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5-24 17:54:50 毅霖 高考备考 我要投稿

高考2024语文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2024语文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2024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1

  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

  1、文学常识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2、词语读音

  修姱、嫉妒、謇、忳郁悒、侘傺

  溘死、鸷鸟、方圜、攘诟、谣诼、延伫、芰荷、偭、兰皋、椒丘

  岌岌、杂糅、昭质、可惩

  孔雀东南飞

  1、文学常识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诗是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高考语文必背语文古诗文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高考语文学习技巧

  一、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因此,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时间去学习,看一点,记一点;积累一些零碎的知识,在不经意中建造自己知识的高塔。鲁迅先生就善于翻阅各门各类的书,随时随地积累自己有用的知识。“要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只有知识的广博积累,才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只有学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可以把语文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当人们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就会变成一件乐事。

  二、回忆内容促进记忆。

  每天晚上睡觉前,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加深记忆,这种方法对学好语文是很有帮助的。在回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想不起来的内容,此时要及时翻一下书,然后合上书本再回忆一遍。如果还没睡着可以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多回忆几次。由于刚上完课,学生对大部分内容还有印象,往往用很短的时间就回忆完了。

  如果回到家,书一合,对所讲的内容不理不睬,到期末复习时,对堆积如山的知识点会使学生“望题兴叹”。急来抱佛脚不如睡前多回忆来得好。

  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学习语文,是一个阅读、思考、写作相结合的过程,读读、思思、写写多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阅读的同时要写读书笔记,把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记下来,也要把自己阅读中的新思考、新想法记下来。经常这样做就能提高自己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了。

  四、磨刀不误砍柴工。

  学生做习题时,不要急于去做,一定要想一想老师讲的例题是什么意思或先看书,把所讲的内容全部弄懂后,再做习题。这样就会感到轻松自如。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做练习是为了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那些图快、图省事欲走捷径的学生,似懂非懂,一味地为做习题而做,常常会到处碰壁,走进死胡同。返回头再看书,事倍功半。

  五、遇到问题独立思考。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求学生不要急于求教于别人,独立思考是把死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的最有效方法。碰上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再去请教老师或同学,一旦弄明白,印象会很深刻。而我们的一些学生,懒于动脑筋,耻于问人,甚至请教别人也只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上,这样是不能掌握所学知识的。

  为了使书本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教会学生遇到问题独立思考。

  六、加强背诵。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适当背诵些有价值的材料,犹如常做体操增强体力一样,可增强记忆力。据生理学家研究,重复的刺激可以帮助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强化。

  要求学生把有价值的材料背下来,对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成绩很有帮助。很多知识只有经过不断的反复的强化记忆,才能在自己大脑里扎根。知识积累的多了,才能从根本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2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古文阅读(约25分)

  考查内容:实词、虚词、句式、信

  息筛选、内容概括、断句、翻译。

  5、实词(几种语法现象P)

  (1)通假字:蚤-早

  (2)古今异义:一切:一个贴切的

  (3)词类活用(使动、意动、为动)

  (4)一词多义:爱-怜惜、吝啬、可爱

  (5)偏义复词(如:公姥、作息)

  (6)兼词(如:诸—之于、焉—于此)

  6、虚词(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记忆:因为所以其则于与之乎者也焉而且乃若何

  (1)通过读古文(必修选修课文)培养语感。

  (2)把握好每个虚词的例句翻译,利用句意记住用法和意义。

  用法:①名词、动、代、兼、副、介、连、助

  ②其中连词十种用法:并列、承接、递进、因果、假设、转折、选择、目的、让步、修饰、

  7、信息筛选

  (1)题型:?人物?品行

  (2)方法:①先判断人物对象;

  ②排除被否定的项;

  ③验证所选项。

  8、内容概括

  建议:(1)时、地、人物对象、时间先后、部分与全部等方面值得注意;

  (2)关注表示判断、观点的词语;

  9、断句

  建议(1)关注分值,与之匹配。

  (断句处数一般是分值2倍或3倍数,偶尔也会是倍数加一)

  (2)关注标志性词语(如下几个方面)

  ①虚词

  ②实词

  ③修辞标志:

  顶针(顶真)、排比、对偶、反复

  ④固定句式:(看见前要寻找后)

  如…何;得无…乎;何…为

  建议:

  ①高屋建瓴,通读1、2次再判断;

  ②掌握大意,勿因关注标志而忽视内容。

  10、翻译

  (原则——字字落实、辅以意译)

  建议:

  (1)有分值观念,抓住“采分点”。找到特殊语法现象,基本找到“分”。

  (2)特殊句式要调回正常语序,省略句务必补出省略成分,特别承前省略主语的情况。(联系前文)—留、删、换、掉、补

  (1)几种句式类型

  (附各种句式的常见形式)

  ②省略句

  ③被动句

  ④倒装句

  (2)现代汉语正常语序: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

  〈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附:①判断句:

  ……者……也/……,……也/……者,……/……者也/为、是、非、未、无、莫、乃、亦、皆/无标志按句意。

  ②被动句

  受、于、受……于/见、见……于/为、为……所/被/无标志看句意。

  ③省略句

  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

  ④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谁、孰、何、安、焉、胡、恶等)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未、毋、无、莫)

  3、“之”“是”作提宾标志。(注意介词)

  二、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作状语时要注意:于、以、乎=于等

  三、定语后置

  1、标志:而、而……者、之、之……者

  2、注意形容词和名词同时出现的地方,判断两者是否存在修饰关系,再观察其位置是否倒装。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古代诗词鉴赏与默写(12-13分)

  考查内容:形象、语言、技巧、内容情感

  1、形象

  答题提示:(省略号内为结合诗词分析)

  ①通过对……内容的描写,②描绘了一幅……的景象(图景)/营造了……的意境/表现一个……形象。

  2、语言

  3、表达技巧P

  (1)修辞手法(常见9种手法及其效果)P

  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

  排比、设问、反问、反复

  (2)表现手法(相反记忆)

  (涵括描写手法)

  动静、虚实、远近高低、正侧面、抑扬、

  联想想象、工笔白描、对比、衬托(渲染)、

  渲染、用典、象征、以小见大

  (3)抒情手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有主观情感字词)

  ②间接抒情

  答题提示:本诗运用了…手法,写出+具体体现的.诗句意思+这样写…(效果、情感)

  4、内容情感(题材分类)

  5、解题建议:(准确答题有“几看”)

  (1)题目(大小标题)

  (2)作者

  (3)序注

  (4)意象

  (5)关键词(带有主观情感字词)

  (6)题干(问题问什么答什么)

  建议:

  定点取向,多方印证,勿先入为主断章取义。

  6、名句名篇默写

  (1)理解分类记忆;

  (2)高中部分的诗词文务必过关;

  (3)重点记忆不熟练的篇目;

  (4)对错字、生字、难字别放过,多写几遍。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现代文必考题(论述类为主)

  1、考点内容:

  (1)重要概念的含义(指代、比喻)

  (2)重要句子的理解和作用(看位置)

  (3)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繁长

  (4)分析行文结构思路变

  (5)归纳各段要点概括中心简短

  (6)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2、考查形式:

  选择+主观表达题

  3、选择题的设错方式(设错陷阱)

  (1)由“或然”“必然”

  (可能必然)

  (2)由“未然”“已然”

  (将已经)

  (3)无中生有

  (4)故意曲解

  (5)以偏概全(部分全部)

  (6)恰好说反(是不是)

  (7)夸大其词(难以不可能)

  (8)条件互混(条件与结果互混)

  (9)乱设因果、假设、条件关系

  4、建议:

  (1)可先看主观题题目再看文章;

  (2)阅读时应带笔画出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方便理清文章结构和思路。

  (3)出现具体句子时回到原句作对比。根据前后文理解作答。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现代文选考

  1、文学类——考点内容

  (1)句子意思及其表现力(作用+效果)

  (2)人物

  (3)情节(小说)的结构方式

  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抑扬、线索(明暗)、铺垫、悬念、误会、巧合、过渡、照应等

  (4)语言特点(注意修辞的应用及效果)

  (5)环境的作用

  (景物情景描写)

  (6)写作意图(主题)社会意义(小说的核心)

  2、实用类

  (1)考点内容: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意思)

  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结构

  ③分析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④评介文本观点和倾向及社会价值

  ⑤思考与判断文本特色(结构、手法、语言)

  ⑥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发掘深层含义(有理有据)

  ⑦探讨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

  ⑧探讨写作背景和意图

  (2)传记

  (3)表达技巧

  ①修辞手法(见诗歌专题)

  记叙、叙述(顺/倒/插/补)

  描写(白描/细节)

  ②表达方式议论直接

  抒情

  间接

  ③表现手法(见诗歌鉴赏专题)

  ④其它如线索、过渡、悬念等(见文学类)

  (4)新闻(消息、通讯)

  (5)科普文

  文体特征:科学性、通俗性、文学性

  语言特征:客观准确、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3

  一、要点梳理。

  1、同音字、近音字。

  指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如“彻、坼、掣、撤、澈”等。同音字可分为两类:

  (1)读音相同或相近,字形也相似。如“撤、澈”,“据、踞、倨”,“具备、万事俱备”等。

  (2)读音相同或相近,字形不同。如“国事、国是”,“事故、世故”,“成功、计日程功”等。

  2、形似字。

  指一些字形整体相似,细微处略有差别的字。如“籍、藉”,“肓、盲”。形似字的差别主要表现在:

  (1)笔画相同而形状不同。如“天、夭”,“干、千”等。

  (2)笔画相同而结构安排不同。如“未、末”,“土、士”;“子、孑”;“戊、戌、戍”等。

  (3)笔画数目不同。如“戈、弋”,“候、侯”,“贪、贫”,等。

  (4)部首、偏旁不同。如“惴、湍、端、瑞”和“稗、碑、啤、睥、裨”等。

  3、义近字。

  主要是指那些音同或音近而意义有关联的字。如“擅长(善)”,“珠联璧合(连)”,“随声附和(合)”,“长年累月(常)”等。

  4、音形义皆近的字。

  如“风采”不能写成“风彩”,“摩擦”不能写成“磨擦”,“甜言蜜语”不能写成“密”等。

  5、配对字。

  如:“缥缈(飘渺)”不能写成“缥渺”,“朦胧”不能写作“曚胧”等。

  练习

  完成全国Ⅰ、Ⅱ卷和安徽卷的字形题。

  二、字形辨别的技巧。

  1、以音辨形。

  对于因形近而产生的错别字,如果读音有异,我们在默读的时候,就可凭读音来锁定它。例如

  ①“戌边”(戌读wū,戍读shù,此处应为“戍”)

  ②“气慨”(慨读kǎi,概读gài,此处应为“概”),练习

  (1)“惦量”(惦读diàn,掂读diān,此处应为“掂”)。

  (2)“裨官野史”(“裨”读bì,稗读bài,此处应为“稗”)。

  2、以形辨形。

  对于不辨形声字形旁而产生的错别字,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形旁的方式推断。如

  ①“拌脚石”(“绊”从“纟”,是“挡住或缠住,使跌倒或行走不便”的意思,应为“绊”),②“试目以待”(“试”应为“拭”,“擦拭”应该用手)

  练习

  (1)“烦燥”(“燥”从“火”,是“缺少水分,干燥”;应为“躁”,从“足”,指心理和情绪)。

  (2)“船仓”(“仓”应为“舱”,与船有关)。

  (3)“痉孪”(“孪”应为“挛”,与“手”有关,与“子”无关)。

  3、以义辨形。

  对于不明词义或误解词义而造成的错别字,我们可以采用逐一释义的.方式来锁定。如

  ①“毛骨耸然”,成语意思是“见到阴森或凄惨的景象时,感觉恐惧”;“耸”是“高”或“引人注意”,应为“悚”(害怕)。

  ②“穿流不息”,意思是“像河流那样不停流淌,形容人或车、船来往不断”;“穿”不合词义,应为“川”(河流)。

  练习

  (1)“不径而走”,成语意思是“没有腿却能走,常指消息不待张扬就迅速传播开来”;“径”指小路,应为“胫”(小腿)。

  (2)“人情事故”,成语意思是“为人处世的经验、道理”;“事故”指意外灾祸,应为“世故”(处世经验)。

  (3)“其实难负”,指“名声与实际难以相符合”,“负”应为“副”。

  4、结构推形。

  有的词语,特别是成语,结构对称,词义也相对应,如果书写错误,就可通过对相应字形字义的辨析推断出来。如

  ①“一张一驰”,“驰”与“张”对应,当用表“松开”的“弛”。

  ②“纷至踏来”,“踏”与“纷”对应,当用表“多而重复”的“沓”。

  练习

  (1)“察颜观色”,“颜”与“色”不相对,“色”是脸色,而不是颜色;“颜”应为“言”,即语言。

  (2)“唇枪舌箭”,“枪”和“箭”不能配对,“箭”应为“剑”。

  以上所举成语,他们在结构上都是并列关系,我们利用对应位置字的意义相同或相关,词性相同的特点,就可以辨别出字形的正误。

  5、来源推形。

  对于不解词语来源而写错的字,我们可以采用联想来源的方式推断。如

  ①“针贬时弊”与古时中医治病的石针有关,应为“砭”,不能误作“贬”。

  ②“世外桃园”与陶渊明有关,他曾写下闻名的《桃花源记》;应为“源”,不能误作“园”。

  练习

  (1)“默守成规”与墨子有关,战国时的墨翟以善于守城著名,后因称善守者为墨守;应为“墨”,不能误作“默”。

  (2)“黄梁美梦”是《枕中记》中的故事:一书生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一觉醒来,一锅小米饭还没有煮熟;应为“粱”,不能误作“梁”。

  (3)“悬梁刺骨”的“骨”应为“股”,该词就来源于古代“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

  6、关注异形。

  汉语中存在着异形字现象,平时要注意辨清记准。记忆字形,要以国家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教育部整理公布的为准。例如2005年全国高考乙卷的“班配”,“班配”现在已经规范为“般配”。又如2005年高考湖南卷的“金壁辉煌”的“壁”现在规范写成“碧”。对于异形词,大家考生不可不重视。

  7、语境推字。

  对于给定语境辨析错别字的,我们一定要依托语境的限定、选择功能来判断。例如“他俩为了迷惑敌人,化妆成夫妻”一句中“化妆”的意思是“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而根据语境,应是“假扮成夫妻”的意思,所以此处应该是用“化装”。

  以上是识别错别字的几种方法,可以综合运用。以词推字,以意断字,以音定字,对于错别字的识别还是比较行之有效的。

  三、复习方法指导。

  熟练掌握字形辨析题的类别和技巧对于考生备考应试而言是很重要的,但要想在高考中不丢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和在考场上的活用两大环节。

  1、抓好平时的积累与记忆。

  考生平时的积累与记忆是做好字形辨析题的基础,平时读书、写字都要留心。

  第一、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汉字要认准;

  第二、重视生活积累,注意收集日常生活中容易写错的汉字;

  第三、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不放过任何一个“模棱两可”的汉字;

  第四、建立错字档案,并注意整理分类,做到收录有条理,查找方便。

  2、提高考场上的识别能力。

  考生在考场上对错误字形的识别能力是得分与否的关键。考场上考生能力的发挥除了依赖于其基础知识的扎实与否外,还与考生能否适应环境及心理素质的强弱有关。因此考生在平时复习中,可适当做一些考场模拟试题,培养感觉,这样才能将平时积累的做题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4

  代词

  1、可指代人、事、物等,通常充当句中的宾语。例如: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之:指代所行之事,可译作“这样做”,分别充当“欲”和“为”的宾语)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国也》之:提到动词“有”之前的宾语,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

  (3)野语有之曰。(《庄子秋水》之:指代“野语”的内容,可译为“这样的话”,充当“有”的宾语。)

  (4)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之:指代冯谖,充当“见”的宾语)

  (5)公赐之食,食舍肉。(《郑伯克段于鄢》之:指代颍考叔,充当“赐”的近宾语。)

  2、用于宾语前置的结构中,复指提到动词之前的宾语。此时原有的代词词汇意义消隐,只起提宾的语法作用。例如: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我之谓:谓我。)

  (2)《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3)其李将军之谓乎?(《李将军列传》其李将军之谓乎:也许说的就是李将军这类人吧。)

  (4)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陈言之务去:务去陈言。)

  连词(结构助词)

  1、置于名词性偏正结构(定中结构)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多种修饰关系,通常可译为“的”。例如:

  (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为?(《季氏将伐颛臾》)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寡人之於国也》)

  (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谏逐客书》)

  2、置于主谓短句的主语后、谓语前,取消原有的句子独立性,使之变成名词性偏正结构,在更复杂的句式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等。此时根据上下文,通常可译作“的”、“……的时候”、“……的样子”、“……的情况(条件)下”等,也可不译出。例如:

  (1)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於国也》寡人之於国也:寡人对于国家的治理。充当全句的主语。)

  (2)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马伶传》李伶之为严相国:李伶扮演的严相国。充当句中主语。)

  (3)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庄子秋水》尔向之自多于水:你以往因为河水满溢而自我炫耀的样子。充当“似”的宾语。)

  (4)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前赤壁赋》东方之既白:东方已亮。充当“知”的宾语。)

  (5)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李将军列传》广之将兵:李广带兵的时候。充当状语。)

  (6)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张中丞传后叙》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在全句中充当状语。)

  (7)此吾之所为师也。(《马伶传》吾之所为:我师从的,充当“师”的定语。)

  动词

  1、表示“去”、“往”、“到……去”、“到达”等意思。如:

  (1)驱而之薛,使吏民如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冯谖客孟尝君》之薛:到达薛地)

  (2)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所之:去的地方、去处)

  介词

  1、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分别说明如下:

  表示凭借,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

  例如:

  (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五代史伶官传序》)

  (3)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马伶传》)

  2、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种技能为依据或凭借,意义有所虚化,除可译为“用”“拿”外,还可译为“凭借”、“依照”、“根据”等。例如:

  (1)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於国也》)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於国也》)

  (3)皆以用战为名。(《李将军列传》)

  (4)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论毅力》)

  (5)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马伶传》)

  3、有的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或地位从事某事,意义更为抽象。例如:

  (1)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2)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李将军列传》)

  4、表示原因

  原因是导致某种结果的逻辑根据,因此此种用法可视为表示凭借用法向更为抽象的事理逻辑方面的延伸和发展,可译为“因”、“因为”、“由于”等,有时也可直接翻译为“凭着”、“凭借”。例如: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答李翊书》)

  (6)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张中丞传后叙》)

  5、表示带领

  可以带领、带领的其实也一定是可以依赖、可为凭借的,因此也与表示凭借的用法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也可直接翻译为“凭”、“靠”。例如:

  (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氓》)

  (2)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张中丞传后叙》)

  6、表示时间

  (1)“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在”、“于”,有时可据需要译为“按照”。例如:

  (2)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李将军列传》)

  (3)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於国也》)

  (4)表示关涉或处置对象

  7、“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把”、“让”等。例如:

  (1)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卷。(《冯谖客孟尝君》)

  (2)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冯谖客孟尝君》)

  (3)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冯谖客孟尝君》)

  (4)必以其言为信。(《张中丞传后叙》)

  副词

  1、作为副词,“以”主要表示某种情态或语气。例如:

  (1)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冯谖客孟尝君》)——以:只有,也就是。

  连词

  2、作为连词,“以”的语法功能与“而”类似,只不过通常只用于表示顺承接续的种。种关系,可译为“就”、“来”、“而”、“然后”、“而且”等,也可不译出。例如:

  (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

  (2)今皆解鞍以示不走。(《李将军列传》)

  (3)且硕茂,蚤食以蕃。(《种树郭橐驼传》)——蚤食以蕃:果实结得早而且结得多。

  (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

  (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前赤壁赋》)

  (6)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马伶传》)

  动词

  1、“以”作为动词,常见的是“认为”、“以为”的意思。例如:

  (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庄子秋水》)

  (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2、“以”字结构用作补语

  在古汉语中,由“以”构成的介宾结构,时常用作动词或动词性短的补语成分,表示这一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凭借或关涉到的人、事、物等。而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基本不再出现,相关内容通常用状语或动词宾语的形式出现,这是在阅读理解时应当注意。例如: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於国也》)——树之以桑:把桑树种在那里(或:在那里种上桑树)。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於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教给他们孝悌的道理。

  (3)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答李翊书》)——告生以其道:把他自己掌握的道理、知识告诉你。

  3、省略了的介宾形式

  在古汉语中,当介词“以”后面的宾语是代词(如“之”、“是”之类),而且所指代的对象已在前文出现时,那么这个代词宾语时常可以省略。阅读和理解时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个是代词宾语所指代的`对象出现在前面的句子中,相距较远,翻译时就应当把这个代词宾语补出。例如:

  (1)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郑伯克段于鄢》)——请以遗之:请求把君王的煮肉送给她。

  (2)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手下把这件事告诉孟尝君。

  (3)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以何市而反:用收债的钱买什么回来?

  (4)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谏逐客书》)——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因为变法而富足,国家因为变法而强大。

  (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陈情表》)——无以至今日:不能靠祖母活到今天;无以终馀年:不能靠我度过残年。

  (6)欲将以有为也。(《张中丞传后叙》)——打算留着这条命有所作为。

  4、另一个是代词宾语所指代的对象在同句之中,而且就在“以”字之前,翻译时可直接将它作为“以”的宾语对待。这种情况也可看作是“以”的宾语为了强调而提前的形式。例如:

  (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礼记大同》)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秋以为期:以秋为期。

  (3)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谏逐客书》)——用驱逐客卿的方式帮助敌国,用减少人才的行为使仇人获利。

  (4)请其矢,盛以锦囊。(《五代史伶官传序》)——盛以锦囊:用锦囊装起来。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五代史伶官传序》)——系燕父子以组: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起来。

  (6)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则某知罪矣。(《答司马谏议书》)——责我以在位久:用在位时间太长为理由批评我。

  (7)而贼语以国亡主灭。(《张中丞传后叙》)——语以国亡主灭:告诉(他们)国家已亡、君王已死。

  (8)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张中丞传后叙》)——责二公以死守:以死守孤城为理由指责张巡、许远。

  5、“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有两种意义:

  一个是复合动词,表示“认为”、“觉得”的意思,这较为常见。例如:

  (1)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冯谖客孟尝君》)

  (2)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

  (3)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答司马谏议书》)

  另一个是省略了代词宾语的“以”字结构与动词“为”组合而成,因此是两个词。理解和翻译时必须把“以”的宾语补出,才不致产生误解。例如: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以为东蒙主:让他(指颛臾君)东蒙山祭祀的主祭人。

  (2)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辞之以为博。(《庄子秋水》)——以为名:以此博取高洁的美名;以为博:以此换取博学的赞誉。

  (3)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冯谖客孟尝君》)——无以为家:没有用来养家的资财。

  (4)传其事以为官戒。(《种树郭橐驼传》)——写下他的事迹,以此作为官员的戒鉴。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5

  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及作用

  1、肖像描写

  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人物的的外貌和人物内心世界密切的联系。

  2、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因此,人物的言语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可以起到“闻其言,见其人”的作用。

  3、动作描写

  通过人物的行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让人物在“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使读者透过人物的“所作所为”作出相应、相似、相关而不相悖的判断。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6

  语文易错1多音字误读

  易错分析:正确识记多音字的读音,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词性。如刹,共有ch和shā两个读音,作名词时读ch,作动词时读shā。

  二是词义。有些多音字的读音,单从词性上很难判断,可以以义辨音。如纤有xiān和qin两个读音,作形容词表示细小时读xiān,作名词表示拉船的绳子时读qin。

  三是语境。可以把多音字的几个读音尽可能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辨别,这样既能增加趣味性,又能提高记忆效果。如商店打折(zh),顾客抢购。一阵折(zhē)腾,累得住院。不但没赚,反而折(sh)本。

  四是语体。书面语读音一般用于双音节词和成语中,口语读音常用于口头交际中,用于单音节词和少数表示日常生活事物的双音节词中。如色,书面语读音为s,口语读音为shǎi。

  五是巧记。舍众取寡,以少推多。如埋只在埋怨中读mn,其余都读mi。记住一个埋怨,就记住埋在各种语境中的读音了。

  语文易错2音近字误读

  易错分析:汉字中的同音字很多,这些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都完全一致。但如果其中的或声母,或韵母,或声调有细微的差别,就构成了音近字。命题者往往就在近与同上做文章。如果在平时学习中没能把容易混淆的音近字准确地区别开来,就会给解题增加难度。正确识记这些字的读音,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把某类同音字集中起来记忆,会达到记住一串且印象深刻的效果。

  语文易错3形近字误读

  易错分析:辨别形近字,要找出形近字之间的不同之处,从细微处加深印象,加强记忆。有很多可以采用口诀记忆法,如戍、戌、戊、戎可以编为点戍(sh)横戌(xū)戊(w)中空,十戈相合即为戎(rnɡ)。应该说,对这类字音的`识记,既要动脑筋求便捷,更要花工夫记忆,关键在于积累。而就具体题目来说,其中一定会有部分字音是我们已经正确掌握的。因此,审清题干,认真分析,结合字义,合理推断,运用比较排除的方法选出正确答案并非难事。

  语文易错4形声字误读

  易错分析:形声字的声旁是表声的,但由于古今音的差异,现代汉语形声字中有70%左右已不能按其声旁确定读音了,它们中有的声母发生了变化,有的韵母发生了变化,有的声母和韵母都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变化,仍然按照声旁的读音去读,就会发生误读。在解答中无法判断时,一般形声字注音为同声旁读音的正确性小,注音为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性大。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深入研究高考试题,明了形声字读音设误的主要形式,即故意以声旁注音或故意以同一声旁不同形旁的字的常读音注音;另一方面要摒弃汉字读半边,不会错上天的错误想法,养成勤词典的习惯,准确记忆,注重积累。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7

  方法步骤:

  一找、二比、三判断

  要做好科普文这道题目,必须切实运用“一找”、“二比”、“三判断”的方法。

  科普文阅读题,主要考察以下几种能力: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的能力,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信息筛选整合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与想象的能力等。

  (一)找:不管从哪个角度命题,我们解题的第一步都是“找”。读完材料,审完题干(题干不可不审清),开始逐项排除。逐项排除,就得找。怎样找?可先锁定大点的范围。如Ⅰ卷5题,很显然,应锁定材料的第二段,因为“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这句话在第二段。这一结论的论据或在前或在后。接下来可锁定较确切的范围,如Ⅰ卷6题,A项须找到第二段倒数第三句,B项须找到第三段第二句,C项须找到第四段第三句(有的同学会找到第三段的第四句,并对“安定”大做文章——这是没有找准)。这里要“找准”,是不太容易的',因为出题点与“理由”所在相隔很远。这就要求同学们要有“全局”意识。D项须找到第四段的最后一句。又如Ⅰ卷7题,各选项也得先找准文中对应的部分,然后再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及判断。找准选项在材料中的对应内容,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找不准,就意味着接下来的分析、推理、判断建在了错误的基础之上。

  (二)比:科普文的阅读一般说来是比较简单的,有的题目在找准材料当中的对应内容之后,再一比较,就可解决了。如Ⅰ卷6题,Α项,可找到第二段倒数第三句(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就可以明确地知道“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的断语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而有的时候,题目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同学们仔细地比较。如Ⅰ卷6题,Β项,可找到第三段第二句(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然后认真比较,发觉选项中有意地用“联结”一词偷换了“阻隔或护卫”,而“阻隔或护卫”绝对不能等同于“联结”,故可断定Β项的表述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另外,有的时候,需要我们通观全篇,而不能只盯住一处。如Ⅰ卷6题,С项,如果大家找到了“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就以为找到了比较点,并断定С项前半符合原文意思,后半不符合原文意思,就会选错答案了。殊不知,С项后半也有充分的根据,只不过在末段(第三句)。

  总之,大家在比较时,一定要比得细致,比得全面。

  还得提醒大家一点,有时我们可以比较选项。选项之间的比较,时有出奇制胜之效。如Ⅰ卷5题,ΒСD三个选项与А选项的陈述角度是不同的,可初步断定А选项是错误的。

  (三)判断:科普文的解读离不开判断,找比较点要判断,比较时要判断,筛选信息时要判断,理解文意要判断,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判断”主要是指“从已知到未知的判断(推断)”。

  这里的判断,要想准确,就必须准确、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意思。如Ⅰ卷7题,А项,由原文无法推断出这一结论。Β项可从原文第二段最后一句推知。С项由第三段中间部分可知,此处将原文中“向南跨越中条”与“从南面北越中条”的两种做法强加在一起,表述错误。而D项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并非“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而是要确认“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

  从已知到未知的判断(推断),需要合乎逻辑的推理,切不可只凭主观臆断,也不可仅凭自己对材料的大致理解,就稀里糊涂得出结论,一定要找到确切的根据,找到合理的解释。

  总之,一找要找得准确,二比要比得细致,三判断要判断得“合理”(合乎事理逻辑)。

  三、科普文解题应强化两种意识

  科普文解读不能“盲人骑瞎马”、“跟着感觉走”。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呢?关键在于强化如下两种意识。

  (一)具体的语境意识

  语境,是指语言运用和理解的环境,它由有关的词语、句子、段落组成,又对其产生特定的约束作用。因此,在解读一篇具体的科普文阅读材料时,就应该先确立语境意识,即把握、提取、筛选、判别、分析有关的信息时,都应该并且能够从这个特定的语境中找到注脚或依据,并借此解决掉问题。强化语境意识,有助于我们有效地避免两种常犯的错误。

  节外生枝

  近年来,科普文选材更注意时效,内容上与中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距离,因而有不少考生在解读时,会有意无意地和自身掌握或积累的相关、相近知识牵扯起来,甚至在不甚了了的情况下,脱离阅读材料的实际,凭“经验”去臆断。例如,有一篇介绍科学利用植物纤维废料生成的乙醇作燃料能带来众多益处的材料,其中问“乙醇燃料是汽油最佳替代品”的说法是否合乎?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8

  01、古之成大事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

  02、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03、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菜根谭》)

  0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徒。(韩非子)

  05、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

  06、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

  0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08、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

  0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10、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

  1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1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1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高考语文古代官职知识点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

  除:任命,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授:授给、给予官职。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

  赏: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消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放:放逐。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贬官,降职。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徙:一般的官职调动。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动官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7、表辞职退休的词语

  乞骸骨:年老人请求辞职退休。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传》)

  8、古代官职称谓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高考语文古代地理知识点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衔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9

  1、上乘:一般指境界高妙的文学作品、选工精巧的工艺品和传世的美术作品。

  2、大亨:指社会上有权势地位的人。

  3、斗胆:形容胆量很大。

  4、双簧:本是一种曲艺演出形式。现在,人们常把生活中一方出面,一方在背后操纵的活动叫做演双簧或唱双簧。

  5、吃香:原意为凭借职权而享受到的某种好处,现在一般指受人欢迎的意思。

  6、舌耕:人们把教书称为“舌耕”。

  7、沙龙:原指装点有美术品的屋子,后指一种在欣赏美术品的同时,谈论艺术、玩纸牌和聊天的场合,现在更多的是指这样的集会。

  8、抬杠:两人互相狡辩,互相驳斥,南方称作“讲扳理”,北方叫做“抬杠”。

  9、说项:表示替别人讲好话,替别人说情。“说项”也叫“逢人说项”。

  10、映雪:表示勤学苦读。

  11、点卯:旧时官吏的一种考勤方法,现在常用来指到时上班应付差事。

  12、借光:指请求别人给自己方便。

  13、捉刀:指请人代笔作文,也可指代人做事。

  14、狼烟:原本是古代军队报警时燃放的,后便成了“烽火”的同义语,“敌兵”的代名词。

  15、圈阅:“阅毕”文件的特殊符号。

  16、悬壶:比喻行医卖药,后称那些医药名家为“悬壶济世”。

  17、黑马:喻指那些潜心努力,不畏强手而一举成名的后起之秀。

  18、蓝桥:人们把恋人或夫妻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

  19、碧血:人们常将“碧血”与“丹心”连用,称赞忠臣义士为国殉难,保持高尚的节操。

  20、鼻祖:多用来称最早创始人或祖师。

  21、囊萤:比喻勤学苦练。

  22、捧臭脚:对权贵言过其实的吹捧夸耀,博得一欢。

  23、二百五:人们常把那些有些傻气、做事莽撞的人叫做“二百五”。

  24、八斗才:人们常用“八斗才”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来形容富有才学。

  25、三不足:人们用它形容反对守旧、勇于革新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26、耳旁风:又叫耳边风,比喻对事情漠不关心,丝毫不往心里去。

  27、闭门羹:泛指拒绝客人进门,回避不见。也有用来指拜访他人时,主人不在,自喻吃了“闭门羹”的。

  28、老皇历:人们常把过去的事称作“老皇历”,指与现在的形势不符。

  29、应声虫:比喻那些毫无主见、只会随声附和别人的人。

  30、忘年交:指不够年龄辈分而结成莫逆之交的朋友。

  31、阿堵物:指这个东西,即指钱。

  32、花架子:指那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

  33、护局子:护自己孩子短儿,护自己单位或下属的短儿。

  34、刮地皮:指地方上的赃官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的行为。

  35、变色龙:比喻见风使舵的人。

  36、卖关子:泛指设置悬念或故弄玄虚的那一套手法。

  37、破天荒:形容创举或头一次出现的新鲜事。

  38、铁公鸡:比喻极其吝啬的人。

  39、鬼门关:比喻僻远险阻的地方,也指克服困难的关键所在。

  40、莫须有:指无中生有的诬陷或冤狱。

  41、跑龙套:指那些寄人篱下,干些无足轻重的事情的人。

  42、娘子军:指由妇女组成的队伍。

  43、紧箍咒:比喻束缚人的东西。

  44、跌份儿:指降薪降职,现在还牵涉到脸面、身份、气派。

  45、喝墨水:形容知识的多少。

  46、装门面:比喻制造表面繁荣、好看的假象以掩盖衰败、空虚的本质。

  47、登龙门:比喻得到有名望的人引荐和提拔而声誉加强。

  48、遮羞布:比喻遮挡不好事物的东西。

  49、搞名堂:形容那些让人不明不白甚至有点神秘色彩的行动。

  50、敲竹杠:指勒索钱财的行为。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词语

  1、哀而不伤——悲伤而不过分。多形容诗歌、音乐等具中和之美。

  2、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3、安土重迁——在家乡住惯了,不愿轻易迁移。形容留恋故土。

  4、安步当车——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

  5、安居乐业——安心地住在那儿,喜爱自己的职业。

  6、安身立命——安身:容身,指在某地居住或生活;立命:使精神安定。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

  7、安之若素——素:向来,素来。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不能误为“安心”。

  8、安时处顺——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

  9、安贫乐道——安贫,安于贫困;乐道,以守道为乐。处于贫困境地,仍以守道为乐。

  10、爱不释手——喜爱到舍不得放手。释:放。

  11、爱屋及乌——比喻因喜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跟他有关的人或物。

  12、按图索骥——骥,jì。照图上画的去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找事物。

  13、按部就班——部、班:门类,次序;就:遵循,依照。①形容做事有一定的步骤和规矩。②现也用以指办事机械,缺乏必要的灵活性。

  14、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饥饿的悲惨遭情景。嗷嗷,哀号声;哺,喂食。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标点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标点符号考题是常出现,它的分类比较多,所以要谨记每个符号使用的方法。标点符号常见考法是以选择题形式出题,考查内容较为固定,点号的连用、后括号的位置、引号和句末点号的关系等都是重点。在写作文中标点符号也是核心考点,如果运用不好会影响到作文的分数。今天本文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的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能让大家更清晰的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详细内容如下:

  1、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但表确数的地方必须有顿号。

  2、太短的并列成分间(尤其是约定俗成的词语),无须停顿也不会长生歧异,可不用顿号。

  3、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连词,连词前不用顿号。

  4、较长的并列成分间可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5、并列词语做谓语、做补语时,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6、并列成分间已有问号或感叹号,不应再用顿号,也不用其他点号。

  7、并列的.成分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间使用逗号。

  关于冒号的使用:

  1、冒号一般管到句终,若只管到句子中间,则不能用冒号。

  2、转述的话不能用冒号。

  3、如果后文是应用原话,人称又未发生变化,前文既可用冒号,也可用逗号(“指出”“说明”“证明”和“认为”,这些谓语后一般用逗号。

  4、没有比较大的停顿不用冒号。

  5、下文和提示的内容不一致时,不能用冒号。

  6、同一句中不能用两个冒号。

  7、在非提示性话语的后边不用冒号。

  关于问号的使用:

  1、连续问句,每个问句没均用问号(承接较紧密的,中间可以用逗号)

  2、选择问句,在句末用问号,句中用逗号。

  3、主胃倒装句,问号放在句末,谓语后用逗号。

  4、有的句子虽使用了疑问词,但整个句子不是疑问句,句末不用问号。

  关于感叹号的使用:

  1、如果有成分倒置,感叹号用在句末。

  2、两个叹词连用,一般后一个用叹号,前一个用逗号。

  3、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有时可用感叹号。

  关于引号的使用:

  1、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

  2、引文不完整或引文作为自己的话的一部分时,点号(问好、感叹号除外)放在后引号的外面。引文末了是问号或感叹号,无论直引或夹引都放在引号只内。

  3、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边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倘若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那要用双引号,依次类推。

  关于括号的使用:

  括号有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两种。注释句中某一部分的叫句内括号,注释整个句子的叫句外括号。

  1、句内括号要紧贴被注释内容之后,如果正文在这里有点号,点号放在括号之后;括号内部文字末尾不用点号,但叹号和问号除外。

  2、句外括号是注解整个句子的,所以括号放在句末标点之后。如果句外括号内是句子,那么后括号前应保留句末点号,后括号外不能再加句末点号;如果句外括号内不是句子,那么后括号前则不用标点。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10

  一、明确考纲要求

  1、理解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近四年宁夏海南高考卷文言文试题特点

  (一)选文特点

  高考考查的文章大致可分为史传文和散文两大类,以近四年宁夏卷为例,20xx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20xx节选自《晋书·嵇绍传》,20xx节选自《宋史·朱昭传》,20xx节选自《明史·花云传》,四年皆为史传类,文章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篇幅在600—700字之间。史传类文章无非记人(一人多事)和记事(一事多人)两类。前者结构特点是:人-简历-性格特点-事件①-事件②……如20xx年的《韦丹传》;后者结构特点是:事件-缘由-人物①-人物②……结局,如20xx年的《朱昭传》。

  (二)设题特点

  以近四年宁夏卷为例,文言文试题分为两种类型:选择题(3道共9分)和主观翻译题(2道共10分),其中三道选择题测试角度也很固定,分别是实词考查、信息筛选、分析概括题。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11

  文学文化常识

  ⑴端午节:我国的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自杀,后人为纪念他,把这天当作节日,有吃粽子龙舟竞渡等风俗。

  ⑵关于《边城》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的是:在湖南、四川交界处有一座小城茶峒,小城外溪流边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俩:摆渡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爱上了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也爱上了翠翠。兄弟俩相约以唱歌的方式来进行爱情的"决斗"。后来天保知道了傩送和翠翠才是彼此真心相爱的人,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也为了远离使自己伤心的人和事,外出闯滩而死。傩送心怀内疚,离开了家乡。摆渡人也忧郁去世,只剩下翠翠苦等自己的心上人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12

  1、字音(注意以下几种类型)

  (1)多音字,如“作(zuō/zuò)”“症(zhēng/zhèng)”“强(qiáng/qiǎng)”“模(mó/mú)”

  (2)形近字,如“呛(qiàng)”“怆(chuàng)”

  (3)易错字,如前鼻后鼻音(民mín—明míng)、卷舌音(寺sì—饰shì)

  (4)生僻字,如噽(pǐ)罅(xià)隙

  (5)成语中古音,虚与委(wēi)蛇(yí)——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建议:

  ①以读带写,作好标记,提高效率;

  ②以印发的资料和教材中的字音注释为主。

  2、近义词辨析

  (原则——存同求异,通过以下作对比)

  (1)意义(范围、程度、侧重点)

  (2)色彩(褒贬、书面和口语)

  (3)用法(对象、搭配、词性)

  建议:

  ①排除法:选定肯定对象,排除其它。

  ②试代法:代入两者,对比效果。

  3、成语(熟语)的几大注意事项:

  (1)勿望文生义,如“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2)分清对象,如“车水马龙—车辆、人流”

  “徐娘半老—中年妇女”

  (3)分清色彩,(褒/贬、谦/敬)

  如“弹冠相庆—贬义”“班门弄斧—谦辞”

  (4)注意语境,(意义会变化)

  如“相濡以沫——泉水干了,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也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只为了保住生命。”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建议:把遇到的成语按以上各类作好标记。可以加强复习效果。

  4、语病题

  (1)几种类型:

  ①成分残缺或赘余

  ②语序不当(多层定、状语、关联词)

  ③搭配不当(动宾、主宾、关联词)

  ④结构混乱(句式杂糅)

  ⑤表意不明(有歧义、指代不明)

  ⑥不合逻辑(因果倒置、多层否定)

  (2)快速判断语病有“十看”

  ①看介词(小心缺失主语)

  ②看代词,如这、那、它(小心指代不明)

  ③看判断词“是”(小心主宾搭配)

  ④看两面词

  (小心双提单承或单提双承)

  ⑤看关联词(小心语序不当和搭配)

  ⑥看并列词(小心搭配不当)

  ⑦看多层否定

  (小心否定和肯定间的变换)

  ⑧看主干(特别动宾)

  (小心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

  ⑨看数量词(包括前后的约数)(小心重复)

  ⑩看多义词,如“杜鹃”

  注意:也可以看有“、”出现的地方,看并列是否得当;“原因是”与“所致、造成”重复。

  建议:①按照以上几点判断,勿自乱阵脚。

  ②若有两项不肯定,根据语感用排除法。

  (1)分析句子的作用和位置(总起/过渡)

  (2)抓住关键词语和提示词(如首先、总之、不但…而且、其、它、另外等)

  建议:

  ①看前后文的内容提示,明确前后顺序。

  ②从几个选项入手,试排、对比、排除

  高考语文学习技巧

  第一:是兴趣,多读充满情趣,浅显易懂的故事,让孩子体会到文字的乐趣。

  第二:要提高学习效率,学好课本知识。现在的课本每一篇课文都非常的精美,所以老师上课的细节千万不要漏掉,许多考试都在这些细节上会难倒你的,而这些细节往往是老师兴致所致,上课处于极好状态时,将大脑中的.那些知识点下意识地说出来,且常常不书写在黑板上的。

  捕捉这些细节,往往会提高你上课的注意力及效率和知识面。利用好了课堂上45分钟,下去后无需过多时间就能熟练掌握,事半功倍,做题复习效率也极高;反之只能事倍功半,花去大量时间,还容易丢三落四,知识掌握不完全,不熟练,对做题和今后复习造成隐患,这是每一个科目都应该用到的学习方法。

  第三:学习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学习的时侯就有陶渊明的“虽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嚣”的境界,只有手和脑与课本交流。学习语文,应该进入文章的角色,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精髓。

  第四: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应该给自己订一个读书计划,很多书,都是化了作者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写出来的。当然读的书,除了满足自己对一方面的兴趣以外,更重要的是,选好书,选名著。

  第五:加强写作训练

  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能背诵。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写好的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精益求精。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13

  一、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一)多音字

  多音字是指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读音。它包括多音多义字和同义多音字。

  1、多音多义字。这类字音主要有两种:一是词性不同,读音不同,如“乐”,作名词时读“yuè”,如“乐队”,作动词或形容词时读“lè”,如“乐意”;二是意思不同,读音不同,如“供”与“供应”义有关时,读“ɡōnɡ”;与“上供、案供”义有关时,则读“ɡònɡ”。

  这类多音字所占比重很大,不可掉以轻心。

  2、同义多音字。这类多音字在不同的词里,字义并无明显不同,但读音各异。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这个字单用(单音词)时和用这个字构成双音词或多音词时的读音不同,如“逮老鼠”的“逮”读“dǎi”,“逮捕”的“逮”读“dài”;二是在个别词语中的读音与一般读音不同,如“症”,在“症结”中读“zhēnɡ”,其他都读“zhènɡ”;三是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读音不同,如“血”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就分别读作“xiě”和“xuè”。

  (二)形声字

  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表字义,声旁表读音。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约有四分之三形声字的声旁不能准确表示现代的读音,于是形声字字音的辨析成为字音考查的一个重点。

  形声字的声旁与形声字本字的读音的关系,大致有三种情况。

  1、声旁读音与本字读音相同,如“殚精竭虑”的“殚”声旁“单”与“殚”读音都是“dān”。

  2、声旁读音与本字读音不同,如“发酵”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

  3、声旁读音与本字读音相近:

  (1)声母相同,韵母不同,如“马厩”的“厩”读“jiù”,不读“jì”;

  (2)声母不同,韵母相同,如“刹那”的“刹”读“chà”不读“shā”;

  (3)声母、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如“粉”读“fěn”,不读“fēn”。

  (三)形近字

  形近字是指那些形旁或声旁相近的字,这些字有的读音相同,有的读音相近,有的读音完全不同,加之形体相近,稍不留意就会误读。命题者常以此设题考查考生区分形近字不同读音的能力。

  1、笔画增减造成的形近字。这类形近字笔画只有细微的差别,但读音迥异。如“大抵”的“抵”读“dǐ”,“扺掌而谈”的“扺”则读“zhǐ”。

  2、偏旁不同造成的形近字。这类形近字往往读音相同或相近,更是考查的重点。如“峻”与“竣”都读“jùn”,而“慨”和“概”分别读“kǎi”和“ɡài”。

  (四)同音字及常见的'易读错的字

  1、同音字

  有些字字形迥异,读音却相同,而有些字字形近似,读音却有别,在同音字中混杂有易误读为同音字的字,让人一时难以分辨。

  例如,“翌日”“对弈”“肄业”“造诣”“洋溢”“游弋”“屹立”“压抑”“驿站”“瘟疫”“后裔”“双翼”“懿德”中加点的字均读“yì”,其中受“溢、镒、缢”等字形的影响,“隘、谥”易误读为“yì”。其实,“隘”读“ài”,“谥”读“shì”,若把“隘”或“谥”混放入读“yì”的同音字中,让考生判断,这是一种对识别能力的考查。

  2、习惯性误读字

  习惯性误读字分两种情况:

  (1)方言字:我国疆域辽阔,方言甚多,许多方言与普通话读音有很大的差别。方言误读主要有两类:一是前后鼻音与卷舌不卷舌的错位,如把“结束”的“束”误读为“sù”等;二是声调误读,如“乘(chénɡ)客”在有的地方误读为“乘(chènɡ)客”等。

  (2)因“形声字读半边”的观念误导等原因,也会出现一些习惯性误读。如“粳米”的“粳”,习惯读“ɡēnɡ”,而普通话读“jīnɡ”,“血脂”的“脂”,习惯读“zhǐ”,而普通话读“zhī”。

  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所谓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是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3500个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为主,超出这个范围的,一般是课本上出现过的。重在“识记”和“正确书写”,“识记”对象是“现代”“常用”的“规范汉字”,这就意味着“古代”及平时“不常用”“吧规范”(如网络字、简化字、繁体字)的汉字不在考查的范围之内。“正确书写”是指要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主要在作文中考查,是作文评分的一个标准,一个错别字扣一分。

  本考点主要包括同音字和形近字。

  1、同音字

  同音字,就是读音相同(相近)的字。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音同形异字

  汉字是表意字,不是表音字,相同读音的字在意义上是不同的,不根据意义而想当然地根据同音(特别是有一些别字从意义上似乎也能说得通)而写别字的现象十分严重。

  如:“礼上(尚)往来”“穷形尽象(相)”“人才倍(辈)出”“不悲(卑)不亢”“谈笑风声(生)”“原形必(毕)露”“以逸代(待)劳”“迫不急(及)待”中的别字均为同音别字(括号内为正确写法)。

  音同或音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在使用中最容易出现错别字,命题选用这样的字最具有迷惑性。对这类词,结合字、词的意义来记忆特别重要。

  如:“礼上往来”应为“礼尚往来”,因为“尚”是“崇尚”之意。“礼尚往来”的意思是“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

  (2)音同形似字

  汉语中很多字不仅音同,而且形也极为相似,这和现代汉语有大量的形声字有关。这些字音同形似,极易混淆。如:“弛”和“驰”,“蓬”和“篷”,“骛”和“鹜”,“梁”和“粱”等。

  (3)音同义近字

  这类字的数量不是很多,但在判断时极易出现错误。

  2、形近字

  形近字,是指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形似音异字

  如:“戮”与“戳”、“栗”与“粟”、“瞻”与“赡”、“缀”与“辍”、“杳”与“沓”、“管”与“菅”等。

  (2)形似音同字

  如:“喧”与“暄”、“蔼”与“霭”、“竞”与“竟”、“陨”与“殒”、“腊”与“蜡”等。

  尽管字形错误的原因很多,情况多样,但辨析、识记字形,我们还是有“法”可依的。

  ①以义为本,依义辨形:即通过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的书写是否正确。如“陨落”与“殒身”、“指责”与“指摘”、“杂糅”与“揉搓”、“蒙蔽”与“时弊”,都是正确的写法。而将“入不敷出”写成“入不付出”,将“胸无城府”写成“胸无成府”,②依据形旁,析疑选字:如“不胫而走”的“胫”,其形旁就与走路有关。“插科打诨”的“诨”跟言语有关。“寒暄”的“暄”跟太阳有关。“眼花缭乱”的“缭”与丝织品的缠绕有关。

  ③依据结构,析难定字:如“谈笑风生”中的“生”字,“风声鹤唳”中的“声”字,就可以用这种办法来确定。再如,“人情事故”中的“事”不正确,应改为“世”,因为“情”“故”对应,“人”“世”对应,意思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惹事生非”的“事”不正确,应改为“是”,因为“惹”“生”对应,“是”“非”对应,而“事”与“非”是不对应的。

  ④依声联想,推敲取字:如“针砭”中的“砭”是一种石针,“一泻千里”的“泻”应为流泻的“泻”,“众口铄金”的“铄”为“熔化”,“铄”不能写成“烁”。

  ⑤近体互析,区别定字:如“病入膏肓”的“肓”,不要误写为“盲”。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14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一样)

  2、蒙: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承接)

  3、因: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4、举: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

  5、敲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6、却:却匈奴七百余里(击退)

  7、隳:隳名城,杀豪杰(毁坏)

  8、蹑足:蹑足于行伍之间(用脚踏地)

  9、揭:揭竿为旗(举)

  10、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高,强)

  11、度、絜:试使山东之国与陕西省涉度长絜大(用尺量,衡量)

  12、爱: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珍惜)

  13、殊俗:余威震于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

  14、谪戍: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被征发戍守边疆)

  15、余烈: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

  16、鞭笞: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作状,用鞭子、竹板打)

  17、作难: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起事,起义)

  二、通假字

  1、合从帝交,相与为一(通纵)

  2、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

  3、外连衡而斗诸侯(通横)

  三、一词多义

  1、制:

  ①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指挥)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③用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④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缝制)

  2、亡: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3、利: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

  ③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锋利)

  4、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

  5、遗:

  ①秦无亡矢遗镞(丢失)

  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遗留下来的东西)

  ③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④是以先帝拔以遗陛下(wi给予)

  6、度: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制度)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计算,量)

  ③万里赴戎机,并山度若飞(越过)

  ④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du揣度)

  四、词类活用

  1、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作名,坚固的地方)

  2、席、包:有度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

  3、斗:外连衡而斗诸侯(使动,使斗)

  4、南、西: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名作状,向南,向西)

  5、约:于是从散约败(动作名,条约)

  6、鞭笞: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作动,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

  7、却: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使退却)

  8、弯: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形容词使动,使弯)

  9、愚: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形作动,愚弄)

  10、弱:以弱天下民(形容词使动,使削弱)

  11、固:自以为关中之固(形作名,坚固的地方)

  12、瓮、绳: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作动,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13、贤: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形作名,贤能的人)

  14、云、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作状,像云一样,像影子一样)

  15、序、朝: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动,引,招致;朝:名词使动,使来朝见)

  五、难句翻译

  1、振长策而御海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译:高举长长的`鞭子,用武力来统治各国;吞并东西二周,灭亡各个诸侯。

  2、然后践华山为城,因河为池。

  译:这样以后,凭着华山当做城,就着黄河当做护城河。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响应,(许多人)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不施行仁政,攻和守的形势变了。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15

  文学文化常识

  ⑴端午节:

  我国的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自杀,后人为纪念他,把这天当作节日,有吃粽子龙舟竞渡等风俗。

  ⑵关于《边城》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的是:在湖南、四川交界处有一座小城茶峒,小城外溪流边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俩:摆渡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爱上了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也爱上了翠翠。兄弟俩相约以唱歌的方式来进行爱情的"决斗"。后来天保知道了傩送和翠翠才是彼此真心相爱的人,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也为了远离使自己伤心的人和事,外出闯滩而死。傩送心怀内疚,离开了家乡。摆渡人也忧郁去世,只剩下翠翠苦等自己的心上人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有关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06-02

春季高考语文知识点02-24

成人高考2022语文知识点总结10-26

生物高考知识点总结05-26

高考数列知识点总结05-25

数学高考知识点总结06-18

高考圆知识点总结11-03

数学高考知识点总结12-04

高中语文高考知识点难点归纳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