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

时间:2024-04-23 10:44:55 炜玲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范文(精选12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范文(精选12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 1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掌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

  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呢?(还是1000cm)你是怎么想的?(板书:转化)

  【设计意图:我用正方体魔方引入,把本节课主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魔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体。再看,现在老师手中拿的这个芒果也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我们能直接把它转化成规则的物体吗?

  那它的体积是多少,又该怎样求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有趣的测量,共同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新授

  (一)测量芒果的体积

  1、你想怎样测这个芒果的体积呢?(学生汇报)

  2、桌面上,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量杯和一个长方体容器。

  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测量工具,能够很快地求出芒果的体积?为什么?(选择量杯,因为它有刻度)

  3、这样做确实能比较快的求出芒果的体积,你来看(ppt演示)

  量杯中装有一部分水,正好是300mL,这300mL指的是什么?(水的体积)

  仔细观察,将芒果放入水中后,水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那么,现在的400mL指的是什么?(水和芒果的体积)

  现在,你知道芒果的体积是多少吗?

  100是芒果的体积,它也是什么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4、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借助量杯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呢?(将芒果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芒果转化成了规则的圆柱体)

  5、像刚才这样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排水法”。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实验:用量杯和水试一试、测一测芒果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明白应用转化的思想,可以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也就是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

  (二)测量石头的体积

  1、现在老师也想进行一次测量,我想测的是这块石头的体积。

  我应该选择什么工具来测量呢?为什么?(选择长方体容器,因为石头太大了)

  2、用这个长方体容器怎样求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呢?在小组内和你的同伴说一说。(讨论后,学生汇报)

  3、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强调:要从里面测量)

  出示数据:长25cm,宽18cm,水面高度8cm。慢慢将石头放入水中,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这样放行不行(竖着)?为什么?(石头没有完全浸入水中)

  石头已经完全浸入水中,此时水面的高度是10cm

  4、你能根据屏幕上显示的数据计算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学生动笔计算)

  5、刚才,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测得了这块石头的体积。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将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石头转化成了规则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教师调换实验用品进行第二个实验,把量杯换为长方体容器来进一步探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会很容易的探索出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可计算的长方体的体积,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适时强调,测量时要把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才能应用转化的思想求体积。】

  6、你还有其他的方法能够测量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出示“溢出法”和“排水法”的逆运用)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

  7、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大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就曾经用过刚才同学们说到的方法帮助国王解决了一个难题,出示“数学万花筒”,学生读。

  (三)测量苹果醋瓶的体积

  1、现在你们想不想亲自测量一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机会就在眼前,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瓶苹果醋。在大家动手之前,请你先猜猜看“这个瓶子的体积是多少?(净含量:260mL)

  2、现在就动手来验证一下吧。将记录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中。

  实验报告单

  长方体容器的长

  长方体容器的宽

  放入前

  水面高

  放入后

  水面高

  苹果醋瓶的`

  体积

  25cm

  18cm

  【设计意图: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

  3、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谁能来说一说?

  (四)总结

  通过这几次的实验,我们发现:不管是“排水法”还是“溢出法”,实际上都是在完成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什么呢?(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转化”思想的实质。】

  三、质疑

  看书 页,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四、课堂练习

  (一)填空

  1、一个量杯水面刻度200mL,放入一个零件后,量杯水面刻度450mL,这个零件的体积是( )。

  2、一个长方体容器装满水,底面长8dm,宽5dm,高3dm,放入一个不规则物体后,溢出30升的水,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 )。

  3、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分米,高5分米,里面装有水,水深3分米,如果把一块小长方体放入水中,小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上升的水的体积是( )。

  【练习目的:强化“转化”思想的实质。】

  (二)解决问题

  第一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4dm,宽2dm,放入一个石块后水面上升了0.5dm,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正方体的容器,棱长20厘米,现装有深度为5厘米的水。在放入一个物体后,水面上升到8厘米,放入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练习目的:通过对比练习,由直观到抽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第二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将一块铁块放入容器中,装满水,再将铁块取出,这时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是6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有多大?

  2、一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当放入一个长方体后,容器中溢出了48升水,已知长方体长8分米,宽2分米,求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棱长为15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深8厘米,浸入一个不规则的钢块后,水面上升到距容器口3厘米处,这个钢块的体积是多少?

  【练习目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五、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

  2、生活中有许多不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把它们转化成规则的物体来计算出体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用一种变通的方法去思考。

  3、拓展练习:那么,你能想办法测出一粒黄豆的体积吗?(学生汇报)

  一粒黄豆非常小,把它放入水中,我们很难看出水面的升高情况,也就很难算出它的体积。我们可以先测量出一定数量的黄豆的体积,再除以黄豆的数量,就能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了。

  板书设计:

  转化

  有趣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规则物体的体积

  V正=a 芒果的体积 上升的水的体积

  V长=abh 石头 下降

  瓶子 溢出

  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不规则石头、长方体或正方体透明容器、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东西,你能帮我测量出它的体积吗?

  老师出示准备好的不规则石快。

  师:这个石块是什么形状的?(不规则)

  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你有什么困难?

  二、教学新知

  1.测量石块的体积

  (1)小组讨论方案

  师:我们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可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2)小组制定方案

  (3)实际测量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师:为什么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师: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1.实际应用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上升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你是怎么想的?

  (3)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反馈,订正。

  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土豆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2×1.5×0.2=0.6(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作业设计:

  1.书第55页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2.学生再找一些实物,测量出体积。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方案一:

  方案二:

  “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

  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 3

  设计说明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意义,又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课时内容的特点,我紧紧围绕体积的意义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先引导学生设计测量方案,再进行实际测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多次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必须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即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有刻度的量杯、两个长方体容器、水、石块、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复习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交流答案,并说出计算过程)

  2、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提问:(课件出示石块的图片)它和上面两个物体有什么不同呢?(形状不规则)你能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吗?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因为石块是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2)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像石块这样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板书课题:有趣的测量)

  设计意图:先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心里有关体积的知识,再出示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创设积极的心理状态。

  自主探究,实验感悟

  1、启发引导。

  (1)什么是石块的体积?(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

  (2)出示长方体容器、水、量杯等测量工具。

  师:能不能利用这些工具想办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呢?

  2、设计测量方案。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设计测量方案,然后交流)

  3、汇报测量方案。

  学生汇报时教师要适时追问:把石块放入装有水的容器中,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增加的那部分水的体积与石块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案吗?

  设计意图:实验前,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都产生自己的想法后,再交流。在交流、讨论、思考中明确测量方案,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为后面的实验打下基础,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4、动手操作,实验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案,动手测量、计算出该石块的体积。

  (1)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课件出示)

  ①实验前:明确测量方案及组员分工。

  ②实验时:轻声交流,测量数据要科学、准确,填好报告单。

  ③实验后:整理结论,回顾反思。

  (2)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填写报告单。

  (3)交流汇报,实验演示。

  5、归纳实验方法。

  方法一:在长方体的容器里放一定量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再把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计算出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二: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水的体积,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三:把石块放入一个长方体容器中,往里面倒水,石块完全浸没后,再把石块取出,计算出下降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四:把石块先放入容器中,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面刚刚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取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用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 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况,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3、在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量杯,石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

  2、同学们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3、出示石块

  学生观察石块。

  师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生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学生试、猜测量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先制定测量方案,再实际测量,能直接用公式吗?不能怎么办?

  板书课题:有趣的测量

  二、进行实验

  (一)采用淘气的方法进行实验

  1、出示一盛有不满水的长方体容器。师生讨论可以怎样测量出石块的体积。

  2、按照讨论的结果师操作:将石块放入盛有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或课件演示)

  3、学生测量出容器的底面长、宽和高分别是多少。

  4、放入石块前水高10cm,放入石块后水面高15cm。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师板书:15×10×(15-10)=750(cm3)

  =7.5(dm3)

  5、小结:放入石块后水面升高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二)实验二:溢出水的体积即石块体积的方法

  1、除了刚才用求升高水的体积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石块的'体积呢?

  学生讨论,交流。

  2、小组内操作实验。

  (放入石块前,容器里的水是满的,放入石块后,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杯里,有多少毫升,就是石块的体积。)

  (三)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方法,谁能说一说有哪些方法?在测量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注意:在测量时水要没过物体)

  三、巩固练习

  课本47页“练一练”的1、2题。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15×10×(15-10)=750(cm3)

  =7.5(dm3)

  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 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况,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操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教学重点

  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量杯、石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制高测量方案,再实实实际测量,能直接用公式吗?

  不能怎么办?

  三、进行实验

  1、将石块取入盛有一高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测量出容器的底面长、宽和小面高分别是多少/

  2、放入石块前水高约18cm,放入石块后水面高30cm。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动手测量

  水面高、底面长、宽分别是多少?

  (老师测量的让学生量出来)

  学生口算出水面升高了12cm.

  生:底面积乘高是石块的体积。

  并且列式计算

  学生可以做实验,也可以由老师做,学生观察,并说如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的第二种方法。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引志学生操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高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验测量。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师板书:

  20×10×12=2400(cm3)

  =2.4(dm3)

  3、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

  三、试一试

  1、在一个长方体容嚣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正折体体积

  学生根据题中的二倍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放入石块前,容嚣里的水是满的,放入石堠后,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西湖里,有多少这亳升,就是石块的体积。

  通过两个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让学生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小实验:测量石块的体积:小面高:30cm

  底面长:20cm、宽10cm、高18cm30-18=12cm

  底面积×高=体积200×12=2400(cm3)

  20×10×18=3600(cm3)=2.4(dm3)

  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在观察、操作中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水槽、水、不规则石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那么不规则物体体积怎么测量呢?引入课题。

  二、教学新知:

  (1)为了引导学生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先制定测量方案,再实际测量。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三、课堂练习

  1、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苹果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2×1.5×0.2=0.6(立方分米)

  2、第2题: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四、课后练习:基础训练第49页1--3题

  五、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板书设计:

  “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

  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 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况,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操索过程中,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教学重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的桌子上已经摆放了一些物品,同学们能不能将这些物品按照形状分分类呢?

  生:动手分类。

  生总结分成三类:

  一类是像长方体和魔方这样的规则物体;

  一类是像水和沙子这样的没有固定形状的;

  一类是像石块﹑乒乓球、图钉这样的不规则的。

  师:老师想知道这几类物体的体积到底有多大呢?怎么办?

  生: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类规则的物体的体积用公式直接求。

  师:很好,那么没有固定形状的和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我们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总结交流: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我们可以给他装在一个有固定形状的规则的物体内,或者用量杯直接测出他的体积。

  生: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我们可以把它转化成水的体积。

  师:为什么会的.想到转化成水的体积呢?

  生:因为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把东西放进水里,水面会上升。例如乌鸦喝水的故事、

  师:讲述关于阿基米德洗澡的故事,他用水来测量出来皇冠的体积。

  阿基米德洗澡的故事和水的特性给了我们启示,让我们可以利用水的特性把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转化成水的体积,很好。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师:在动手操作之前,同学们先说一说你想测量桌面上哪个物体的体积,都需要哪些用具?

  生总结。

  师:那么下面我们就准备动手操作,在这之前老师要提出要求。

  要求:

  1、注意安全,对于一切物品轻拿轻放。

  2、制定好操作方案,分工细则

  3、认真观察,做好操作记录。

  4、组织好语言,准备汇报。

  学生操作,记录,教师巡视,记录各小组的问题,看他们是怎样解决的。

  生:从三方面汇报

  1、是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怎样解决的;

  2、测量出的数据3、是怎样得到的数据。

  A学生选择石头遇到的困难的可能:

  1、是石头没有完全浸没;

  2、读数时每个人读的不一样。

  B选择乒乓球遇到的困难是球在水上飘着,不能浸没。

  C选择图钉遇到的困难是图钉太小,没有办法测量。

  汇报解决的方法

  呈现解决的各种物体体积的方法。

  1、石头:V物体=V水溢出水上升的方法(V物体=V水上升):水下降的方法(V物体=V水下降)V物体=V水溢出+V水上升

  2、乒乓球:将上浮物体埋入沙子中,运用沙测法。V球=V水上升—V物体V球=V沙

  3、图钉:以多测少。

  学生如果回避了乒乓球,在汇报后将问题再抛给学生,一起来研究。

  学生如果没有测量图钉的体积在练习时再解决。

  方法总结与引导:无论是水测法还是沙测法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都是在完全浸没的情况下,物体的体积就等于它排出的沙子或水的体积。

  巩固练习:

  在一个长方体容嚣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提示:

  1、学生动手测量

  2、水面高、底面长、宽分别是多少?

  3、学生口算出水面升高了多少cm、

  4、底面积乘高是苹果的体积。

  5、并且列式计算出苹果的体积。

  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 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赏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经历测量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体积?

  2.出示、石块、土豆实物、引出: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板书。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出示橡皮泥、土豆让学生观察、同时设置问题,师小结。

  2.出示石块、瓦片、让学生观察、同时设置问题: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呢?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趣味游戏,拳王争霸,提示游戏规则。

  2.出示P55“试一试”第2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2.布置课外预习:教材P56-57:“分数混合运算( - )

  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 9

  活动目标:

  1、尝试探究及学习准确的测量方法,并能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3、对生活中的事物感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活动重、难点:

  1、 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 难点: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也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路线图每人一份。测量工具:回形针、火柴、吸管。音乐

  活动过程:

  1、 故事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是小狗的生日,它邀请了很多好朋友。小狐狸也想参加。小狗说:“小狐狸只要你量出你家到我家有多长,我就让你参加。”小狐狸说:“行。”小狐狸它会量,你们会量吗?

  2、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观察。

  (1)师讲解操作要求:请小朋友不要搬动小椅子,用盒子里的回形针去测量一下小狐狸到小狗家的距离,看看你用了几个回形针。记在心里,呆会儿告诉大家好吗?

  (2)交流:你的测量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测量的?你来示范给大家看好吗?(强调:一个紧挨着一个测量,用投影仪展示测量方法,首尾相接。)

  3、探究方法,表达见解。

  (1)小狐狸高高兴兴地参加了小熊的生日聚会。别的小动物听说后也很感兴趣。它们说要是只有一根回形针能不能测量出准确的距离呢?你们说能不能?请小朋友搬好小椅子用你的方法去测量一下吧。测量完后别忘了在记录表上记下你用了几根回形针?

  (2)师巡回指导,隐形提示:盒子里老师还准备了白纸、铅笔,你需要的话可以用上去。)

  (3)引导孩子交流操作情况,统计测量结果。提问:你是怎么测量的?测出来的距离是多少呢?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测量的?(先找到起点,从起点开始放回形针,在末尾处做好标记,第二次测量的时候就从做标记的地方开始量,每量一次都要做上标记,最后看看量了几次。

  (4)引导幼儿探究最准确的一种测量方法,你认为什么方法测量最准确呢?

  4、运用方法,再次测量。

  (1)我们帮助了小动物,他们都很开心。小熊也很想知道自己家到小狗家有多长。这次测量就要用上我们刚刚学到的正确的方法来测量。今天我还为你们准备了火柴棒、吸管。看看这两条一样长的路,用两种不一样的工具来测量结果如何呢?测量完后,别忘了把结果记录在上面。

  (2)引导幼儿用刚刚学到的准确的方法测量。

  (3)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结果。教师展示在黑板上。你测出来的结果是多少呢?两条路都是一样长的,为什么吸管测出来是2,火柴棒测出来的是3呢?原来这两根东西怎么样呢?(吸管长,火柴棒短)。两样测量工具长短不同,测出来的次数也不同。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就越少。

  5、认知冲突,激发欲望。

  小朋友,如果让你来量一下我们的教室有多长,你会选择回形针吗?为什么?你觉得用什么工具比较合适呢?下次我们来量一下我们的教室吧。

  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 10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故事中的“一寸虫”进行测量,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2.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3.体验进行测量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

  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

  学会直线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动物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测量。

  活动准备:

  一寸虫图片 幼儿两次操作的测量材料。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朋友,它就躲在我的身上,你们猜猜看,它在哪里呢?

  (2)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虫吗?幼:毛毛虫

  (3)师:可是它说它不叫毛毛虫,叫一寸虫,什么是一寸虫呢?我们用手来比划一下,它有多大呢?

  (4)师:哦,原来一寸虫长的这么大,对人类来说,这么长就是一寸,所以我们叫它一寸虫。

  2.运用故事,引出测量

  (1)教师出示图片,讲述故事: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很多大大的动物,比如说?可是还住着小小的一寸虫,但是,还住着爱吃一寸虫的知更鸟。有一天,知更鸟要吃一寸虫,一寸虫赶紧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测量吗?幼:测量就是量一量有多长

  (3)师:你会测量吗?小朋友的小椅子上也有一寸虫,每个小朋友可以拿下来看看,你想用它来测量什么?我们先从自己身上来量一量,试试看。(幼儿用一寸虫在自己身上测量)

  (4)师:好了,现在我们把一寸虫贴在自己的.身上,老师看见我们小朋友还不怎么会测量,那我们先来看一看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吧。

  3.幼儿尝试初次测量,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1)师:我们来看,一寸虫爬到了知更鸟的尾巴上,它要帮知更鸟的尾巴测量了,那谁来说一说,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呢?幼:一个一个连起来的

  (2)师:一个一个是怎么连起来的?

  教师小结:一个跟着一个拍在一起,中间不能有空隙,也不能有重叠。

  (3)师:那一共爬了几条?(3条),师:一只一寸虫是一寸长,量出来用了3只一寸虫,那是多长呢?

  幼:3寸长

  (4)师:一寸虫真厉害,一会儿就测量出了知更鸟的尾巴有3寸长,那小朋友你们想试一试,学习一寸虫测量的方法呢?(想)

  师:(出示一张纸)在这张纸上,有一条线,看看上面有什么?(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是起点,是一寸虫开始摆放的地方。请小朋友测量下这条线的长度,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这个小方格里。

  师:在测量之前,你们想想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让幼儿想一想)想好了吗?现在开始测量吧!

  (5)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讲评幼儿的操作,有问题的指出并纠正。

  教师小结:我们小朋友真棒,都学会了一寸虫的测量方法,一寸虫是一个跟着一个,中间不能有空隙,也不能叠在一起,才能测量出来

  4.幼儿再次测量,运用直线测量法,学习测量动物的某个部位,并简单记录。

  (1)师:一寸虫帮知更鸟测出了尾巴的长度,知更鸟说:“好吧,你帮我测量了,我就不吃你了,可是我还有很多的朋友,你也要帮它们去测量一下,不然我还是会吃掉你的。”

  (2)师:看看知更鸟的朋友是谁?(教师出示图片:大象、长颈鹿、兔子)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他们会叫一寸虫测量什么?

  幼:大象的鼻子,长颈鹿的脖子,兔子的耳朵

  师:这一次啊,一寸虫想请我们小朋友来测量,你们愿意吗?(愿意)

  (3)师:在测量之前,先请小朋友认识一下这些操作材料,有一张记录单,还有动物的图片,还有一寸虫,请小朋友来为知更鸟的好朋友测量一下。注意,找到这些图片上的红点,这是开始放一寸虫的地方。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5)讲评记录单,请几个幼儿来分享一下。

  师:你是帮谁测量的?你是怎么来量的?(幼儿的操作在投影仪上展示出来)

  5.感受一寸虫的机智,体会测量的乐趣

  (1)师:一寸虫告别的知更鸟和它的朋友,慢慢向前爬,在路上碰到了夜莺,夜莺要吃掉一寸虫,一寸虫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你们猜猜夜莺要请一寸虫量什么呢?

  (3)师:原来,夜莺要请一寸虫测量歌声,一寸虫想想歌声怎么测呢?小朋友说说看歌声能不能测量?

  幼:能(不能)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的东西是可以测量的,有的东西是不可以测量的。

  师:那一寸虫利用夜莺不知道歌声是不能测量的这个道理,她就逃跑了。

  师:我们来看看一寸虫是怎么做的?它对夜莺说:“好吧,那你开始唱吧,我来测量。”于是,夜莺开始唱了一起,一寸虫爬呀爬呀,一会爬到草丛里,一会儿躲在小花里,一会就不见了。

  师:一寸虫真聪明,而夜莺不懂得测量,那我们小朋友呢,有没有学会测量了?(学会了)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测量的,比如说我们教室里的桌子的长度,积木的长度……等下我们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用一寸虫去量一量有多长吧!

  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 11

  活动目标:

  1、学会用首尾相连的自然测量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或距离的远近。

  2、知道在测量同一物体时,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3、明白测量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在生活中比较远近或物体长短的经验。

  2、学具:水彩笔、记号笔、吸管、丝带、积木、小木棍等;记录单。教具:大记录单;各类尺子。

  3、环境创设:布置能进行立定跳远空地,并有起点线。

  活动过程:

  一、游戏“跳远比赛”导入活动。

  1、请几位幼儿进行立定跳远,问“谁跳得最远?你怎么知道的?”

  2、引导幼儿讨论: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测量桌子的边长。

  1、幼儿自由选择工具测量桌子边,教师观察并指导幼儿探索测量方法。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测量方法,集体讨论。小结:测量时要一下挨着一下量。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并记录结果。

  1、幼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再次测量桌子的边,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幼儿说出自己的记录结果,教师在大记录单上进行统计。

  3、讨论并分析:为什么同一物体的测量结果不同?小结:用自然测量法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时,使用的.工具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

  四、集体讨论:生活中除了可以用木棍、丝带以及我们的手、脚等来测量外,还可以用什么工具帮助我们得到最准确的测量结果?

  1、让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各种测量工具名称。(如: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等)小结:生活中测量不同的物体时,人们会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尝试用测量工具再次测量桌子的边。

  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 12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小熊、小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我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我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教师小结

  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能被当做测量工具呢,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待会请你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来量一量我们的桌子、黑板,还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活动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基于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的理解上进行学习的,同时需要学生对体积、容积概念的明确理解。所以在进行教学前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让学生提前预习,即自主看书去理解教材中所展示的测量方法,在新课学习中我们将重点放在操作验证以及探究测量原理上面,这是因为考虑到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出测量方法的不实际性做出的决定。

  在导入部分通过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引出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问题,激发学生们的探究热情,然后分组进行操作验证,让学生经历操作感受测量方法的原理,即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同时在学生们理解了算法之后提出类似的问题:如何计算1粒黄豆的体积,如何计算1粒玉米和花生豆的体积等,让孩子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在最后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求孩子们通过画图来解释自己的想法,一方面加深对测量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提升孩子们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想象力。

  总体的探究和问题的解决还算不错,但在最后问题的拓展中学生虽然有了思路,但是语言的表述不够简洁明确,不能清楚反映出所要表达的意思;另外想象期望是美好的,但实际操作中的数形结合特别是图形的绘制还是需要练习巩固,立体图形的绘制不是很规范,虽然是草图仅供说明问题,但基本的立体框架要正确,还是需要不断的引导和示范,规范画图,树立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意识。感觉自己有些急于求成吧,算是完成本节学习任务后给孩子们的提高训练吧。

【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反思01-30

有趣的测量精品教案04-01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10-27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02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范文10-18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2-19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02-27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5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22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