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4-16 19:46:51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模板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模板5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等。

  学生:白纸、彩纸、剪刀、颜料、钉子板等学习材料一份。

  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谈话激趣

  课前交流:从“玩”这一话题引入,结合师生的撕纸作品,自然引入新课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我有点担心。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担心什么吗?其实老师是担心我们六(1)班的同学不会“玩”。你们会不会玩?老师这有一张白纸,说一说你会玩什么? 想知道我会怎么玩这张纸呢?先把这张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任意的撕下一块。虽然任意,但撕得还是挺认真的。你们会不会像老师这样玩呢?每人都有机会,不妨请大家也来玩一玩。)二、“识”对称,体悟特征

  (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

  如果我们把这些看做一个个图形的话,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地方?

  板书:轴对称图形

  刚才同学们给这些图形一个名称,关于他们的特点我们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这些图形除了左右两边一样外,试想一下,如果把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对折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我想了解一下你手中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特点?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折一折。

  既然这样的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都重合,那么这样的图形用“轴对称图形”这个名称合适不合适?为什么合适?说说你的理由。1. 结合学生的撕纸作品,2.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3.抽象出这类平面图形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的特征(对折后,折痕两侧完全重叠),师生共同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4. 从“轴”字出发,5. 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6. 并通过说一说、指7. 一指8. 、画一画,9.深入认识对称轴,10. 体会“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这一内涵,11. 并再次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对称轴通常用点画线来表示。在自己的作品上也画上一条对称轴。对折以后,折痕的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你们能不能很快的说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12. 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13. 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

  结合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验证猜想。

  大组进行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判断的依据。

  引导学生理解一般三角形的“非对称性”及等腰(边)三角形的“对称性”,并由此类推到梯形、平行四边形等。

  根据活动经验,判断如下三个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

  4.判断国旗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的。

  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5.判断交通标志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的。

  写下正确的图案标志的序号。

  交流:剩下的图案为什么不是轴对称的。

  6.想象:根据给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左半边,想象它的另一半,并判断给出的是什么图案。

  三、“做”对称,深化体验

  引导学生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利用师生共同准备的一些素材,自己想办法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

  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创作过程,并给予激励性评价。

  教师相机进行相关资源的分享。

  四、“赏”对称,提升认识

  由轴对称图形,进而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受到美的洗礼。

  轴对称图形

  张齐华出一张纸。

  如果是你的话,怎么玩?

  生:我们折飞机

  生:我会折青蛙,

  生:我们折出星星

  生:我会把这张纸剪成窗花。

  师:先把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撕下一块。会玩吗?大家玩一玩。

  学生撕纸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如果我们这些纸看作一个个图形的话?大家看一看这些图形大小?(不一样),你们有没有发现共同的地方?

  生:左右两边都相同。

  生:我认为它们轴对称图形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词儿的?

  生:我是从书上看到的。

  板书课题。

  师:在深入的观察,左右大小就是一样的吗?

  生:我认为形状也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面积也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把它叠在一起的,会重合。

  师:你手中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特点。

  学生动手试一试。

  师:现在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2—13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我会有序地思考,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我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学习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讲的因数一样吗?

  (1)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3)自读课本第12页下面的`一段话。

  2.自学课本第13页例1。思考:

  (1)18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 有________个。

  (2)18的最小因数是________,最大因数是________。它的因数的个数是________的。

  (3)也可以这样表示: 18的因数

  3.组内交流并讨论:怎样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遗漏?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5.试试身手(第13页“做一做”)。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5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板书:同时相对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红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604=240(米)280+240=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⑶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1304=520(米)

  ⑷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用两种方法完成课本第37页上的练一练,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变式练习。

  电脑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学的情景。

  ①认识相背而行(板书:相背)

  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钟后两人相距多远?2分呢?4分呢?结果怎样?

  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对而行求总路程时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3、拓展练习。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脑演示:张教授、李经理分别从湖州、上海去杭州参加经贸会,临行前一段对话情景。

  对话实录如下:

  张教授:喂,李经理吗?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

  李经理:知道了,张教授,你车子的速度怎样啊?

  张教授:大概每小时行70千米吧!

  李经理:这样吧!我把车速控制在每小时行100千米,过2小时,我们就可在杭州见面啦!

  张教授:杭州见!一路平安!

  李经理:好,一路平安,杭州见!

  分组合作,进行探究。

  ①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从对话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②根据刚才捕捉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比一比,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

  ③汇报提出的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

  ④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是不是一定都是这样?有没有别的情况?

  4、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数学问题,刚才大家出的问题,都有一定价值。有些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解决了,有些问题还需要续学习,深入研究,将来去解决。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练习十四第4-9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商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能正确地计算并能验算,提高除法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商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能正确地计算并能验算。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明确练习内容。

  我们已经学过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这节课就练习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更加掌握商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并且要能用学过的验算方法,检查算得对不对,提高除法计算的能力。

  3.提问:在除法笔算里,商的数位上什么时候要商0?

  二、除法练习

  1.做练习十四第4题。

  (1)除到被除数哪一位,不够商1就要在哪一位上面商0。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一方法,按笔算法则计算练习十四第4题,并且验算。

  先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再指名4人板演,学生分四组练习,每组一题。

  (2)集体订正。

  提问:第二小题为什么百位、个位上都是0?第三小题为什么末尾有两个0?

  第一小题是怎样验算的?第三小题呢?验算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做练习十四第5题。

  (1)在课本上找一找,每道题的计算对不对,不对的在课本上改正。

  (2)指名学生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是怎样改正的。(老师在小黑板上改正)

  3.对比练习

  (1)做练习十四第6题第一组题。

  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提问:这两题的末尾为什么都是0?为什么第二小题有余数?

  (2)做练习十四第6题第二组题。

  练习方法与第一组题相同。

  集体订正后提问:这两题商里两个0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3)做练习十四第6题第三组题。

  练习方法与上面第组相同。

  集体订正后提问:这两题商里0的位置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通过这三组题的对比,我们更知道了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上面商0,不能写错或随便调换位置。计算时还要注意有没有余数。

  4.说出下面每题的商是几位数,哪一位上要商0。

  306÷3360÷31÷42041÷4

  追问:哪几道有余数?

  5.做练习十四第8题。

  要求学生笔算后在书上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集体订正。

  三、课堂

  今天这节课练习了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谁来说一说,笔算除法除到被除数哪一位,在什么情况下要在商的这个数上写0?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7、9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进一步培养“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方案表格。

  教学过程:

  一、春游导入,激发兴趣

  (师生欣赏本校上届春游的'活动图片,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春游好不好玩呀?你们想去吗?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学校正准备组织同学去春游 呢!瞧,二(1)班已经开始报名啦!(出示主题图)他们也像你们那样,可想去春游呢!你在这里能找 到哪些信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各种条件)

  2.揭示课题 师:如果让你来选择的话,你打算怎样帮他们班派车呢?(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主学习,初步完成“25人派车方案” 独立思考,然后想出一种到两种方案写在表格里,看谁想的方案多。

  2.小组交流想法。 (1)组长分工,各施其职。 (2)组织讨论,交流组员各自的想法。(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小组汇报,全班完成“25人派车方案” 有哪个组的同学愿意将自己的方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补充完善板书)

  4.两人讨论:你认为哪一种派车比较合理?为什么?

  师:这么多种派车的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派车比较合理?和同学说说原因。(尽量让学生多选择自己的 观点,并说明原因) 教师小结:同学们能利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派车这一问题,而且还知道座位空得越少越合理,真 是了不起!看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很有节约的意识!

  三、巩固与实践

  1.可以怎样租船? 师:同学你们知道吗?这次春游大队部为我们准备的节目可丰富啦!想看看都有哪些吗?(出示划船、 碰碰车、小火车等项目)瞧,多好玩呀!如果二(1)班有29人要参加划船活动,他们可以怎样租船呢? 出示:二(1)班有29人要参加划船活动,大船每艘限乘6人,小船每艘限乘4人,他们可以怎样租船? 你认为怎样租船比较合理呢?(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辅导或允许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投 影反馈)

  2.可以怎样坐小火车? 师:同学真能干,瞧,二(3)班的同学也请我们帮忙来啦! 出示:我们班有31名同学要坐小火车,大车厢每节限乘4,小车厢每节限乘2人,可以怎么坐小火车? (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辅导或允许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投影反馈)

  3.可以怎样坐碰碰车? 师:我们班的男同学可喜欢玩碰碰车啦!瞧,已经有19名同学在排队等候呢!大碰碰车每辆限乘2个,小 碰碰车每辆限乘1人,我们可以怎样坐碰碰车呢? (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辅导或允许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投影反馈)

  四、生活中的数学(课外延伸)

  师:同学用有余数的除法一下子就解决了那么多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生活问题,你能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吗?比一比谁找的问题最多!

  五、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能把你的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吗?(先和同桌说,然后指名说)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01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26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8-01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12-31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1-31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02-0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六篇05-1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6篇)07-29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3篇)07-22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