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试题

时间:2023-09-14 09:41:24 宗泽 语文试题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试题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试题了,试题可以帮助主办方了解考生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状况。你所了解的试题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试题,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试题

  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试题 1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夜雨

  黄景仁【注】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8.诗歌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 分)

  9.这首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8.颔联运用对比手法,(2分)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情。(3分)

  9.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亲友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家的无奈。(3分)而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3分)

  【解析】

  8.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达技巧?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赏析诗(词)中某句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一般认为,诗词表现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9.

  试题分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夜雨》开头渲染了孤寂清冷的氛围,“百感”引出下文。颔联既表达了久旱逢雨的欣喜,也表达了对大雨带来不便的担忧。颈联写雨声变希,猜测可能下雪了,担忧薪柴涨价,生计无着落。尾联“柴门寒”“倍思亲”与出了漂泊之苦,思乡之切。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以对比的方式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回忆命题者引入的诗词的思想情感,本题中就是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思想情感,然后分析所给诗词的思想情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最后,比较两首诗词思想情感的异同,组织答案。

  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试题 2

  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十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俄者尽死矣。竟发之。

  徙河东路。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河,可溉灌。师孟劝民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裒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

  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加直昭文馆,知福州,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徙广州,州城为侬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城,及交址陷邕管,闻广守备固,不敢东。

  贺契丹主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东向。师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

  师孟累领剧镇,为政简而严,罪非死者不以属吏。发隐擿伏如神,得豪恶不逞跌宕者必痛惩艾之,至剿绝乃已,所部肃然。洪、福、广、越为立生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矫发他储,不俟报 发:调拨。

  B.师孟劝民出钱开渠筑堰 劝:勉励。

  C.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 更:更加。

  D.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 行:政绩。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适凶岁,振民不足 B.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

  C.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 D.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有警,率十日乃至 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B.①师孟奏徙于渝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师孟累领剧镇,为政简而严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①洪、福、广、越为立生祠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11.程师孟处理事情,既坚持原则又讲究变通。下列各组中,分别表明程师孟坚持原则和讲究变通最正确一组是( )

  A.①为政简而严,罪非死者不以属吏 ②师孟劝民出钱开渠筑堰

  B.①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 ②师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

  C.①得豪恶不逞跌宕者必痛惩艾之 ②裒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

  D.①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 ②即矫发他储,不俟报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师孟出任江西转运使时,袁州一带发生盗患,因为内部有耳目,好久也不能把他们抓获,程师孟先整内部,然后一举擒获盗贼。

  B.程师孟在渝州任职时,恰逢凶年欠收,官府不愿赈济百姓,他便假借朝廷的名义,调用储备粮,有人劝阻他,他却为了群众义无反顾。

  C.程师孟去祝贺契丹主诞辰,契丹方面却让当地官吏西向而坐,迎客的人南向而坐,而让宋使面东而坐,程师孟为保气节坚决不入席。

  D.程师孟多次担任重要地区官吏,为政简约、严格,罪行不重的人都不要下属去处置,对于为非作歹的人却要斩尽杀绝。

  答案:8.C

  提示:更:改变。

  9.D

  提示:不顾:古义为不回头看;今义为不照顾,不考虑。不足:古今均为不充足,不够;土山:古今均为泥土堆积成的小山;耳目:古今均为替人刺探消息的人。

  10.C

  提示:C项中均为连词,表递进关系,意思为并且;A项中都为副词,意思分别为才甚至;B项中都为介词,意思分别为到比;D项中均为介词,意思分别为替向。

  11.D

  提示: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是既要选择坚持原则的信息,又要选择讲究变通的信息。

  12.B

  提示:官府不愿赈济百姓不正确。

  13.一次大型考试后,小明成绩滑坡,情绪低落。班主任若找他谈话,下列说法效果最好的一项是( )

  A.你这次是考得不理想,你难过我能理解,但不能灰心,我相信下次你能考好的。

  B.考坏了,难过没有用!该找原因才是,下次争取考好!

  C.你怎么搞的,考成这个样子!往后怎么办?还会有希望吗?

  D.你这次考不好,早在我意料之中,这叫做自作自受,还难过什么?如果不好好反省一下,下次会更糟。

  答案:A

  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试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海燕》)

  【乙】

  一、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袭击过来,猛烈地冲向岸边,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拔刺着岩石的壁垒。

  二、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三、“彦,这里会塌了!”妻战栗起来叫着说,“我怕!”

  四、“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五、退潮的时候,我扶着她走到窗边,指着海说:“一来一去,来的时候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啊!一样的'美。” (《听潮》)

  (1)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对大海的赞美,具体地看,【甲】文赞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乙】文赞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

  (2)【甲】文用象征手法描写了两种力量的抗争,其中,象征反动势力的有_____________。

  (3)【乙】文前三节文字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表现大海的美,其中第_____________节就是间接描写。

  (4)【甲】文里有6个加粗的词语,其中最能表现反动势力猖狂的动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文中“海的美就在这里”,这里的“美”指的是( )

  A.涨潮时候的惊心动魄的美。

  B.退潮时候的温柔平静的美。

  C.既有退潮时的温柔平静美,也有涨潮时的惊心动魄美。

  D.涨潮时候海浪声音组成的音乐美。

  (6)在黑暗恶劣的环境中,“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这样描写的作用是( )

  A.强调“波浪”具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显示了大海的壮观。

  B.突出了“波浪”的乐观精神和战斗雄姿,显示了大海的力量。

  C.说明“波浪”能顺应形势,善于随机应变,显示了大海的机智。

  D.说明大海不能审时度势,没有考虑后果就盲目作战,显示了大海的粗犷豪爽。

  参考答案:

  (1)波浪 海潮

  (2)乌云、雷声、狂风

  (3)③

  (4)压 甩摔

  (5)A

  (6)B

  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试题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③题。(8分)

  归嵩山作①

  (唐)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①嵩山:又名嵩高山,在登封县(今属河南省)北,为五岳的中岳。作者开元中期曾隐居于此。②长薄:指随山麓延伸的林木丛。薄,草木丛生。

  ①王维与 齐名,皆为盛唐 诗派的代表。(2分)

  ②对此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首联勾勒了一幅“清溪映带绵延丛林、车马行进悠然从容”的.图画。

  B. 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营造出苍茫凄清的意境。

  C. 尾联表达诗人终于归隐嵩山脚下,断绝世俗交往的淡泊情怀。

  D. 从全诗看,诗人的感情经历了从孤寂清冷到萧瑟凄凉再到闲适自得的变化。

  ③诗的颔联颇受世人推崇,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①孟浩然 山水田园(2分)

  ②D (2分)

  ③移情入景,用拟人手法写出流水、暮禽的情意,景象生动。人向山里行,水自谷中出,似是有意相迎:天色向晚,暮鸟投林,似是与诗人结伴归山。这样写大大增强了归隐者与大自然的和谐感,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得的情怀。(4分)

  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试题 5

  泸定桥一共是三根铁链,两边各有两根稍高的铁链,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可是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喝水像瀑布一样,在几十丈的河谷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靠山的泸定城,城的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1.这段话中先写泸定桥的( ),再写( ),最后写( )

  2.组词语。稍( )梢( )哨( )栏( )烂( )拦( )摇( )遥( )

  3.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修辞手法,把( )比作( )。请你也仿写一个句子,运用次修辞手法。

  4.文中的“天险”是指( )A.城墙B.河水C.铁链D.泸定桥

  5.文中的.“凭借”近义词( ),“飞过来”本来指用翅膀从空中飞过来。敌人说“看你们飞过来吧!”意思是你们没有( ),绝对不可能( )。

  6.用“//”按照“桥险”、“水急”、“敌狂”分三层。

  7.这篇课文是围绕“ ”和“ ”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按照接到命令----( )------( )------顺利渡河这四个部分记叙的。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之一个七美元的梦分析(2)

  【—阅读理解之一个七美元的梦分析(2)】,本节要领,主要从表达什么思想感情,作用,理解句子,分析了这篇文章。

  3.本文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____,记叙线索是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这样两件事,其中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略写的是___________,这样安排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当“我”急不可待地向父亲表达想要一把小提琴的心愿时,父亲的表情为什么显得很难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12)段中,作者写道:“看到父亲眼里的泪水,我终于明白了一切”,你认为“父亲眼里的泪水”表达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写“我”在得到小提琴后多次用到“激动”、“珍爱”,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我”的这种情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两次提到求购小提琴的广告,这两则广告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26)段中“不管哪家乐器商店都会出笔好价钱”的一把小提琴,“我”为什么只卖“七美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一把七美元的小提琴圆了两个小女孩的梦。文章题目是“一个七美元的梦”,对这个“梦”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座无虚席;B.鸦雀无声。

  2、大海忽而温和平静,忽而又似万马奔腾。

  3、倒叙;一把小提琴(或:“我”对小提琴的珍爱之情。)

  4、父亲以七美元买琴圆了“我”的梦,“我”又以七美元卖琴圆了另一个小女孩的梦;父亲以七美元买琴买琴圆了“我”的梦;“我”以七美元卖琴圆了另一个小女孩的梦;重点突出(或:中心突出,突出主题。)。

  5、生活在一个充满音乐氛围但又生活拮据的家庭。父亲表情很难过,是因为经济拮据的现实不能让他满足女儿的心愿,但他又希望能够满足,这表现出他的矛盾心情。

  6、对朋友无私帮助的感激之情,为满足女儿愿望后的喜悦心情。

  7、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

  8、第一次出现引起下文的回忆,第二次出现呼应开头。

  9、当年“我”以七美元的价格买到这把琴,得到别人的无私帮助,今天“我”也愿意以同样的方式帮助别人。

  10、这个“梦”既是指“我”及另一个小女孩渴望得到一把小提琴的心愿,也是“我们”周围的人帮助“我们”实现梦想的一种心愿,同时也是“我”希望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爱心永远传递下去的心愿。

  总结:以上是对一个七美元的梦的分析,从中同学们学到了做阅读理解题方法了吧。

  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试题 6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景德元年,以毕士安参知政事,逾月,并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以集贤殿大学士位士安下。是时,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急书一夕凡五至,准不发,饮笑自如。明日,同列以闻,帝大骇,以问准。准曰:“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因请帝幸澶州。同列惧,欲退,准止之,令候帝驾起。帝难之,欲还内。准曰:“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勿还而行。”帝乃议亲征,召群臣问方略。

  契丹既围瀛州,直犯贝、魏,中外震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轶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耶?”遂请帝幸澶州。

  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觇军势。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以扼其亢,李继隆、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进?”众议皆惧,准力争之,不决。出遇高琼于屏间,谓曰:“太尉受国恩,今日有以报乎?”对曰:“琼武人,愿效死。”准复入对,琼随立于庭下,准厉声曰:“陛下不以臣言为然,盍试问琼等?”琼即仰奏曰:“寇准言是。”准曰:“机不可失,宜趣驾。”琼即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节选自《宋史》)

  1、 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狃我也 狃:蔑视,看不起

  B、明日同列以闻 明日:第二天

  C、急书一夕五至,准不发,饮笑自若 发:发兵

  D、是时,契丹内寇 寇:侵犯

  2、 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出奇以挠其谋焚膏油以继晷

  B、请毋还而行 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C、出遇高琼于屏间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D、帝乃议亲征 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契丹大举入侵的时候,寇准请皇帝亲临澶州,而同僚们却因为害怕,一味想着退兵。

  B、寇准退敌心切,在皇帝不愿亲征的时候,竟以不再见皇上相威胁,实是大胆。

  C、在皇帝不肯过河的`情况下,寇准力排众议,并争取太尉高琼的支持。最终使皇帝欣然渡河。

  D、皇帝亲临前线,果然使宋朝军队士气大振,踊跃欢呼,而对契丹军队也起到了威慑作用

  (二)、翻译下列句子划线部分

  4、 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3分)

  5、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3分)

  6、 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3分)

  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试题 7

  文言文阅读。(12分)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乃狗劣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节选自《吕氏春秋》)

  小题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3处,停顿处用“/”隔开。(3分)

  其 所 以 不 得 之 乃 狗 劣 也 欲 得 良 狗 则 家 贫 无 以。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君宜致力于耕作 ( ) (2)人不对 ( )

  (3)非独猎也 ( ) (4)百事也尽然( )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小题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其 所 以 不 得 之/ 乃 狗 劣 也 /欲 得 良 狗 /则 家 贫 无 以。

  小题2:(1)应该 (2) 回答 (3)仅仅 (4)这样

  小题3:莫不是想让我努力耕田,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了吗?

  小题4:有了问题,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或“凡事要努力,勤奋,才能取得成功。”)

  小题1:本题考查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一般坚持结构与意思原则即可。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多角度的来谈启示即可。

  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试题 8

  阅读《爱莲说》,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各组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陶渊明独爱菊无独有偶

  B、陶后鲜有闻屡见不鲜

  C、精益求精 香远益清

  D、因地制宜 宜乎众矣

  2、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①水陆草木之花__________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_________

  ③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

  ④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①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填空。

  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 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的______________生活态度。

  5、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①的 ②却、可是 ③多 ④洗涤

  3、①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②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受沾染。

  4、追求隐逸 贪慕富贵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意思对即可)

  5、“略”

【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试题】相关文章:

如何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03-10

语文课外阅读试题及答案通用03-10

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反思(精选15篇)11-17

鸟是树的花朵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答案04-18

考试英语阅读试题及答案12-15

语文阅读试题:周敦颐《爱莲说》张大复《梅花草堂集》07-04

小学语文试题测试题11-17

初一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11-28

2022年托福阅读全真试题11-09

小学语文试题及答案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