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时间:2022-11-23 12:53:56 形象分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1、从历史角度看李广的功业和性格

汉代前期,由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的不可调和性,导致边境民-族-矛-盾尖锐,汉朝和匈奴的矛盾始终是西汉前期的主要军事大事。汉朝和匈奴的战争在汉武帝时有了关键性的转变,卫青、霍去病等在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中建功立业,成为功勋赫赫的历史人物。李广作为汉代边境的武将,历任太守和将军之职,在对匈奴的作战中表现英勇,在匈奴中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历史上的李广未得封侯,而终于不肯受辱而自杀,我认为这其中可以辨清和商榷的很多。

1.1李广的军事才能

李广最初成名是在他任骁骑都尉时,在跟随周亚夫对付吴楚军的战斗中,夺取对方的帅旗,在昌邑一带名声广布。后来历任边郡太守时,能力战,就是持久而强劲地抗衡匈奴,因此,“匈奴日以合战”,李广则“以力战为名”。第一、匈奴进犯边郡,李广带着百余骑主动出击,生得匈奴射雕者,这显示了李广作战勇敢的风格。百骑陷入匈奴数千骑兵之中,李广能够临危不乱,解鞍纵马疑惑匈奴,从而得以脱身。第二、匈奴凭借兵力,将李广军击破并生擒李广,李广却凭着自己娴熟的弓马功夫,凭着自己的机智的反应脱身入塞。第三、元朔年间,李广作为郎中令出右北平,遭到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兵的围剿,士兵们死伤过半,箭矢也将用尽,李广亲自拿着弓箭射杀他们的首领,于是解围,李广仍然意气自如,“军中自是服其勇也”。这些事迹都无一不显示李广作为将领的超群的武艺和机智的头脑。

但是,战争离不开整体战局的统筹和协调,李广却经常发挥个人英雄主义,不能以军队整体利益出发。元朔时,李广从卫青出定襄,诸将大多斩首匈奴敌人而获得封侯,李广却没有功劳。李广最后一战中,他是作为右将军出东道的,但是,却迷途失期了。作为一个习惯于在边境作战的将领来说,迷路实在是一种军事能力的欠缺。这一点可以比较一下卫青和霍去病,他们直捣匈奴巢穴却不曾迷途。 总是,李广在实际的历史中,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勇猛的将军,并且其超群的勇气和武艺也会对军队起着强大的感召力,因为名声大胜,但是,李广作为一名将军,却缺乏应有的军事素养和服从命令的观念,不能称得上一位名将。

1.2李广的功过分析

李广的功劳主要表现在他一生力战数十载,七十余战争中经历的血与火的考验。但是,李广在面对重大事件时,常常做出不怎么理智的决定,换句话说,李广的性情更像是随心所欲的江湖游侠,而不是一个严肃规整的将军。

首先表现在李广治军的风格上,就是李广虽然对士卒宽仁,但是,程不识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李广治军的害处,“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李广又一次出雁门击匈奴,不事先了解匈奴兵力,而被匈奴多倍兵力围击,伤亡很多,自己也被生擒,在定襄一战中又遭到匈奴围困,不多久,他手下的吏士居然“皆无人色”,这可以对比李陵最后一次战役中,他手下士卒的表现。李广又一次表现出“意气自如”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而最后也是落了“广军覆没”的结果。我认为,这些失败这样惨重,有客观原因,但是也和李广治军不严有关系。 其次还表现在李广在政治方面的欠缺,不杀投降的人,一直是历史上的军事原则和政治原则,但是李广自己也说平生最大的恨事就是“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这件事情,就连望气者也这样谴责,“祸莫大于杀已降”。

最重要的是,李广没有大局观念,作为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李广最后没有被任命为右将军,然后“不谢而行”,在失道的过程中,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情绪的不好,而造成军事行动的失利,这是可想而知的。

1.3李广自杀的原因

李广失道,卫青派长使去询问他具体情况和原因,并且特意带上酒肉来表示安慰,并且卫青决定将情况上报给皇帝处理,并没有为难李广。我认为李广的自杀,不只是他不愿意面对刀笔吏审判的耻辱,我觉得深层原因还在于皇帝和卫青商议令新失去侯爵之位的公孙敖取代了李广的位置任前将军。李广是觉得自己一生征战,而不能得到国家的赏识,自己所忠诚的皇帝却是私心最重的人情网络的一个结点。可能在李广的内心深处,有一点迷茫,他不愿意去面对这种痛苦的迷茫。所以,才选择自杀。

2、 从《史记》的角度看李广形象的理想色彩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实际上这是从文学的角度赞赏了这部性质为史料的历史著作。司马迁同时也是文学家,在写历史的同时,运用了摇曳生姿的笔法描绘了种种生动的历史人物,但是,这句话的意思不止如此,而是说,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类似于长歌当哭的悲愤情怀的表达,又像屈原行吟江畔的吟啸,诉不尽胸中的委屈和愤懑。我们都知道司马迁因为李陵之案而遭到宫刑,并且饱尝皇帝和同僚的人情冷暖。我认为《报任安书》中不仅包含着司马迁浓烈的悲愤,更饱藏着对人才被压抑被埋没的理性的思考,那皇帝作为个人的存在和忠臣所效忠的皇帝这个意象之间存在着矛盾,也就是儒家的忠君思想和皇权专制之间的矛盾。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1勇武的英雄形象

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塑造了一位英武神勇的武将形象。他有别人没有的胆量和气魄独自领着百余骑兵去追赶单于,并且一个人拿着大弓-弩抵挡住匈奴几千人的围攻,从而士气大振。同时,这位叱咤疆场的将军除了勇猛还很机

智,他灵活而矫健的身手,能在有伤在身,孤身陷入敌军中,能夺来胡儿之马,飞奔千里回营。司马迁在描绘那一段的时候,运用了一种类似电影快镜头似的写作方法,几个动作连贯潇洒,直接表现了李广干净利落的不凡身手,让后世历代多少读者为之惊叹神往。还有著名一段李广射虎入石的故事,其文笔的简练传神一直为后世赞颂。李广也因此被称为神射手,成为一个传奇般的人物。

2.2理想的人格魅力

李广不仅有传奇般的经历和超群出众的武艺,更有一种理想化的人格魅力,首先表现在李广治军风格上,书上说,李广平时对士兵很好,士兵很自由少有约束,但是,都很乐于为李广效劳,这是一种人格魅力。李广带兵,士兵不饮水自己也不饮水,士兵不吃饭自己也不吃饭,并且在历次的打仗中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李广一生两千石的俸禄一直到老,和李蔡不同,他不善于整治家业,不积累余财。平时也沉默寡言,只是喜欢以射为戏,一直到老。这是一个心思单纯的让人觉得有点心酸的人。也许有人会说他功利心很强,一直对封侯之事耿耿于心不能忘怀。我认为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封侯意味着对自己能力的肯定,意味着对自己忠心的肯定。

2.3命运的悲情-色彩

李广不封,从一开始汉文帝的赞赏中就透出了一种怀才不展不得封侯的遗憾,在此后一段事实的叙述,一段李广性格语言的描写中,被反复渲染着,就像一唱三叹的哀伤一样的悲情,最后,这种悲剧气氛在李广被-迫出任右将军,不愿受辱而自杀的结局中浓重渲染。《史记》了运用了夹叙夹议和细节刻画语言动作描写不断地渲染着悲剧气氛。让人思索李广数十载征战不得封侯的原因在哪里。

3、 从文学角度看李广形象的被寄托性质

李广在《史记》中被细节化文学化为一种具有感情-色彩的历史人物形象,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诗人以李广为题,吟咏胸中壮烈情怀和一些悲愤情绪。

3.1关于飞将军的民族情怀

李广一直是作为一种抵御外寇的英雄形象存在,由于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的矛盾一直存在,李广就成为了一种历代爱国士大夫心中的寄托。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是在呼唤李广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同时,爱国主义诗人杜甫也曾有诗“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表示对李广爱国精神的追随。而李广将军的宽仁和英武也流传于后世中,高适在《燕歌行》中写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也是通过对李广善待士卒宽仁襟怀的歌咏,而从反面抨击当时统治者穷兵黩武践踏生命的罪恶。卢纶的《塞下曲》更是以简练的五言绝句描写了李广射石虎的英雄风采。

3.2怀才不遇的悲剧情怀

李广数十年征战而不得封侯,令后世文人士大夫深有身世共鸣之感。王维《老将行》中,“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在史评中略带无奈。辛弃疾夜读李广,发出这样的感慨,“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同样

的豪情壮志坎坷遭遇,两位不同时代的英雄惺惺相惜。就连明代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里,也有借用李广的绰号,形容梁山好汉花荣的箭术非凡,而其中包含着另一层意思,就是有一些原本忠于朝廷的好汉,却由于官场的倾轧排挤而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其中花荣就是典型,其小李广的称号中,也包含着对他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哀叹。

总之,李广是一个单纯而又复杂的形象,需要多角度的分析,而他不得封侯的背后,除了有他自己军事能力的问题以外,也涉及了皇室和有权势者个人利益对有才者的排挤,这种人才被压抑的状态在封建社会大多是由于专制制度带来的不公正。这个问题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着,这也是李广之所以由一个历史人物而被赋予很多理想化悲情化文学色彩的原因。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篇2]

第一,李广精于骑射,作战勇敢。中石没镞表现了他的射艺精湛,在上郡遭遇战,在雁门被俘后又脱险,在右北平之战中,无一不彰显他的骑射之精湛,勇敢无畏的名将风采。

第二,正直廉洁,为人低调,李广得到的赏赐都分给部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第三,仁爱士卒,。在战场上,每遇到缺水缺粮的地方。将士不全喝过水,他就不过去,将士不全吃过饭,他就不吃饭,士兵都愿意跟随他打仗,在他的领导下都很安逸痛快。

第四,讷口少言,与人在一起的时候就在地上画阵势,比赛射箭

第五,行事简便,独具一格,在出击匈奴时,他的部队没有严密的编组和队列阵势,只是选择有水草的地带驻扎,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也不用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册也很简单,和程不识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他的部队也没有因此受到危险

第六,善于观察、机智敏捷,处变不惊、指挥从容、

在出兵雁门攻打匈奴里被俘,他选择装死,再瞥见旁边一少年有一匹好马,便突然跃身跳上少年的马逃走。

在上郡遭遇战时,他让士兵解下马鞍,把马放开,随便躺卧,让匈奴兵以为他们是诱敌之兵而不敢轻易攻打

在出兵右北平时,匈奴猛烈攻击,箭如雨下,在汉军的箭将要用尽的时候,李广命令士兵拉满弓而不发箭,自己亲自用强弩射杀对方裨将,使得对方攻势减弱,

第七,忠心爱国,鞠躬尽瘁,他的一生大大小小和匈奴打了70多仗,年迈时仍想为国杀敌

当然人无完人,他也有他的缺点

斩杀霸陵尉表现了他的心胸狭窄,是个有仇必报的人,同时还有一些冲动,在听了中贵人的说辞就带着一百多骑急追射雕人。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相关文章: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11-24

寒夜人物形象分析08-03

美狄亚人物形象分析08-14

红娘人物形象分析08-27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08-03

贝多芬人物形象分析08-30

李逵人物形象的分析08-14

卖炭翁人物形象分析12-15

《心声》人物形象的分析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