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百文网手机站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时间:2022-07-25 10:29:07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10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该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作者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不会重视,此后辛弃疾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当时辛弃疾也被韩侂胄任命为安抚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韩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韩侂胄不懂军事,会导致北伐失败。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文章感知】

  1、带领同学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提问: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虚景。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03年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04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20年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提问: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卢成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词的方法

  2、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个豪放派的词人进行横向比较

  教学难点:

  1、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前作充分的预习,掌握一定的资料

  2、通过对作者生平的比较来比较作者的创作风格。

  3、对豪放派词进行较深的分析。

  教学过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看注解15:此时作者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

  提问:此时,作者提到如果仓促北伐,必将会导致失败。其中隐含了作者的一个意思,是什么?

  明确:作者自我推荐,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获取胜利

  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会怎样呢?

  当然,必将导致失败了。但是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也就是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

  提问: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谁呢?

  明确: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看注解18

  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提问:作者有什么感想?

  明确: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提问:此处作者回忆当初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本来是不堪回首的。此处为什么要写作“可堪回首呢”?

  明确:为了让统治者知道,用人不当导致战略失误,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因此,就更应该慎重,那么朝廷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才呢?

  最后,作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然可以为国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

  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讨论】: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初步把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学会分析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3、领会辛弃疾词的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

  感知词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典故的运用及作用。

  3、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思路与过程:

  [思路]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欣赏,按照“题目--作者--意象(景、人、事)--表现手法--意境”的鉴赏流程来鉴赏本词,让学生感知并掌握这一流程,进而去鉴赏其他的诗词。

  一、导入新课

  由郭沫若为辛弃疾题的墓联入题:[多媒体影入]铜板铁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感知辛弃疾是词人,也是民族英雄。

  二、初读全词,分析词题及作者。

  1、[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男音)。

  2、词题

  永遇乐--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四字。

  北固楼--原名北顾楼,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位于京口西北北固山上,面临长江,形势险固,是历来用兵之地。

  怀古--此词是怀古伤今之作。

  3、作者

  [多媒体展示]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姹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再读全词,结合注解疏通词句。

  1、所有学生齐诵全词。

  2、教师示范,用自己的语言口述词的上片各句的句意。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百年来江山如故可是无处寻找英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歌舞的楼台,连同那英雄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成了过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斜阳照着草丛树木和普通的街道,人们说寄奴曾在这里住过)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兵强马壮,犹如猛虎)

  3、学生训练,口述词的下片各句的句意。

  4、教师订正。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在元嘉年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象古人那样的功绩,只落得自己北顾。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还记得四十三年前,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的战火。)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哪堪回首,如今佛狸祠下是一片神鸦抢食的咚咚的声音)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现在凭谁去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四、三读全词,分析作品的景物人情。

  1、指出一学生读全词。

  2、找出词中涉及的人物及作者的用意。

  孙权:“江山”冠以“千古”,一入手便勾起了人们绵绵不断的今古兴亡之思:物换星移,沧桑屡变,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轴面前不禁从江山联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典故:孙权。他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这决不仅是对孙权一个人的评价问题,它已成为抗战派与投降派斗争的焦点之一。所以在此引用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极大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

  刘裕:繁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典故:刘裕。人们传颂着那斜阳照射的草树之间,那平常的巷陌之内,就是刘裕当年生活过的地方。虽然荒凉,但它毕竟孕育过这样的英雄,这是对英雄的向往,这是民族的骄傲;刘裕虽然伟大,他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而今变得如此荒凉,这又是对英雄的哀叹,对不肖子孙的谴责。“万里”指被敌人占据的中原地区。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刘裕曾在京口住过,两次从京口起兵,生擒了燕王和秦王,成就了北伐的大业。作者登临北固亭,自然要想到他们,借古讽今。作者借赞扬孙权、刘裕,讽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刘义隆:这里引用第三个典故:刘义隆。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作者希望当局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引用这一典故有力地证明了辛弃疾在北伐中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及讲求实际,他力主用兵又决不苟同韩姹胄之冒进。

  拓拔焘:从拓拔焘的入侵自然想起了金兵的入侵,词从怀古转到伤今。这一句指自己南归已四十三年,四十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惨象记忆犹新(指1162年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地区,“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种辛酸的场面时刻萦绕在作者心头。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自然又涌上心头,作者将它写出来也是为了警告统治者切莫重蹈复辙。这里使用第四个典故:拓拔焘。作者写下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这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不协调,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

  廉颇:这里使用第五个典故:廉颇。但作者一片复国的热情谁能理解呢!他虽身居抗战前线却并未受到重用,政敌在时刻窥探着任何可利用的机会迫害他,所以他不禁想起了廉颇。辛弃疾雄心一似廉颇,但在更为激烈的斗争中,在更为腐败的政局中比廉颇还不得意,竟连人过问都没有。“凭谁问”三字包含着屈原式的“荃不察余之中情”的悲愤与感慨。怀念廉颇,正说明壮志未酬,但朝庭不重用,又有什么办法呢?

  五、四读全词,分析主要的表现手法。

  1、[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女音)。

  2、用典赏析。

  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正如《词综》所说,由于这首词用典恰切,感慨深邃,“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3、对比赏析。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用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六、五读全词,整合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求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进用人才的愤懑。

  七、诵读全词。

  八、练习。

  鉴赏辛弃疾的《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3

  【设计思想】

  “咏史怀古”向来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借以抒怀的范式。或托古讽今,或叹逝伤今,或以感怀身世抒写幽思,或以凭吊先贤激励后进,或以关注现实达成劝诫。或兼有其类不能自已……但无论哪一种“咏怀”,都是一种“凭栏易生追昔梦,回首难掩抚今情”的形之于外,都有着对人生、历史或现实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追索,这些体验和思考仍有后学者玩味和内化的价值。

  “用典”几乎是怀古之作的不二法门。作品中的“典”承载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意义,“用典”,不仅能凸显而且能有效地推进和发散作者的体验和思考。分析作品“用典”,对深入领会怀古之作的表现手法和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着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借助涵泳词意,内化作者用世报国情怀,强化学习者责任意识。

  2.依托作品中“用典”与“表情达意”间的关系,窥见《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词风一斑。

  【教学方法】

  预习中成诵,讨论中探究,感悟中生成。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怀”,指心有所感;“古”,指眼前能触动情怀机关的古迹和与古迹、情怀密切相关的古人古事;“怀古”,即因古而生怀,寄情怀于古。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唱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见,“怀古”实在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二、析词作用典

  结合课前预习,背诵全词。

  1.从全词看,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什么?

  “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辞源》);结合文本注解思考。

  上片先后有:

  ①三国时,孙权曾在京建都,并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

  ②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京口起事,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

  下片先后有:

  ③刘裕之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以北伐建功立业但因草率而致兵败;

  ④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封山大礼而还;

  ⑤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刘义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建立行宫;

  ⑥战国时,赵国良将廉颇虽老思用。

  2.结合词题看,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六个典故?

  明确:成词背景与典故的联系,为后面分析打基础。

  与“此时此地”有关。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但主战派一直将“王师北定中原”当做目标.京口作为抗金前线与金人劫掠后的扬州隔江相望。典故①②⑤在空间上与作者此时立足的京(镇江)直接有关。

  与“此时此地的作者”有关。此时,作者率众南归已经三十二年,被投降派排挤而被迫退居江西乡间也已有十多年,但他从未放弃收复失地的愿望;此地,作者此前在濒临抗金前线的镇江任知府,因力促充分准备和得当用人而遭当权者疑忌以致降职,为恢复大业一展才略的愿望再次落空。此时此地的作者空怀却又不愿空怀一腔忠贞,报国无门却又不甘心报国无门。典故③④⑥所及人物及其境遇与作者此时的情感和抱负直接有关。

  正因为以上两个“有关”。内心沉郁却又壮怀激烈的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这六个典故。

  3.结合全词看,这些典故有哪些特点?

  ①典故多。全词双调104字,上片两处用典,下片四处用典。

  ②内容有侧重。上片典故所及侧重“人”——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下片典故所及侧重“事”——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有关的历史事件。

  ③感情有侧重。上片典故侧重体现出感慨、深沉的情感;下片典故侧重体现了暗讽、慷慨和悲愤的情结。

  ④典故有对比。成就“风流”的人事和“仓皇北顾”的人事对比,历史上“舞榭歌台”的太平景象与佛狸祠如今异族统治下“神鸦社鼓”的貌似太平对比。

  ⑤同典分用,相互照应。宋文帝败北与拓跋焘追击并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实为同史,但词中分用,相互关联却又各表一意。

  纵观全词,用典较多较灵活,表达的情感丰富而相对集中。并能以一心报国的高尚情怀贯串其中。抒情脉络完整而清晰。

  4.从表情达意看,词中的典故有哪些作用?讨论并从形象描写或语言形象性入手,化难为易,提取有关“形象”,还原有关“意境”,体味有关“情理”,突破难点。

  ①典中塑形象。“凭谁问”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作疑问,展现了廉颇虽老思用的场面,一位须发皆白、忠心依旧、雄心不已的老将形象跃然纸上;联系作者际遇,自况以表报国之心的用意不言而喻。以典塑人,以人明志,形象而深刻。

  ②典中生意境。“江山”既实指京口之江山,也虚指天下之江山;饰以“千古”,置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及其英雄业绩于时空的邈远辽阔之中。既有多娇江山之美,又含英雄豪迈之气。兼有感慨今昔之情,终成雄壮开阔之境。因典生境,境中隐情,自然而生动。

  ③典中寄情理。典中含“情”。例如,上片表现英雄不再的感慨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之情,下片则表现慷慨中的失望和悲愤中的希望。虽然有元嘉北伐“仓皇北顾”和佛狸祠“神鸦社鼓”这样的反面切入.但不难发现和把握词中情感的流动。

  因情用典,以典蕴情,切合词人表情达意的需要,这是本词用典最主要的特点。

  典中明“理”。例如,上片孙权、刘裕的典故,在“京口,,情境下暗含了有准备才能成功”的道理。而下片廉颇思用的典故,暗含了老臣不仅忠心可嘉而且经验可用的道理。

  最后,所有典故于情于理都落脚于“忠心报国”这一主旨。

  ④增强感染力。以内容特定的典故来表情达意。不仅简省精练,还可曲尽其妙;同时,用典与形象、意境和情理有机结合,体现了词的精练性和含蓄性,使词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

  三、感词人情怀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次背诵全词。进一步理解:

  1.这首词包含哪些思想感情?

  抗金报国的忠义,对英雄人物及其业绩的仰慕.对太平与繁华不再的感慨,对草率出兵的暗讽,对人心安于现状的担忧,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2.诸多感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主次分明,因果相关,情理交融。图示如下:

  四、整合

  1.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重要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中语评“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晃”,即指辛弃疾的词出自至性真情,能创造阔大的意境,能表现高洁的襟怀和远大的志向。《京口北固亭怀古》很好地诠释了王国维的评语。

  2.关注本词用典质与量兼备、意与境互动、情与理相合的特点。

  五、迁移

  结合前面分析,第三次背诵全词。

  1.进一步体会“慷慨愤世的词家当以辛弃疾’为代表’。

  2.结合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习,在用典的特点和作用两方面作简要比较,从词作意境、作者胸襟方面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2、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关键典故的含义和及其作用。

  3、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各个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

  2、难点: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自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呢?滚滚长江东逝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有些人却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本文作者就是这样,他有一颗爱国之心,凭一己之力,挽救家国山河。让我们感受民族气节,体味赤诚之心。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文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关键字词的读音和词义并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再读文章,理顺诗词的大概内容和结构层次。

  明确:上片惋惜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赞美率军京口北伐的刘裕;下片讽刺了刘义隆冒进误国并表明自己要向廉颇学习的态度。

  (三)深入研读

  问题1:辛弃疾登北固亭,极目远眺,想到孙权和刘裕,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1:孙权曾在京口守国御敌,成就霸业。现如今却“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寄奴曾在京口起事北伐,曾经“气吞万里如虎”。作者借两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来: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问题2: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2:教师渗透时代背景——统治者抗金准备不足,想要仓促北伐,急功近利。作者此时人微言轻,不被重用,一腔热血只能流于悲叹。作者此时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典故,是在借鉴历史,来说明:伐金必须作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问题3:作者最后引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3:当政者昏庸无能,又有小人挑拨,作者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作者以廉颇自况,表明自己虽然老去,但依然有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

  同一类型的文体作品的拓展,进行对比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将自己和英雄人物进行对比,抒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

  (五)小结作业

  1、小结:梳理板书进行小结。

  2、作业布置:首先,熟读并背诵诗文;其次,学生可以将诗词转译为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抓住典故,感受词人对率军北伐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的仰慕赞叹之情。

  2、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

  教学方法:

  知人论世,涵泳品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题入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是地名,是现在的什么地方?镇江,沿长江。对面是扬州的瓜洲,有句诗是京口瓜洲一水间。一水,就是长江。北固亭,在北固山上,临长江。2006年,我在镇江参加教师培训,在远处看到了北固山与北固亭,轮廓一如教材插图。

  (生看插图,描述插图)山巅有亭翼然,草木郁乎苍苍,半空沙鸥翔集,江中百舸争流。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一看。

  怀古,对古人之事的追溯,发自己的情思。怀古诗词一般什么样的模式?

  写景咏史抒怀(板书)

  二、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什么人?(南宋词人)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材料)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设疑:就是这样一个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看一看他登上北固亭,发出的慨叹就知道了。

  三、探讨登高

  (插曲)我顺便问一下,为什么诗人词人登上高山,登上亭台楼阁,也就是登高,就会吟诗作词写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呢?

  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了望远。这只是原因之一。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就要登高。古代天子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可见,最初的登高有浓重的宗教意义。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登高的时候人往往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为什么不高兴呢?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必自卑。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因为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生出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世说新语》里有一个王海的人,他登上高处以后感叹我由来不悲,今日直欲悲,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如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就很自然地感叹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再如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也感叹道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那么辛弃疾在登上了北固亭有此愁思与慨叹吗?

  四、文本研析

  1、请同学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情感,并分别找什么地方是写景、咏史及抒怀的内容。

  2、检查朗读情况及对课文的大体把握。

  3、以典故为切入口,研析课文。

  北固亭引发了辛弃疾的无限遐思,他究竟想到了什么呢?(许多历史人物)

  是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借助一些经典的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情感,这种手法叫用典。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板书)请同学找出词中所用的典故。

  板书:

  典故一:孙权

  典故二:刘裕

  典故三:刘义隆

  典故四:佛狸祠

  典故五:廉颇

  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

  (1)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这句用了关于孙权的典故。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顺序应是什么?(无处觅英雄孙仲谋),请问,作者为什么要倒装?(一是音韵格律,二是强调孙权是个英雄)孙权确实是一个英雄,他的对手曹操有赞美他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我有下一个疑问,三国时的英雄很多,曹操,张飞,关羽,诸葛亮等都是英雄,为什么只提孙权呢?(京口是孙权的地盘,当年的东吴与南宋王朝很类似,同样位于东南一隅,同样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之敌。孙权北拒曹操,赵宋王朝偏安临安。对孙权的赞叹,也对统治的指责,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板书:渴望英雄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个典故给了你怎样的感觉?表达了什么感情?(气壮山河,叱咤风云,率军北伐英姿飒爽)刘裕与前面写到的孙权有什么共同点?(一事业都在京口起步,二是都勇敢面对强敌,三是都建立了伟大的功业。)板书:展现英雄

  (3)下片用刘义隆北伐的典故。刘义隆是个好个好大喜功的人,他的北伐战争的特点是什么?(草草)其结果?(仓皇北顾)作者用刘义隆的典故想说明什么?(反对草率出兵)草率出兵的后果是什么?(烽火扬州路金人就在对面的,当年的扬州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宁静美好不在了,眼前是狼烟与铁血!)板书:反对草率出兵

  (4)再看下一个典故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给你什么感觉?

  (人们在祭祀,鼓响鸦鸣,场面热闹)那么,当时佛狸祠在谁的统治之下?(金人统治之下)是谁在那里热闹?是金人,还是汉人?(应是汉人,暗示汉人早已适应金人统治,安于现状)作者这样写到底想表达什么感情呢?(气愤,对老百姓的气愤,不对,应该忧虑,作者担心,如果再不抓紧北伐,那么北方人汉人的人心都会改变了。这个典故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感)板书:主张抓紧出兵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最后一个典故,大家怎么看这一典故?作者希望像廉颇一样,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效力)但廉颇的结局如何?(没有被起用)作者呢?(也没被起用)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报国无门,所以发出了凭谁问这一慨叹!这个典故露出了作者的满腔悲愤。板书:一腔悲愤

  (6)每学一个典故,通过分析促读,让情感充分表达。

  五、读文总结

  1、读课文。我们面对辛弃疾能做些什么呢?板书:为君去英雄泪

  2、800多年以后的今天,有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辛弃疾!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标题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这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而悲壮的爱国情怀。

  六、课后作业

  背默全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先请同学说说课题的意思: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纪念祠还是在墓前,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齐读一下: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

  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的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板书:词风豪放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看看本文是如何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

  二、了解作者与背景。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请同学读一读:

  三、齐读课文、正音正句。

  注意: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作品豪放的词风及其爱国情怀。

  教师正音、正句,注意“佛bì狸祠”以及“封狼居胥”的句读。

  四、研习课文,品味用典。

  (一)研习上片:

  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然后提问:

  2.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

  ———“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解释:风流:才略建树、英雄遗风。

  4.两位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想想用这二个人的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意思?

  ———讽刺宋室昏聩。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当时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

  5.学生齐读上片(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习下片:

  1、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解释:北顾:回头北望(追兵),败北。

  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

  ——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2、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写的是什么?解释:可堪:那堪、怎堪。

  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3、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

  4、齐读下片,尝试背诵(抓住“元、四、可、凭”四字背诵。)

  (三)指导诵读。

  要求读出情、读出韵:

  ①本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读得响一点,停顿长一点。

  ②朗读时要在豪壮的基调下,读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的悲凉;读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壮;读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愤!

  (四)小结全词: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板书: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五)问题研讨:

  1、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比喻今人、今事,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2、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五、拓展阅读:

  看一首同时期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课堂练习:

  《南乡子》与《永遇乐》一词有何异同?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它与本课《永遇乐》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都不失为千古绝唱。

  有没有运用典故?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的《登高》

  “生子当如孙仲谋”是《三国志》里曹操的话。

  词意:

  站在北固亭楼上,向北方金兵占领区一望,一片风光依旧,可是河山已有异样之感,究竟中原在哪里呢?自古以来,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朝代兴亡的事变,都像无穷无尽的长江一样滚滚地流过去了。

  孙权年轻时就统帅了万人大军,守住了东南地区,不断地和敌人作战。天下英雄能为他敌手的,只有曹操和刘备。后代子孙就应该把孙仲谋作为榜样!

  注释:

  ①千古兴亡:指漫长的历史上历代王朝的盛衰兴亡。

  ②年少:指孙权,他继承父兄遗业占有东吴时才十九岁。兜鍪(mōu谋):头盔。这里指孙权统率下的强大军队。

  ③天下英雄:指三国时的'刘备和曹操。《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耳。”

  ④生子句:《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注引《吴历》:曹兵伐吴,孙权率军抵抗。曹操见东吴舟船、器仗、军伍整肃,乃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刘琮)若豚犬耳。”仲谋:孙权的字。

  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①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

  ②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

  ③不尽长江滚滚流: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④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

  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答曰:“曹刘”,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

  ⑥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六、总结、师生同背全文。

  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下面我提议: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

  (下课,再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8

  教学重点:

  用典和借古讽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三、结合注释朗读,弄清大意

  四、具体分析

  1、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思考:上阙和下阙分别用了哪些典故?

  2、分析上阙

  a、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b、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明确: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c、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穷,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3、分析下阙

  a、“元嘉草草”

  ①口述宋文帝北伐的经过,明确北伐失败的原因。

  ②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明确:借古讽今――委婉劝阻韩侂胄: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b、“佛狸祠”

  ①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伸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②除了用典,还运用什么写法强化这种感情?明确:今昔对比――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此情此景让人不堪回首。

  c、“廉颇”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小人挑拨,使他很感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五、名句赏析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使自己国土不受外侵,并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吴国出现承平气象。“风流”,指孙权的才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火,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言外有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这几句突出萧飒、凄凉之象,笔调转为哀婉、舒缓,词人慨叹眼前之景象,表达了他对孙权的崇拜和对当前时局的担忧。

  六、归纳全词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既有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词诘》评曰:“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廉颇自拟,慷慨壮声,如闻其声。”

  七、学生齐读全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找出这首词中的意象,分析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2、分析这首词所用的表现手法。

  3、背诵全词,了解辛弃疾的思想与创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预习、小组讨论、提出预习问题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讲授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巩固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为高考诗词鉴赏打基础。

  2、感受诗人的形象,明确词人对苟且偷安者的憎恨以及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情感。

  预习任务

  一、结合注释以及所给资料,疏通文意,熟读并背诵《京口北固亭怀古》。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业绩)金戈铁马(精锐部队)

  元嘉草草(草率)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可堪回首(不堪哪堪)寻常巷陌(普通)

  英雄无觅(寻找)

  二、把这首词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来。

  三、写出本词使用的典故,并说说其用意。

  四、思考词文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

  五、思考本词的表现手法。

  作者与背景材料: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自主检测

  1、默写。

  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②想当年

  ③四十三年

  2、从词中找出两个倒装句并理顺。

  ⑴倒装句:

  理顺:

  ⑵倒装句:

  理顺:

  3、试着写出词文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10

  设计指导思想和教学流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古典诗词鉴赏专题,教这首词的着眼点是让学生学会有感情的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借鉴历史,让学生的价值观有所提升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为此,教这首词,课前先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默读和轻声读,让学生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后老师和学生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语文课不等同于历史课,学生知道五个典故的意思就可以了;接着老师范读,在范读后简介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最后请学生齐读,齐读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再创这首诗。

  有感情的朗读是这堂课的灵魂,教师在结尾引导学生论辩“我们该以怎样方式活着”是这堂课的亮点,辛弃疾在六十六岁时候还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我们呢?我们该不该做到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去寻找心中的太阳?

  教学目标

  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这是教学的重点。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该以怎么样的方式或着”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用具

  小黑板、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在美的感召中走近诗歌课前播放乐曲《十面埋伏》,利用音乐的力量,营造授课所需要的氛围)

  因为是上午第一节课,学生精神状态不是不好,注意力不是特别集中于是,上课铃声响了以后,我先是组织学生进行“励志”活动

  导入:今天,我们将共同走进一首不朽的诗歌学习这首诗歌,需要有一种很特别的学习氛围下面,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做,来,双手上举,想像着你的头顶上,有一轮硕大温暖的光芒四射的太阳现在,你双手捧住她,对,用双手捧住,让这太阳慢慢地融化进你的手心里,然后,经过你的头顶,进入大脑,再一点点向下,经过你的心脏,融入你的血液继续向下,慢慢地,慢慢地,再让这璀璨的太阳,沉入你的丹田,融入你的全身,好,放下自己的手臂现在你就是太阳,太阳就是你大家有没有感受到光芒?有没有感受温暖?有没有感受到勇气和力量?对,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太阳,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去寻伟大诗人辛弃疾心中的太阳(此刻,同学们群情振奋,师生一同沉浸其中)

  片刻后,我看见很多学生长舒了一口气我知道,我需要的效果差不多已经出来了于是开始上课

  《十面埋伏》音乐再起,激扬的声音,如同天籁在音乐陪伴下,我开始用充满激情的话语导入今天的教学内容

  师:多少次,他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多少次,他的耳畔回响着清角吹寒;多少次,他的梦乡是铁马冰河;多少次,他的眼前是大漠孤烟……可是他不敢回首,回首之后那情那景只能在灯火阑珊处,只会令他望尽天涯路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饱含着他多少无奈与悲凉,饱含着多少壮志难酬与英雄气短的苦闷!但是我们的辛弃疾从不言败,也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这里有一种大气的美,如梦如幻,悲凉而又厚重;这是有一种纯粹的美,超于象外,惆怅而又慷慨;这里有一种跨越时空的穿透和打动,一切世俗的软弱和放弃,都在诗意的光泽里消融;这里有一场无声的细雨,慢慢浸润着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然后任情感汇集成河流,千年不息,一直流到宇宙的那一端,这就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就是八百多年来给了无数积极向上的人心灵滋养的大爱与大美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过程二:静读涵泳,初品感受诗歌的内容)

  为了表示对辛弃疾的尊敬,请大家打开书本,用自己的心,去静静品读这首传唱千古的经典诗歌注意,用心品读,不要发出声音学生默读,教室依旧一片寂静我也在心中默默地背诵着整首词,我的速度比学生们的要慢,当我默背结束时,我看见有些学生已经开始悄悄地翻阅手中的教学案了

  师:阅读,就是和高尚的灵魂在交流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吟诵之中时,同学们觉得这首词是写什么的?请同桌之间简单交流(问题)

  老师总结(小黑板)

  (教学过程三:浅吟低唱,二品诗歌的画面)

  (学生在古筝曲《十面埋伏》的激昂旋律中,开始轻声诵读我在黑板上(1)把容易读错的字音标注出来:佛bì(毕音)狸祠(2)断句封狼居胥”)

  师:刚才咱们描绘了大脑中出现的图象好,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自己用简洁、完整的一句话概括一下词中每个典故的内容!

  老师总结:

  第一个是:孙权败曹军;

  第二个是:刘裕建政权;

  第三个是:刘义隆望敌而逃;

  第四个是:佛狸击败宋文帝;

  第五个是:老年廉颇不得重用

  (从6个典故中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想要北伐却不主张现在北伐,辛弃疾回忆写了六个典故的作用是什么?从而引出作者的生平)

  师:大家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些感受都是独特的,是我们用自己的人生阅历来解读诗歌后的产物,这就是个性化诵读然而,每一首诗歌除了可以为我们提供自由解读的意象和意境外,也有我们应该共同把握的东西,比如作者写这六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师:孙仲谋和寄奴他们两个具有英雄气概,这时候作者就想到了自己的祖国,当年出兵失败了,然后又想到了自己怀才不遇,得不到重用于是后面三个典故都联系起来了

  师:我明白这个同学的意思了他是说作者是用自己的身世把这些典故联系起来的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作者写这首词时的身世经历?

  明确: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降,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准水,到达建康(南京)渡江之后,他被南宋统治集团排斥,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施展后来,宰相韩侂(音脱)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侂胄却猜疑他,贬他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象,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于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这首词。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比较好的掌握了这首词的五个典故以前很多评论家在品评辛弃疾的作品的时候说,辛词用了太多的典故,影响了人们的理解看来辛词中的典故却没有难倒我们的同学,看来大家是很善于思考的!同学们既能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词,又能用最简洁的话概括,这很了不起!

  (教学过程四:推荐朗读,三品诗歌的音韵,老师范读)

  师:几遍诵读下来,同学们的感受更深了印象中不光有了景,还有了人,更有了情不过,刚才都是自由诵读现在,我为大家演绎一下,试验着把诗歌特有的音韵之美展示出来有个任务布置给大家,请大家找出韵脚,并在老师的朗读中体会(韵脚:左、住、虎、顾、路、鼓、否仄声韵)

  我在《十面埋伏》背景音乐伴奏下朗诵

  师:三次诵读诗歌,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深了我看见有同学刚才在我朗读时不断地摇头,是觉得老师读得不够好吗?也是,读诗其实就是在交流,在用自己的心和另一个灵魂在交流,各人心中的理解不同,朗读时的处理也就会出现差异但只要用“心”去读,我们就会在感受领悟思考中获得很多。

  (教学过程五:个性阐释,四品诗歌的意境之美)

  师:欣赏了某同学充满情感的诵读后,大家是不是也有一种大声朗诵全诗的欲望了?下面,咱们来个自我陶醉式的自由诵读每个同学,都挺直了腰杆儿,用自己的理解,大声诵读这首诗歌记住,要自我陶醉于自己营造的艺术境界中。

  (教学过程六:意境再造,五品诗歌的情感之美)

  师:一首好的诗歌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它总要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意境就像画儿不能裁减下一小块来欣赏一样,诗句也是不能用来逐句翻译的,但是诗歌展现的画面却可以在心中描绘下面就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给5分钟时间准备,试着用散文的语言来展现自己心中的那幅画面注意不是翻译,而是发挥你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渲染去创造文字一定要优美。

  句子赏析:“斜阳草树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人生渺小,宇宙壮阔时光的长河永无止歇地流淌着,流过三皇五帝,流过诸子百家,流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直流到此刻,流到我们的眼前无数的英雄与狗熊,都消逝在这不尽的流淌中天上的江月,却始终哲人一般高挂在空中,静静地观赏着人世间的一切风云变幻,该圆时圆,该缺时缺,从不因为人类的无休止的烦恼与纷争而改变了自己的运行规律……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有人说这一句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辩论会,男生一组,女生一组)

  论题:“我们该以怎样方式活着,是过着安逸的生活还是像廉颇、辛弃疾那样奋斗一生?”

  答案:虽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浪淘沙,淘尽多少豪杰,但我们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活着,不仅仅为了青史留名而活着,活着更多的是责任与义务,辛弃疾在六十六岁时候还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六十八年的生命里满是不甘,偏又总是无法一了心愿忽然挣扎着大喊“杀贼”,同时与世长辞辛弃疾的一生都在追日,其实辛弃疾的一生都拥有太阳!太阳的核心是一种叫作仇恨的钢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太阳的光芒是一种叫作爱的材料,那是一个民族在被人践踏后的坚强和团结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障碍、困难、或是危险,太阳永远光芒璀璨永远不会失落!

  太阳仍在,在你的心中,在我的心中,在一切爱着一方水土、有着自己尊严的中国人心中,“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用一生的奋斗去温暖我们的少年中国,而老师和同学们会一起为我们的少年中国奋斗一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相关文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04-0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精选16篇)06-21

教师资格面试《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11-12

咏怀古迹杜甫教案11-04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1-04

念奴矫赤壁怀古教案06-27

《春天的电话亭》教案08-01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12-02

《咏史怀古诗》的教案设计范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