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百分网手机站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12-13 09:09:5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八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八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运算定律的猜想、验证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含用字母表示);

  2、能灵活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猜想、验证、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引发猜想

  1、谈话:在数学课堂中,大家都非常欣赏思维敏捷,反应快的同学,下面就给大家一个机会,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看哪位同学最先博得大家的欣赏!

  2、教师报题,学生起立抢答。

  3、大家的速度都很快,很难分出高下,下面换一种比赛形式。

  (课件演示:一次性计算两道题,看谁算得既对又快。)

  4、启发猜想:这几天我们在学什么计算题,(笔算乘法)感觉怎样?联系刚才我们做的两题加法,你想到了什么?

  5、引导猜想:a、乘法中可能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

  b、猜想怎么用字母来表示它们。

  {板书猜想结果: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二、合作探究,举例验证

  1、引导验证方法:老师为什么要在等号上加“?”!谁有办法把问号去掉?

  请学生当即举一个乘法交换律的例子。(板书:学生所举例子,注:举例证明)

  质疑:举一个例子能证明这个运算定律的正确性吗?(可能是巧合)

  那怎么办?需要凝聚大家的力量一起举例!

  2、小组合作验证

  3、归纳两条乘法运算定律的文字叙述内容,揭示课题。

  三、学以致用,加强巩固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按照教参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需要分两课时完成。笔者认为将两课时合并为一课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两条加法定律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计算应用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

  2、经历过程,强化体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从猜想→验证→应用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适当的启发、引导、参与。更多的是学生自发的学习,是学生感觉学习知识的需要而展开学习。如:由加法的简算快捷而受启发联想到乘法要是也有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该多好!从而激起探索新知的渴望。再如:当体会到举一个例子无法验证说明问题,需要举更多的例子时,让学生考虑怎么办?从而讨论解决方法:大家一起举例。再如:得出结论后,当然想到拿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这比由老师步步安排好学习步骤要好得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且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高涨。

  3、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在数学知识领域内,“猜想→验证→结论”是十分有效的思考研究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今后的学习。同时,在验证环节中涉及到常见的证明方法——举例证明。同时渗透了偶然和必然之间的辨证关系。总体上说:这节课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索空间,体现了数学逻辑思维的严谨美,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设计理念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的精读课文,是安徒生童话经典之作,对于这样语言凄美、情感强烈且富于变化的文章来说,“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对作家和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一种悲悯情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了解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见到的幻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女孩悲惨的命运。

  3、 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在大年夜忍受着寒冷、饥饿在街上卖火柴。没有欢乐,没有人关爱的她痛苦地坐在墙角里,她觉得很冷很冷。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于是,她擦燃了火柴,那么小女孩每次擦火柴都看到了什么?

  2、自由读5-10自然段,画出幻象的句子,大声地读出来。

  二、学习课文5-10自然段。

  (一)品读幻象中的“幸福”

  1、学生读文,画句子。

  2、学生反馈,品读感悟。(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女孩在幻象中的幸福。)

  (1)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总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2)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3)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

  (4)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5)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设计理念:所体会的幻象越美好,与幻象消失一旦联系,则更凄然,为后面的比较作基础。】

  3、多美好的幻象,但同学们想想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象?

  4、教师根据反馈小结:现实中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所以她渴望温暖、温饱、渴望爱、渴望幸福,所以她一次又一次地擦燃了火柴。

  过渡:火柴终究是要灭的呀,火柴一灭,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读课文,找出火柴灭了有关句子。

  (二)品读现实中的“痛苦”

  1、学生找句子。

  2、学生反馈。

  (1)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2)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有冷的墙。

  (3)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3、指导学生读出小女孩幻象消失后的失望、伤心和现实的痛苦。

  4、再次品读奶奶的句子,体会小女孩的心情和现实的痛苦。

  过渡:美好的时光,一次又一次地消失,所以当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出现时她急迫地叫了起来。

  ①出示句子:“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就会不见的!”

  ②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见到奶奶迫切、激动、祈求等心情。

  ③每句话都用上了感叹号,表达了什么?

  5、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又一次擦燃了火柴,这一次与前四次相比,特别是与第一次擦火柴有明显的不同。

  比较句子: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1)读读前后两次擦火柴,抓住重点词,想一想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指导朗读。

  【设计理念:运用句子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残酷的现实迫使小女孩从开始的犹豫到最后的果断,渴望幻景永不消逝。】

  6、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不惜浪费“一大把”火柴,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

  (1)出示句子: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2)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11-12自然段,深化课文主题。

  1、配乐,师深情朗读。

  2、质疑:①小女孩死了,为什么她嘴上还带着微笑?

  ②小女孩悲惨地冻死街头,是那么的不幸,作者却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呢?

  3、出示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4、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5、教师引导,(前一个“幸福”是因为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后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6、在当时的社会,对一个穷苦的孩子来说,死就等于幸福。这告诉我们什么呢?(社会的冷酷,人们的无情。)

  7、、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配乐朗读)

  【设计理念:通过强烈的对比,体会小女孩面对寒冷、饥饿,面对痛苦的美好幻象,深层次衬托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社会的冷漠。】

  四、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安徒生爷爷含着辛酸的泪写下了这个故事,他是通过残酷的现实和美

  丽的幻象对比,这种表达方法是虚实结合,看,幻象越美好,现实就越痛苦,这 样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更能突出小女孩的生活悲惨。)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同学们,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你觉得自己生活过得怎样?

  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想一想: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的身边,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设计理念: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幸福自己比较撞击了学生美好的心灵,让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美好的生活。】

  六、课堂总结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读者,他一生写下了一百多篇童话,受到全世界儿童和大人的喜爱,希望同学们用心去阅读,相信你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七、作业

  1、阅读安徒生的作品

  2、朗读课后习题习4《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

  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渴望 温暖

  温暖 快乐 关爱 (虚)幻象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同情(实)现实 寒冷 饥饿 没欢乐没关爱 痛苦 憎恨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预案:

  一、情景引入激活思维

  1、引言

  教师介绍学校体操比赛活动情况。相机解释“横队”、“纵队”“方阵”等词。

  2、收集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每行有10人,有8行。有3个方阵。

  3、提出问题

  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1个方阵有多少人?)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比一个方阵多多少人?等等。

  4、解决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5、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学生汇报时候要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即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教学预设]学生已经学过用一步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看到主题图后会很快收集到数学信息,学生也能清楚表达出思考的过程,如下:

  (1)、10×8=80(人)表示求8个1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8×10=80(人)表示求10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7、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加以提炼学习方法:读----想----做----说,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

  8、揭示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运用学过的一步乘法算式引入新课,了解学生思维的基础,激活学生思维。然后经过总结学习方法,表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考过程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二、探究新知训练思维

  1、出示刚才提出的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

  2、思考解决方法

  (1)独立列式,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组长统计:本组有几种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教学预设]学生的解决策略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10×8=60(人)80×3=240(人)

  第二种:8×10=60(人)80×3=240(人)

  第三种:8×3=24人24×10=240人

  第四种:10×3=30人30×8=240人

  第五种:80×3=240人

  第六种:10×8×3=240人或者8×10×3=240人

  [预设处理:根据学生的回答与解释,教师相机用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利用课件的直观效应帮助中下水平学生渡过思维困区。黑板上去掉相同的做法,展示不同的算式。比较每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方法。基本方法鼓励全体学生都尝试做一做。)

  3、课堂小结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想、做、说等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做到先思后说,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注意严密规范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发展思维

  1、课本中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试做

  (设计意图:做一做的练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判断出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补充问题并解答:

  小青有两本相册,每本有24页,每页可以放4张照片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故事。

  2、了解故事内容,感悟继母的狠毒、七个小矮人的善良,白雪公主的美丽??

  3、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感悟继母的狠毒、七个小矮人的善良,白雪公主的美丽。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童话。

  1、 同学们,你们从出生到现在一定听过很多故事吧,那童话故事你们爱听吗?今天老师就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选自《格林童话》(出示书),这本书里的故事原本是德国民间世代流传下来的,后经格林两兄弟十几年的收集整理,成了流传后世的文学瑰宝。这本书里故事很多都是在贫穷困苦的人民中流传的,所以故事中的主人公很多是“弱小者”,他们虽然弱小,但是他们却比“强大者”精神优越,他们善良,正直,敢于用机智的幽默去和那些“强大者”们较量,而“弱小者”也总是最后的胜利者。想认识他们吗?看看,她是谁?(教师在黑板上帖上美丽的白雪公主的卡通图片)

  2、 谁愿意叫叫她的名字?

  3、 知道她为什么叫“白雪公主”吗?(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知道多少说多少。)

  4、 课件出示:

  《白雪公主》这本书的精彩封面,旁边写着“白雪公主”名字的由来:从前有一位王后,生了一个女儿,她的皮肤像雪一样白,王后就给她取了个漂亮的名字叫白雪公主(学生边看封面及相关内容,边听配乐朗读介绍。)

  5、 喜欢白雪公主吗?想更多的了解她吗?

  二、 走进人物,自读自悟。

  1快快打开书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吧!读的时候要把故事读正确,读通顺。

  2、现在,请大家再用心地读一读,这一次一边读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或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谁愿意把你读懂的告诉大家?

  ⑴ 四人小组交流。

  ⑵ 全班交流。

  4、.皇后为什么要迫害美丽的白雪公主?(因为她长得太美了。)真的`吗?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一个冬天,王后正坐在王宫里为她的女儿做针线活儿,她抬头向窗外望去,看到窗外漂飞的雪花,一不留神,针刺进了她的手指,红红的鲜血流了出来,有几滴血滴落在飘进窗子的雪花上。她若有所思地凝视着白雪上的鲜红血滴,说道:“但愿我小女儿的皮肤像这洁白的雪和鲜红的血一样那么艳丽,那么娇嫩,头发像这窗子的乌木一般又黑又亮!”她的小女儿渐渐长大了,她的皮肤真的就像雪一样的白嫩,又透着血一样的红润,头发像乌木一样的黑亮。所以王后给她取了个名字,叫白雪公主。但白雪公主还没有长大,她的王后妈妈就死去了。

  1师配乐范读

  2看着图听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3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谁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4 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5全班交流,答疑解难。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白雪公主的美丽与善良;猎人的好心肠;七个小矮人的爱心;王子的真情;皇后的狠毒??。)

  6读读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的,你觉得最美的,或是你最想推荐给大家的句子,过会儿读给大家听。

  三、 读演相映,张扬个性。

  1、大家读了这个故事,你最喜欢谁呢?想不想演一演?那就分小组选择其中的一段演演吧,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漂亮的头饰(展示白雪公主、猎人、王子、七个小矮人、王后、镜子等各个人物的头饰),过会儿演给大家看!

  2、森林晚会、(小小课本剧)

  四、 书签表意,升华情感。

  1、小朋友们,读了《白雪公主》。现在,你有什么心里话想说吗?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这精美的书签上吧!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签,交流评议。

  五、 以本为例,拓展延伸。

  小朋友们,其实童话王国里的朋友可多啦!

  瞧,在我们的《格林童话》中,还有勤劳的“灰姑娘”,动人的“睡美人”等(课件出示这两个故事的封面)。,这些朋友在等着我们呢!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和爸爸妈妈,朋友们一起读吧,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1)鹏

  斥安鸟(yan4)

  蓬蒿(hao1)

  咫尺(zhi3)

  狼藉(ji2)

  相形见绌(chu4)

  美味佳肴(yao2。)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

  一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五、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i莉人类长远发展。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学生交流看法。)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吗?

  ④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导学生发现反义词在词义上特点,并通过反义词识字。初步认识反义词。

  2、让学生依照例句说句子,使学生感知感叹句和陈述句的句式特点。

  3、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扩大阅读量,积累语言受到思想品德和情感的熏陶感染。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发现近义词的特点。

  2、教给学生说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六组反义词,再读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自己发现这几组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师生共读:注意读准字音。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读音。

  4、认读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

  5、给生字找朋友:口头组词。

  6、同桌之间互相说反义词,看谁知道的多。

  (二)日积月累

  1、会选。

  (1)读词语卡片上的词语。

  (2)出示“中心、中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3)小结:像这样意思相近的词语我们叫近义词。

  (4)你能找到其他词语的近义词吗?

  著名—有名

  特别—非常

  漂亮—美丽

  2、读读说说。

  (1)读第一句话:你看到的花坛是什么样的?看到美丽的花坛有什么想法?怎么读这句话?指名读。

  (2)模仿第一句说说第二句。

  (3)填空。

  (4)读读你写的句子。

  3、我会读。

  (1)自己朗读:圈出不认识的字提出来。

  (2)指名朗读、同桌互读、师生接读。

  (3)试着背诵。

  (三)口语交际

  1、读题目要求,明确口语交际的内容。

  2、准备好风景名胜的资料。

  3、展示资料,选择伙伴。

  (1)说自己介绍的风景名胜是哪里,相同的学生结为一个“旅游团”。

  (2)完成分组。

  4、分组交流:

  (1)小组同学商量选择交流的方式。

  ①“导游”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和知道的情况,“游客”提问,“导游”解答。

  ②“导游”在介绍的过程中,“游客”随时提问,导游灵活安排介绍和答问两方面的内容。

  ③游客先提问,导游一一作答,然后“导游”再介绍游客没有问到而自己觉得有必要介绍的情况。

  (2)各组代表在全班介绍风景名胜。

  (3)其他小组自由提问。

  (4)评选“最佳导游”和“最受欢迎的游客”。

  (四)展示台

  1、展示课外识字成果。

  2、展示自己搜集的与课本学习相关的明信片。

  3、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

  (五)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三

  反义词:

  近义词:

  进——退

  买——卖

  著名——有名

  快——慢

  正——反

  特别——非常

  安全——危险

  复杂——简单

  漂亮——美丽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小朋友,你知道司马光吗?你对他了解多少,能对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著有《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课文。

  板书课题: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③标出课文有几小节。

  4.师检查读文情况。①出示词语,指名认读。②出示带点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③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引读第一小节。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小结:

  (1)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2)指名读,想一想:他是谁?

  (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4)读第二句,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自由读。)

  (5)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

  (6)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水缸究竟有多在?缸里的水多不多?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水多读出来吗?(生练读、评读)

  3.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2)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

  (3)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

  (学生练读、评读)

  4.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1)小朋友们都怎样了?“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2)交流汇报,师板书:小朋友慌了叫喊跑找(分析字形)

  (3)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试着叫、喊)

  (4)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学生练读,评读)

  5.学习课文第五小节。

  (1)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自由读)

  (2)出示句子:哪句话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拿起使劲砸

  (4)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做动作。

  6.学习课文第六小节。

  (1)指名读,想想结果怎样?

  (2)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人?

  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小朋友司马光

  慌了没有慌

  哭叫喊跑举使劲砸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可爱的草塘教案

  课题:语文第 9 册 5 可爱的草塘

  教学目标 A1了解北大荒草塘优美的景色,丰富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

  A2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A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自豪激情造句。

  A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北大荒草塘优美的景色,丰富物产,

  教学难点 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扩展学习 ●读写结合 仿照第5自然段写景,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

  ●补充阅读

  ●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完成目标 A1、A2、A4

  第二课时完成目标 A2、A3

  第 1 教时

  1.揭题 从课题看,这篇文章写什么?关键词是什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想知道草塘有什么可爱?)

  作者为什么要写可爱的草塘? 注意了解学生对草塘的理解。(草塘≠小池塘)

  2.初读,整体感知,

  范读,提问,引导读后回忆。

  草塘在哪里?给你什么印象?与你的猜想有何不同之处?

  草塘有什么可爱?草塘里都有些什么? 根据听读内容在脑海构想画面。

  回忆。

  带问题自由轻读课文。

  继续回忆感知课文内容。

  自读预习要求,了解背景知识。

  3.再读课文,搞清结构 出示课后思考题1。

  (前两问。)

  引导明确本文的分段主要方法(按问题分)

  帮助学生明确每一段的起讫。(见教参) 对照思考题自读课文。

  找出思考题相关的段落。

  4.学习课文

  第一段作者初到北大荒是什么心情?为什么会这样?

  我还能怕?是什么意思?指名读第一段画出句子。

  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第2教时

  1.学习第二段

  你觉得草塘有哪些特点?仔细体会表现特点的词句。

  这一句全都是说草塘的大吗?

  茫茫是什么意思

  作者是从哪个角度写草塘的美的呢?

  引导体味意境(知道作者的观察细致,表达确切,在表达中渗透自己的感情。)

  讲解色差的成因。

  指明朗读§5

  你对出现的草塘图有什么感受?作者见到草塘时是什么心情呢?

  默读第二段,

  反复带问题阅读,批划找出相关语句。

  边读边议体会意境。

  草塘一望无边,很辽阔。向远看去,看不清楚,模模糊糊一片绿色。先找出句子品味出围绕绿写

  理解写法:从写颜色(静态描写。)到草动(动态描写)

  练习朗读。

  听读,看图或大家闭上眼,边听边想。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画出句子,理解情不自禁 (不由自主),分层,练习朗读,背诵。 这么大这么美 ,走了进去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才是说草塘大。//浪花翻滚着是说草塘美。一层又一层跟蓝天相接浪花翠绿翻滚着。发光、鲜亮~太阳光照

  拟人句欢笑着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这时候很高兴,听到草动的声音就觉得草跟人一样,在欢笑。仔细瞧墨绿色

  强调朗读,通过再造想象培养语感

  2.指读第三段

  小丽给我讲了哪几件趣事?

  小丽是带着怎样的语气讲述的?

  她为什么感到自豪地?这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学生自读,揣摩教师的提问,理解课文。

  根据理解练习朗读。 把握物产丰富。

  非常好玩。

  3. 仿照第二段学法,自学第四段。

  提示自学:按两层,先看逮鱼,再学河景。

  逮鱼

  波光粼粼是什么意思?只是说阳光照射水面发光吗?

  河景

  讨论知道:

  写了草塘鱼多的特点,

  不单单说水发光,还有鱼在水面上挤挤挨挨,鱼鳞也一闪一闪发光。说明鱼多得挤到水面上。

  反复朗读,体味景色的特点,及作者的表达。

  画出写作者心情的词句。

  朗读课文,教师指导。 仔细一看,挤挤挨挨的都是鱼// 我惊叫。

  连忙脱掉拾

  前后联系想词句的意思就能理解深些 用工整的排比句式写出了清净河景的清净。

  4. 回到整体,明确暗线,揭示中心。

  2.明确课文暗线。(作者的感情变化)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揭示中心,回扣题目。

  理出描述我思想感情的词句。

  体会其感情的变化。

  理解变化的原因。

  欣赏录音。

  用段意合并法。

  引导理解作者的想法中包含的对景色的感情。

  5. P283布置作业

  仿照第5、7自然段写景,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

  造句:自豪激情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八篇】相关文章:

1.【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8篇

2.【必备】教学设计方案六篇

3.【必备】教学设计方案6篇

4.【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汇总6篇

5.【必备】教学设计方案集锦8篇

6.【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7篇

7.【必备】教学设计方案锦集9篇

8.【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