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百文网手机站

颐和园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28 14:11:1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颐和园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颐和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学习过渡句。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地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难点:体会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导语:孩子们,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在初读课文以后,你认为作者游完颐和园的总的感受是什么?请说一说。(这可真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走进颐和园吧!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再来欣赏一下这个大花园的美丽风光吧!

  2、“各位游客,昨天我们已经了解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大家还记得吗?”谁来带我们重游一次。指名生答,师相击点击导游示意图,然后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第2自然第一句话)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第3自然第一句话)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第4自然第一句话)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第5自然第一句话)

  3、师接着引导:“现在我们就到这些景点去细细玩赏,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

  (二)导读“长廊”,感悟学法。

  1、导语:“游客们,现在我们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了(课件出示长廊图),请大家仔细欣赏,看看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划一划:用横线划出描写长廊的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描写长廊的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写?

  3、学生自读自悟。

  4、师生互动,汇报交流。(先指名谈谈自己的游览后的感受,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1)感受长廊的长:抓重点词句-----出示长廊图片,直观感受-----有感情朗读,读出长廊的长。

  出示句子:“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个句子时,引导学生抓住“700多米”和“273间”这些详实的数字,体会长廊的长和间数的多。再全班齐读这个句子,读出“长”这一特点。(师相机板书:长)

  (2)感受长廊的美:画、花

  A、当学生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一句子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再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然后小组比赛读,让学生感受到画的多和美,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能工巧匠的智慧。

  B、当学生读“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一句子时,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演绎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再全班齐读,重点指导“神清气爽”一词的朗读,读得舒缓、陶醉,从而体会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美。(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概括板书:美)

  5、师美读长廊部分,生闭目想象画面。

  6、出示长廊视频,让学生欣赏。

  7、引导学生说说这部分是按什么方法写的,并归纳小结,这一部分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写的。(即先抓住“长”的特点总体介绍,再写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三)学法迁移,自学探究。

  1、导语:“各位游客,刚才我们游览了长廊,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细细地去欣赏,然后和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2、出示学习要求:运用学习长廊部分的方法,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景点(即课文3—5段),先自由学习课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1)划一划:划出描写景物的词句,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写。

  3、在学生明确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先自由学习课文,再小组合作探究。

  4、全班汇报交流。先指名学生谈谈自己游览后的感受,以及在重点词句中领会到的景物的特点。

  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并适当点拨。例如佛香阁,引导学生从“耸立”一词体会佛香阁的高,再提示学生除了“耸立”一词,还有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到佛香阁的高?让学生明白“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这个句子,也间接说明了佛香阁的高;又如昆明湖,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到“镜子”和“碧玉”这两个词来比喻昆明湖的静和绿,还应引导学生抓住“滑”字来体会昆明湖的静。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相机板书:

  接着,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写佛香阁和昆明湖这两处景点的,如“佛香阁”是从整体上写,突出“高”这一特点,而“昆明湖”是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到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学生领会学习长廊方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探究。在汇报交流中,欣赏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优美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升华自己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突出了教学重点]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师:“游客们,我们跟随着作者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大家感觉怎样?”(指名生答,师相机板书:大公园、美丽)接着因势利导:那里的景色仅仅只有书上介绍的这几处吗?(不是)你是从课文中那一句知道的?难怪作者不由得写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这么美的颐和园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国像这样世界级的遗产还有很多,如长城、北京故宫,我们作为中国人,为此而感到骄傲。”

  2、学习写法:“颐和园这样美,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的?”(指名生答,并结合板书总结:“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用不同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那么,今后我们写游览活动,也可以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体现个性。

  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美景说不尽

颐和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读及会写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5.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习完位于北京的长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于北京的一处被录入世界遗产的景观。同学们知道现存的三大皇家园林是哪三大吗?北京西郊的颐和园和圆明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现在大家来看看这幅景区地图,你们知道这是哪吗?我们今天学习《颐和园》。

  板书:18、颐和园(边写边说颐字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认读

  自由朗读,开火车,再全班齐读。

  (你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篇课文要学习的多音字是哪一个啊?)

  老师黑板展示易错字。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

  (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按照什么游览顺序写的?

  (3)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并说说每一部分的意思。

  (游览先后顺序,总分总结构)

  作者向我们主要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文章是按照什么浏览顺序记叙的?

  三、文段分析

  1.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啊?将每个转换的景点,段与段形成一个过渡连接。所以,这些句子是什么句呢?过渡句。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作者先游览了哪一个景点?长廊。全班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1)长廊长,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字。 用具体翔实的数据来表现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

  (2)画多,漂亮,美丽。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你们从“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中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呢?上一课学习长城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修筑长城时,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那么,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了什么? 智慧。

  (3)长廊两旁给你怎样的感受? 自然美景。风景美。

  全班齐读,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那么,作者是怎样介绍长廊的呢?

  从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3.走完长廊,作者还去到哪些地方呢?

  读一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我们先看第三自然段,谁来说说这一自然段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点?

  万寿山上的景物:佛香阁、排云殿。

  介绍完佛香阁、排云殿,作者向我们介绍了?

  万寿山前的昆明湖

  最后呢?从万寿山下来,我们跟随着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

  昆明湖的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

  同学们知道了这些景点了,你们有没有对哪些景物是特别喜欢的。

  现在:

  自学要求:

  1.选择最喜欢的景物,把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用“_______”划出来。

  2.划完后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3.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汇报要求: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景物;

  2.读一读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

  3.讲一讲景物有什么特点。

  现在,我们一起来到了万寿山的佛香阁,有谁喜欢佛香阁的,请举手。

  (学生汇报) 外形精美。高。

  只回答了高:佛香阁仅仅给你们的感觉是高吗?佛香阁的外形是怎样的啊,黄色的琉璃瓦又如何?说了外形的精美,皇家建筑的宏伟气势。

  只回答了外形:老师给你们提示:从“耸”字感受到佛香阁的什么?高。

  走完了佛香阁,我们来到了排云殿,有哪些同学是喜欢排云殿的呀?

  (学生汇报)雄伟壮观。“一排排金碧辉煌”。

  那么,这一段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呢?观察点是什么?

  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

  离开了排云殿,我们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看,正前方看到了什么?喜欢昆明湖的同学又在哪里呢?

  (学生汇报)静、绿。

  还有哪里写出了昆明湖的“静”?

  我们看一下这句的“滑”字,如果老师将“滑”改为这个“划”字好不好呢?为什么?

  为什么第一个“滑”字会显得更静?滑,用在平滑、光滑的地上或冰上,这样的滑,湖面的波纹痕迹会很大吗?

  如果用“划”,你们想一想,划船的时候,船桨使水荡起波纹,这种时候你们会觉得湖面是静的吗?

  所以,这个“滑”字,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作者又是怎样介绍景色的呢?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哪里呀?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离开了美丽的昆明湖,我们看到了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谁喜欢十七孔桥的呢?(学生汇报)

  哪里看出了狮子姿态不一?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 智慧。

  四、布置作业

  1.阳光评价2.小练笔

  3.家听、抄词、拼音

  五、板书

  长廊(内-外)

  颐和园 万寿山(下-上,上-下) 颐和园

  (又大又美) 昆明湖(远-近) 美景说不尽

颐和园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初步朗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生字

  1、读生字并组词:

  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

  2、注意部首:

  殿、栽、朱。

  3、注意字形:

  殿、廊、栽、朱。

  4、读词:

  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

  5、组词:

  郎( ) 堤( ) 栏( ) 昆( )

  廊( ) 提( ) 烂( ) 困( )

  二、初读课文

  1、在熟读词语的基础上,读课文,要求:

  正确、流利。

  2、课文先后写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3、小组合作读读课文。

  三、作业

  1、写生字词。

  2、查找关于颐和园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在北京西北郊有一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占地约30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浏览一下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1、指名读课文,填空:

  颐和园是一个( )的古代皇家园林。

  2、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

  二、分析

  1、请你当个小导游带我们去游览颐和园:

  ⑴ 默读课文:

  你最喜欢颐和园那个景点?读完有什么感受?

  ⑵ 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能背下来就更好了。

  ⑶ 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读、说、演、画、贴)。

  2、请几位小导游分别向我们介绍:

  ⑴ 长廊:

  ①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700多米、273间,写出了长廊的长和长廊间数多的特点。

  ② “每一间的横楗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③ 观看录像,体会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④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⑵ 万寿山:

  ① 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a、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非常高。

  b、记住好词:

  耸立、金碧辉煌的宫殿、闪闪发光。

  c、有感情读一读。

  ② 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读后有什么感受?

  b、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条件的可以放录像。

  c、再读一读。

  ③ 体会一种古色古香的美。

  ⑶ 昆明湖:

  ① 昆明湖占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水域很是宽阔。在这里可以欣赏垂柳、堤岸、小岛、十七孔桥……

  ②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又一次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③ 有条件的可以展示图片或者录像。

  三、小结

  1、学完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

  自豪,高兴,陶醉,喜悦……

  2、带着这种感受,把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3、指名有感情地读读(最好配有古筝伴奏)。

  4、再次强调一下写作的顺序(尤其是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

  四、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2、观察熟悉的一个景点,写一段话。

颐和园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并能正确读写。

  2、 正解、 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感受长廊的美。

  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 感受长廊的美。

  教学难点:

  想像词语描绘的情景,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孩子们, 你们到过北京吗? 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领略一处迷人的`北京风光。(出示图片) 宏伟的万寿山, 佛香阁在郁郁葱葱的松柏掩映下熠熠生辉, 流光溢彩; 著名的十七孔桥静静地卧在昆明湖上, 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 宏伟而又秀丽; 徜徉在颇具特色的苏州街, 会让你领略到江南水乡 独有的秀美; 风景如画的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 贯通南北; 漫步在这世界上最长的长廊,沿途看山赏水, 那真是美不胜收。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颐和园。

  在颐和园的那么多景点当中, 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了, 大家齐读课题。(29.颐和园的长廊)

  颐和园的长廊在 1992 年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孩子们, 对颐和园的长廊, 你们特别想知道什么? 作者也有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疑问, 预习时你们发现了吗? 打开书勾画出作者的疑问, 作者的疑问是什么? ——一起读: 长廊到底是什么地方引人注目呢?

  是啊, 颐和园的长廊到底是什么地方这么引人注目?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相信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一定能解开你们心中的疑问。

  二、 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标出段落的序号。带有生字、 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课件, 检测学生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编辑 斗拱 典范 颐和园 引人注目 凉风习 习 依山傍水 精湛技艺 赏心悦目 意犹未尽 装饰烘托 引人入胜

  孩子们, 斗拱的斗是多音字, 在这个词里读斗, 三声。(请跟我读: 斗拱 斗拱) 引人入胜的胜是后鼻韵(引人入胜 引人入胜)。 另外, 颐和园的颐, 注意它的笔顺。(师教一遍)

  我请这边两组的孩子来读读前两排: 编辑 斗拱 典范 颐和园 引人注目 凉风习习。

  另外两组的孩子来读读后三排: 依山傍水 精湛技艺 赏心悦目 意犹未尽 装饰烘托 引人入胜 现在请大家一起读, 每个词两遍。 编辑 斗拱 典范 颐和园 引人注目 凉风习习 依山傍水 精湛技艺 赏心悦目 意犹未尽 装饰烘托 引人入胜

  3、开火车朗读课文, 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读后适当评议, 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三、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探索作者的游览颐和园的左右顺序和颐和园主要主要景点的方位; 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自觉。

  2、师生交流。

  明确: 按“总-分-总” 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写作者对颐和园的总体印象。

  第二段(第二至五自然段): 分别介绍了长廊、 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 是全文的总结, 和开头一段呼应, 表达了 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四、 熟读课文。

  1、课件朗读课文, 学生认真听。

  2、学生朗读课文。

  五、 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 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默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 什么。(重点介绍了颐和园长廊的美。)

  2、 引导质疑: 是啊, 在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来赞美长廊——“长廊, 可以说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齐读) 读了 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

  (1)长廊的建筑艺术体现在哪里?

  (2)长廊的绘画艺术体现在哪里?

  3、 提示引路, 自主探究。

  (1)出示自读提示: 默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找出描写长廊建筑艺术绘画艺术的语句, 在旁边做出批注。

  (2)学生自读自悟, 教师巡回指导。

  二、 解疑合探

  欣赏长廊的建筑美 过渡: 长廊的美, 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 这就是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 首先我们来欣赏长廊的建筑美。

  1、 感受长廊的造型美绝 “全长728 米的长廊, 整体造型从地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如果坐在飞机上从空中看, 就会发现它的形状像一只倒挂的蝙蝠。” 读了这一句, 你发现了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读后你仿佛看到了 什么?

  2、 感受长廊的风水 “长廊北倚万寿山, 南临昆明湖。 从挡住了 气候上看, 冬天,万寿山挡住了 北边的寒风; , 夏天, 从南面的昆明湖上吹来阵阵凉风。 从环境上看, 长廊依山傍水, 构成美丽的图画。” 如果你行走在这里会什么样的感觉? 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一下?

  3、 感觉长廊的结构绝 “长廊是斗拱结构, 全部是由木头搭成的, 竞没用一颗钉子。” 读这一句, 你想说些什么?

  小结: 我国民间有在建筑物上画刻蝙蝠的习俗, 而蝙蝠倒挂的意思就是表示福到了。 而长廊所处的地理形势非常绝, 即考虑了 气候, 又考虑了 游人对园中美景的一览无余, 真是人在廊中走, 景在身边移。 造型更是非比一 般,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精湛的技艺啊! 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 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读, 齐读、 赛读等形式, 读出长廊的美, 因势利导, 感觉其中几个句子的妙处, 并反复感觉感觉长廊三绝的精美。 这三段的中心句是-(学生齐答) 过渡: 长廊的美, 不只体现在建筑艺术上, 还体现在-(生齐答: 绘画艺术上)

  二、 欣赏长廊的绘画美。

  “在273 间长廊随处可见赏心悦目的彩墨画, 一共有14000多幅。” 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从这些数字中, 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 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些画有什么来历, 画的是什么内容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时计默读第十自然段。 请大家展开想象, 这些画还会画些什么?

  小结: 这些画来历不凡, 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颜色各异, 精美绚丽, 堪称艺术珍品, 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利用插图再现长廊的美, 让学生再一次形象地了解长廊的特点, 体会、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师生合作朗读第3 -1 0 段, 师引读, 让学生再从 文中感觉一次长廊的精美。 小结: 课文从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两方面详细描写了长廊的美, 让大家领略拥山抱水、 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景象, 让大家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读出对长廊的向往。

  三、 质疑再探。

  1、 请大家回顾课文内容, 看看前面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 你有什么新的疑惑? 》

  2、 盘点收获: 学了这一课保鲜膜什么收获?

  四、 运用拓展。

  1、 自编习题: 请你根据本节课内容设计或两道习题, 可以从词语积累、 写作方法等方面入手。

  2、 师: 长廊是颐和园和园中匠心独运的一大手笔,除了它所具有的建筑功能闻名于世以外, 长廊最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彩画长廊。 人们在长廊中漫游欣赏的时候, 就仿佛是走入一座别致的精妙画廊。 这条独一无二的长廊, 代表了中国园林建筑的高超水平, 是颐和园的建筑经典。

  (1)请你用课后练习中的四字词语说说你眼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2)课件展示颐和园的一些资料, 学生观看后再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3)仿写小练笔: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 公园、 广场等), 按总分形式把它介绍给大家。

  板书设计:

  造型绝 建筑艺术美 风水绝

  29颐和园的长廊

  结构绝 绘画艺术美-引人入胜

【颐和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颐和园》教学设计01-25

颐和园教学设计10-12

颐和园优秀教学设计11-02

人教版《颐和园》教学设计12-03

《颐和园》教学设计范文07-04

《颐和园》最新教学设计11-05

颐和园的教学设计优秀范文06-20

颐和园教学设计15篇07-05

《颐和园》教学设计15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