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百分网手机站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教案

时间:2020-06-18 10:30:40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教案

  第六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在探索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来自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准备:多媒体及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我们在的蒜苗。(板书栽蒜苗)

  和同学们一样,老师也栽了一株蒜苗,这是老师每隔3天观察一次,记录下来的蒜苗生长情况。(出示表格)

  天数/天 3 6 9 12 15

  蒜苗高度/厘米 4 6 10 16 17

  你能帮助老师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小黑板出示格子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制作,其他学生在111页上面的格子图制作。然后纠正黑板上的问题) 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2、(移开小黑板露出折线统计图)大家请看,老师也做了一个统计图

  这些线很曲折,所以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进行新课

  1、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大家认真比较一下这两个统计图,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是都有标题,横线上的数都表示时间,竖线上的数都表示蒜苗高度;不同点是条形统计图使用长条表示蒜苗的高度,而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学生可能回答用线表示,教师要及时纠正,并板书“点——数量”)

  再仔细观察,这条线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可能回答:这条线是逐渐上升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线的坡度变化并说明这条线代表着蒜苗的生长趋势,蒜苗从第6天到第12天生长速度很快,过了12天长得慢了。并板书“线——趋势”)

  正因为折线统计图的这个优点,我们可以对这株蒜苗进行预测,分析它的生长情况:

  ⑴估计这株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⑵预测这株蒜苗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2、学习画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有这样的优点,你想不想学着画一画呢?下面来观察一下老师是怎样画折线统计图的。(出示,讲解画图方法)

  请同学们拿出你的蒜苗生长情况记录,谁能把你的蒜苗生长情况读给大家听听?

  能不能把你的蒜苗生长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呢?打开数学书111页,在下边的格子图中画出来。

  根据你画的统计图说说你的蒜苗生长情况好不好?(先向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习

  看来有关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老师很想知道除了反映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之外,其它折线统计图你会看吗?请同学们看屏幕。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1)小玲每隔( )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1)看图说一说,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2)估计小玲第八天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几天?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栽的蒜苗在不断长高,我们的知识也在逐渐积累。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呢?(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会画折线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

  看屏幕:调查庄河地区最近一周的,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说明气温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板书设计:

  栽蒜苗(二)-------折线统计图

  天数/天 3 6 9 12 15

  蒜苗高度/厘米 4 6 10 16 17

  课后反思:

  平均数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9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5分钟左右)

  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 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出示相关数据。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分别说。(三个)

  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

  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

  二、 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

  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

  (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3分钟)

  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但是数据不统一。

  2. “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 “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6.小结:看来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其实这正是它为什么能广泛应用的原因,那就是用平均数描述问题更全面。

  三、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1.出示要解决的问题 (9分钟)

  学校要给五年级四个班数学竞赛颁奖,奖给谁?比较什么?1班34人平均分87.7分;2班33人平均分89.9分;3班人90.5分;4班35人85.5分

  如果要给教这两个班的两位教师颁奖呢?颁给那位教师?

  生交流,师问:哪个更科学公平呢?

  2.学生应用计算器计算两个班的平均数再比较。

  四、回顾总结 (5分钟)

  在统计中应用平均数分析数据,说明问题是很重要的手段,今天我们学习的统计中的平均数和以往的平均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平均数

  (5+4+7+5+9)÷5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0÷5

  =6(个)

  答:这5次平均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为6个。

  课后反思:

  5   O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教案】相关文章:

1.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同步试题

2.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3.小学数学字母表示教案

4.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率测试题(新版苏教版)

5.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试题

6.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试题

7.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

8.四年级英语下册第六单元检测试卷

9.物流平台和物流大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