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百文网手机站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

时间:2023-03-10 18:54:15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点:将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学习方法:归纳、概括、总结。

  三、合作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1.请看乘法公式

  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a2—b2=(a+b)(a—b)

  2.公式讲解

  如x2—16

  =(x)2—42

  =(x+4)(x—4)。

  9m2—4n2

  =(3m)2—(2n)2

  =(3m+2n)(3m—2n)。

  四、精讲精练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2)9a2—b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2)2x3—8x。

  补充例题:判断下列分解因式是否正确。

  (1)(a+b)2—c2=a2+2ab+b2—c2。

  (2)a4—1=(a2)2—1=(a2+1)?(a2—1)。

  五、课堂练习

  教科书练习。

  六、作业

  1、教科书习题。

  2、分解因式:x4—16x3—4x4x2—(y—z)2。

  3、若x2—y2=30,x—y=—5求x+y。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2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获得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

  3、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表格中的资料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

  【学习重难点】

  重点:能从表格的数据中分清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

  难点:对表格所表达的两个变量关系的理解。

  【学习过程】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学习准备

  1、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很多东西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你能从生活中举出一些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材精读

  1、请同学们观察思考,逐一回答下面的问题:

  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支撑物高度为70厘米时,小车下滑时间是多少?

  (2)如果用h表示支撑物高度,t表示小车下滑时间,随着h逐渐变大,t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3)h每增加10厘米,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

  (4)估计当h=110厘米时,t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5)随着支撑物高度h的变化,还有哪些量发生变化?哪些量始终不发生变化?

  在小车下滑的过程中:

  支撑物的高度h和小车下滑的时间t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其中小车下滑的时间t随支撑物的高度h的变化而变化。支撑物的高度h是,小车下滑的时间t是。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小车下滑的距离(木板的长度)一直变化。像这种在变化过程中的量叫做。

  我国从1949年到1999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精确到0.01亿):

  (1)如果用x表示时间,y表示我国人口总数,那么随着x的变化,y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2)X和y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3)从1949年起,时间每向后推移10年,我国人口是怎样的变化?

  (4)你能根据此表格预测20xx年时我国人口将会是多少?

  在人口统计数据中:

  时间和人口数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其中人口数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是,人口数是。

  归纳:借助表格,我们可以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模块二合作探究

  1、研究表明,当每公顷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量一定时,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当氮肥的施用量是101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如果不施氮肥呢?

  (3)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施用量是多少时比较适宜?说说你的理由。

  (4)粗略说一说氮肥的施用量对土豆产量的影响。

  模块三形成提升

  某电影院地面的一部分是扇形,座位按下列方式设置: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第5排、第6排各有多少个座位?

  (3)第n排有多少个座位?请说明你的理由。

  模块四小结反思

  一、本课知识

  1、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量,叫做如果一个变量y随另一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则把x叫做,y叫做。即先发生变化的量叫做,后发生变化或者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量叫做。

  2、常量:略

  二、我的困惑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01-30

七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计划优秀02-02

九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09-29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优秀02-28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02-27

高二下册数学优秀教案09-29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20篇)02-16

七年级数学优秀教案模板10-23

数学优秀教案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