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01 08:20:1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汇总5篇)

语文教案 篇1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1、审题

  (1)谈话揭示讨论话题。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要求。

  A、如果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不要闷在心里,通过“小烦恼热线”倾诉一下,以此来释放心理压力,同时接受别人的帮助。

  B、学会倾听别人的倾诉,学会在别人不愉快的时候给予及时的适当的帮助。

  2、指导

  (1)角色分配:主持人——教师

  (2)小烦恼——某位同学。

  (3)热心听众——其余同学。

  指导内容:

  a、教师要指导“小烦恼”清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

  b、教师也要指导热心听众如何设法帮助“小烦恼”,并指导学生规范口语。

  c、教师做主持人为同学作示范,从而明确该如何做好主持人。

  3、练习

  (1)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设一个“小烦恼热线”,分别为“小烦恼热线1、2、3、4等”,在每小组中大家各抒已见,尽情诉,出谋划策,互帮互助,互评互补。

  (2)各组选择较为典型的话题与全班同学交流,上台的主持人,小烦恼及本组热心听众应尽量做到口语表达清楚、流利、有条理等。

  4、反馈。

  (1)引导学生对口语内容进行点评。

  (2)鼓励“小烦恼们”根据大家提供的`方法尝试着做一做,尽快消除烦恼。

  第四课时

  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明确本次学写的部首:方框儿、三框儿。

  2、指导

  (1)出示范字方框儿。

  方框儿由哪几笔构成?方框儿形体有什么特点?

  (2)分析“国”字。

  写里边的有什么要求?

  (3)出示范字“三框儿”。

  “方框儿”和“三框儿”有什么区别?

  (4)小结:“国”与“区”外框方正。

  3、练习

  (1)教师范写。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3)学生再次临摹,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语文教案 篇2

  1.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现代教学理论主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也就是教师、学生共同来表演,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不能让学生简单地从属于教师。课堂提问正符合这一教学理论,它能不断地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堂提问给学生以外部刺激,防止了注意力的分散,并使学生经常保持意注意,对问题进行分析、反应,然后归纳整理并做出回答,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实践证明,通过提问传给学生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所学知识比由教师对学生单向传递信息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得多。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支配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动机,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外界的.刺激,它对于接受外界刺激、同化外界刺激进行信息处理的学习过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为回答问题是面向全班同学的,对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体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能力大小,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希望得到称赞和自尊心的满足。这种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对问题积极思考,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平时多进行阅读以拓宽知识面,这样,提问就诱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通过对学生答案的肯定或否定,使学生知道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在多大程度上取得了进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这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提问使得教学活动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换的双边活动,而不过去那种教师输出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单向活动。提问可以使学生了解本课的重点,使教师了解到哪些方面对学生来说是困难的,需要仔细讲解,哪些方面学生已经理解,只需一笔带过,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该详则详,该略则略,该补充则补充。提问能使教师了解到哪些问题学生基础薄弱,哪些问题需要加强并及时给以指导。提问能使师生双方相互了解,共同努力,搞好教学活动。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情况分析:

  1.本文语言优美但篇幅较长,所以宜片段朗诵,不宜全文诵读。(读一遍需近20分钟)

  2.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忆的衔接句,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明显。所以宜由教师点拨,使学生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多半能体验思乡情绪,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他们自己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会抒”。所以教学本文意在启迪如何以我手写我情。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选材特点:(榕树多、奇)

  2.理解文章组材特点:(物→事→情)

  3.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情韵悠长、描写细腻)

  四、教法媒体选择及课时安排

  1.点拨、诵读教法

  2.投影胶片等

  3.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2—3分钟)

  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萧乾的友人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所以她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一物上;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请大家一起从第5节浏览至第10节。

  二、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15分钟左右)

  明确:驼背的榕树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另一棵树也为农人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它们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树,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一。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

  三、为什么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20分钟左右)

  明确:

  A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

  B这样的标题含蓄、深情,有艺术感染力。

  C此外,榕树在文章结构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请看课文1—4节和11—13节,分析课文是如何拉开回忆的序幕,又如何收起回忆的画卷的。

  明确:1.从第3节开始回忆

  2.1—2节的序幕里突出的背景是什么?画面中流动着怎样的情?(明确:是榕树;浓郁、幸福的感情。写狗是为了烘托情。)

  3.第3节是故乡榕树的一个特写镜头。这一节里“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表明他现在距故乡很遥远,但,再远也挡不住思乡的视线,割不断思乡的情感。你瞧,他对榕树叶子的.记忆多么细腻真切!请齐读3节末句。

  4.第4节是与榕树有关的两个广角镜头,注意一下句子的衔接特点,颇似顶针格修辞。好处是有连绵不绝之势,仿佛悠长的乡思,缠绵温馨。请读一遍。《弯弯的月亮》写忆中故乡,语言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一起欣赏一下。(放歌曲,放投影胶片:“歌词”)

  5.为什么不说“记忆里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样多,而说“象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明确:就近取譬,扣题、新颖。

  6.这句话起什么作用?明确:开启下文回忆

  7.11—13节先以“快摇镜头”的方式徐徐收束画卷。再由哨音、榕树回到现实,让我与忆中树对话询问,产生一种彼此思念的意境美。结尾轻声呼唤,传达了绵绵不尽的乡思。

  8.总结:本文是由眼前树而引起回忆的。忆时先特写再广角,前者使榕树的形象清晰而遥远,后者为下文分镜头回忆榕树设下了背景。下文以分镜头的方式展开回忆的画卷,分别有两次集中抒情。所以,以《……》为题,还起了使形散神聚的作用。

  四、学习过本文后,你有什么作文方面的收获?(2—3分钟)

  明确:

  1.写思乡之作,要注意选择,对你别别具深意或故乡富有特色的景或物。

  2.思乡之作,常常以“眼前→回忆→眼前”的方式结构全文。

  3.类于顶针格的语言组织有情韵悠长的效果,细腻描写所忆之人、物,有真切动人的效果。

  五、作业

  课后请仿照本文,写一篇寄情于物的怀旧之作

  六、板书设计:

  故乡的榕树

  胶片一

  一特殊形状奇理想的启迪者放飞者(伙伴)友情

  传说奇道德的寄寓者教化者(爷爷)

  株一般功用奇:爱心的传达者实现者(祖母)亲情

  两特殊劳人的荫蔽者慰安者(乡亲)乡情

  株夏夜的造境者催眠者(我)

  胶片二胶片三

  眼前树思乡之作:选材(寄情于物)

  别具深意,富有特色

  忆中树组材(插叙方式)

  容量很大,开合自如

  特写镜头,广角镜头语言(类于顶针)

  分镜头(5、6、7、8、10)情韵悠长,绵绵不绝

  (细腻描写)

  真切动人如在目前

  不丰不杀恰到好处

  眼前人与忆中树交融

  (两地交通,彼此相思)

  七、教学后记

  教学本文,我有一些深刻体会①正确解读本文。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96年12期P26上,有宁夏/朱宗明的教案,是借《乡愁》导入的。我以为十分不妥。a.《乡愁》与本文虽同抒乡愁,但作者具体情况不同;在台与在港心态绝不会相同的。b.《乡愁》有苦味,《故……》有甘味;《乡愁》有悲观怅惘气息,《故》则是神秘感恩气息。市一中的曹德山说,授课结束时应提一下作家之所以会如此思乡,是因为港陆分离。我也觉得不妥。因为香港回归指日可待,且未必在港才会有此情调、此内容的怀乡,在他处也一样会怀乡的。

  ②长文如何短教?本文很长,读一遍要20分钟。只读精粹之处甚至应会背,其余可略过。其次,内容较好懂,仅须在结构关键处,内容难解处指点一下即可。我在市一中上这节比赛课时,只用一节课不仅教完全文,还详析了特写处、第4节、第5节写理想处,第10节写玄想处,还让学生当堂背诵了3、4、5、10节中以上详析之处;听了《弯弯的月亮》的部分旋律。

  ③语言美应当领略,如以上所说之处。尤其让学生颇有收获的是:a.怎样借语言加强抒情意味?可以用类于顶针之法,如4节,又如《弯弯的月亮》,它与所想表达的绵长不绝的思乡之情相一致。b.可以对一细节处详描。如第3节对叶子,给人之感觉是虽距离(时空)遥远而记忆极其清晰。再如写老祖母处亦然,祖母神态栩栩如在眼前。c.可以充分想象,如写放飞理想时,理想美好在何处,远大在何处等等,俱通过相关词语表达,且>3句,若去掉其中一句,效果立即大减。

  ④结构上,此类文章有一常见模式:眼前—回忆—眼前。本文之长处在于:它把琐碎思绪借榕树以串联凝聚,形虽散而神不散。

  ⑤文章材料的选择、排序、衔接的道理应跟学生讲清,才能有效指导今后作文。

  ⑥先在广角镜头中两树合写,再写形状、功用、传说皆奇的老榕树,然后合写两树的共同功用;写共同功用时,又先写一般功用:众人歇息乘凉;再写特别功用,单写我乘凉时的独特感受。这样安排材料,整体感觉是从特殊→一般;细部感觉则从一般→特殊。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及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一过程中,着重对“ 株、皱、掌”等翘舌音节进行正音。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借助工具书,理解“顷刻间、推断、规律”的意思。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体验理解“激动人心、好奇”等词语的意思。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基本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课文脉络,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至此,还为学生预留了一项作业:描写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的句子,读一读,也可以抄一抄。为下一步品读课文打好基础。

  这一课时,我想通过“激情导入,走进文本”“精读课文,读中感悟”“重点突破,品味鉴赏”“换位思考,升华情感”四个环节来带领学生品读课文。

  一、激情导入,走进文本

  基于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然后问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并以此为切入点走进文本。

  二、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一)第一次看杏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第1---5 自然段) 1. 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画一画,品一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议一议,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里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第3小节,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在充分的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1-5自然段,采用分配角色朗读。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二)第二次看杏花,发挥想象,入情入境

  这一部分大多数内容都是对话,重点放在对话朗读,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人物的'感情、语气,想象之后,给句子加上提示语。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老师及时过渡: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三、抓住关键词语,点明中心

  投影片出示竺可桢说的那句话:“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个别读,读完交流读懂了什么。结合第一次看花来说说,什么是“精确”。从而体会出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老师乘机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四、深化主题,总结迁移

  先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自由交流。

  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认识“代、位、姓”等13个生字,会写“年、代、姓、些”等七个生字

  2、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尧帝的美德

  3、 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得到启示,学会留心观察生活,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磁带,尧帝相关资料

  教学难点: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学习了《炎帝的传说》你了解到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另外一位帝王的传说《尧帝凿井》读题,并简单介绍尧帝。

  二、初读课文

  1、 画出生字新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 练读生字,反复练读,纠正错音,了解字义

  3、 指导学习词语,巩固生字。如:古代、没有等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标出课文一共分为几个自然段。

  重点理解:

  1、 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尧帝为什么事着急,理解尧帝非常着急,连走路都在想办法,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国家遇旱灾的严重情况及尧帝为百姓担忧的焦急心情。

  2、 读第三自然段,讨论:尧帝在路上发现什么?这时,他在想什么?(理解:蚂蚁不也需要水吗?这么旱的.天,它还能活下来,那么它们的洞下一定有水源了,引导学生体会:尧帝结合问题认真观察周围事物进行思考分析,为百姓找水源。)

  3、 读第四、五自然段,说说:挖井取水的方法好不好,说说自己的看法

  四、总结讨论:

  1、 你认为尧帝是个怎样的人?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和同学说一说

  2、 课文的“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

  课后延伸:

  你还知道有关动物给人类帮助与启示的其他事例吗?回去找一找资料与同伴说一说。

  教后小结:

  板书设计:

  (天下大旱)↖→尧帝 凿井→(取水)

  ↙ ↖

  (着急)

  连走路都在想办法 动脑发现水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认读生字

  2、 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 说说自己知道动物给人类帮助与启示的其他事例

  二、 书写指导,学会生字

  1、 认读生字,然后用这些字组词,并说话

  2、 书写指导: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边书写边说出笔顺

  3、 同学讨论文如何更好记住这些字,小组交流讨论互相说说自己的方法

  4、 学生装独立书写

  三、 词语积累、运用

  1、 认识词语花篮中的词

  2、 让学生从课文中选择喜欢的新词填在词语花篮中

  3、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词语说说句子

  四、 小结:

  。朗读全文,说说尧从蚂蚁那里得到怎样的启发?

  五、课外延伸:

  同学们搜集更好的传说故事,比一比哪些同学故事好?举办“故事会”。

  板书设计:

  动物 给人类启示

  ↓ ↓

  如:蚂蚁 凿井取水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12-22

小学语文教案10-07

实用的语文教案12-06

【荐】语文教案02-15

小学语文教案08-03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8-18

小学语文的优秀教案10-18

语文《画杨桃》教案04-21

《快手刘》语文教案04-23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