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的危害以及注意事项

时间:2023-10-01 10:10:09 剑锋 注意事项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输液的危害以及注意事项

  输液,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打吊瓶,我们国家输液的次数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很多人觉得生病了输液的话病会好的快一些,所以不管是感冒发烧还是其他疾病都想要靠输液来治疗,那么,输液真的是治病最佳选择吗?小编整理了输液的危害以及注意事项。欢迎大家阅读!

  输液的危害以及注意事项  

  1、输液导致发热反应

  输入致热物质、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等原因,都会导致病人发冷、打寒战和发热,严重者高热达40~41摄氏度。

  2、输液导致肺水肿

  因为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水肿,严重者有生命危险。有心力衰竭或心脏病史的患者,快速、大量输液或加重心力衰竭,重者或诱发肺水肿。

  3、输液导致静脉炎

  因为长期输注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可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

  4、输液导致空气栓塞

  原因在于,输液时空气未排尽,橡胶管连接不紧有漏缝。只要少量空气进入静脉,患者就会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发生呼吸困难、严重绀紫和缺氧,并可导致猝死。

  5、输液过多可致肺癌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所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此外,在国家食药监局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也显示,因静脉注射而导致的不良反应占到56.7%。

  输液微粒会堵塞微血管,因为质量再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含有大量的尘埃粒子、玻璃屑、橡胶微粒以及活性炭颗粒、药物结晶等。北京某医院检查“吊瓶”时发现,1毫升青霉素加入50%的葡萄糖药液中,可检出直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据此计算,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而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经常输液会使药液中的微粒蓄积在毛细血管中,导致微血管血栓、出血,以及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甚至致癌。有学者对一个一生中输入过40升液体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堵塞。

  此外,长期输液还会导致人体内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的改变,出现发热反应、肺水肿、心力衰竭等问题,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输液速度越快,人体血液循环的负荷就越重,对人体越危险。

  输液的注意事项

  输液时如果会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等不适,除所患疾病因素外,还可能是因空腹输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专家表示,人在空腹状态下往往代谢活动较弱,此时输液易激活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等,加上患者如果本身食欲差、体质差,就很容易造成头晕、恶心等症状,甚至引起低血糖反应,出现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出冷汗等。空腹输液还会诱发或加重药物不良反应 ,如青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药物易对胃肠道产生不良反应。

  所以输液前一定要进食,儿童、高龄患者、体弱多病者以及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患者,尤其要注意不能空腹输液。如果没有进食,输液时要注意减慢滴液速度。

  输液的弊端

  第一是容易引起感染

  输液时如果注射器、针头和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不严,有可能使针眼红肿、化脓,严重的还能引起全身感染。

  第二,输液更易引发不良反应

  相比口服药和肌肉注射,输液时药品不经过任何屏障直接进入血管,一旦过敏,患者可能在几分钟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输液速度过快,有可能因循环负荷过重造成肺水肿。

  第三,耗时费钱

  输一次液,少则一小时,多则四、五小时,显然比口服药和肌注浪费时间。而相同剂量的同样药物,费用比口服或其他常用的用药方法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第四,盲目输液更容易增加整个人群的耐药性。

  因此,输液不是“上上选”,而是“下下选”,只有在无法采用口服和肌注时,才应选择输液。具体可以根据以下三种情况来判别。

  第一是根据病情的需要,急症、重症该输液就输液。比如说发烧,体温超过39℃甚至40℃,就应该选择输液,因腹泻、呕吐、出血等严重脱水或休克的患者,需要通过输液达到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增加循环血量,维持血压等目的。

  第二是根据药物性质,有些药不能肌肉注射,所以只能用静脉注射的方式。比如治疗肿瘤的化疗药物,有些会导致组织溃疡、坏死,因此必须中心静脉给药;比如脂肪乳等“营养药”,因为给药量很大,不可能通过肌肉注射实现,补液也是如此;还有临床上常用的维生素C,刺激性也较大,会腐蚀肌肉,一般会采用静脉注射。

  第三是根据患者的病情,比如对于昏迷的病人,无法口服药品,因此只能采用静脉注射。

  输液速度,心脏病人别超60滴/分

  一瓶药输上两三个小时,考验着很多人的耐性。因此,有些人索性学着护士转动输液管的拨轮,自己加快输液的速度。不少人认为输液速度快慢无所谓,快几滴慢几滴没什么关系,只要把药滴进去就行,同样的药,本来需要2小时,现在可能只用1个半小时。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静脉输液的速度要由患者年龄、病情和药物来决定。一般来说,成人输液速度为每分钟60~80滴,心脏病患者一般在60滴以下。严重的心肺疾病和肾脏功能不好的患者,尽量不要打点滴,以免加重心肺负担,非用不可时,应严格掌握用药量小、滴注速度慢的原则。

  老年人和儿童心肾功能差,也要慢速滴注,否则会因短期内输入大量液体使心脏负担过重,导致心力衰竭。

  另外,不同的药物滴入的速度也不一样,比如高渗盐水、含钾药物、升血压药物的滴入速度要慢。

  治疗脑血栓常用的脉通,如果滴入过快,则会令心脏负担过重,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根据病情和药物不同,有时候则需要“快速”输液。

  治疗高颅压时滴入速度应快,如250毫升20%的甘露醇要在半小时内滴注完毕,才能起到降低颅压的作用。

  再比如对于因腹泻、呕吐、出血、烧伤等由于脱水严重而出现休克的病人,滴入速度要快,如有必要甚至可以采取多通道输液,以尽快增加血容量而促使病情好转。

  还有一些药物,比如阿莫西林或头孢类,最好在药物配好后半小时到1小时内输完,这样效果最好。此外,输液开始时,也要留意,如果自觉输液速度太快导致心脏不适,应当及时提醒护士调整。

  别轻易在家输液

  换季时,是发烧感冒的高峰期,大医院的输液室,往往挤得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大家如果是常规疾病需要输液,直接去社区医院,或者在大医院开药,去社区医院输液即可。毕竟大医院人多而杂,患者不能马上被安置,交叉感染几率大,且护士的照看也容易出现盲区。

  毕竟输液也属于有创治疗,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输液反应,比如过敏等。万一出现状况,家属根本没有条件进行应急或抢救。有些药物有迟发性的过敏反应,如果不方便去大医院,可以到附近的社区医疗机构输液,最好不要在家擅自操作。

  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如果只是常规输液,第一次或前几次应在医院里输,待观察确无过敏反应后,也可以请社区医务工作者上门输液。在医护人员到家之前,家属应用湿布擦拭桌椅家具,用拖把拖地。清洁完后开窗通风20~30分钟,使灰尘、细菌得到稀释,并通过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起到杀菌的作用。陪护人员一定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输液期间家属若发现病人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如果有紧急情况要立即去医院。

  输完抗生素观察半小时

  输液是个体力活。尤其在大医院,患者本来就身体虚弱,再加上人多拥挤,不可能人人都有床位,很多人只能坐着甚至蹲着,有些孩子只能靠父母抱着输液。因此而虚脱、晕厥的也不在少数。输液前最好吃点能为身体提供能量、又好消化的东西。如果输液时间较长,比如需要3~4个小时,也可随身携带一些巧克力、饼干、饮料等。输液前最好去厕所排一下尿,这样可减少输液中的移动。

  输液时,药液都是靠重力(地心引力)流入体内,所以点滴一般都是高高挂在点滴架上。若高度无法维持时(如有些小孩由家长抱着输液),常常会有“回血”现象,血液倒流至输液管内,会引起患者的恐慌。所以,在整个输液过程中,都要注意输液瓶的高度,即便是需要走动、上厕所,也一定要保证瓶子处于心脏以上的高度。移动过程中,尽量不要出现触碰针头、拉扯输液管等情况,否则都容易导致针头移位、刺破血管,因此局部皮下出血或水肿。

  输液后,一定要用棉签按压针眼足够的时间,一般人需要3~5分钟,老年人由于凝血功能差,需要6~10分钟。“对于有些药物,比如抗生素和降压药,输完后最好留院观察半小时,不要马上离开。”医生提醒说。

  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红霉素、四环素等),或在输液过程中因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壁化学炎性反应或局部静脉感染,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现象,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叫做静脉炎。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湿热敷。方法是将上述药物把纱布或毛巾浸湿,盖在静脉炎出现的部位,然后盖上塑料布,再用多层温湿毛巾(大约60℃左右)保温。每隔5分钟将内层和外层都更换一次,每次20~30分钟,一日2次。

【输液的危害以及注意事项】相关文章:

痔疮的危害及注意事项04-23

饮酒的礼仪以及注意事项09-17

戒酒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10-27

焗油的危害及其注意事项10-13

吃青菜的危害及注意事项08-17

孩子偏食原因和危害以及解决方法10-26

浅谈森林火灾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12-01

怎么养卷丹以及注意事项12-05

洗脸的基本步骤以及注意事项09-15

提车注意事项以及手续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