习,去培训基地练习,每天要达到什么样的进步,都对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要求。在自我追赶的过程中,张琪在操作技能上慢慢的更加得心应手,他坚信:适合你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张琪认真观察,实地研究,对于岗位操作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规律,使自己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得到了巨大的飞跃。

  一件件优质的产品,无不凝聚着张琪的心血和汗水。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工匠精神”在张琪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如今,张琪依旧在自己的岗位时刻坚守着,看似平凡朴素,实则不平凡。

  一个有品质的精细时代已经来临,这样的时代必将呼唤“工匠精神”。张琪凭着对职业的敬畏、工作的执着以及产品负责的理念,创造一个不一样的人生。同时,也告诫我们,踏实工作、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只要你不甘平庸,就一定也能像大国工匠们那样在平凡岗位上演绎精彩的人生!

  已经在一线坚守了四年的张琪,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着属于他的“工匠精神”。

  工匠个人事迹 11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目前世界上潜深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其研制难度不亚于航天工程。在这个高精尖的重大技术攻关中,有一个普通钳工技师的身影,他就是xxx——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职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

  10多年来,xxx带领全组成员,保质保量完成了蛟龙号总装集成、数十次水池试验和海试过程中的蛟龙号部件拆装与维护,还和科技人员一道攻关,解决了海上试验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用实际行动演绎着对祖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作为首席装配钳工技师,工作中面对技术难题是常有的事。而每次xxx都能见招拆招,靠的就是工作四十余年来养成的“螺丝钉”精神。他爱琢磨善钻研,喜欢啃工作中的“硬骨头”。凡是交给他的活儿,他总是绞尽脑汁想着如何改进安装方法和工具,提高安装精度,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安装任务。正是凭着这股爱钻研的劲,xxx在工作中练就了较强的`创新和解决技术难题的技能,出色完成了各项高技术高难度高水平的工程安装调试任务。

  已近花甲的xxx仍坚守在科研生产第一线,为载人深潜事业不断书写我国深蓝乃至世界深蓝的奇迹默默奉献。如今,他又肩负起了新的挑战——组装4500米载人潜水器。

  工匠个人事迹 12

  xxx是xx有色金属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他用创新与匠心为企业增效,为行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自x年以来,在集团和公司上下的全力支持下,xxx带领他的科研实践团队又以时不我待的强烈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紧盯行业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以追求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围绕提高产品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环保效果,持之以恒对工艺、技术、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成功实施大小技术改造项十余项,取得了理想的成效。企业产能由220xx年的8万吨提高到了15万吨,在国际国内有色金属市场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xx实现连续8年盈利,多项技术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成为xx集团冶炼板块的标杆,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显著增强,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粗铜双炉连续吹炼技术开发成功。该项目自20xx年初提出技术方案开始研发至20xx年10月底研发成功,xxx带领研发践行团队前后经过了6个月的工业化试验装置建设和历时8个月的8次艰辛试验,才使试验最终得以圆满完成。该项技术与现行业内广为应用的PS转炉、三菱法吹炼和闪速吹炼等传统吹炼工艺相比较,其特殊贡献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节能减排效果好。

  实践证明,采用双炉连续吹炼技术,可使粗铜综合能耗达到110kgce/t,比PS转炉吹炼工艺降低30kgce/t。不但可以彻底解决铜冶炼吹炼生产过程中含硫烟气的无组织排放问题,而且由于该工艺技术使吹炼烟气量减少了40%多,大大减少了环境集烟气量从而能使其汇入制酸系统,使铜冶炼硫的回收率由原来的97%提高到98.3%,硫的总捕集率达到99.8%。以年产10万吨生产规模为例,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硫约560吨;如果国内所有使用PS转炉的铜冶炼企业约400万吨的产能都采用该项技术,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硫多达22400吨。

  二是经济效益显著。

  如采用该连续吹炼技术对老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转炉,不但可以产生很大的环保效果,而且在不需要增加太多投资的情况下,就可以把产能提高20%。按10万吨生产规模计算,采用双炉连续吹炼技术每年可节约运行成本3588万元。

  三是对科技进步的贡献。

  采用双炉连续吹炼技术代替使用了100多年的PS转炉吹炼工艺,从此将改变中国超过20万吨生产规模的铜冶炼项目必须靠引进国外技术的历史,不但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而且还标志着中国的铜冶炼技术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四是为企业培养锤炼了一支具有较强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的技术队伍。

  20xx年,此项目被列入xx科技重大专项,并于同年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xx年4月24日,双炉粗铜连续吹炼工艺技术通过由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认为该工艺技术投资低、节能减排效果好、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可实现铜冶炼清洁生产,同时技术经济指标先进,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20xx年7月22日,联合国全球契约中国网络主办的第三届“生态文明?美丽家园”关注气候中国峰会在北京召开,xxx的铜冶炼清洁生产技术获选“中国十大绿色技术创新成果”,案例入选《关注气候——中国在行动》成果集。公司先后被中国铝业公司和xx集团授予“社会责任工作先进集体”和20xx年度社会责任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xx年7月荣国第二届全国设备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荣获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20xx年11月获得xx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社会知名度;20xx年1月双炉粗铜连续吹炼工艺技术获云南铜业“科技进步特别奖”;20xx年“双炉粗铜连续吹炼工艺技术”获xx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xxx多年来的辛勤付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但他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歇。20xx年他承担的“熔炼炉技术改造项目”,本技术改造项目完成后,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熔炼工序燃料消耗的降低、渣量减少使得渣浮选成本降低和尾矿含铜损失减少、渣精矿返量减少使得熔炼总成本减少等6个方面,xx年当年创造效益1000万元。20xx年2月至今,xxx一直在xx40万吨环保升级搬迁改造项目指挥部担任高级设备工程师,在项目建设期间发挥了专业特长,40万吨的炼铜工艺采用了自主研发的“金峰炉和连吹炉工艺”为项目建设和同行业相比要引进技术,节约了投资xx万元,在项目建设期间自主研发的“吹炼渣风淬技术”减少项目投资500万元。20xx年5月20日和10月2日xx40万吨环保升级搬迁改造项目两条生产线都是一次投产成功且达产达标。

  xxx用他的赤诚和才智在推进重大产业建设项目、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为xx和铜冶炼行业的科技进步谱写了新的篇章。

  工匠个人事迹 13

  从油漆工到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一把刀”,从学徒到拥有“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的“名匠”……53岁的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耿xx用30多年的执着,诠释着“工匠精神”。

  “车工一把刀,磨刀是最基本,也是最难的。”对耿xx来说,他的工作往简单了讲就是磨刀,往难了说是磨好刀。“我只是坚持把一件普通的事情努力做好而已。”

  意义非凡的“两把刀”

  “这两把车刀意义非凡,一把是父亲留给我的。另一把双头车刀,一头是师父磨的,另一头是我磨的。”初见耿xx,聊起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刀”,这两把刀是他至今最宝贵的两件藏品。

  两把刀其貌不扬,外行人很难看出它们的精彩之处。“当年师父示范了一遍要领,磨好一头后,就拿一大筐废刀让我练,每天磨五六个小时。”耿xx说,出师的这把刀,他足足磨了一个星期。

  对耿xx而言,这两把刀,一把意味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一把标志着认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每当困惑时他都会拿出来看看。

  出生技术工人家庭的耿xx,1982年技校毕业后,先是在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两年后,他调入昆明重机厂改行当了车工。零基础的他,从最基本的摇手柄学起,在厂里请教老师傅,回家就问同为车工的父亲。勤学苦练的耿xx很快成为骨干。

  “车工就玩‘一把刀’,刀好活就不会差,否则就算不上合格。”耿xx从工具箱里又翻出几把车刀说。如果掌握不好磨刀要领,车刀用起来就容易报废,尤其是特殊材料,就会造成浪费。

  工作30多年,到底磨过多少把车刀,耿xx自己也算不清了。“每把车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打磨。多的时候一个月要磨10到20把,少的也得3到5把,加工一个工件最多时就需要20多把不同的刀。”为此,他没少吃苦头,双手经常磨起血泡,渐渐结成厚厚的老茧。

  耐磨的“工匠”技术刀

  “角度清晰可辨,刀刃铮亮锋利,这是高手磨出的刀,用这种刀干活快、准、好。”迷上了车刀,车间几乎成了耿xx生活的全部,这种热情直到今天仍没有变。

  车刀切削着金属,阵阵尖锐响声掺杂在机器的轰鸣声里,一卷一卷的铁屑随之落下……这场景,耿xx再熟悉不过了,他就是这样和车刀“较劲”的,车间一呆就是一天,琢磨让刀使用寿命更长,让工件光洁度更高……

  钻进车刀改造的“牛角尖”,耿xx几乎年年都有一两样“改革”。“这把刀,乍看和其他的没差异,但其实刀的角度、材质区别很大。加工轧辊时连续切削11个小时不用换,可加工洛氏硬度65至68度的材料。”20xx年,以耿xx为主或独立完成的“一种深孔锥度铰刀”“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这活需要经验积累,多年之后我才懂得老一辈强调的‘一把刀’,不仅要磨好刀,还要‘因材施刀’。”耿xx说,针对特殊工件,常规的刀用不上,就必须琢磨专用车刀。

  “同一台机器,他做出来的和我们做的天壤之别,他的精度可以到一两丝,我们的误差会有十丝。”同事马自辉说。

  耿xx从骨子里喜欢对技术精益求精。一谈技术,他有说不完的话,技术之外,他内敛拘谨。这些年,耿xx带领团队完成了拉丝机、橡胶绉片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改进塔机起升部分、重卷机滑槽等生产工艺400余项。

  当好一把“师匠”的传承刀

  利用休息时间,耿xx又学了镗床、钻床等加工技能,还自学CAD制图,成了一名技术全面的加工能手,每年完成车间大量的“硬骨头”加工任务。

  “干这行,就是学习、积累、再传授。”除了车间,现在耿xx多了一个去处——“耿xx技能大师工作室”。靠着老一辈经验成长起来的他,知道“传帮带”的重要性,20xx年以来,他带了20多个徒弟,昆明重工涌现出一批年轻的技术人才。

  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xx,都被他拒绝。“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耿xx的徒弟李益雄说。也许,有人认为“工匠”就是一种重复劳动。其实,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xx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有人觉得车工的活很枯燥,就是反复磨刀,但在耿xx看来,当一块块粗糙的金属通过车刀打造成一个亮堂堂、有价值的“艺术品”,是很快乐的。

  耿xx说,“中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要将这些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推动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技术工人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问及他心中的中国制造是什么时,耿xx坚定地说,就是磨好手中的这把车刀。

  工匠个人事迹 14

  在我军新型装甲车炮和舰炮研制的漫漫征程中,在一系列主战装备型号项目工程的生产设备、改造、维护保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攻克2万安电解螺旋拉床的设计、调试、工艺实验和数控车床小件连续加工系统的设计、调试等多个精密加工设备技术工艺难点,完成技术攻关70余项。他带领所在大师工作室成员完成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百余项,获得国家专利3项,形成论文7篇,创造经济效益3500余万元。尤其在某型大口径火炮关重工艺设备的自行设计调试中,他提出多项先进方法和工艺,并展现出独树一帜的技术绝技,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保证和提高了装备质量和可靠性,成为兵器工业精密数控设备领域当之无愧的杰出人物。

  20xx年,代表公司首次参加兵器集团技能大赛就取得第一名,连续3年摘得技能大赛第一名,还在年第十一届“振兴杯”国赛中取得了第9名的好成绩。

  独创的“数控设备快速故障定位操作法”,有力保证了设备加工精度和设备完好率,将设备完好合格率提高到99.7%。凭借“故障快速定位法”这一绝活,多年来先后攻克了余次设备维保技术难题。特别是在重点装备生产线保障过程中,完成多个瓶颈问题的攻关保障任务,在工作室成员配合下,组成“247”保障小组,圆满完成了保障任务。

  主动承担要求高、难度大、没人愿意接单的`难题。有一次,单位接到任务,要在极短时间内设计制造一台专用数控设备,专门用于某型国家级型号试验项目,这批产品对精度要求极高,且尺寸巨大,现有设备无法加工,这类设备又属于外国对我国的禁运禁售设备,无法购买,国内又没有厂家制造,由于任务急,难度大,组织工作室成员以及联合其他工作室的大师们连续奋战13个多月,连破十余项技术难题,最终成功设计制造了国内首台2万安数控电解螺旋线专用机床,顺利完成工艺实验,有力保障了某国家重点型号项目试制的关键节点,得到公司及军方代表的高度赞誉。

  对自己的技术从不吝惜,长期坚持向其他同志传授技术,他把多年的读书笔记、操作经验编写成培训教材,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技工。同时,他依托自己的工作室,对青年技工进行培训,带出的徒弟先后完成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qc成果等30余项,每年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达百万元。

  除了在岗位上带徒授课,也积极参加行业活动,20xx年,他被中国国防邮电职工技术协会聘为数控维修保障专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工作中,他总结编写了《840dsl常见故障排除》《828d数控系统升级改造实例》等内部员工培训教材。在职业能力鉴定工作中,他于年取得了电工高级考评员资质。他作为指导教师和考评员,累计上台授课达800多课时。20xx年,作为代表队的技术指导带队,参加了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决赛,与国内强队进行了交流,锻炼了我区本职业队伍。

  工匠个人事迹 15

  夏天来临之前,是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线路工区最忙之时。4月8日上午,工长xxx像每天那样,集合点名,安全宣誓,然后背上十几公斤的巡道工具,带着工友上道干活。

  先是趴下,脸几乎贴到钢轨上,目测水平度;在关键处,用轨尺量水平、轨距;往前行进时,用长柄检查锤敲击钢轨和固定钢轨的每一个扣件……繁忙的襄渝铁路,每7分钟就有一趟列车。旅客不会注意到,这些汗流浃背的养路工,有人身怀绝技;更难想到的是,旅途的安全和舒适,有赖于他们的技能和汗水。耳目神技,让40余万零件万无一失有这样一幅照片:铁路工人身体几乎趴在道床,耳朵贴近乌亮的钢轨,目视前方,凝神静气。人们都以为,那是用耳朵在"听"铁路,其实不对。"那是看,是眼睛目测钢轨的平滑度,因为身子趴得很低,耳朵快贴到钢轨上了,别人误以为是用耳朵在听。"xxx笑着说。

  不过xxx确实可以用耳朵听出钢轨的毫发裂纹。他给记者现场演示:找到钢轨接头处——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蹲下,检查锤敲下去,"梆……"同时松开手柄,感觉锤的弹跳和钢轨的回声。看到记者一脸茫然,xxx解释说:"这就是好钢轨,回音响亮、持续,弹跳长而均匀;如果表面有裂纹,或者内部有伤,声音发木,弹跳短而不匀。"他告诉记者,用检查锤敲扣件,都是一样的道理。

  去年3月8日,xxx就是靠这把小锤,在巡道中"听"出了一处道岔尖轨的细如发丝的裂纹。"道岔尖轨,位置很关键,如果断裂,列车过来会出大事故。"巴山工务车间书记魏尚宪说。xxx的眼睛也特别厉害,趴下身子目测钢轨的水平度、弯道的平滑度,一眼看出去几十米、上百米,毫厘之差都逃不过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目测的结果再用轨尺测量确认,几乎没有走过眼。轨距,钢轨内侧的距离,全路以1435mm为基准,大6mm、小2mm,都是合格的;但xxx的标准是"1435mm±1"。"就是只允许有1毫米的正负误差,这比国家标准严格多少倍的`标准,是在基础特别差的山区铁路上实现的。"巴山工务车间主任莫志明说。

  依靠耳目神技,xxx常年徒步往返在他管辖的12公里铁道线上,一个来回,"脚数、耳听、目测"44160根枕木上的钢轨、441600颗道钉和扣件,万无一失。

  20xx年来,巡查行走线路等于绕地球3圈多xxx的养路神技不是等闲得来。

  襄渝铁路巴山段是该路的最高峰,这里有着全线最高的桥梁、最长的隧道、最小的区间半径、最大的坡度等"六最",被称为铁路的"地质博物馆"。

  xxx1988年来到巴山铁路,赶上了铁路发展最快、跨度最大的时期:钢轨型号从43轨到50轨、60轨,越来越高级;单轨长度从12.5米到25米、跨区间全无缝轨,越来越长;轨枕从木枕到69型、二型、三型灰枕,越来越大;列车时速从50公里到60公里、140公里,越来越快……每次提升,都对养护的要求越来越精准。

  "巴山铁路做到了38年零事故的全路最高纪录,凭什么?招术就是巴山精神,它培养了12个省部劳模、百名各级先进,全国劳模xxx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像道钉一样扎根巴山20xx年,做了20xx年的工长。"西铁局安康工务段书记谭宗林告诉记者。

  大巴山2号隧道,是巴山铁路的"最短板",渗水、翻浆不断,病害闻名于全国,只好限定时速15公里。可是xxx接过师父的接力棒,长期调养,现在已将这个卡脖子隧道的列车通过时速提高到90公里。"被判死刑的隧道"变成了优质隧道。

  有人算过,xxx巡查线路,每巡查一遍弯腰1.1万次、记录1.1万个数据、检查几十万个道钉和扣件,20xx年来,这些重复动作都是天文数字。其中,仅行走的线路超过13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圈多。通过这些单调重复的劳动,他和工友们消除安全隐患2819起。

  一杯水测出晃车仪测不出的隐患xxx每次回家探亲都选择火车,上车后倒满满一杯水放在面前。别人纳闷:这人真怪,一口不喝,却一直盯着杯子。其实,这是xxx的特殊工作法。"空吊是特别隐蔽的病态,就是钢轨下面藏着暗洞,平常的检查发现不了,但列车驶过时钢轨会下沉。"

  去年春运前,xxx就是用这种方法,发现列车经过一个隧道时,杯中的水有旅客不易察觉的一晃,他记下了位置"K438+300"处。回来后仔细查找,发现列车通过时钢轨确有一沉。经过整治,"晃车仪测不出来"的隐患被排除。

  xxx参观啤酒厂,看到原材料进去、易拉罐出来,他受到启发:把12公里线路划分为200米的单元,按照轻重缓急,每次集中力量,一次性、全方位养护,把每个单元都做成精品。

  20xx年,"工厂化单元修"新理念开始在巴山铁路推开,至今已做完40个单元8公里线路。"重复劳动减少,效率显著提高。以前道岔每周要用一到两个天窗点来修,现在延长到一个月以上。"目前,该理念已走向全路。

  道岔养护四步法,异体复查,大兵团移动式作业,不信眼睛信仪器,不靠估计靠科技。xxx总结的新理念、新方法还有不少。

  眼下,xxx正在琢磨"集成式工具包"的事:"我想做个箱子,每样工具有专用地方,这样上工背起箱子就走,收工时缺什么也一眼能看出来。"

  工匠个人事迹 16

  “进厂32年来,我最高兴的是当一名优秀车工!”这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简称昆明重工)的车工小耿的心声,也是他32年来的不懈追求。

  小耿,瘦高个子,脸上总带着笑容。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他以自己32年对车工职业的坚守和打磨,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一个技能大师的风范。

  昆明市北郊黑龙潭公园附近的龙泉路边,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陈旧的厂房,这就是昆明重工厂区。小耿在这里成长、生活、工作了53年。

  小耿的父亲耿鼎和弟弟耿家华也先后在昆明重工当车工,两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耿家华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这就是著名的“父子劳模,兄弟名匠”。

  “如果没有父亲的教育,就不会有我们兄弟今天的成长!”小耿说,父亲的三句话影响了他们一生,“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

  1984年,小耿进昆明重机厂(昆明重工的前身)当车工。当车工第一件事是学磨刀。“车刀是车工的灵魂,在我眼里,车刀、产品都是一种艺术品,一定要认真打磨。”小耿说。

  技校毕业的小耿对车间里的.车、镗、铣、刨、磨,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全能机床工,还是个发明创造能手。

  1993年,小耿所在的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原加工工艺效率低,费用高。小耿和工友研究创新技术用T68镗床加工,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20xx年以后,小耿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100余万元。小耿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个人的技术发明创新有近200项。

  小耿多年来获得了许多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一直都没有变。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等方面的因素,昆明重工连续亏损,小耿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其实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小耿,但都被他拒绝了。“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小耿的徒弟李益雄认为,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小耿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最近,小耿的工作室里又多了几张草图,这是他们研制的智能厕所,已经做出两台样机,将在今年南博会上展示。小耿常说:“我是在把图纸变成现实。”

  工匠个人事迹 17

  李xx,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2016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1987年8月,19岁的李xx职高毕业,被分配到长春客车厂电焊车间水箱工段。焊枪喷射着2300度的烈焰,瞬间将钢铁融化。焊工们在炎热的盛夏焊着客车上供水的水箱、制动的风缸,车间里火星四溅,烟雾弥漫;声音刺耳,味道呛鼻。

  披挂着厚重的帆布工作服,扣着封闭的焊帽,李xx和工友们在烟熏火燎中淬炼意志。一年后,当初和他一起入厂的28个伙伴,25个离了职。李xx留了下来。师傅们都说这孩子黏人,问问题问得太细。厂里要求每人每月焊100个水箱,他总会多焊20个;厂里两年发一套工作服,可他一年得磨破四五套。

  入厂第二年,李xx在车间技能比赛中夺冠。1997年,他首次代表长客公司参加长春市焊工大赛,虽然是最年轻的选手,三种焊法、三个焊件、三个第一轻松收入囊中。此后,经常与不同单位焊接高手切磋的李xx技艺越来越高,并顺利考取了碳钢、不锈钢焊接等6项国际焊工(技师)资格证书,成为全能型焊工。20米外,只要听到焊接声,李xx就能判断出电流电压的大小、焊缝的宽窄、焊接质量如何,绝无差错。

  很快,李xx小有名气了,厂里的尖端活、关键活都找他。有一年,工厂水管冻裂了,水一直哗哗地流,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可修理的时候,带压焊接一焊就噗噗冒气儿,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没了主意。车间主任找来了李xx。他仔细观察,反复琢磨,在裂口处焊上了一个带螺纹的管座,让气体从中排出,解决了难题。

  直到今天,李xx还是常常提起当年厂里流行的一句顺口溜,“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水箱工段的”。李xx说,焊工是非常苦非常累的工作,只有感兴趣才能热爱,热爱才能敬业,才能豁出去,让技术在手中升华。

  在短短6年时间里,中国高铁完成了时速250公里、350公里、380公里的“三级跳”。高速度需要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撑,李xx主动请缨,传技能,教绝活。20xx年,长春市焊工比赛的前三名都出自李xx门下。多名徒弟岗位成才,成为技师、高级技师和操作师,在高铁生产中挑起大梁。

  20xx年,长客公司引进德国西门子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技术,但与之相匹配的大量高技能工人却一时难求。德国人提供的转向架焊接试验片,只有李xx一人能焊出来。为了新项目,公司成立了新产品车间,抽调高素质人员,还从技校招来了400多名学生让李xx培训,要求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生产能力。

  德国的工艺标准是全新的,李xx从头学起,常常彻夜不眠,思考如何将复杂的工艺操作过程分解成具体的步骤教给学员。那时候李xx上厕所都一路小跑,生了病就用药顶着,体重掉了20多斤。最终,400多名学员全部提前半年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德国西门子的焊接权威布鲁诺竖起了大拇指说:“李,你创造了奇迹!”

  现在,这些经过李xx培训的员工已成为时速380公里动车组的生产主力,也使长客公司焊接技术整体水平和欧洲西门子实现同步。“李xx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了,这里既是传承技术的培训站,也是解决企业生产难题的攻关站。不仅培训企业内部和吉林省内其他企业的焊工,李xx还赴新疆阿勒泰地区对400多名技术工人进行培训,把自己的技能变成社会财富。

  “我的技能传给企业和社会才更有价值。”李xx说,大国工匠就应该把能力总结出来,把技能传承下去,把创新开展起来,为中国梦提速。创造了奇迹!”

  2007年,作为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主力车型,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在长客公司试制生产。列车转向架横梁与侧梁间的接触环口,是承载整车约50吨重量的关键受力点,按常规焊法焊接段数多,接头易出现不熔合的'缺陷,质量无法保证,一时间成为阻碍生产的拦路虎。

  “能否一枪把这个环口焊下来呢?”他提出这个想法,来自阿尔斯通的法国专家认为不可能。经过1个月的反复钻研摸索,李xx总结出“构架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一枪焊完整个环口。这连最先进的焊接机械手也无法完成的操作,让倨傲的法国专家也对中国工人竖起了大拇指。

  中国高铁搭载着中国梦提速,而高速度更要有高质量做保证,李xx在质量管理创新上大显身手。“原来我们生产的列车时速80公里,只要焊结实就行,外面的焊碴都不用清理。”李xx说,现在时速300公里的高铁,掉一个焊渣都可能造成重大事故,所有焊件必须表里如一、没有瑕疵,每一个焊件都得是艺术品。

  为了做到这一点,李xx编辑了图文并茂的《焊接典型质量问题汇编》,制定了《转向架铆焊工标准操作手册》,提炼出《焊接艺术化标准》,让严谨的制造态度成为焊工标准规范的操作习惯。他随时发现生产上的问题,创新工艺填补了我国氩弧焊焊接转向架环口等方面的空白,以高超技能和实践经验完善大国制造。

  20xx年以来,李xx带头完成国家发明专利21项,革新70多项,重大技术创新10多项,取得五小成果150多项,获奖104项。在打造中国高铁金名片的路上,大国工匠李xx坚定前行。 4月22日,李xx(左)向徒弟郭松传授动车组转向架的焊接要领。已获得“中华技能大奖”以及多项发明创新奖项的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焊工李xx,如今依然手握焊枪活跃在生产一线,以精湛技能打造最安全可靠的中国制造高速列车。这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自从1987年8月拿起焊枪到现在,始终不懈地兢兢业业、孜孜以求。

  为了在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面前实现“技术突围”,李xx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积极参与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

  凭借着世界一流的精湛技艺,“高铁焊接大师”李xx早已声名在外。曾有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多家企业,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均被他一一回绝。他说:“没有企业的培养,没赶上中国高铁事业的大发展,就没有今天的李xx!”如今,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向架年产量超过9000个,比庞巴迪、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等世界三大轨道车辆制造巨头的总和还多。

  工匠个人事迹 18

  春天如期而至,高xx望着正在吐绿的枝头,33年的工作经历又一次清晰的呈现出来。从一个对电焊一无所知的少年,一步步成长为焊工技师和集团公司的技术能手,他的每一步足迹都留下了辛勤耕耘的汗水。回首往事,高xx心绪平静。

  锲而不舍,苦练焊工本领

  1970年6月份,16岁的高xx参加工作,分配到大庆炼油厂一营,从此,与电焊结下了一段深深的情缘。1973年,他所在的单位承接了动力站3台锅炉的安装任务,其中的水冷壁管焊接都是成排、间距极小的固定口,必须达到单面焊、双面成型质量标准,而且焊口还要进行拍片检测和100%的通球检验。当时工人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技术要求远不及现在严格,大部分焊口也不拍片检验,人们仅以焊口是否渗漏、成型是否美观来衡量焊工水平的高低,因此,这样的焊接要求,无疑是向每一名焊工提出了挑战。为了能够尽快提高焊接水平通过考试,圆满地完成焊接任务,高xx和几名青工利用一台闲置的坡口机,上午加工管件坡口,下午将管件抬到工地,在生产任务紧张,又缺少电焊机情况下,他们就见缝插针,在师傅们休息时间进行练兵。练到一定程度后,他就用气焊割开焊道,不断对钝边的厚薄、间隙的大小进行调整,终于摸索出了最佳焊接参数,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使他有机会第一次接触到了射线口。实际操作中,他的焊口全部通过通球检验,射线抽查检测,一次合格率达到了100%。这次施工,使高xx真正认识到了焊接在工业化生产中的重大作用和它的独特性,也令他对电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xx年,高xx参加了化肥厂尿素装置的建设。这套装置的设备为荷兰进口,所有焊工必须通过英国焊接专家的考试,才能上岗操作。由于是第一次与外国专家合作,工程指挥部非常重视,组织了大规模的练兵活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虽然所有焊口的内外成型都十分美观,但是经超声波检测,焊逢局部经常出现气孔。领导们看到这种情况经常摇头,眼神中逐渐留露出无奈和不信任。这种眼神深深地刺痛了高xx,他想: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你是用手工焊的,你能焊好,我就不信我焊不好。

  这时,承担化肥厂合成氨装置建设的四化建焊工已经来到现场,正在接受外国专家的考试。得知这一消息后,高xx马上带上一块护目镜,赶到了考试现场。经过过细心的观察,发现人家的焊法与自己的有着较大的不同,回来后就模仿练习,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从那以后,高xx经常往返卧龙两地,学习高手的焊接方法。刻苦扎实的练兵,使他掌握了许多焊接要领,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作为首批迎考焊工,他顺利地通过了外国焊接专家的考试。初尝成功,高xx深深地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电焊工,就要打破常规,要不断地学习、消化和吸收先进的经验,敢于在失败中总结教训,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不断的.提高技术水平。现场施工中,由于他在工作上严细认真,经外国专家抽检的238道焊口,探伤一次合格率达到100%,并被破例允许,成为工地上未经试件考试,就可参加不锈钢管线焊接的第一人。在这里,高xx认识了英国的焊接专家赖德。这位技艺高超,对工作高度负责的英国人,对他影响非常大。当时,许多人都知道赖德有一个随身携带小笔记本,上面记录了每个焊工的名字。他在高xx名字的后面,郑重地画上了五个“五角星”。他解释说,五星相当于五星上将,在美国只有最好的焊工才能获此殊荣。

  荣誉只代表一个人过去的成绩,焊接专家的评价没有成为高xx炫耀的资本,而是转化成了不断努力、继续登攀动力。从那以后,他每焊一道焊口都要比别人多付出2—3倍的汗水,所有经过抽检的焊口,合格率全部达到了100%。同时,高xx还在工余时间,自学了《焊工工艺学》、《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日本焊工培训教材》等理论书籍,先后四次考取了大庆市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焊工指导教师证书。

  满腔热情,带出过硬群体

  19xx年末,高xx调入了铆焊车间,主要的工作任务是负责焊工培训,提高车间整体的焊接水平,并配合厂里争取国家三类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当时的铆焊车间,27名焊工中仅有17人持有压力容器焊接操作证,操作项目75项,一些特殊材质和先进的焊接技方法操作证上也是空白,尤其是氩弧焊封底和不锈钢焊接也只有几个人可以操作,但也不够熟练;多数焊工对自己的焊口质量没有把握,返修率较高。面对现状,高xx想:作为一名焊工指导教师,是企业培养了我,我所掌握的技术,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企业,我要回报企业的就是释放全部的能量,带出一批更加出色的焊工,让更多的人成为技术上的尖子、行业上的状元。

  他在生产相对空闲的时间举办了焊工技术学习班,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了每个人。两个多月的练兵过后,所有焊工的试件经过射线检测,95%达到了2级口以上;全年拍片1万余张,合格率由1990年以前不足90%,提高到了96.5%;半年当中,有三批焊工取得了96项操作项目,车间可操作项目增加到了171项;持证焊工增加到了24人。

  19xx年,原机修厂成功地获得三类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高xx受到了领导的嘉奖。19xx年—20xx年的12年中,铆焊车间合计拍片133740张,合格率达到97%,节省拍片费用近百万元。数百名焊工经过锻炼,逐步成长为企业发展中的骨干力量。有12人、14次获得总厂技术运动会电焊的前三名;他的徒弟中,1人获得大庆技术比赛电焊第一名、省第四届技术运动会电焊第五名,并荣获省机械行业技术能手称号,晋升为焊工技师;1人被集团公司送到西安交大焊接系学习深造。

  成功来自于辛勤汗水的浇灌。铆焊车间的焊接水平实现了一个崭新的跨越,在高xx的组织下,他们不仅成功地完成了乙烯裂解炉16台第一急冷锅炉制造、化肥厂121c换热器修复等多项重要的焊接任务,创造了经济效益,更为企业赢得了信誉,树立了良好的整体形象。

  19xx年,原机修厂获得了吉林热电厂两台热网加热器的修复信息。经过激烈的竞争,铆焊车间承接到一台的修复任务,另一台被业主委给了抚顺的一家企业。这次修复的难度主要是异种钢焊接,所有管口都需用全自动钨极氩弧焊完成。但他们只有一台自动焊接和两台手工焊机,难以如期完成任务。高xx认真研究全自动焊机的工作原理,把自动焊机上的参数全部设置到手工焊机上,利用手工氩弧焊机模仿自动焊一脉一送丝工作过程,反复试验,效果极佳,焊接质量不仅全部合格,而且焊道成型和与自动焊接同样美观。这样3台焊机同时施焊,大大提高了焊接速度。看到这样的质量,业主立即将已经委出的另一台换热器运了回来,交给他们来修复。当全部焊接告捷后,吉林热电厂为他们摆宴庆功,该厂的总工程师直率地说,以前都是施工单位请我们喝酒,今天是我们请施工单位,这在我们厂还是第一次,大庆人的质量我们无可挑剔。

  永不满足,创新焊接技术

  作为一名焊工技师,创新和推广新的焊接方法,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减轻手工焊有毒烟尘对焊工的伤害,成了高xx长期为之奋斗目标。

  19xx年,车间承接了17台不锈钢料仓的制造任务,这批料仓直径为2—4.5米,壁厚6-8毫米,手工施焊焊需要三遍,焊工要在有限的作业空间内进行长时间清根打磨。高xx经过认真细心的试验,摸索出了一套最佳焊接参数,不但可以用熔化极焊接,而且对现有的埋弧焊设备稍加改造,完全采用全自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接,在背面加一衬垫,只需焊接一遍,就能做到单面焊接双面成型的效果,而且成型美观。焊口经过检测,各种机械性能全部合格,100 %达到了二级口以上。同时更主要是焊工可以不进入容器内焊接,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和对人体的伤害,提高焊接效率8倍多。这种方法的成功应用,不但填补了机修厂的焊接史一项空白,而且在国内也是首次应用。之后他又将其撰写成论文,发表在《焊接》杂志上。

  万立气柜的预制,需要十几张钢板拼组焊接,因为钢板厚度只有3毫米,传统焊接方法最大的难题是板材变形、矫正困难,质量很难保证。经过多次试焊,高xx总结出了一套新的方法,利用埋弧焊小车,采取全自动气体保护焊来完成焊接工作。这种方法不用开坡口,留出一定间隙后,在背侧加一铜垫,一次焊接就达到了双面成型的效果,且焊缝成型美观,不需矫正。2001年,高xx在中厚度、大规格的容器制造中,首次成功应用了埋弧自动焊接的新方法,对直径在2—3.4米、壁厚8—14毫米不锈钢容器施焊,不用开坡口,正反各焊一次就可完成。各种机械性能、晶间腐蚀检验全部合格,x光检测一次合格率达到了99%以上,比照传统方法节省焊材30%,提高了工效8—10倍。2002年,他又在车间全面推广了中小直径不锈钢容器背面加衬带的钨极氩弧焊封底焊法,操作简单,合格率高,并可单面焊接,双面成型。现在车间大部分焊工都掌握了这项技术,已经成功地完成了21台不锈钢容器的制造任务。

  33年来,高xx27次被分厂评为先进个人,15次被总厂评为标兵,先后获得了总厂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创新能手、读书自学成材积极分子等多项荣誉称号,2001年获得了中油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面对成绩和荣誉,高xx时刻告戒自己:一个人的成功,缘于他的不懈努力,更为他所处的环境所决定。企业和员工是同生共存的血脉关系,员工的人生价值只有在企业谋求生存发展中,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高xx将一如既往,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工匠个人事迹 19

  xxx,男,汉族,20xx年在包头汇泽铝业有限公司参加工作,现任铸造班班长。

  他从生产第一线干起,认真踏实的做好每一项工作。由于铸造车间常年高温,工作环境比起其他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尤其在夏季,到了浇铸环节,炉前温度高达700多度,他依然战斗在第一线,带领班组成员严控每个生产环节,严格执行每道工艺、工序的操作流程。即便是汗流浃背、酷热难耐,也不降低生产作业的执行标准。他的精神,引领着大家,将规范的生产作业制度、安全的操作规程贯穿整个生产作业环节中。

  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他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环保工作制度,将安全工作纳入常态化、标准化。在一次浇铸作业中,车间有三套模具同时作业,突然停电导致设备停止运行,炉口铝水大量溢出淹没了整套模具,xxx临危不乱,立即安排三名技术员操作手摇皮带轮,保持模具的正常运转,以避免造成铝水铸盘的发生。

  同时自己和三名工人利用铁钳迅速将炉口封堵。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模具得以正常运行,避免了因铝水外溢可能引发的爆炸事故。

  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一边工作,一边利用闲余时间虔诚求教,深入研究先进的生产工艺。对于现有生产工艺及操作规程,进行详细的剖析,发现相关环节的不足,通过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提出自己的合理意见,并制定出一系列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的操作规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收集、处理,设备的故障发生率大大下降,良品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给企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xxx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善于解决问题,作为班组长的他,只要出现设备运行异常,他总是第一个到达现场,并第一时间排查问题。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一直默默奉献,实现自己的人价值。

  工匠个人事迹 20

  我叫xx,现任xx检测公司精测队队长,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测量工作中的苦与乐。

  我常年在野外从事测量工作,爬山、涉水、上高桥、进隧道是工作常态,更是我的强项。我们经常是背着仪器、扛着脚架,在线路上一遍又一遍的测量,不断定位着一个又一个分项工程的走向,享受着从蓝图变为线路的喜悦。

  每次新上项目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开始,更是一次新的挑战,这其中不乏也有历险记。记得那是在格库铁路青海段上场伊始,我和公司徐万鹏总经理兵分两路带队火速交桩复测,我们这一队在一天傍晚临近收工时分突遇沙尘暴,在荒无人烟的高原高寒荒漠上,面对突如其来的极端恶劣天气,我们都很恐惧。更糟糕的是手机没有了信号,汽车也因迷路而陷进沙漠,我们陷入绝境!为防止野兽袭击,抵御夜间寒冷,我们将设备搬出车外,人员集中车内抱团取暖。我们3名党员组织大家轮流唱歌、讲故事,鼓舞士气,我们坚信组织和领导一定会全力搜救的。

  就在第二天黎明时分,领导率队经过一夜搜救,终于找到我们,大家紧紧地抱在一起,都留下了激动的泪水。无论施工环境多么恶劣,无论施工条件多么艰苦,我们的心中始终只有一个信念,我们测量工是工程的眼睛,工程的成败就在我们毫厘之间。

  “人生能修几条路,少留遗憾多创优”。

  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测量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一个数据错误就有可能造成上千万的返工损失和企业信誉损毁!因此,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我不懈的追求,在我们的手中不容有任何闪失。在汉十铁路建设中,我们坚持多级复核制度,拿到图纸,必须一个数据一个数据的复核,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和疑问。在我的牵头复核下,先后纠正了11个桥墩里程数据、70个桥墩台高程数据,为企业挽回了重大的`潜在经济损失和风险。

  在施工中,路基段沉降观测标志经常被施工车辆破坏,造成沉降观测诸多不便和大量重复劳动,我们从不怨天尤人,而是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们采取预制混凝土保护框、张贴反光标志等措施,有效保护了沉降观测标志,再一次受到业主的肯定和推广。

  20xx年10月,我带队负责成都地铁10号线铺轨项目精调工作。虽然我从事测量工作多年,经验较为丰富,但干的都是铁路、公路施工测量,从事地铁铺轨精测还是第一次,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更激发了我的斗志。我精选精密仪器,带领团队提前进入施工现场,全面熟悉线路走向并进行CPIII布点。为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工作质量,我们分为4个小组,定人定仪器定任务,分别负责盾构区间、高桥段的CPIII测量、轨道精调等任务。我带头示范测量要领、要点,加强过程指导,严密演算数据,取得了零失误的佳绩。截至20xx年4月15日,成都地铁铺轨项目35.5Km的CPIII建网、加密基标测量、轨道精调以及20组道岔的精调任务圆满完成,受到了铺轨项目的高度赞扬。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25年来,我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满怀对党对企业的忠诚,全身心投入到测量事业中,项目不获全胜绝不收兵。我先后培养、带出了21名测量技师、高级技师,荣获“股份公司技术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株六、渝怀、宜万、京沪、杭黄、汉十等18条国家重点铁路项目既留下了我们测量人的先锋足迹,也是我们测量人、铁建人的丰碑和见证。更让我自豪的是,在我们的努力下,公司的测量业务,从20xx年产值不足6万元,到20xx年猛增为1200万元,我们能为企业贡献更大的价值!

  当前,集团公司正处在规模提速、品质提升的关键时期,我愿带领测量团队勇于扛起肩上的仪器与责任,冲在企业建设发展的最前端,用忠诚与担当绘就企业与个人的梦想!用毫厘之事铸就企业的辉煌!

【工匠个人事迹】相关文章:

工匠个人事迹11-29

工匠精神的个人事迹01-14

工匠事迹个人材料11-13

工匠个人事迹15篇11-29

工匠个人事迹(15篇)02-14

大国工匠事迹02-27

工匠个人先进事迹(精选15篇)08-12

工匠个人事迹汇编15篇06-15

工匠主要事迹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