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时间:2022-11-23 11:13:30 制度建设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摘要】新《会计法》突出强调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是中国会计领域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加快了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步伐。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理论相对滞后的现实,使研究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务成了目前最紧迫的课题之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财会工作的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任务。

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理财

一、正确认识我国内部控制现状

1、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章不循,无章可循的现象较为突出

我国长期以来内部控制较为薄弱,特别是内部控制基础十分脆弱。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人员,特别是企业负责人对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认识不足,甚至对内部控制存在误解,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一堆堆制度手册、文件和约束自己的一些制度规定。更为严重的是有章不循,守制不严,凡事对自己网开一面,致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是一种摆设,只是把内部控制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装饰门面”,而在具体经济业务处理上,过多的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过多的灵活性而不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办理,致使内部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甚至为道德思想败坏的人留下可乘之机,达到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二是企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后期继续学习培训不够,思想意识跟不上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步伐,跟不上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具体工作上,对企业发展中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等变化缺乏预见性,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死守长期不变的条条框框,而没有在新形势下按照企业经济业务的变化而变化,制定相应的处理程序和措施,致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2、控制重事后缺前瞻性,重条文缺连贯性,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还表现在,整体上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存在重经营轻管理的思想,具体情况,一是内部控制制度组织机构不明确,组织体系不健全,长官意志较为突出。企业受利益驱使,重经营轻管理,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体系尚未建立,控制制度具体操作不严格,致使内部控制失控,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二是重事后控制,缺乏前瞻性控制制度建设。目前我国企业运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基本上属于以补救性控制为主的机制。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了违纪违规行为后才设法予以建立控制措施。

3、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严、监督不力、奖惩不够,漏洞不少,其运行结果不理想

从上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不理想,但在已建立起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真正执行控制制度状况十分堪忧。主要表现在,一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检查流于形式,内控制度范围狭窄,存在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的现象,缺乏整体性和全面性;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标准不一,其结果好坏的考核难以掌握,缺乏奖惩依据。二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体系不健全,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监督,职能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缺乏约束,致使各职能部门自成体系、各自为政。三是内部控制监督不力。企业内部没有建立严格的内部财务会计处理程序和制度,货币资金和实物资产管理手续不严,致使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私设“小金库”,现金坐支,资金管理失控,实物资产流失严重,私自处理。更严重的是企业个别人员素质不高,无视财经纪律和国家会计制度,弄虚作假、篡改帐证报表,伪造、编造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内部控制理论在两个世纪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以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和相互协调为指导思想的内部控制制度。据统计,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内部控制制度处于关键地位,被称“内部控制是法典建设”。美国安然、世界通信、施乐等公司先后跌入丑闻的“黑洞”中,表面看是因为公司高级管理层及注册会计师缺乏诚信所致。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内部控制制度已经在造假公司中成为摆设,并且存在致命缺陷。美国公司治理机制一直自居为最科学,如今连这样的典范都漏洞百出,岂不是给管理制度相对缺陷更多的我国企业敲响了警钟?

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或者由企业章程规定的经理、厂长办公会等类似的决策、治理机构,以下简称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以下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包括企业战略、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资产的安全完整、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等。

《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内部控制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涉及组织、人事和业务等多个方面。加强企业管理是现代企业永恒的主题。管理的重心在于决策和战略规划,决策的科学和战略规划正确则离不开正确、可靠的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根本任务和长期目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要使企业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就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即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股东(大)会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内部控制是根据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一系列制度而制定的,它规定了企业业务活动的具体处理方法、程序和措施。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对企业内部各部门、人员和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进行审查和控制,及时发现经营活动中的不法行为,采取措施及时纠正,从而保证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得到贯彻实施。

三、内部控制的主要框架

这次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确立了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框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科学界定内部控制的内涵基础上,准确定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合理确定内部控制的原则,构建内部控制的要素,开创性地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监管为促进、以中介机构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

1、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规范的目标体现为企业战略;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资产的安全完整;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等,并提出“有义务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企业,应当确保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具备条件的,还应同时实现其他控制目标”。体现了将关注企业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规避风险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

2、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一是合法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有关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二是全面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在层次上应当涵盖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在对象上应当覆盖企业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在流程上应当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三是重要性原则,即强调内部控制应当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有效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能够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四是制衡性原则,即要求企业的机构、岗位设置和权责分配应体现权责分明和有利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履行内部控制监督检查职责的部门应当具有良好的独立性,任何人不得拥有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特殊权力;五是适应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合理体现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业务特点、风险状况以及所处具体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并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业务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等不断改进和完善;六是成本效益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在保证有效性的前提下,合理权衡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争取以合理的成本实现更为有效的控制。

3、内部控制的方法

第一,职责分工控制。其要求根据企业目标和职能任务,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企业在确定职责分工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不相容职务通常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第二,授权控制。其要求企业根据职责分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办理经济业务与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等内容。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业务经办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内部控制规范方法中的审核批准控制要求企业各部门、各岗位按照规定的授权和程序,对相关经济业务和事项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以及有关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复核与审查,通过签署意见并签字(签章),做出批准、不予批准或者其他处理的决定。第三,财产保护控制。其要求企业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和处置,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财产的安全完整。第四,会计系统控制。其要求企业依据《会计法》以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规范会计政策的选用标准和审批程序,建立、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确保企业财务报告真实、可靠和完整。第五,内部报告控制。其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明确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处理程序,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第六,经济活动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其要求企业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利用比较分析、比率分析、因素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应对措施。第七,电子信息技术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要求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新内部控制规范中的信息系统控制要求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建立与本企业经营管理业务相适应的信息化控制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同时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有效运用。

《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4、内部控制的要素

统筹构建内部控制的要素,有机融合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强内部控制的做法经验,构建了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五要素内部控制框架。

5、内部控制实施机制

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监管为促进、以中介机构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要求企业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国务院有关监管部门有权对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明确企业可以依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配套规章,坚持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惯例,确立了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框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因素,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市场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市场,一个企业要想生存下来,就必须建立起科学严密的内部控制机制,正确处理好监控与发展的关系,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篇2]

【摘要】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其功能和管理价值已经得到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效的内部审计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营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改进的对策,对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意义重大。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构建;措施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近年来产值急速提高,成为我国经济系统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经济成分之一。但由于企业生产规模和实力还不够强大,其内部普遍存在着管理无序的现象,缺乏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正确认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对策,对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意义重大。

一、研究现状

张超,王向楠等(2012)指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岗位设置缺乏牵制性,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带来约束性,以及会计信息、资产与经营活动的控制缺乏有效性的问题。郭龙增(2012)认为应当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层负责,保持相对独立性。陈容,王丹(2012)通过对攀枝花市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问卷调查发现,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目标有一定的认识、风险意识逐步增强、信息传递较通畅。但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参与者认识不够、风险评估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控制程序有待完善、内部监督有待加强。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各方努力,目前应尽快出台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进一步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完善控制政策和程序、加强内部审计。陆丰(2012)指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对促进中小企业规范性发展、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及维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企业内部控制需要根据其实际经营情况建立和完善,这样才能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可靠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然而,随着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企业在内部管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矛盾却越来越明显,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1.对内部控制的管理理念不足,岗位配置不合理。由于生产经营活动单一、经营规模较小,中小企业在对员工的配置上无法实现像大型企业那样岗位与专业高度匹配化,岗位配置不合理。此外,部分中小企业中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并没有取得相应的会计从业资格,对于财务会计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差,经常出现会计兼任出纳,印章管理者和票据管理者是同一个人,岗位分工不明确的现象。在处理业务时,往往会按照领导的授意进行操作,忽视了对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的严格遵守,从而导致内部控制工作难以展开。

2.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其中,外部监督是指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我国外部监督体系虽然很庞大,但对于企业实际运作的监督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此外,由于企业自身成本因素的制约,中小企业用于专项内部监督的成本十分有限。一般企业并不会设置专职内部审计等专门人员和机构,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专项监督机制这一环节相对薄弱,加之财务核算也相对简单,不利于规范企业管理。

3.风险意识缺乏,尚未建立起风险评估机制。中小企业的经营决策往往由管理层凭借个人主观意识和经验来判断,一些领导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并不了解,缺乏畅通的信息沟通、风险分析、风险防控措施,对经营环境的认识不充分,势必追逐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规划,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当风险来临时,也没有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有效地预防风险、化解风险。

三、建设与改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中小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应当遵循如下原则:①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即应当保证企业的合法经营。②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制度应当覆盖企业的全体员工,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基层,覆盖到企业各项经营生产活动中,包括计划、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③制衡性原则。企业机构、岗位设置和权责分配需要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保证运行的可靠性。其具体改进措施如下所示:

1.提高管理层的内控意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被忽视往往同管理层重经营轻管理有关,因此要改进内控制度必须首先更新管理层的内控观念,提高企业内控措施的执行力度。同时,对管理层应进行内控和风险管理的相关培训,提高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知识掌握程度,分离不相容职务,强化管理层经营效率的高低与否直接通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执行效果相关的概念。要让管理层明白,只有将精力放在了制度体系的构建上面,企业的财务以及经营决策人员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工作职能多了一份约束性。

2.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实现职责分离控制。职责分离控制是指不相容的职责应当分离控制,中小企业应当充分考虑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经济业务全过程或者在全过程的某几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部门、两个或两个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互相制约的作用,使内部控制在整个运营中真正起到事前控制、过程控制、事后评价的作用。坚决避免出现会计兼任出纳,印章管理者和票据管理者是同一个人等岗位配置不合理、权责不明确、无法制约的工作机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思路划分为不同岗位,要明确每个工作的职责范围,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从而真正实现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实行全面风险管理。中小企业应当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评价机制,业务办理前应对对方的信誉、资质、财务资金情况、法律法规遵守情况等信息进行评估。对于自然风险,可以通过购买意外保险的方式转化;对于商业风险,从风险产生的机制入手,运用一系列风险评估的方法、技术、程序等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断企业所受的风险性质与程度,进而寻找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此外,在企业运行过程中,采用不定时的随机抽查的方式和成立内部审计组织的方式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同时对执行好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奖励,对没严格执行的部门进行惩罚,以此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

参考文献

[1]张超,王向楠,王礼.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2(02):110-112.

[2]陆丰.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财经界(学术版),2012(02):157-158.

[3]郭龙增.浅谈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12(03):52-53.

[4]陈容,王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基于攀枝花市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j].会计之友,2012(31):26-30.

[5]刘文锦.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12(29):103-104.

【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相关文章: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路12-05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思考11-24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思考11-23

企业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11-23

加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思考11-23

对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11-23

加强应收账款内控制度建设11-23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11-23

加强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