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百文网手机站

《桃花源记》教案

时间:2022-09-01 08:41:06 教案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教案(通用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桃花源记》教案(通用7篇)

  《桃花源记》教案 篇1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

  1,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强调:源:水的源头。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习:

  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集体订正

  三,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

  疏导:

  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

  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

  总结明确:

  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

  板书:

  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展开想象,品味桃源胜境。

  3、联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记》,走进陶渊明笔下的那方世外桃源。

  二、了解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三、读文感知

  1、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可以结合注释跟同桌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出示字词检测)

  (2)随机抽查学生初读的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2、配乐范读: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魅力

  3、再读课文:学生自读,结合注释、工具书自行翻译,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

  四、品读赏析:

  屏显“桃源访谈”: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五、合作探究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为什么?请到文中找出根据。

  《桃花源记》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

  ⑵、德育目标:认识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

  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题;顺畅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课时:第二课时(共两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回顾旧课

  2、朗读课文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3、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结构。

  文章共四节,按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开端(1),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

  第三部分:故事结局(4),写渔人离开及再访桃花源。

  可见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4、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把学生分组,角色扮演渔人和桃花源人,模拟采访和受访,通过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深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蕴涵的思想。

  示例:A、渔人采访桃花源人

  ⑴、能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情况吗?

  ⑵、请问你们是怎样来到这里的.?

  ⑶、请问你们这里有什么风俗习惯吗?

  ⑷、当我来到这里时,你们有何感受呢?

  ⑸、我离开时,你们有什么要叮嘱的呢?

  B、桃花源人采访渔人

  ⑴、你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⑵、桃花源给你什么印象呢?

  ⑶、桃花源人给你什么感受呢?

  ⑷、你是否也想永远留在桃花源呢?

  ⑸、你对外人说出桃花源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5、迁移探究

  ⑴、问题一:桃花源人因不满当时纷乱、不安的先秦社会,躲避到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若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满老师、同学的时候,也仿效桃花源人,逃学、旷课,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吗?

  ⑵、问题二、《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若把本文推荐给现任美国总统布什,会怎样呢?试着写一段话,想像美国总统布什的反映。

  6、总结:

  本文通过虚拟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动乱社会的厌恶和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7、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8、板书设计:

  故事开端(1)发现桃花源

  安居乐业

  故事发展(2、3)进入桃花源宁静祥和

  理想社会

  故事结局(4)离开、再访桃花源

  《桃花源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2、3段内容;

  2、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省略的现象,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探讨主题;

  4、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孔子说过一句话:温故而知新。谁能说一说这句话的含义呢?(学生回答:温习旧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今天我们就来温习《桃花源记》,希望能有新的收获。(板书题目)

  二、授课过程

  (一)检查课下巩固情况: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考小卷,同桌互批,师生总结

  2、检查课文背诵:男女声背诵接力

  (二)回顾文学常识

  1、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

  2、写作背景: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三)回顾课文内容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

  2、围绕线索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

  本文记叙了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而又神奇的经历。

  (四)深入把握课文: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下面同学们结合二、三两段说一说世外桃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找学生描述画面内容,并找出与课文相对应的原话,并翻译,夯实重点实词、重点句的解释)

  1、自然景色优美:

  例: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社会环境平和、宁静:

  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3、人们的生活和谐、幸福:

  例: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4、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五)理解文章主旨:风景优美,环境宁和,民风淳朴,作者如此完美的描述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究竟有何用意呢?(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呢?)(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明确:表现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六)议一议: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的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意图是什么?

  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写桃花源的无迹可寻,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七)拓展延伸:世外桃源是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现在,我们正在为建设小康、和谐的社会而努力。你理想中的家乡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你的笔描述一下吧。

  (八)课堂小测:

  《桃花源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美读直至背诵课文。

  2、整体把握在课文内容。

  3、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第一课时),多媒体教学情景引领,把握两个问题切入,背景交代,主题呈现,拓展延伸。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理想生活和社会的渴望及对现实的否定,引领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美好的今天。

  教学重点、难点:

  1、集中研讨桃花源内的美景及人的生活状况。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

  朗读、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有人说,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陶渊明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可是他笔下的桃花源却美丽得神秘,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它。

  二、学生美读课文,调动情感,引领思绪。

  三、美图展示,学生齐读,调动想象思维:桃花源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1、文中哪段文字是对桃花源自然风光的描绘?请展开想象,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描绘一番(强调不能是翻译)。用什么词加以形容?(生找出后读)教师点拨:进入桃花源,渔人惊呆了,展现在眼前的是,平坦而开阔的土地,香花野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齐有致,美丽的池塘有鱼儿欢悦,恣意地畅游,是桑林竹树间鸟儿啁啾而鸣,尽情欢唱,田间的的小路悠远绵长纵横交错,村落间鸡犬声彼此相闻……(预设:花瓣纷飞、绿水潺潺、嫩草柔柔、桑郁郁、竹森森小路悠悠)这是一幅宁静的、淡远的、美丽的、优美的、祥和的、古朴的……田园风景画。生齐读。

  2、这样美的去处,这里的人们生活的如何呢?跳读:看桃花源的人是一番怎样的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学生表达。教师点拨:男男女女往来耕作,乐其业;老老少少无忧无虑,安其居。人们过着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的生活,并且自得其乐。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其间以问梳理第二段内容:⑴为什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⑵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叹些什么?⑶渔人与桃源人的的对话是怎样的?⑷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3、这样美丽祥和的社会之所在,今天通常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世外桃源。请解释。

  4、既然是幻想的世界,又如何理解作者的有意虚构,用意何在?哪些语句,文段有所流露?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点拨: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平等,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得自由快乐,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这在当时不可能存在,由开头的“忽逢”“遂迷”“未果”及后来渔人的寻而未得暗示桃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种种描写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表面写其隐蔽,实质以其虚幻的,不可能的暗示当时社会的黑暗,寄托了作者对自由的幸福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和心声。

  四、背景交代:

  本文大约写成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作者57岁时。当时的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战乱频繁,加之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盘剥和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的惨象,陶渊明对此深有感触,对当朝者的不满加深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又无能为力,只能逃遁,选择远离。只好借助文字抒怀。

  五、我眼里的陶泽令。

  由于他对现实对社会对人生对生死的彻悟,

  由于他的博闻强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他清高傲骨,不媚流俗,他不愿在腐白的官场蝇营狗苟,不愿与浊世同流合污,

  他炒了俗世,救赎自己,选择做一介自由的农夫,投身于自在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早在《爱莲说》中,我便钦慕他作为隐士的特立独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又艳羡他悠闲自适的那份惬意。他爱菊还嗜酒,他说“我醉欲眠卿且去”,又让我懂了他的率真与自然……

  xx后世的人们尊崇他:孟浩然、李白、杜甫赞美他的诗句呈现

  xx《桃花源诗》呈现

  六、小结:走出这个亦真亦幻的世外桃源,我不得佩服作者的醉翁别意,他让我们不得不审视我们的生活和生活的时代,而我要说的是热爱生活,珍惜今天。

  七、作业:

  1、背诵全文。

  2、背诵陶渊明其他诗作。

  3、日记记录收获。

  八、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景之美优美宁静祥和和平自由幸福世外桃源

  人之美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人之乐趣

  《桃花源记》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文章主要通过对桃花源中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恬静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虚拟性地描述,来表达作者及人民群众对和平安静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抗议和憎恨。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节及线索。

  3、认识作者通过描述“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认识“世外桃源”的虚拟性;认识作者通过“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配乐课文朗读,辅以动画演示。

  2、师以《桃花源记》经百年苍桑而未衰的独特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础回顾。

  1、给学生3分钟重温

  2、出示检测内容,a古今异议b译句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节及线索。

  3、认识作者通过描述“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带着这些学习目标,齐背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师激发学生对陶及写作背景的求知欲。

  2、出示陶渊明简介及写作背景。

  3、师延伸引导学生回忆陶寄寓同样思想的其它作品:《饮酒》、《归园田居》等,以加深学生对陶的思想及写作背景的了解。

  (完成目标1)

  五、自主活动:了解故事情节及线索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讨论并概括回答。

  2、师作积极性评价,并出示准确的情节概括(出示投影片)

  3、引导学生从情节概括中,梳理总结线索——渔人行踪。

  六、课文品析

  1、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从第一段中感受桃花林之奇美,体会故事开端所笼罩的神秘色彩,

  A忘路之远近——渔人已入迷离难辨之境

  B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能让渔人忘鱼而只见桃花。——奇

  C渔人甚异之——惊异

  2、自主活动:品读第二段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写桃花源内景色的句子是什么?

  (2)写桃花源人风貌的句子是什么?

  (3)作者在这一段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注:在学生回答完第1、2题后,师有感情地范读“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学生闭目体会,达到身临其境,从而使其自己总结第(3)题答案——安乐祥和。

  3、创新自主活动:拓开想象空间,以渔人身份丰满第三段,接受记者(老师)的采访(目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充分感知桃花源人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

  (1)自读课文——小组交流补充。

  (2)师将知识要点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采访语言”进行采访。

  A请问您在桃花源中都看到了什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B听说那些桃花源人也很健谈,你们都聊了些什么?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C在这样一个新天异地的桃花源中生活数日,你感觉那里的人与您生活的东晋有何不同?

  (3)师总结:从这一段中,我们看到了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桃花源人,可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这样一个安乐祥和的理想和社会真的会隐存于某一天地吗?

  4、自主活动:体会“世外桃源”的理想性、神秘感和虚拟性;从而理解作者于此当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1)、自读第3段,并结合第1段,体会其神秘色彩。

  (2)、小组之间讨论:“世外桃源”存在与否。

  (3)、文章对于“世外桃源”的描述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

  注:在发言中,只要能自圆其说,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情感上。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是,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我们一样可以!

  《桃花源记》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第一课。第五单元是在第四单元(科普说明)之后,对文言文的又一轮学习,目的在于理解作者写作的愿望和人物的不同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并客观的评价古代人。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听说读写与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大多数是“留守学生”但他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多数喜欢流行音乐,喜欢韩国明星,但是对历史、对传统仅仅局限于穿越剧,本单元的学习是对此一个不错的填补。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4.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世外桃源”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成语,它是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那么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从中来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学生根据自查的资料讲述,老师作补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学生与教材对话

  四、研读与欣赏,精读与精讲

  1.桃花源美在哪里?[自然环境美、生活环境美、风俗人情美]

  ①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生活环境的美。(师可先做示范)

  ②用表演的形式再现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场面,展示风俗人情美。

  2.桃花源那么美好,桃花源人为什么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3.渔人来过一次,回去时又“处处志之”,按理说,应该找得到,怎么就找不到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桃花源记》教案】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教案经典11-09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2-06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精选12-10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12-05

《桃花源记》教案参考12-06

人教版桃花源记教案08-25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分享03-01

初中教师桃花源记教案12-05

桃花源记教案(通用6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