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百文网手机站

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21 16:29:10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常去商店吧,今天我们就要进行一次购物,请同学们看图!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12×4=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三、拓展应用

  1.数一数:

  2.买铅笔

  3.实际应用

  4.7×3+48×6+35+2×8

  2×6+54×9+63+6×7

  5.填表。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了解了怎样用竖式来计算。下课后,请同学们试一试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基本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实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过讨论和比较,明确算理。

  教学重难点:

  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课前准备:

  口算卡片、幻灯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表内除法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

  复习除法笔算的格式。

  9÷2=

  指名板演。提问各部分名称。

  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除法。

  二、新授

  1、教学40÷2。

  出示场景图。

  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

  出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0÷2

  2、教学46÷2。

  先自己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告诉你的同桌。组织全班交流。

  明确: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出示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

  3、练习。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6÷2。

  4、教学笔算46÷2。

  先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和同桌交流。组织全班交流。

  明确: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再分得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口算的'想:40÷2=20 6÷2=3 20+3=23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选择几题说说算理。

  自学除法笔算的方法。

  指导笔算除法的顺序和方法。

  提问: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

  第二个4是怎么来的?

  第二个和第三个6分别是怎样来的?

  三、练习

  做做第1题。

  说明46÷2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板书2 46说明竖式的写法,以及在横线格上的位置。

  做想想做做第2题。

  课堂小结

  讨论并指名回答。

  作业

  直接写得数。

  写完后比一比每组两题在计算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先独立做前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比一比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完成后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三年级数学教案3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公里)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正确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直接性”和“可视性”的体悟或者从感受经验比较抽离,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会在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中接触到千米(公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周围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教学关键:

  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知1千米究竟有多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关于长度的单位,说一说,你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不能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列一下?

  板书:米(m) 厘米(cm) 毫米(mm)

  请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板书: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下面的括号中填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课桌的长度约是100( )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 )

  学校运动会比赛跑200( ) 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是2( )

  (说明: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3、师:国庆节,老师从上海出发到南京,指示牌显示距离南京还有268(?),后面应该是哪个长度单位呢?

  4、揭示课题:用米、厘米都太短了。上海到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

  板书:千米的认识

  (说明: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探究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图片。

  图1:路标。

  图2:限速。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小结:表示铁路、公路等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各位同学,请大家看运动场的跑到图,它的环形跑道一圈是200米,这样跑几圈刚好是1000米?(5圈)

  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练一练:

  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

  想:2千米就是2个1千米,即20xx米

  5千米=( )米

  想:5千米就是5个1千米,即5000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学校周边地图:这是我们学校周围的地图,从校门口出发,你认为走到哪里是1

  千米呢?(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说明:以情激趣,使学生感到生边处处有数学,由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

  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三、练习巩固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些练习,看看同学们的掌握

  情况。

  1.填空

  8千米=( )米 4千米400米=( )米

  3千米25米=( )米 2750米=( )千米( )米

  让学生独立尝试,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交流反馈。

  2.选择题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身高约4( ),每小时能跑40( )

  A.厘米 B.米 C.千米

  海拔最高的大河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的雅鲁藏布江,平均高度约为海拔4( )

  A.厘米 B.米 C.千米

  四、联系生活,学会应用

  1、十一期间,小丁丁没有选择出门旅游,他在少年宫参加完活动准备去图书馆,请问,有几条路可以选择?

  620m

  620m

  小丁丁觉得路太远了,他决定打车,请你任选走法,计算一下长度,如果选择出租车,你的选择起步价够吗?

  五、课后实践: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估一估走一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说明:千米的实际长度的感知,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六、板书:

  千米的认识

  千米(公里)km 米(m) 厘米(cm) 毫米(mm)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00米=1千米

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第4至5页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4至6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使学生识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

  一把米尺、1米长的小棍、一盘卷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

  教师请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三、新授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1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2、用米量。

  (1)、教师出示一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一盘卷尺,用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校长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指名两个学生用卷尺去量教室黑板的长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做课本练习一第4题第

  1、3两小题。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5米=( )厘米200厘米=( )米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米的认识和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还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六、作业设计

  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作单位。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

  3、5厘米+30厘米=( )厘米70米-7米=( )米

  4、在下面的( )里填上米或厘米。

  (1)电线杆高8( ) (2)教室长8( ) (3)钢笔长15( ) (4)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100( ) (5)量篮球场的长度用( )作单位(6)一张课桌长1( )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5

  口算除法(第1课时)

  教学内容:P1例1、例2

  教学要求:会口算简单的一位数除多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下列五组题

  30÷380÷820÷260÷690÷3

  6÷38÷86÷26÷63÷3

  二、展开

  1.例1

  (1)提出问题学生尝试:口算36÷3

  ①你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直接算。

  ②想一想:区别在哪里,有联系吗?

  (2)汇报: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板书学生的算式思路)

  (3)评价:选择另外方法计算,通过比较,得出

  较简便。也可以直接这样想:36÷3=12(强调高位算起)

  2.自己编类似的.题目,口算说出得数。

  3.从学生编题中抽取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

  (1)学生尝试练习,说各种方法。

  (2)归纳方法:

  4.练习:

  (1)比一比,算一算。

  9÷324÷456÷7

  90÷3240÷4560÷7

  900÷32400÷45600÷7

  (2)算算,填填。

  40÷2=□90÷3=□70÷7=□80÷4=□

  8÷2=□6÷3=□7÷7=□4÷4=□

  48÷2=□96÷3=□77÷7=□84÷4=□

  5.巩固

  39÷326÷242÷255÷5

  88÷893÷348÷476÷4

  87÷356÷430÷291÷7

  6.光荣题:从自编题中找出一位数除三位数。

  693÷3说出口算方法。

  三、作业:课堂练习

  四、教学后记:

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2)12×3表示什么意思?(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

  2×3=6

  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

  或7×3=21

  或6×3=18 4×3=12

  5×3=15

  18+18=36 24+12=36

  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7

  一、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的第4、5、7、8题及相关补充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有余数除法的价值,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其中也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2、难点: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五、教学准备:情境图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师:同学们,现在书店对小朋友进行书的.优惠,每本儿童读物都只卖4元,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同学都要买些什么书吧。

  师出示书店买书的情境图

  让学生找出问题,独立解决。

  2、师出示森林餐厅的情景图,让学生先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老师板书。

  问:是不是平均分的事情?是怎样分的?

  那么该如何解决?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汇报不同解决办法。

  3、出示丛林探险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所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并说说要解决每个问题所需的数学信息是不是知道。独立解决。

  4、观察花店的图,把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列出来。理解题目的要求。

  让小组一起用圆片、三角形、正方形来代替花进行扎花。最后一起确定解题策略。

  5、给班级分组,怎样分比较科学,说说理由。

  (三)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聪聪陪妈妈去水果市场买水果,妈妈说:“聪聪,我想买35个苹果、28个梨子、32个橘子,然后你按4个苹果、5个梨子、6个橘子装一袋,看看可以装几袋?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8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

  2、难点: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一个鸡蛋重()一个西瓜重()

  2、 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

  3、实践活动我的体重、同伴的体重、一土豆,我的书包我的估计称量结果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2、布置课后实践活动任务:用秤在家分别称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课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水灾自救知识,在遇到水灾威胁时,能够及时自救。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人们常把水成为“生命之源”,是的,有水才有生命,是水给了生命的存在,延续的力量,但同样水也有剥夺人类宝贵生命无情的时刻。

  二、新授:

  1、说一说,你家附近都有哪些河流,他们有没有过肆虐的时候?当时怎么样?

  2、救助课堂

  水灾自救逃生严重的水灾通常发生在江河湖溪沿岸及低洼地区,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如何自救逃生呢? 1.如果来不及转移,也不必惊慌,可向高处(如结实的楼房顶、大树上)转移,等候救援人员营救。

  2.为防止洪水涌入屋内,首先要堵住大门下面所有空隙。最好在门槛外侧放上沙袋,满袋可用麻袋、草袋或布袋、塑料袋,里面塞满沙子、泥土、碎石。如果预料洪水还会上涨,那么底层窗槛外也要堆上沙袋。 3.如果洪水不断不涨,应在楼上储备一些食物、饮用水、保暖衣物以及烧开水的用具。

  4.如果水灾严重,水位不断上涨,就必须自制木筏逃生。任何入水能浮的.东西,如床板、箱子及柜、门板等,都可用来制作木筏。如果一时找不到绳子,可用床单、被单等撕开来代替。

  5.在爬上木筏之前,一定要试试木筏能否漂浮,收集食品、发信号用具(如哨子、手电筒、旗臶、鲜艳的床单)、划桨等是必不可少的。在离开房屋漂浮之前,要吃些含较多热量的食物,如巧克力、糖、甜糕点等,

  并喝些热饮料,以增强体力。

  6.在离开家门之前,还要把煤气阀、电源总开关等关掉,时间允许的话,将贵重物品用毛毯卷好,收藏在楼上的柜子里。出门时最好把房门关好,以免家产随水漂流掉。

  7.落水后,要屏住呼吸,放松身体,人体就自然的浮出水面了;如果有水草缠住了脚,千万不要慌张,屏住呼吸,轻轻的解开。 8.游泳时,遇到脚抽筋,不要紧张,要弯曲身体,双手抱脚,等待救援。 8.水灾后应谨慎选择饮用水,事先储备的饮用水才是最安全的。因此应事先储备一些干净水放在清洁密闭的空间里。如必须饮用河水、雨水等要烧开杀菌。

  9.夜晚直升机在救援时,可用手电筒、蜡烛向直升机发送救援信号。白天可用镜子反光和挥动颜色鲜艳的物品。

  三、安全小常识互帮互助共同脱险

  四、总结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 2×8+6= 7×9+5=

  5×5+3= 3×9+7= 8×6+4=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43×8= 7×44= 39×5= 75×6=

  3×284= 9×263= 6×724= 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 2×14= 24×2=

  16×3= 4×14= 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生,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探究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过程中,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经过时间方法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钟面。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

  教师:从情境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预设: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教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板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时间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让学生有亲切感,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有效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二)自主探究,寻找策略

  1、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和同学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解决问题的。

  3、全班汇报。

  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预设:

  (1)在钟面上通过拨针的方法,数出到奶奶家要坐9小时的火车。(操作演示)

  (2)利用普通计时法分段计算。先求出上午坐火车的时间,再加上下午坐火车的时间。即:12-9=3(小时),3+6=9(小时)。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从实际生活问题中体会连乘解题的意义。

  2、掌握连乘递等式计算。

  教学重难点:

  连乘的'意义及计算

  教学过程:

  一、概念理解:什么是包装?(媒体演示)

  板书:听盒箱

  二、学习主题图例1

  1、收集信息:从图中收集到哪些信息?

  板书:4听1盒

  2盒1箱两个条件

  2、提出问题:装了3箱奶粉,一共有几听?

  板书:?听?盒3箱

  3、分析过程:

  (1)先算什么?

  (2)再算什么?

  (3)说说你的理解:先算3箱里有几盒,在算有几听

  板书:3×2=6(盒)6×4=24(听)答:一共装了24听。

  4、练习:每层楼住3户人家,红星小区有2幢5层楼,一共居住了多少户人家?

  分析:

  (1)有哪几个量?板书:户层幢

  (2)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生1:先算一幢有几户?再算2幢一共有几户?

  板书:3×5=15(户)

  15×2=30(户)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生:2个15是30。

  生2:先算一共有几层?再算一共有几户?

  2×5=10(层)

  10×3=30(户)

  (另外2×3×5的方法没有学生提出来,理解上也有困难,教师可以不提)

  5、小结:刚才学习的几道题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有3个数量,都要分两步计算,都用乘法计算

  6、学习“连乘”的表达:

  (1)介绍(2)尝试

  3×2=6(盒)3×5=15(户)

  6×4=24(听)15×2=30(户)

  7、计算

  (1)观察什么计算顺序?生: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填空:

  4×2×9 5×6×2

  =()×9(8是哪里来的?)=30×()(为什么填2?)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评移,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3、进一步体会平移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位置教学难点:正确画出平移后图形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来说说怎样判断物体或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板题:图形的平移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方法,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二、出示学习指导

  三、

  1、认真看书例3,弄清题意后,思考怎样移,注意顺序,重点看黄色字体。

  2、认真看例4,思考:这四个图形能一次移到图(2)吗?应该怎样移,有几种移法?

  四、先学

  师:看书时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开始看书自学。

  (四)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

  师:看完的请举手,下面老师要来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效果出示检测题2名学生板演,其他在练习本完成

  (五)做一做

  练习六第3题

  要求:要看清题中黄色字体的要求

  1、指名板演

  2、生独立完成

  五、后教

  (一)更正

  师:认真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和你的答案不一样的请举手。(指名上台用红笔纠错)

  (二)讨论

  1、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

  师:谁能说说怎样画平移图形?师强调:(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平移前,先要确定图形中某一点的位置,画新图形中的每条线段长度与原图形每条线段长度要相等。

  2评正确率、板书

  3、师:对照黑板上的答案,批改自己的。

  4、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在方格纸上画评移图形的方法……下面就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好。

  六、当堂训练

  练习六第4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二、探索新知

  1、读题,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人数平均每人分到的块数2 4 8

  80÷2 =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四、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9--11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口算方法和笔算法则,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乘法,正确地、比较熟练地笔算乘法。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口算方法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

  7×3=

  3×70=

  3×700=

  6×5=

  60×5=

  600×5=

  2×40=

  2×400=

  2×4000=

  选几题说一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说出下列各题最后一步的算法和得数。

  32×2=

  2×320=

  13×3=

  3×130=

  2×24=

  240×2=

  选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2、口算练习五第8题。

  用卡片出示,先指名学生口算,再集体在书上进行口算,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几道让学生说说口算过程。

  三、笔算练习

  1、

  (1)谈话:这是老师在商店里了解到的一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根据以上的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2)把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学生分组完成第1、2、3、5题。

  要求: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同时指名学生上来板演。

  (4)集体逐题检查,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了几十该怎么办?特别是连续进位的乘法要让学生说一说注意点。

  (5):通过刚才的练习,谁来说一说笔算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6)根据刚才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比赛,做练习五第10题。

  (7)让学生独立完成第4、6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8)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

  (1)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2)你能编出一道应用题吗?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3)学生根据编的应用题独立解答。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9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08-26

三年级数学教案01-30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03-01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07-22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11-27

《植树》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11-30

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06-1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09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9

关于三年级数学教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