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备考:生物氧化

时间:2023-07-25 13:38:12 王娟 试题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新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备考: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是在生物体内,从代谢物脱下的氢及电子,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与氧化合成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也指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一系列氧化过程。主要为机体提供可利用的能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备考:生物氧化,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备考:生物氧化

  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备考:生物氧化1

  概念、特点

  1.概念:有机物质在生物体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又称细胞呼吸或组织呼吸。

  2.特点:生物氧化和有机物质体外燃烧在化学本质上是相同的,遵循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所耗的氧量、最终产物和释放的能量均相同。

  (1)是在细胞内进行酶催化的氧化过程,反应条件温和(水溶液中PH约为7和常温)。

  (2)在生物氧化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生物还原反应的产生。

  (3)水是许多生物氧化反应的供氧体,通过加水脱氢作用直接参与了氧化反应。

  (4)在生物氧化中,碳的氧化和氢化是非同步进行。氧化过程中脱下来的质子和电子,通常由各种载体,如NADH等传递给氧并最终生成水。

  (5)生物氧化是一个分步进行的过程。每一步都有特殊的酶催化,每一步反应的产物都可以分离出来。这种逐步反应的模式有利于在温和的条件下释放能量,提高能源利用率。

  (6)生物氧化释放的能量,通过与ATP合成相偶联,转换成生物体能够直接利用的生物能ATP。

  3.部位:在真核生物细胞内,生物氧化都是在线粒体内进行,原核生物则在细胞膜上进行。

  所属体系

  1.酶类:重要的为氧化酶和脱氢酶两类,脱氢酶尤为重要。

  氧化酶为含铜或铁的蛋白质,能激活分子氧,促进氧对代谢物的直接氧化,只能以氧为受氢体,生成水。重要的有细胞色素氧化酶,可使还原型氧化成氧化型,亦可将氢放出的电子传递给分子氧使其活化。心肌中含量甚多。此外还有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

  脱氢酶分需氧脱氢酶和不需氧脱氢酶。前者可激活代谢物分子中的氢,与分子氧结合,产生过氧化氢。在无分子氧时,可利用亚甲蓝为受氢体。需氧脱氢酶皆以FMN或FAD为辅酶。不需氧脱氢酶可激活代谢物分子中的氢,使脱出的氢转移给递氢体或非分子氧。一般在无氧或缺氧环境下促进代谢物氧化。大部分以NAD或NADP为辅酶。

  2.体系:有不需传递体和需传递体的两种体系。

  不需传递体的最简单,在微粒体、过氧化酶体及胞液中代谢物经氧化酶或需氧脱氢酶作用后脱出的氢给分子氧生成水或过氧化氢。其特点是不伴磷酸化,不生成ATP,主要与体内代谢物、药物和毒物的生物转化有关。

  需传递体的最典型的是呼吸链。是在线粒体经多酶体系催化,即通过电子传递链完成,与ATP的生成相关。

  氧化生成

  生物氧化中CO2的生成是代谢中有机酸的脱羧反应所致。有直接脱羧和氧化脱羧两种类型。按脱羧基的位置又有α-脱羧和β-脱羧之分。

  呼吸链的概念和类型

  代谢物上的氢原子被脱氢酶激活脱落后,经过一系列的传递体,最后与激活的氧结合生成水的全部体系,此过程与细胞呼吸有关,所以将此传递链称为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或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fer chain)。

  在呼吸链中,酶和辅酶按一定顺序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其中传递氢的酶或辅酶称为递氢体,传递电子的酶或辅酶称为电子传递体。递氢体和电子传递体都起着传递电子的作用(2H→2H++2e)。

  生物体内的呼吸链有多种型式。人体细胞线粒体内最重要的有两条,即NADH氧化呼吸链和琥珀酸氧化呼吸链(FADH2氧化呼吸链)。它们的初始受氢体、生成ATP的数量及应用有差别。NADH氧化呼吸链应用最广,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分解代谢中的脱氢氧化反应,绝大多数是通过该呼吸链来完成的。琥珀酸氧化呼吸链在Q处与上述NADH氧化呼吸链途径交汇。其脱氢黄酶只能催化某些代谢物脱氢,不能催化NADH或NADPH脱氢。

  呼吸链的组成

  组成呼吸链的成分已发现20余种,分为5大类。

  1.辅酶Ⅰ和辅酶Ⅱ

  辅酶Ⅰ(NAD+或CoⅠ)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Ⅱ(NADP+或CoⅡ)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它们是不需氧脱氢酶的辅酶,分子中的烟酰胺部分,即维生素PP能可逆地加氢还原或脱氢氧化,是递氢体。以NAD+作为辅酶的脱氢酶占多数。

  2.黄素酶

  黄素酶的种类很多,辅基有2种,即FMN和FAD。FMN是NADH脱氢酶的辅基,FAD是琥珀酸脱氢酶的辅基,都是以核黄素为中心构成的,其异咯嗪环上的第1位及第10位两个氮原子能可逆地进行加氢和脱氢反应,为递氢体。

  3.铁硫蛋白

  分子中含有非血红素铁和对酸不稳定的硫,因而常简写为FeS形式。在线粒体内膜上,常与其他递氢体或递电子体构成复合物,复合物中的铁硫蛋白是传递电子的反应中心,亦称铁硫中心,与蛋白质的结合是通过Fe与4个半胱氨酸的S相连接。

  4.泛醌(又名辅酶Q)

  一类广泛分布于生物界的脂溶性醌类化合物。分子中的苯醌为接受和传递氢的核心,其C-6上带有异戊二烯为单位构成的侧链,在哺乳动物,这个长链为10个单位,故常以Q10表示。

  5.细胞色素类

  细胞色素(cytochrome, Cyt)是一类以铁卟啉为辅基的结合蛋白质,存在于生物细胞内,因有颜色而得名。已发现的有30多种,按吸收光谱分a、b、c三类,每类又有好多种。

  Cyta和a3 结合紧,迄今尚未分开,故写成aa3,位于呼吸链的终末部位,其辅基为血红素A,传递电子的机制是以辅基中铁价的变化Fe3+ →Fe2+,a3还含有铜离子,把电子直接交给分子氧Cu+ →Cu2+,所以a3又称细胞色素氧化酶。a3中的铁原子可以与氧结合,也可以与氰化物离子(CN—)、CO等结合,这种结合一旦发生,a3便失去使氧还原的能力,电子传递中止,呼吸链阻断,导致机体不能利用氧而窒息死亡。

  呼吸链中传递体的顺序

  呼吸链中氢和电子的传递有着严格的顺序和方向。根据氧化还原原理,氧化-还原电势E是物质对电子亲和力的量度,电极电位的高低反映电子得失的倾向,E O值愈低的氧还对(A/AH2)释放电子的倾向愈大,愈容易成为还原剂而排在呼吸链的前面。所以NADH还原能力最强,氧分子的氧化能力最强。电子的自发流向是从电极电位低的物质(还原态)到电位高的氧化态,目前一致认可的是按标准氧还电位递增值依次排列。

  电子由NADH的传递到氧分子通过3个大的蛋白质复合体,即 NADH脱氢酶、细胞色素bc1复合体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到氧(又称复合体Ⅰ、Ⅲ、Ⅳ)。电子从FADH2的传递是通过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复合体Ⅱ)经Q、复合体Ⅲ、Ⅳ到氧(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催化的反应的自由能变化太小)。

  氧化作用

  糖代谢中的三羧酸循环和脂肪酸β-氧化是在线粒体内生成NADH(还原当量),可立即通过电子传递链进行氧化磷酸化。在细胞的胞浆中产生的NADH ,如糖酵解生成的NADH则要通过穿梭系统(shuttle system)使NADH的氢进入线粒体内膜氧化。

  (一)α-磷酸甘油穿梭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存在于脑、骨骼肌中,载体是α-磷酸甘油。

  胞液中的NADH在α-磷酸甘油脱氢酶的催化下,使磷酸二羟丙酮还原为α-磷酸甘油,后者通过线粒体内膜,并被内膜上的α-磷酸甘油脱氢酶(以FAD为辅基)催化重新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和FADH2,后者进入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生成1.5分子ATP。葡萄糖在这些组织中彻底氧化生成的ATP比其他组织要少,1摩尔G→30摩尔ATP。

  (二)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作用

  主要存在肝和心肌中。1摩尔G→32摩尔ATP

  胞液中的NADH在苹果酸脱氢酶催化下,使草酰乙酸还原成苹果酸,后者借助内膜上的α-酮戊二酸载体进入线粒体,又在线粒体内苹果酸脱氢酶的催化下重新生成草酰乙酸和NADH。NADH进入NADH氧化呼吸链,生成2.5分子ATP。草酰乙酸经谷草转氨酶催化生成天冬氨酸,后者再经酸性氨基酸载体转运出线粒体转变成草酰乙酸。

  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备考:生物氧化2

  1、生物氧化:指糖、脂类、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体内及体外氧化生成CO2和H2O的过程。

  2、人体活动的主要功能物质是:ATP

  3、氧化磷酸化包括:①物质氧化递氢的过程

  ②ADP磷酸化→生成ATP相耦联的过程。

  4、氧化磷酸化通过ATP合成酶的参与在线粒体内完成,有2条呼吸链:

  (1)NADH→FMN→CoQ→Cytb→Cytc1→Cytc→Cytaa3→O2--------生成3分子ATP

  记忆:COCO

  (2)琥珀酸→FAD→CoQ→Cytb→Cytc1→Cytc→Cytaa3→O2-------生成2分子ATP

  注:1)NAD与FAD水火不容;

  2)CoQ的作用:递氢;

  3)细胞色素(Cyt)有3种:b、c、aa3;

  5、ATP合成酶由F1和F0组成:F1合成(催化生成ATP);F0通道。

  6、氰化物中毒:抑制了细胞色素aa3。

  7、氧化磷酸化的解耦联剂:2,4二硝基酚(DNP)

  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备考:生物氧化3

  第一节呼吸链

  一、定义

  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是由一系列电子载体构成的,从NADH或FADH2向氧传递电子的系统。

  还原型辅酶通过呼吸链再氧化的过程称为电子传递过程。其中的氢以质子形式脱下,电子沿呼吸链转移到分子氧,形成粒子型氧,再与质子结合生成水。放出的能量则使ADP和磷酸生成ATP。电子传递和ATP形成的偶联机制称为氧化磷酸化作用。整个过程称为氧化呼吸链或呼吸代谢。

  在葡萄糖的分解代谢中,一分子葡萄糖共生成10个NADH和2个FADH2,其标准生成自由能是613千卡,而在燃烧时可放出686千卡热量,即90%贮存在还原型辅酶中。呼吸链使这些能量逐步释放,有利于形成ATP和维持跨膜电势。

  原核细胞的呼吸链位于质膜上,真核细胞则位于线粒体内膜上。

  二、构成

  呼吸链包含15种以上组分,主要由4种酶复合体和2种可移动电子载体构成。其中复合体Ⅰ、Ⅱ、Ⅲ、Ⅳ、辅酶Q和细胞色素C的数量比为1:2:3:7:63:9。

  1.复合体Ⅰ 即NADH:辅酶Q氧化还原酶复合体,由NADH脱氢酶(一种以FMN为辅基的黄素蛋白)和一系列铁硫蛋白(铁—硫中心)组成。它从NADH得到两个电子,经铁硫蛋白传递给辅酶Q。铁硫蛋白含有非血红素铁和酸不稳定硫,其铁与肽类半胱氨酸的硫原子配位结合。铁的价态变化使电子从FMNH2转移到辅酶Q。

  2.复合体Ⅱ 由琥珀酸脱氢酶(一种以FAD为辅基的黄素蛋白)和一种铁硫蛋白组成,将从琥珀酸得到的电子传递给辅酶Q。

  3.辅酶Q 是呼吸链中唯一的非蛋白氧化还原载体,可在膜中迅速移动。它在电子传递链中处于中心地位,可接受各种黄素酶类脱下的氢。

  复合体Ⅲ 辅酶Q: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复合体,是细胞色素和铁硫蛋白的复合体,把来自辅酶Q的电子,依次传递给结合在线粒体内膜外表面的细胞色素C。

  细胞色素类 都以血红素为辅基,红色或褐色。将电子从辅酶Q传递到氧。根据吸收光谱,可分为三类:a,b,c。呼吸链中至少有5种:b、c1、c、a、a3(按电子传递顺序)。细胞色素aa3以复合物形式存在,又称细胞色素氧化酶,是最后一个载体,将电子直接传递给氧。从a传递到a3的是两个铜原子,有价态变化。

  复合体IV:细胞色素C氧化酶复合体。将电子传递给氧。

  三、抑制剂

  1.鱼藤酮、安密妥、杀粉蝶菌素:阻断电子从NADH到辅酶Q的传递。鱼藤酮是极毒的植物物质,可作杀虫剂。

  2.抗霉素A:从链霉素分离出的抗生素,抑制从细胞色素b到c1的传递。

  3.氰化物、叠氮化物、CO、H2S等,阻断由细胞色素aa3到氧的传递。

  第二节氧化磷酸化

  一、定义

  与生物氧化相偶联的磷酸化作用称为氧化磷酸化作用。其作用是利用生物氧化放出的能量合成ATP:

  NADH+H++3ADP+3Pi+1/2 O 2=NAD++4H2O+3ATP

  其中NADH放能52.7千卡,ATP吸能21.9千卡,占42%。氧化磷酸化与底物水平磷酸化不同,前者ATP的形成与电子传递偶联,后者与磷酸基团转移偶联,即磷酸基团直接转移到ADP上,形成ATP。

  二、P/O比

  指一对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到氧所产生的ATP分子数。NADH的P/O比为3,ATP是在3个不连续的部位生成的:第一个部位是在NADH和辅酶Q之间(NADH脱氢酶);第二个在辅酶Q和细胞色素C之间(细胞色素C还原酶);第三个在细胞色素a和氧之间(细胞色素c氧化酶)。

  三、偶联的调控

  (一)呼吸控制

  电子传递与ATP形成在正常细胞内总是相偶联的,二者缺一不可。ATP与ADP浓度之比对电子传递速度和还原型辅酶的积累与氧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ADP作为关键物质对氧化磷酸化的调节作用称为呼吸控制。呼吸控制值是有ADP时氧的利用速度与没有时的速度之比。完整线粒体呼吸控制值在10以上,损伤或衰老线粒体可为1,即失去偶联,没有磷酸化。

  根据线粒体用氧情况,可将呼吸功能分为5种状态。状态3和4的转变也使线粒体的结构发生变化。缺乏ADP时线粒体基质充满,称为常态;呼吸加速时,基质压缩50%,内膜和嵴的折叠更加紧密曲折,称为紧缩态。

  (二)解偶联和抑制

  根据化学因素对氧化磷酸化的影响方式,可分为三类:解偶联剂、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和离子载体抑制剂。

  1.解偶联剂:使电子传递和ATP形成分离,只抑制后者,不抑制前者。电子传递失去控制,产生的自由能变成热能,能量得不到储存。解偶联剂对底物水平磷酸化无影响。代表如2,4-二硝基苯酚(DNP),可将质子带入膜内,破坏H+跨膜梯度的形成,又称质子载体。

  2.氧化磷酸化抑制剂:直接干扰ATP的形成,因偶联而抑制电子传递。如加入解偶联剂,可解除对利用氧的抑制。代表使寡霉素。

  3.离子载体抑制剂:脂溶性,可运载除质子外的一价阳离子过膜。如缬氨霉素(K+)、短杆菌肽等。

  四、偶联机制

  目前有三种假说:化学偶联假说、结构偶假说和化学渗透假说,都不够理想。

  1.化学偶联假说:认为偶联是通过一系列连续的化学反应,形成一个高能共价中间物。它在电子传递中形成,又裂解将其能量供给ATP形成。无证据支持。

  2.构象偶联假说:电子传递使线粒体内膜蛋白质组分发生构象变化而形成一种高能形式,然后将能量传递给FoF1ATP酶分子,酶复原时形成ATP。

  3.化学渗透假说:电子传递使质子从线粒体内膜基质泵到膜外液体中,形成一个跨膜H离子梯度,其渗透能促使ATP形成。H离子再顺梯度通过ATP合成酶分子中的通道进入线粒体基质,放能合成ATP。该假说得到一些事实支持,如线粒体电子传递形成的电子流能从线粒体内膜逐出H离子。

  FoF1ATP酶即ATP合成酶,由Fo和F1两部分构成,后者是线粒体内膜表面的球状体,能合成ATP;前者是连接F1的柄,起质子通道作用,可调节质子流,从而控制ATP的合成。

  五、其他

  电子传递还可用于产热,如褐色脂肪组织,含大量线粒体,其内膜由特殊H离子通道,可产热。质子梯度还可将钙离子从细胞质运到线粒体内部。需氧细菌和叶绿体也有类似的电子传递链。

  名词解释:

  呼吸电子传递链(respiratory electron-t -ransport chain):由一系列可作为电子载体的酶复合体和辅助因子构成,可将来自还原型辅酶或底物的电子传递给有氧代谢的最终的电子受体分子氧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电子从一个底物传递给分子氧的氧化与酶催化的由ADP和Pi生成ATP与磷酸化相偶联的过程。

  化学渗透理论(chemiosnotic theory):一种学说,主要论点是底物氧化期间建立的质子浓度梯度提供了驱动ADP和ATP和Pi形成ATP的能量。

  解偶联剂(uncoupling agent):一种使电子传递与ADP磷酸化之间的的紧密偶联关系解除的化合物,Eg2,4-二硝基苯酚。

  P/O比(P/O ratio):在氧化磷酸化中,每1/2O2被还原成ADP的摩尔数。电子从NADH传递给O2时,P/O=3,而电子从FADH2传递给O2时,P/O=2。

  高能化合物(high energy compound):在标准条件下水解时,自由能大幅度减少和化合物。一般是指水解释放的能量能驱动ADP磷酸化合成ATP的化合物。

【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备考:生物氧化】相关文章:

2022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备考题03-22

2023临床执业医师基础备考试题04-22

临床执业医师备考测试题(附答案)04-20

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感染与抗感染免疫》考题04-25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知识巩固题03-02

2022临床执业医师全真模拟习题03-26

执业医师考试超详细备考计划安排04-21

临床执业医师考前冲刺模拟题03-30

2022年临床执业医师强化巩固试题11-14

2023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备考:病毒的基本性状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