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教学实录

时间:2024-03-05 22:55:40 好文 我要投稿

《江南春》教学实录

《江南春》教学实录1

  一、导入

《江南春》教学实录

  同学们发现没有我们这一单元学习的课文都发生在哪一个季节里》(春季),今天我们药剂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江南春》,去领略一下江南的春天美景。

  二、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你能读懂什么?

  (作者杜牧他是晚唐的著名诗人,与另外一位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我还知道了南朝一共有四个朝代,是宋齐梁陈。)

  2、学生读《江南春》

  3、教师读诗。学生找出自己和老师读故事的不同(学生交流)

  4、小结:

  A、读古诗要注意停顿(板书)。我们可以怎么停呢?介绍最简单的读古诗方法2、2、2、1(板书)这样来停。

  B、诗里包含着情感,所以你要跟着诗人的这种情感有轻有重地读。

  5、指名读古诗(学生练习读诗句)

  6、学生齐读,边读边看老师的手势哦。(学生按照平仄读诗)

  7、教师配乐有感情朗诵古诗。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三、整体感知

  1、你从这首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

  (黄莺、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靠山而建的城、好多亭台楼阁在风雨中、、佛教寺院、雨、村庄。)

  (教师依次板书景物)

  2、“千里”之外的景物能看见吗?“千里”之外的鸟鸣能听见吗?

  (千里是虚指,它其实是一个虚数,它表示就是看上去很远。而“十里”呢,就非常确切,就觉得这个诗,没有多少意思。

  小结:在古诗里,很多数字都是虚指。“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一个很大的范围,并不是真的要跑到一千里以外去听黄莺的啼叫,而是指在很大的范围里都有黄莺在鸣叫。在整个江南,处处都有这样美的春景。在古诗中,人们常常把黄莺和春天联系在一起。诗人边走边看,地点在变化,鸟鸣不停地在耳边响起,这是一番怎样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诗中写出了听觉,还有什么?

  (视觉、幻觉、感觉。)

  3、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古诗,读出地方的`辽阔,读出那景色的明丽,读出那色彩的斑斓。

  (指名读,齐读,教师伴读。)

  过度:诗人边走边看,游兴十足。这个时候,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他慢慢走上一个山冈,极目远眺,所有景物仿佛都笼罩在一片雾蒙蒙的青纱之中。在远处,他看到了很多寺庙,他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同学们,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诗人的心声,和他一起来想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你看到什么了?

  (很多很多的寺,很多很多的楼台在蒙蒙的雾雨中忽隐忽现。)(蒙蒙细雨的沙沙声,还有黄莺的叫声)(寺庙旁边的花香、下雨时空气的清新、雨中还有草的味道)

  4、带着自己的感觉齐读课文。(学生读诗句)

  5、是四百八十四座寺庙,一座不多一座不少吗?(这是一个虚数,告诉我们在江南,有各种各样的寺庙,)

  6、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佛寺的多,读出寺庙的香烟袅绕。(学生读诗句)

  7、再一次和着音乐一起完整地读这首诗。(学生完整朗读,关键词句教师伴读。)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样美妙的春景,好像离我们很远,实际离我们又很近。老师找到了几张关于春天的照片。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来给我们描述一下,如果你能够用到今天学的某句诗或者诗意,那就更好了。自己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轻声试说。)

  (鲜花生机勃勃,非常茂盛。绿色依托着红色,红色衬托着绿色,美不胜收,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紫的花,红的花,衬托着绿色的叶子,让我忍不住地想起来今天学的一句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很有意思,其实古诗就是这样有趣。最后推荐一本书给大家,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与古诗教朋友》,愿我们从今天开始一起与古诗教朋友。

《江南春》教学实录2

  第一板块情境引入

  师: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了几张照片,仔细看一看,能不能猜得出这些照片是在什么季节拍摄的?不仅要告诉我是什么季节,而且要告诉我是从什么地方判断出来的。

  生:是春天。我是从照片上的花和柳树知道的。

  师:花红柳绿是春天的象征。

  生:我从图片上看到天非常晴朗。我觉得春天一般都是这样子的,所以我判断出这些图片是在春天拍的。

  师:可能春光明媚给你的印象很深,不过老师要告诉你,春天也是多雨的,不单单是晴朗的。

  生:我从左下角那张图上看出柳条已经发芽了,在春天柳条才会发芽。

  师:柳树的这个状态说明这是春天。这图上有没有你们熟悉的景物啊?

  生:右下角的照片是七宝。(注:上课学生来自于七宝镇的一所小学。)

  师:你看出来了,很好。七宝是江南古镇,有将近千年的历史。长江以南大片的地区,我们经常用两个字来定义它,叫“江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关于江南春天的古诗。请大家小声地快速读一读老师发给大家的讲义。读上面的诗,读上面的作者介绍,读上面的注释。现在开始。

  (生自由小声读讲义)

  【点评:执教者精心采用学生故乡的景物创设情境,引导其理解“江南”及其景色的特点,入情入境,且直观、亲切、简洁。】

  第二板块按照平仄诵读古诗

  师:哪位同学来告诉我,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江南春》的作者杜牧是晚唐的著名诗人,与另外一位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师:知道了一个历史小知识。

  生:我还知道了南朝一共有四个朝代,是宋、齐、梁、陈。

  师:这也是一个小知识。读得非常仔细。

  生:我知道了从公元420年到589年的南朝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师:这个时间段和这首诗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同学们刚才说到的都是和这首诗有关系的一些背景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江南春》)

  【点评:很多课堂习惯利用多媒体形象、集中的特点出示文字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统一了学生对学习的关注点。《江南春》词句浅显,执教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纸媒和注释,让其自读,而不是逐句解释,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引导学生交流读懂的背景信息,则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辅助自己学习的机会,而不单单成为课堂的配角。】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不过,老师的读法可能和你们有些不同哦,请大家仔细听,然后告诉我,老师的读法不同在哪里。

  (师读诗)

  生:老师读得有快有慢。

  生:我们都是按照一个读法读的,比如说,前面四个字连在一起,然后断一断,再读后面三个字。老师不是这样读的,有时候,前面两个字停一停再读后面的,有时候前面的字连在一起,后面读得慢了。

  师:这个同学听得真仔细,她先说自己的读法是四个字三个字这样停顿,而老师的停顿不一样。对呀,读古诗要注意停顿。(板书:停顿)我们可以怎么停顿呢?有好几种方法,老师这里介绍一种,你可以用最方便的2、2、2、1(板书:2、2、2、1)这样来停。

  生:我听出来了,读“千”的时候声音长一点,读“里”的时候快一点。

  师:这叫做“平仄”。(板书:平仄)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也叫格律诗,它在声音上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在古诗当中,我们把现在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称为“平声”,它们比较舒展、平缓,当然也有极个别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发生变化,这个我们暂时不讲。那么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叫“仄声”,它们比较短促、有力,要读得快一点。在我们停顿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板书:二、四、六)如果它们是平声,我们就要读得长一些;如果它们是仄声,我们就要读得短一些。

  生:我还发现老师读的时候有轻有重。

  师:对啊,诗里包含着情感,所以你要跟着诗人的这种情感有轻有重地读。

  生:我发现老师读的时候,每句后面都会有停顿,停顿好长时间才接着读第二句。

  师(笑):句子与句子之间当然也要停顿。好,同学们,想学一学这样的读法吗?谁能第一个来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有点味道了,不过有一个字没有读准,不要着急。停顿时要换气。千里——莺啼(拖长)——换气,绿映——红,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有明显进步)

  师:对,好多了。谁再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你不单单读准确了,而且读得很有感情。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响亮而有激情)

  师:真好!第二句谁愿意试试看?

  生:水村——山郭——酒旗——风。

  师:这句其实很难读,特别是要注意在停顿时换气。有没有同学愿意再来尝试一下?

  (生练习读诗句)

  师:后面两句谁愿意一起来?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台”字再长一点试试看!

  生: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我们一起来,边读边看老师的手势。

  (师生按照平仄读诗)

  师:很好,给自己掌声。第一遍就读得这么好。老师配上音乐,再给大家读一遍。

  (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诵古诗。生集体配乐朗诵。)

  【点评:不讲平仄的古诗教学不是真正的古诗教学。如何讲解平仄是古诗教学中的难点。执教者启发学生辨析质疑,然后清晰简明地介绍有关概念,接着又细致周到地组织学生模仿、学习、操练。学生从不会到会,教学效果明显。如果前一板块是诗意的情感导入,那么,这里就是语言的形式学习。】

  第三板块辨析词义,体会诗境

  师:同学们,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我们读了这首诗。你从这首诗里,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我看到了黄莺。

  生:我看到了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

  生:我看到了靠山而建的城。

  生:我仿佛看到了好多亭台楼阁在风雨中。

  生:我看到了佛教寺院。

  生:我还看到了雨。

  生:如果没猜错的话,第二句的“村”应该是村庄。

  (师依次板书景物)

  生:我看到了一个连起来的画面,水面上有许多许多楼台,立在烟雨中,景色很美。

  生:我看到了一棵大树,上面有好多黄莺在歌唱,好多鲜花衬托着绿叶。

  【点评:梳理景物,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说词语,到说句子、说画面。在叙述过程中,学生内化教师提供的信息,体会诗意,并表达出来。同时,学生也会明白,古诗是古人将所见之景描述下来的作品,古今的情感是一致的。为最后的照片描述环节提供了语言素材,奠定了情感基调。】

  师:色彩多么鲜艳。黄莺在歌唱,还有很多鲜花和树木。一首小诗居然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东西!这就是一首好诗,这首好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但是到了明朝,有一个读书人,他读出了一些问题。(出示课件)他说,“千里莺啼谁能听得?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生笑)“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阁、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这段话是文言,你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我觉得“千里莺啼谁能听得”指的是千里之外的.黄莺鸟叫谁能听得到那么远?我们又不是顺风耳,(众笑)“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指的是离得那么远的桃花和柳树,谁能看得到啊?

  师:如果让说这两句话的人改一下,要怎么改啊?

  生:把“千里”改成“十里”,就差不多能看得见,也能听得到了。

  师:你觉得“千里”和“十里”哪一个好?

  生:“千里”好,我觉得这个“千里”是指整个“千里”都有鸟在叫,有柳树发芽桃花开放,如果改成“十里”的话,就感觉很近,不怎么美了。

  师:你是从美的角度去体会的。

  生:如果改成“十里”的话,读起来也不怎么顺。

  师:对对对,非常好!“千”是一个平声字,读起来很舒展,感觉很远,地方很大。“十”在古代是个仄声字,读上去很局促。

  生:“南朝有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个寺,地方肯定很大,肯定能占据一千里。(众笑)

  师:你把两句诗里面的数量词结合在一起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生:我认为“千里”其实是一个虚数,它只是表示看上去很远。而“十里”呢,就非常确切,就觉得这个诗没有多少意思了。

  【点评:执教者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辨析词义。在情境中,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如地从不同角度体味“千里”的妙处。教师的知识储备亮相,不是为了显示课堂亮点,而是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因此,材料的巧妙组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思辨之余情趣盎然且不留痕。】

  师:厉害,孩子们多聪明啊。是的,在古诗里,很多数字都是虚指。“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一个很大的范围,并不是真的要跑到一千里以外去听黄莺的啼叫,而是指在很大的范围里都有黄莺在呜叫。在整个江南,处处都有这样美的春景。在古诗中,人们常常把黄莺和春天联系在一起。诗人边走边看,地点在变化,鸟鸣不停地在耳边响起,这是一番怎样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中写出了听觉,还有什么?

  生:视觉。

  生:幻觉。(众笑)

  师:有的,肯定有的。

  生:感觉。

  师: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觉读读看。读出那地方的辽阔,读出那景色的明丽,读出那色彩的斑斓。

  (指名读,齐读,师伴读。)

  师:诗人边走边看,游兴十足。这个时候,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他慢慢走上一个山冈,极目远眺,所有景物仿佛都笼罩在一片雾蒙蒙的青纱之中。在远处,他看到了很多寺庙,他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同学们,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诗人的心声,和他一起来想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很多很多的寺庙、很多很多的楼台在蒙蒙细雨中忽隐忽现。

  师:真美啊。

  生:我看到了很多寺庙,还有很多楼台在春雨中若隐若现,感觉很漂亮。

  师:你听到什么了?

  生:我听到了蒙蒙细雨的沙沙声,还有黄莺的叫声。

  师:哦,和前面一句联系起来了。你闻到什么了吗?

  生:我闻到了寺庙旁边的花香。

  生:我闻到了下雨时空气的清新。

  生:我闻到了雨中还有草香的味道。

  师:我们一起来读,带着自己的感觉。

  (生读诗句)

  师:真的是四百八十座寺庙,一座不多,一座不少吗?

  生:不是,这是一个虚数。

  师:这是一个虚数,它告诉我们,在江南有各种各样的寺庙。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寺庙的多,读出寺庙的香烟袅绕。

  (生读诗句)

  师:让我们再一次和着音乐一起完整地读这首诗。

  (生完整朗读,关键词句师伴读。)

  【点评:执教者启发学生从视觉、嗅觉等角度体会想象,并与诵读练习结合起来。学生则借助这个过程继续尝试从不同角度体会诗意的方法。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学生脱口而出的“幻觉”,令人不禁感受到诗中悠远的历史色彩,想来应该是一个课堂深度的生发点。然而,执教者并未违背学生的年龄特点去深挖,而是一遍又一遍地伴着学生诵读,反复唱叹。面对小学生,种下一颗种子,足矣——“此中有诗意,欲辨需忘言。”】

  第四板块拓展说句

  师:同学们,这样美妙的春景,好像离我们很远,实际离我们又很近。老师找到了几张关于春天的照片。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来给我们描述一下,如果你能够用到今天学的某句诗或者诗意,那就更好了。自己准备一下。

  (生自由轻声试说)

  生:鲜花生机勃勃,非常茂盛。绿色依托着红色,红色衬托着绿色,美不胜收,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师:出口成章的女孩。

  生:你看,紫的花、红的花,衬托着绿色的叶子,让我忍不住想起今天学的一句诗:千里莺啼绿映红。(众笑)

  师:他真的用上了诗句。

  生:瞧,这个小朋友看到春天来了,多么开心!公园里百花争艳,万紫千红,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七宝老街也换上了春天的新衣。瞧,那清澈的河水亮得能把人的影子照出来呢!

  师:真了不起,三幅照片合在一起说,并且围绕我们今天所提到的这些春景来讲。我们看到了颜色,看到了动与静。同学们的表现让我太惊讶了。中国人讲究初次见面要准备一点小礼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件礼物,第一件礼物是老师带来的两本自己编的关于古诗的书,送给你们班,放在图书角,大家可以轮流看看。第二件礼物,你们知道古人是怎么来唱这首诗的吗?我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师吟唱《江南春》,众生自发鼓掌。)

  师:很有意思吧,其实古诗就是这样有趣。最后一件礼物就是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作《与古诗交朋友》,愿我们从今天开始一起与古诗交朋友。谢谢大家!(下课铃声响起)

  【点评:在古诗教学之后安排一组对话,这不光是一种语言训练,还是文本、师生、作者间的对话。介绍照片的环节是在学生和古诗、古人之间架起的一座桥。因为要想让学生对古诗有兴趣,就必须在教学中拉近学生与古人的距离,并且设计一些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感受古诗中的景物,感受古人的情感。最后的三件礼物,看似闲笔,但闲笔不闲,它是执教者古诗教学理念的再次体现。】

《江南春》教学实录3

  第一板块 情境引入

  (师生问好。)

  师:老师在屏幕上打上了几张照片,仔细看一看,能不能猜得出这些照片是拍摄在什么季节?不单单要告诉我什么季节,而且要告诉我从什么细小的地方判断出来的。

  生:是春天,因为我是从照片上的花和柳树知道的。

  师:花红柳绿是春天的象征和标志。

  生:我从图片上看到天非常晴朗。我觉得春天一般都是这样子的,所以我判断出这些图片是在春天拍的。

  师:可能春光明媚给你的印象很深,不过老师要告诉你,春天也是多雨的,不单单是晴朗的。

  生:我从左下角那张图上看出柳条已经发芽了,一般是在春天柳条才会发芽。

  师:柳树的这个状态说明这是春天。这图上有没有你们熟悉的景物啊?

  生:右下角的照片是七宝。(笔者注:上课学生来自于七宝镇上的一所小学。)

  师:你看出来,很好。七宝是江南古镇,有将近千年的历史。长江以南大片的地区,我们经常用两个字来定义它,叫“江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关于江南的春天的古诗。请大家小声地快速地读一读老师发给大家的讲义。读上面的诗,读上面的作者介绍,读上面注释,现在开始。

  (学生自由小声读讲义)

  评析:执教者精心采用学生故乡景物创设情境,引导其理解“江南”及其景色的特点,入情入境,且直观,亲切,简洁。

  第二板块 学会按照平仄诵读古诗

  师:哪位同学来告诉我,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江南春》作者杜牧他是晚唐的著名诗人,与另外一位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生:我知道了在公元420到589年的南朝建立了许多,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师:知道了一个历史小知识。

  生:我还知道了南朝一共有四个朝代,是宋齐梁陈。

  师:这也是一个小知识。读得非常仔细。

  生:我知道了南朝是从公元420年到589年。

  师:这个时间段和这首诗还是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同学们刚才说到的都是和这首诗有关系的一些背景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读《江南春》)

  评析:很多课堂上习惯利用媒体之形象、集中的特点出示文字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统一了学生对学习的关注点。《江南春》词句浅显,执教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纸媒和注释,让其自读,而不是逐句解释,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引导学生交流读懂的背景信息,则能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得到自己学习的机会,而不单单成为课堂的配角。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不过,老师的读法可能和你们有些不同哦,请大家仔细听,然后告诉我,老师的读法不同在哪里?

  (教师读诗。)

  生:老师读得有快有慢。

  生:我们都是按照一个说法读的,比如说前面四个连在一起,然后断一断,再读后面三个。老师不是这样读的,有时候,前面两个字停一停再读后面,有时候前面连在一起,后面读得慢了。

  师:这个同学听得真仔细,她先说自己的读法是四个字三个字这样停顿,而老师的停顿不一样。对呀,读古诗要注意停顿(板书)。我们可以怎么停呢?有好几种方法,老师这里介绍一种,你可以用最方便的2、2、2、1(板书)这样来停。

  生:我听出,“千”下面是一个横,就声音长一点,“里”下面是一竖就读快一点。

  师:这叫做“平仄”(板书),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也叫格律诗。它在声音上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在古诗当中,我们把现在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称之为“平声”,它们比较舒展、平缓,当然也有极个别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发生变化,这个我们暂时不讲。那么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叫“仄声”(板书)。它比较短促、有力,读得快一点。在我们停顿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板书)如果它们是平声,我们要读得长一些,如果这二、四、六位置上的字是仄声,我们读得短一些。

  生:我还发现老师读得时候有轻有重。

  师:对啊,诗里包含着情感,所以你要跟着诗人的这种情感有轻有重地读。

  生:我发现老师读的时候,每句后面都会有停顿,停顿好长时间才接着读第二句。

  师笑:呵呵,句子与句子之间也要停顿。好,同学们,想学一学这样的读法吗?谁能第一个来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有点味道了,不过有一个字没有读准,不要着急。停顿时要换气。千里——莺啼(拖长)——换气,绿映——红(示范),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有明显进步)

  师:对,好多了。谁再能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你不单单读准确了,而且读得很有情感。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响亮而有激情)。

  师:真好!第二句谁愿意试试看?

  生:水村——山郭——绿旗——风。

  师:这句其实很难读,特别是要注意在停顿时换气。有没有同学愿意再来尝试一下?

  (学生练习读诗句)

  师:后面两句谁愿意一起来?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台”字再长一点试试看!

  生: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有没有同学还想试的?

  (学生练习读诗句)

  师:我们一起来,边读边看老师的手势哦。

  (学生按照平仄读诗)

  师:很好,给自己掌声。第一遍就读得这么好。老师配上音乐,再给大家读一遍。

  (教师配乐有感情朗诵古诗。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评析:不讲平仄的古诗教学不是真正的古诗教学。如何讲解平仄是古诗教学中的难点。执教者启发学生辨析质疑,然后清晰简明地介绍有关概念,接着又细致周到地组织学生模仿、学习、操练。学生从不会到会,教学效果明显。如果前一板块是诗意的情感导入,那么,这里就是语言的'形式学习。

  第三板块 辨析词义体会诗境

  师:同学们,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我们读了这首诗。你从这首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

  生:我看到了黄莺。

  生:我看到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

  生:我看到了靠山而建的城。

  生:我仿佛看到了好多亭台楼阁在风雨中。

  生:我看到了佛教寺院。

  生:我还看到了雨。

  生:如果没猜错的话,第二句的“村”应该是村庄。

  (教师依次板书景物)

  生:我看到了一个连起来的画面,水面上有许多许多楼台,立在那个烟雨中,景色很美。

  生:我看到了有一棵大树,上面有好多黄莺在歌唱,好多鲜花衬托着绿叶。

  评析:梳理景物,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说词语,到说句子说画面。在叙述过程中,学生内化教师提供的信息,体会诗意,并表达出来。同时,学生也会明白,古诗是古人将所见之景描述下来,古今的情感是一致的。为最后的照片描述环节提供了语言素材,奠定了情感基调。

  师:色彩多么鲜艳。黄莺在歌唱,还有很多的鲜花,还有树木。一首小诗居然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东西!这就是一首好诗,这首好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传诵,传到了明朝。有一个读书人,他读出了一些问题。(播放幻灯片)他说,千里莺啼谁能听得?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生笑)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阁、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这段话是文言,你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我觉得“千里莺啼谁能听得”指的是千里之外的黄莺鸟叫谁能听得到,那么远?我们又不是顺风耳(众笑),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离得那么远的桃花还有柳树,谁能看得到啊?

  师:所以说这句话的人说,要怎么改啊?

  生:就把它改到“十里”,就差不多能看得见了,也能听得见。

  师:你觉得“千里”和“十里”哪一个好?

  生:“千里”好,我觉得这个“千里”是指整个“千里”都有鸟在叫,有柳树发芽桃花开放,如果改成“十里”的话,就感觉很近,不怎么美了。

  师:你是从美的角度去体会的。

  生:如果改成“十里”的话,读起来也不怎么顺。

  师:对对对,非常好!“千”是一个平声字,读起来很舒展,感觉很远,地方很大。“十”,在古代是个仄声字,读上去很局促。

  生:南朝有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个寺,地方肯定很大,肯定能占据一千里(众笑)。

  师:你把两句诗里面的数量词合在一起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生:我认为“千里”它其实是一个虚数,它表示就是看上去很远。而“十里”呢,就非常确切,就觉得这个诗,没有多少意思。

  评析:执教者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辨析词义。在情境中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如地从不同角度体味 “千里”的妙处。教师的知识储备亮相,不是为了显示课堂亮点,而是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因此,材料的巧妙组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角度,思辨之余情趣盎然且不留痕。

  师:厉害,孩子们多聪明啊。是的,在古诗里,很多数字都是虚指。“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一个很大的范围,并不是真的要跑到一千里以外去听黄莺的啼叫,而是指在很大的范围里都有黄莺在鸣叫。在整个江南,处处都有这样美的春景。在古诗中,人们常常把黄莺和春天联系在一起。诗人边走边看,地点在变化,鸟鸣不停地在耳边响起,这是一番怎样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诗中写出了听觉,还有什么?

  生:视觉。

  生:幻觉。(众笑)

  师:有的,肯定有的。

  生:感觉。

  师: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觉读读看。读出地方的辽阔,读出那景色的明丽,读出那色彩的斑斓。

  (指名读,齐读,教师伴读。)

  师:诗人边走边看,游兴十足。这个时候,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他慢慢走上一个山冈,极目远眺,所有景物仿佛都笼罩在一片雾蒙蒙的青纱之中。在远处,他看到了很多寺庙,他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同学们,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诗人的心声,和他一起来想象,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你看到什么了?

  生:我看到很多很多的寺,很多很多的楼台在蒙蒙的雾雨中忽隐忽现。

  师:真美啊。

  生:我看到了很多寺庙,还有很多楼台在那个春雨中若隐若现,感觉很漂亮。

  师:你听到什么了?

  生:我听到了那个蒙蒙细雨的沙沙声,还有黄莺的叫声。

  师:哦,和前面一句联系起来了。你闻到什么吗?

  生:我闻到了寺庙旁边的花香。

  生:我闻到了下雨时空气的清新。

  生:我闻到雨中还有草的味道。

  师:我们一起来读,带着自己的感觉。

  (学生读诗句)

  师:真的是四百八十四座寺庙,一座不多一座不少吗?

  生:不是。这是一个虚数。

  师:这是一个虚数,告诉我们在江南,有各种各样的寺庙,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佛寺的多,读出寺庙的香烟袅绕。

  (学生读诗句)

  师:让我们再一次和着音乐一起完整地读这首诗。

  (学生完整朗读,关键词句教师伴读。)

  评析:执教者启发学生从视觉、嗅觉等角度体会想象,并与诵读练习结合起来。学生则借助这个过程继续尝试从不同角度体会诗意的方法。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学生脱口而出的“幻觉”,令人不禁感受到诗中悠远的历史色彩,想来都应该是一个课堂深度的生发点,然而,执教者并未违背学生年龄特点去深挖,而是一遍又一遍地伴着学生诵读,反复唱叹。面对小学生,种下一颗种子,足矣——“此中有诗意,欲辨需忘言。”

  第四板块 拓展说句

  师:同学们,这样美妙的春景,好像离我们很远,实际离我们又很近。老师找到了几张关于春天的照片。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来给我们描述一下,如果你能够用到今天学的某句诗或者诗意,那就更好了。自己准备一下。

  (学生自由轻声试说。)

  生:鲜花生机勃勃,非常茂盛。绿色依托着红色,红色衬托着绿色,美不胜收,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师:出口成章的小女孩。

  生:你看,紫的花,红的花,衬托着绿色的叶子,让我忍不住地想起来今天学的一句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众笑)

  师:他真的用上了诗句。

  生:瞧,这个小朋友看到春天来了,多么开心!公园里百花争艳,万紫千红,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七宝老街也换上了春天的新衣。瞧,那清澈的河水亮得能把人的影子照出来呢!

  师:真了不起,三幅照片合在一起说,而且围绕我们今天所提到过的这些春景来讲。我们看到了颜色,我们看到了动与静。同学们的表现让我太惊讶了。

  中国人讲究初次见面要准备一点小礼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样礼物,第一样礼物,老师带来了两本自己编的关于古诗的书,送给你们班,放在图书角里,大家可以轮流看看。第二样礼物,你们知道古人是怎么来唱这首诗的吗?我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教师吟唱《江南春》,众生自发鼓掌)

  师:很有意思,其实古诗就是这样有趣。最后推荐一本书给大家,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与古诗教朋友》,愿我们从今天开始一起与古诗教朋友。谢谢大家!(下课铃声响起)

  评析:在古诗教学之后安排一组对话,这不光是一种语言训练,还是文本、师生、作者间的对话。介绍照片的环节是在学生和古诗、古人之间架起的一座桥。因为要想让学生对古诗有兴趣,就必须在教学中拉近学生与古人的距离,要设计一些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感受古诗中的景物,感受古人的情感。最后的三件“礼物”,看似闲笔,但闲笔不闲,它是执教者古诗教学理念的再次体现。

《江南春》教学实录4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第八课是《古诗二首》,这二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如何将这两首古诗连成一个整体对照起来学习?如何在古诗教学中体现新课程对学习方式的要求?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谈“春”,导诗。

  师: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同学们在你的头脑中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生:《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生:《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评点:从学生的已知经验入手,不仅能在新旧知识中架起桥梁,唤起学生对春天的遐想,而且为后的说春、议春、颂春做好了情感铺垫。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一首是杜牧写的《江南春》;一首是程灏写的《春日偶成》。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诗,看看作者是如何来写春天的。

  二、说“春”,学诗。

  生:自由轻声读这两首诗。(反复读上几遍后)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刚才的自读,老师已能感受到大家能熟练地朗读这两首诗了,能不能读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生:个个跃跃欲试地。(指3——4名学生)读这两首古诗,教师穿插其中适时给予评价。

  师:大家都能熟练地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高兴,那么这两首古诗,作者抓住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来写的?描绘出了春天怎样的一幅画面?下面分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可重点选择一首诗,结合诗的译文进行讨论,然后汇总本小组的建议进行交流。

  评点:新课程要求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研究的价值,要能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适合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在这里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一方面是基于文本内容的考虑,因为文本已提供了古诗的译文,不需要再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理解诗句的意思;另一方面是提出如上问题是因为让学生从诗句和译文的理解中获得对诗的整体感受。

  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走入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

  师:大家学得真投入,而且讨论得也相当激烈,哪一小组先来展示一下本小组合作的成果呢?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江南春》这首诗。我们小组成员认为这首诗围绕春天,写了莺、红花、绿树、村子、城廓、洒旗等景物。我们是结合译文和古诗的描述讨论出来的。

  生:(迫不及待地)我们小组也是讨论的这首诗,我们认为他们所叙述的景物不全面,还应包括寺庙和楼台。

  生:我们通过预习知道,《江南春》这首诗的后两句是诗人想到唐代以前的南朝所建立的寺庙和楼台,不是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师:你们小组预习的真深入!确实,后两句诗是作者想到以前南朝所建立的寺庙和楼台,不是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春日偶成》这一首诗。我们觉得这首诗主要写到了云、风、花、柳、河。我们是通过译文和诗句的描述所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真丰富,讨论的问题很深入。而且结合古诗和译文,描绘出了两首古诗的画面,能不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画面画下来。

  评点:新课程提出只要是切合学生实际的,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学习方式都是可取的。教师在这里让学生画一画,不光是将诗句内容的具体化,而且是对诗的情感的积淀,因为学生只有在画时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才能创造多彩的画面。

  生:纷纷地开始勾画画面。

  三、议“春”,悟诗。

  师:看着大家描绘的`一幅幅画面,老师知道大家已深深地走进了古诗,展现了你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并融进了自己的深切感受。能说说你为什么描绘这样的一幅画吗?并说说画这幅画时的内心感受。

  生:老师,我们这小组是合作完成的这一幅画,我们画的是《江南春》这首诗的画,翠绿的树叶上莺在鸣叫,绿树映衬着红花,一条小河从村前缓缓地流过,不远处的茅亭过的酒旗在风中飘舞。我们画完了这幅画后心情很高兴。

  生:我画的是《春日偶成》这首诗,你看淡淡的云从天空中飘过,一棵棵垂柳长得很茂盛,柳树下是各色各样的花儿。

  生:老师,还有我。我画的是《春日偶成》这首诗,我用不同的色彩描绘了刚才那位同学所叙述的景物,而且我在这些景物中还画了一个人,他就是作者。因为在这大好的春光里缺少了人物,那是一种遗憾。

  ……

  师:同学们画得很细致,说得也很精彩。面对同一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认识和经历都是不同的,那么两位诗人所处在当时的情境中,他们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你能猜测一下吗?(教师适时地介绍一下有关两位诗人的背景资料)

  生:我猜测杜牧当时的心情一定是很高兴,因为在如此美好的春光下,目睹着如此之多的景物,他的心情怎么不开心呢?

  生:我也认为杜牧当时的心情是愉悦的。

  生:我认为杜牧当时的心情是悲伤的。因为面对如此美好的景物,想到南朝的许多寺庙已隐没在茫茫的烟雨,怎能不触动他的伤心之情呢!

  生:不同意见的学生开始相互争辩。

  师:同学们既然有不同的意见,大家可以带着自己的意见课后再深入地去体会一下,看看到底谁的理解更有道理。

  评点:猜测是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新课程提出的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只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的思维才会不断地丰富,学生对古诗意境的体悟才能由表及里。

  师:大家揣摩的很有见地,你们不仅丰富了诗人的感受,而且更多地融进了自己的理解。

  四、颂“春”,背诗。

  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来描绘我们心目中的春天吧!可以选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诗歌、散文、对联等)

  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对春天的赞美。

  师:《江南春》、《春日偶成》也是赞美春天的优美诗篇,让我们一起将它深深地记在脑海中吧!

  生:背诵这两首古诗。

  评点: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从古诗唤起对春天情感的积淀开始,到用古诗升化学生对春天的歌颂,一气呵成。

  总评:新课程的理念下的古诗教学该如何教?近年来,一直是每个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采用“点—线—面”的方式组织教学,使古诗教学缺少了学生的积极的参与,缺少了生趣。这节课设计者从学生的学法入手,着力设计各种形式的学习,或小组合作,或想象绘画,或大胆揣摩,调动了学生参与古诗学习积极性,体验了古诗学习的无究乐趣。此外,设计者始终注重把握住古诗教学的整体性,从谈“春”、说“春”、议“春”到颂“春”各个环节层层深入,互为一体,将两首诗的学习连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学生获得了整体感受。

【《江南春》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江南春》教学实录03-05

《社戏》教学实录12-18

《穷人》教学实录02-28

《背影》教学实录03-02

《赵州桥》教学实录03-02

《翠鸟》教学实录03-02

《春日》教学实录03-02

《荷花》教学实录03-02

《林海》教学实录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