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百文网手机站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2 14:10:30 安媚 政治 我要投稿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精选21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精选21篇)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篇1

  《我们的“母亲河”》是未来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壮丽的山河》中的第一课。学习这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懂得泽水而居,知道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热爱祖国壮丽山河。

  我上的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母亲河的基本情况;明白“母亲河”的含义,欣赏母亲河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形成热爱母亲河的情感;了解母亲河的现状,并由此唤起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应该说学生对黄河,长江并不陌生,但对“母亲河”的含义现状却不清楚。因此这节课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了解母亲河对人类的贡献和人们对待母亲河的错误行为及其恶果。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母亲河的伟大,也能让学生有忧患意识,激起他们保护母亲河的热情。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对母亲河情感的生成过程。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分别是:走进“母亲河”,认识“母亲河”了解“母亲河”和保护“母亲河”从课前搜集资料初步了解母亲河到热爱,赞美母亲河,再从发现母亲河的现实问题到呼吁保护母亲河并内化成自己的.行动。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学生就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虽然《母亲河》所呈现的内容随长江、黄河的历史,绵延千年;随长江、黄河的足迹,绵延千里,但落脚点还是归于学生的生活。从整体感受母亲河的壮美和博大到具体体验黄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由面及点,使得保护母亲河在回归生活的大课堂中,再不是一条抽象的规范,它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具体化,成为切实引导他们实践行动的一个导航标。整个教学环节设计,立足于学生的情感体验,自豪,欣赏,感激,热爱,也有心酸和难受,老师以充满温情的语言创设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共奏了一曲绿色之歌。整个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交相辉映,使“知”的传授与“情”的提升融合在一起,构建了真情的课堂。

  困惑:在“保护母亲河”“关注母亲河”这一环节,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也想过让学生设计方案,想过环保承诺签名活动,想过调查汇报……但无一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总觉得这一环节的设计有不尽人意之处。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篇2

  自尊是立人之本,没有自尊的人不能成为真正的人,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尊意识,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活动涉及了自尊最基本的含义和要求,让学生树立初步的自尊意识,在教学中我采用形象具体的材料让学生直观感悟什么是自尊以及自尊的重要性。

  通过主题故事,让学生更深刻认识到那些行为会损害自己的名誉,怎样做才是维护了自尊,另外,在教学中我还进一步拓展,引导学生检查自己和他人还有那些缺乏自尊的表现。在这些内容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要抱宽容的态度,尤其不要耻笑、侮辱那些曾经犯过错误的孩子。重要的是要引发孩子对这些事实、行为进行反省,知错并改正错误。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篇3

  在本节课中,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交流的方式,学生们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能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他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不足:

  1. 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待于提高。

  改进措施:

  1. 我们应多提问学生,要多表扬鼓励学生。

  2. 教师要做好课堂评价,争取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篇4

  今天,我讲授了《人人都有烦心事》一课,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他们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我改变了自己的角色,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把学习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孩子们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

  1.学生们的知识面很窄,思维不够活跃;

  2.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改进措施:

  1.可以让学生们多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开阔他们的视野,使孩子们能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争取让他们学会更多的知识;

  2.我们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应关注学困生,让每位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学生不是一个群体,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一个个浓缩着爱和殷殷寄托的名字,有着一张张笑脸。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演一演、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等,争取做到寓教于乐。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就是从身边的案例从故事中让同学们得出启发,明白生命于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爱我们的生命。这节课我是分成两大部分四小部分进行的。

  一: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1、要有求生的意志

  2、要掌握求生的方法策略。

  二: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1、对待别人的生命的态度

  2、对待自己的生命的态度一个个的故事吸引学生的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当生命遇到威胁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信念:“活下去”!让学生明白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生命。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自我肯定自我尊重。面对残缺的'生命我们更要给予关心帮助更要尊重,善待他人的生命。课堂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中结束。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有一些收获但同时也有一些遗憾和不足。

  一:课堂上还是我自己讲的过多,总是担心学生们说不好,自己有些越俎代庖,很多应该学生说的东西自己一着急就都说出来了,整堂课还是我在主导,课堂气氛还是不够活跃,学生紧张是一方面的原因同时自己的引导没有到位,没有把学生们的积极性很好的激发出来。

  二:自己没有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出来,导致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

  三:板书过于简单而且有些潦草不太适合初中学生接受,影响了学生的认知。

  四:课堂上留给学生们思考的时间过短,学生思维没有能够很好的被启发开来。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篇6

  从这堂课的结构安排,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来看,我认为是成功的:

  首先,本堂课目标明确,紧扣教学要求,突出重点,反三难点。为了让学生了解男生和女生各自的特点与优点,能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掌握交往的恰当方式,全课围绕“男生女生如何交往才算是恰当正常的交往”这一问题展开。

  开始看一看教材上的漫画,看后讨论哪几幅图画上同学的交往是恰当的,哪几幅是不恰当的?为什么?接着演一演(进行角色扮演“男生女生的交往”,演后全班讨论评析,使学生知道男生女生怎样的交往才算是恰当的',在交往中应该如何把握好“度”的问题。然后辨一辩:“男生女生谁更聪明”让学生明白世界是由男女两种性别的人组成,每一种性别都有其存在的优缺点。最后是议一议:列举同学的平时在校内外男女同学交往种种场景,分析这些现象是否恰当正常的交往,哪些地方该引起注意,每个同学如何去把握好交往的分寸。

  其次,形式多样,人人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体现了学生的合作讨论与交流。本堂课有漫画,有文字说明,有讨论,有表演,有辩论,有比一比等活动。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表演的机会,给他们一个发展自己的舞台。学生都积极发言,乐意表演,且能自编自演。要进行小组比赛,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大家都不甘落后。特别是辩一辩,正反双方唇枪舌剑,吧课堂推向高潮,气氛非常活跃。

  再次,注重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不仅表演讨论课本的内容,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男生女生交往的种种现象进行分析评价,使学生真正懂得了男生女生怎样交往才是恰当的交往,才是真正的友谊。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对男生女生交往的“度”没有十分清晰的界线,有少数问题同学们的意见有分歧,以后教师备课时对一些问题尽量考虑得周全些。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篇7

  小学的《品德和社会》课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核心,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要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涉及到了中国的许多历史知识,它们以散点式呈现,为相关的主题服务。作为品德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历史资源,使历史成为德育的“激活因子”,在引领学生回顾历史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一、情景描述:

  (一)从“清朝政府”到“中华民国”,从“旧中国”到“新中国”。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课上我先由一幅趣味漫画激发学生兴趣,巧妙引出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的资料。“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完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任务,但是为中国社会的民主和进步做出了贡献。我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的情感进行强化,“自己的国家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听别人的话,都让别人指挥,你自己不能做主,你们的心情会怎样?”这样就将历史的情景与现实相融合,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接着我出示了清朝时期的一些受外国人欺负与新中国当家作主的图片展示给大家。通过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达到了培养学生爱国情感之目的。

  (二)从“辛亥革命”到“南昌起义”;从“红军万里长征”到“新中国的成立”。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富强,生发爱国之情,我通过多媒体显示旧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播放视频屈辱历史的见证“圆明园的毁灭”,激发了学生对列强的愤恨之情。教师深情地讲述更让学生了解了旧中国的苦难,清楚旧中国人民受欺负的真正原因。为了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我提前让学生向身边的老人了解他们过去的生活,课上进行交流。学生谈到“我的爷爷在抓壮丁时,躲到山头亲戚家七天没敢下来。”“我外婆那时吃的是番薯,还经常吃不到。”“听奶奶说那时我们没有房子住,就住在草棚里。”……在平等交流中,学生设身处地感受旧社会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到那段历史就在身边,就发生在昨天。最后我课件演示了新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图片。在强烈对比中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感受祖国的富强,使学生感受到我们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三)现状分析,指导生活。

  《品德与社会》强调课堂教学要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不能出现课堂里群情激昂,下了课就抛之脑后的现象。因此,教师一定要将情感转化为品行,指导学生的生活。根据这一理念,我出示调查表,结合调查表使学生清楚、真实的感受到中国孩子的体质正在迅速下降,前景令人担忧。老师一声声质问“我们中国人还想给外国人欺负吗?我们还要做亡国奴吗?你们还想做东亚病夫吗?”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立志努力强健自己的体魄。接下来介绍我省的“阳光体育工程”,号召学生不做东亚病夫,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去,强调这其实就是爱国的一种表现。最后填写“阳光体育计划——2+1活动”,选出2+1活动的监督员,使学生的体育锻炼能有效、持久的坚持下去。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发挥情感的能动作用,利用“阳光体育计划——2+1活动”达到“情感指导行为”的目的,真正作到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目的——指导学生过有意义、健康、快乐的生活。

  二、教学反思: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一节把品德教育与历史知识教育融合在一起,比较难以把握的课文。执教完这一课后,感到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这方面自己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下面简单地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

  1.反复对比,激发爱国情感.。教学中我从“清朝政府”到“中华民国”,“旧中国”到“新中国”;从“辛亥革命”到“南昌起义”,“红军长征”到“新中国成立”的情况对比,拿旧中国的苦难与新中国的辉煌成就对比。对比中,悲愤的历史事件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强国之心。祖国的强盛又让他们喜笑颜开,身为新中国主人的自豪情感在学生心间荡漾。学生从现实走向沉重的历史,从历史又回到愉悦的现实,历史与现实的大门被充分开启。

  2.巧设情境,陶冶爱国情感.。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例,让他们畅谈自己调查了解以前的`事例------“我的爷爷在抓壮丁时,躲到山头亲戚家七天没敢下来。”“我外婆那时吃的是番薯,还经常吃不到。”……在平等交流中,学生设身处地感受旧社会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到那段历史就在身边,就发生在昨天。让学生设身体会到旧中国人民的苦难。令人愤怒的《圆明园的毁灭》的视频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这些真实而艺术化的画面镜头以境感人、以情育人,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从而取得了,陶冶学生爱国情感的教育效果。

  3.开展活动,增进爱国情感。“回归生活”是我们这门课程所追寻的理念。教学中我结合当前的热点,设计了“阳光体育计划---2+1活动”,将爱国情转化为学生具体的活动,指导学生过有意义、健康、快乐的生活。在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具体的流露。作为一名中年教师,从事品德教学的时间尚短,还处在学习探索阶段。因此,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虚心听取同行教师的意见、建议,刻苦磨练,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成为一名知识全面,水平全面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篇8

  《拥有好心情》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中的一个主题。教学中,我力求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中选取学习材料、引发真情实感,进行真实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正确对待烦恼。针对书上的案例,让学生为来当当医生,为李萌解除烦恼开个“药方” , 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我力图在课堂中体现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我在这节课中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开展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尝试心理调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我消除烦恼和给别人带去快乐的行为习惯。

  《拥有好心情》是孩子们和我非常喜欢的一节课,通过真正和学生“零距离”的交流,体验到了新教材给我带来的欢乐,它不仅让我转变观念,而且品德与生活与心理辅导进行整合后,更感到其内容上的魅力。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变烦恼为快乐,拥有好心情,我想和孩子们一起放飞心情。课堂来源于前期大量的调查,使我们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中说真话,达到对孩子生活有真正帮助的效果。我认为这堂课应该成为学生生活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成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成为指导学生生活的过程。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篇9

  我讲授了《吃穿住话古今(二)》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认识到了建筑的地域特点,了解了我国的服饰文化,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表演的方式,孩子们很喜欢,他们在表演中进一步理解了所学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很关注学困生,为他们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同学们勇敢地举起了自己的手,孩子们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笑得是那样开心。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要多表扬、少批评,让他们多在学习中找到一些乐趣。

  不足:

  1、 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 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

  1、我们要多关注学困生,应为他们设计一些问题,争取让孩子们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多查阅资料,争取使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一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篇10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书,然后举例说明,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组讨论,谈感受。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得到提升。在本堂课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学习弱势群体自强不息的.精神。

  对学生来说,弱势人群一般难以成为他们的关注对象,通过教学使他们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不再是出于同情,而是出于尊重,再为他们喝彩的同时,给予关爱。学生通过搜集和了解弱势人群顽强奋争、自强不息的典型事例,了解他们每一点成绩的来之不易,激发敬佩之情,学会尊重和关爱弱势群体。为他们喝彩。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篇11

  这学年我们使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品德与社会》,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如《自主选举班干》这一课,我选择了真真正正地进行一次学生自己选班委会的活动,教师只对选举程序做说明和解释,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懂得自己应有的权利,并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篇12

  《吃穿住话古今(一)》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个主题《吃穿住话古今》中的一个话题。本课通过讲述“食”,透过历史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积淀,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我们生活中许多事情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收获:

  一、创设情境,拉近现实和历史的距离。

  《中华食文化》是个比较大的话题。吃不仅仅是为了充饥、品尝美味,吃中还有人的智慧,吃中还有故事,如何上升到“食文化”的高度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采用小切口,大深入的方式,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作为历史教学的基础。学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生活中进行历史教育的“活教材”。只有让学生从对身边事、身边物的历史追溯与关心了解中,学生才能尊重历史,尊重地方的文化与传统,萌发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丰富对民族及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感。所以,教学时,我就从现实生活出发,了解了现代社会的“食”之后,再追根寻源,引发学生对于人类在几千年前的生活的思考。这样一来,就拉近了现实和历史的距离,不会显得很脱节。

  二、活动多样,发现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

  活动性是品德与社会这一新课程的特点,在品社教学中创设适宜的生活化教学活动,使学生强化情感体验,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确保学生通过活动这个中介和载体,体验和分享,帮助学生领悟、行为迁移和品质内化。在活动中体验、感受到中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食文化的兴趣。本课教学时设计了四个活动:食背后的故事、追溯古代饮食文化,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宣传、介绍中华食文化;同时我也有目的地插入一些相关的图片,穿针引线,使得课堂始终处于师生平等、共同探究学习的和谐氛围中。

  三、探究历史,体验学习历史的方法。

  历史总是以一种过去时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它讲述的是离学生生活久远的时代发生的事件。那么人类是怎样了解历史的呢?在这里,我也渗透探究历史的方法。例如:在《吃穿住话古今(一)》这课中,教材就设置了一个问题“最初的.人类,还不能把自己的历史记载下来。人们是怎样知道他们当时的生活的?”在这里,我引导学生思考、猜测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从而得出结论:我们可以通过史书、成语、图片、出土文物、历史遗址等方面了解当时的历史。

  四、课后留白,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对话文本。为学生的创造性发挥留有许多弹性空间。它尊重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观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再加上,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我们为学生留有一定空间,让他们自主合作学习,在交流中获取知识,体验情感。在上完《吃穿住话古今》这课后,我请学生自己去探究我国的饮食礼仪,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从而增进民族自豪感,我想下节课一定能上得更贴近学生,更能走进历史!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过后,还是发现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于学生的发言,情感掌控得不是很好。本节课内容教学内容从走近远古时代到中外饮食的比较,内容很多,跨度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我每项内容都想深入挖掘,导致课堂教学教学时间不够充裕,虽然孩子们学起来特别有兴致,多感官的参与过程中,但孩子参与的时间还是不够多,今后设计要注重让学生随时有话可说,不仅仅是一名“看客”。;教师语言的组织上还不够精炼;在时间的把握上还不够精确;在处理一些细节问题上的能力还不够成熟。在今后教学中要注意这方面问题。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篇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培养:

  一、创设情景,诱发创造意识

  《品德与社会》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可设情景让学生凭着自己的想象装扮春姑娘,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强调选择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作为活动主题。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学生才会心情愉快地去学习,探索。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尊重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创造条件让他们表现自我。体现个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心情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的创造力。<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篇14

  这学期我们使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品德与社会》,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如《自主选举班干》这一课,我选择了真真正正地进行一次学生自己选举班委会的活动,教师只对选举程序做说明和解释,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懂得自己应有的权利,并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在集体中成长》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不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篇15

  从这堂课的结构安排,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来看,我认为是成功的:

  首先,本堂课目标明确,紧扣教学要求,突出重点,反三难点。为了让学生了解男生和女生各自的特点与优点,能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掌握交往的恰当方式,全课围绕“男生女生如何交往才算是恰当正常的交往”这一问题展开。

  开始看一看教材上的漫画,看后讨论哪几幅图画上同学的交往是恰当的,哪几幅是不恰当的?为什么?接着演一演(进行角色扮演“男生女生的交往”,演后全班讨论评析,使学生知道男生女生怎样的交往才算是恰当的,在交往中应该如何把握好“度”的问题。然后辨一辩:“男生女生谁更聪明”让学生明白世界是由男女两种性别的人组成,每一种性别都有其存在的优缺点。最后是议一议:列举同学的`平时在校内外男女同学交往种种场景,分析这些现象是否恰当正常的交往,哪些地方该引起注意,每个同学如何去把握好交往的分寸。

  其次,形式多样,人人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体现了学生的合作讨论与交流。本堂课有漫画,有文字说明,有讨论,有表演,有辩论,有比一比等活动。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表演的机会,给他们一个发展自己的舞台。学生都积极发言,乐意表演,且能自编自演。要进行小组比赛,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大家都不甘落后。特别是辩一辩,正反双方唇枪舌剑,吧课堂推向高潮,气氛非常活跃。

  再次,注重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不仅表演讨论课本的内容,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男生女生交往的种种现象进行分析评价,使学生真正懂得了男生女生怎样交往才是恰当的交往,才是真正的友谊。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对男生女生交往的“度”没有十分清晰的界线,有少数问题同学们的意见有分歧,以后教师备课时对一些问题尽量考虑得周全些。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篇16

  阴雨连绵的春雨已经持续了半个多月,湿滑的地面困住了好动孩子们的脚步。教室、走廊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渐渐冲击了他们求知的激情,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该如何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呢?课前的思考让我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了二次修改和预设,那就从寻找学生兴趣的支点出发吧!

  这是一篇让学生知道健康重要性的品德课教学,看看明天我要上的班级课表,我发现学生上午的前三节课都是在教室里坐着上的主课内容,基本没有什么活动内容,我何不现场就以进行游戏的形式作为导入呢?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从容地走上了讲台,面带微笑的对学生说:“你们想做游戏吗?”尽管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对于做游戏他们仍然乐此不疲,刚刚还略显沉闷的课堂马上热闹起来,纷纷猜测着老师会要和他们玩什么游戏呢?我吊足了他们的口味,让游戏要求和规则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生满怀期待的心情里:“想做游戏就必须认真听,仔细跟着老师做,而且脚步要轻,(因为楼下有学生在上课),可以笑,但不能交头接耳,动作做错了的同学马上要蹲下(这个游戏是站着做)。”听完要求,学生立即专注起来。我开始示范动作:第一个游戏是有节奏地拍手。学生和我一起做,随着节奏越来越快,没有集中注意力的学生还是出现了错误,于是同桌之间相互“揭发”,弄得做错的同学很不好意思地蹲了下去,而继续游戏的孩子则拿出了比刚才更认真的态度参加活动;第二个游戏的内容是:跑步变节奏变动作。这不但是训练学生的运动技能,也是考验他们的反应力。这一个活动更是让他们洋相百出,大家笑得前俯后仰。

  游戏在笑声中结束了,看着还在气喘吁吁的学生,我马上问他们刚才的活动有什么感受?因为有了亲身的体验,发言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说:“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方式既锻炼了身体,又让我们感到了学习的快乐。”有的说:“我觉得刚才还冷飕飕的身体一下子就变热和了。”还有的同学兴奋地讲道:“我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健康的身体在于运动,现在不冷了,我想接下来上课也不会分神了。”正当我准备总结时,还有一只小手高举着,生怕老师不给他这个发言的机会,索性自己站起来补充说:“我认为今天的`游戏还告诉我们只有集中注意力、反应灵敏,才能把事情做好。”

  听了他们的话语,我知道此刻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这种将知识的内容融入游戏中的教学方式,既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又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理,真是一箭双雕。有了这样好的开始,我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状况已不再担心,因为我知道他们一定会演绎得非常精彩!

  下课铃声响起,我重新陷入了课堂教学新的思索中:要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新知,就要求我们的备课必须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如: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

  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需要穿插怎样的体验,从而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支点,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肯定、鼓励、引导和矫正等等。只有重视学生乐于学习的因素,那么才能激发他们对知识主动探究的愿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才会闪耀出语言、思想和精神的光辉!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篇17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把课堂教给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关键。如何让学生好学、乐学、主动学习,是老师的任务。在课堂上,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得到肯定,才能鼓舞学生大胆发言,激发他们的好胜心。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网络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方便,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优点,然后转换话题,通过具体事例来了解网络对我们青少年的危害,让学生小组讨论,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最后升华感情,小组合作,完成网络公约的制定,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避免陷入网络陷阱,合理利用网络,让网络能够造福于人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一个“线”的作用,把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串起来,并让他们积极的动脑思考,把资料内容上升到思想上来,从思想上认识到网络的'危害,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合理利用网络,做到健康上网。

  在本次课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思想很灵活,有的问题也许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到,但是学生提了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能力,使得学生围绕本课进行思考讨论。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篇18

  这节课通过介绍祖国--些不同区域人们住房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们住房与当地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关系。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我在教学时,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体会与自己家乡自然环境的异同。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学习内容,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我从教材图片导入,介绍住房的起源。在通过图文对照、学生介绍等形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某种住房的建筑特色及地域等。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是把区域的差异具体化、形象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效果不错。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对少数学生要降低学习难度。加强教师的引导。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篇19

  通过本次《农民、牧民、渔民》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我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深思,现将教学反思梳理如下:

  一、教学提问要高度有效,才能有力地推进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才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农民、牧民、渔民》教学提问设计,在新课导入:时紧紧设计了如下提问:同学们,你们的父母每天都做些什么?那么我们把从事这种劳动的人称为什么那么在大草原上,以放牛、羊、马等牲牲畜为主的人,我们把他们称为什么每天风里来、浪里去,以撒网捕鱼为主的人们,我们又把他们称为什么?使学生紧紧围绕问题进入课堂主题,达到了环环相扣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使问题成为学生熟悉而又有思考的对象,在交流性问题中,更考虑到答案的开放性设计,使学生更为全面地围绕教学内容,梳理自己的独特见解。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所以,有效提问是产生有效课堂的关键因素之一,课堂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即离不开老师的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让课堂激起浪花。

  二、使学生在课前充分地开展调查活动,才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农民、牧民、渔民》就其教学内容而言,它涉及到老百姓最为主要的三种生产生活方式,就其分布而言,我和我的学生所处的地方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固对牧民、渔民的生产生活了解不多。我所授课的学生又是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调查方法和能力,所以,在课前,我安排了调查活动,让学生从报纸、书刊、网络、请教他人等渠道了解农民、牧民、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特点。有了课前充分的调查活动,学生在交流、回答、师生互动、汇报等环节中,认真思考、积极交流、大胆发言。使课堂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

  三、认真把握评价的激励与导向,才能使课堂焕发生机。

  课堂离不开评价,有效的课堂评价能达到激励与导向的目的。但在这节课中,我没有能很好地把握好评价的激励作用,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的激励语言没有很好地达到激励的目的。如在这节课中,我提问:同学们,你们的父母每天都做些什么?学生发言非常踊跃,有一个学生说:我的父母每天都在补皮鞋,我也常回家帮助他们。课堂顿时沸腾了,有的学生在偷笑、有的学生在低头议论,我见了,就简单地这样评价了那位同学的发言:我们今天是讲的是农民、牧民、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你坐下吧。后来,那位同学几乎没参与了我的课堂交流活动。这一典型案例使我课后进行了这样的.反思:课堂评价一定要关注学生回答和交流的问题要靠谱吗?就学生个体而言,对教师的提问要有统一的理解吗?那位学生将自己的家人的生产进行了介绍并没有离开我本身的问题作答呀!由此可见,那位学生紧密地联系自己的父母生活,真实而客观地介绍了生产情况。这门课程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明理、导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构建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固我的评价没有达到激励的作用。我想,只有充分地实现课堂评价的激励和导向的作用,才会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才会不丢失每一位儿童的热情和求知欲望。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项动态生成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只有以正确的理念为导向,在精心设计教学预案的基础上,在准确把握课堂评价和动态生成之上,才能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篇20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书,然后举例说明,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组讨论,谈感受。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得到提升。在本堂课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学习弱势群体自强不息的精神。

  对学生来说,弱势人群一般难以成为他们的关注对象,通过教学使他们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不再是出于同情,而是出于尊重,再为他们喝彩的同时,给予关爱。学生通过搜集和了解弱势人群顽强奋争、自强不息的典型事例,了解他们每一点成绩的来之不易,激发敬佩之情,学会尊重和关爱弱势群体。为他们喝彩。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篇2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学习成果服务于社会。

  《首都北京》的学习就紧紧围绕这一原则,通过学生对北京相关资料的收集交流汇报,重点探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人文景观这三部分,以此来认识首都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同时结合时展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与北京密切联系的奥运盛会,建国六十周年等时政话题,充分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与自信心,由此产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下是在活动的实施后,本人就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效果作了深入的反思,认为本活动突出以下两点。

  一、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资源的内涵。

  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丰富和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也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结合我校的泉州市“十一五”科研课题——挖掘课程资源实施有效教学。我用课程的眼光去开发挖掘资源,拓宽教学内容,丰富品德教学素材,落实品德教学实效。

  1.挖掘文本资源

  课标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文本的优势在于教师的挖掘。我们的教材中包含多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道德情操等教育资源。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不能“教”教科书;而应当根据学生实际广泛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设计教学活动。在《首都北京》教学思路的设计上,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与重组,从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人文景观三部分为切入点,在政治中心这部分重点抓住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作为难点突破,人文中心这部分涉及的知名学府等学生比较熟悉,所以只是进行简单汇报,到人文景观这部分通过名胜古迹、风味小吃、京剧、建筑等让学生体会到北京的深厚文化底蕴。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整体试图让学生对北京有全面的认识与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另外,在活动的进行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如北京的地理位置、天安门广场全景俯瞰图、开国大典等书本上都有相应的介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对课程目标、知识性较强的内容进行阅读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并给予懂得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的学生正确的评价,从而养成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2.多渠道搜集信息

  《品德与社会》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因此在这活动准备阶段,我布置学生通过互联网上查阅北京的政治、文化、人文景观方面的相关知识,学生从网络上搜集到了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清华大学、中央电视台、长城、故宫、北京园林、风味小吃、脸谱、四合院等非常多的文字资料,有的学生还把收集到的图片打印出来,甚至有几个电脑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把文字和图片结合起来做成了幻灯片。

  网络上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走进课堂,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除了网络这种方便快捷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外,我还引导学生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本,通过电视、图书、网络、家长等渠道收集北京相关资料。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和能力出发,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让学生在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过程中,不仅提高学生对瘦的北京的认识,更重要的是经历了愉快的学习体验。

  二、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转变了自己的角色,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不是单一的历史事件或地理知识强行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试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对收集的关于北京的资料进行筛选,选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形成问题引发探究,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力求在教学中做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在具体活动中,通过小组对所收集的文字资料、图片以及幻灯片的展示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体验中提高了对北京的认识,知道北京不仅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还有着许多人文景观,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古都。我对学生所得到知识的来源进行追问给予正确及时的鼓励和评价,如在学生汇报完后进行追问:“你是从哪里得到这些知识的?”“你这些信息室从哪里获得的?”并给予肯定“你做得不错,能从网络上获取和我们主题相关的知识,是个高明的学习方法”“你有一个好习惯,坚持看新闻联播,我们都该向你学习”等等,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为第二课时乃至今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起到明确的指向性作用。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存在许多不足,如课前对学生搜集筛选资料指导不到位,课上就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查了十几页北京大学的资料却找不到一段自己能汇报的内容。另外教师本身的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把握不够灵活,引导用话不够精确、教师对课堂上情感的生成与激发还不到位等。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继续努力,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06-11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1-03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10篇)06-12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10篇06-12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8-25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5-27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汇编10篇06-13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2-08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