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秋天的地理气候情况分析

时间:2023-04-23 19:11:10 晓怡 地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哈密秋天的地理气候情况分析

  哈密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位于新疆东部,地跨东天山南北,东西相距约404千米,南北相距约440千米,东部、东南部与甘肃省酒泉市为邻,南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部、西南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吐鲁番市毗邻,北部、东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总面积14.21万平方千米,有长达587.6千米的国界线,设有国家一类口岸——老爷庙口岸,是新疆与蒙古国发展边贸的重要开口岸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哈密秋天的地理气候情况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哈密秋天的地理气候情况分析

  哈密秋天穿衣指数:

  哈密秋季冷不冷?哈密秋季平均温度是 10℃ ~ 27℃,天气清凉。

  白天平均 27℃,建议穿棉麻面料的衬衫、薄长裙、薄T恤等清凉透气的衣服。

  夜间平均 10℃,建议穿棉麻面料的衬衫、薄长裙、薄T恤等清凉透气的衣服。

  哈密秋季日均气温最高的城市是 阿拉尔( 32℃)、阿克苏( 35℃)、阿勒泰( 27℃)。

  哈密秋季日均气温最低的城市是 阿拉尔( 10℃)、阿克苏( 8℃)、阿勒泰( 10℃)。

  哈密地理/气候概况:

  哈密地区位于中纬度亚欧大陆腹地,由于天山山脉横亘地区中部,加之山脉南、北两侧多为荒漠、戈壁,地区不仅具有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干旱气候特点,而且各地气候差异明显。地区全境可划分为五个气候带、共七个气候区:暖温带极干旱区(哈密盆地、淖毛湖盆地)、温带极干旱区(三塘湖戈壁、七角井盆地)、温带干旱区(伊吾谷地、沁城及天山南麓海拔1500~2000米地带)、温带亚干旱区(巴里坤盆地、天山北麓海拔1500~2000米地带)、寒温带干旱区(天山山区南坡海拔2000~3000米地带)、亚寒带亚干旱区(天山山区北坡海拔2000~3000米地带)、寒带亚干旱区(天山海拔3000米以上山区)。

  概括各地气候主要特征是:干燥少雨,晴天多,光照丰富,年、日温差大,降水分布不均, 春季多风、冷暖多变,夏季酷热、蒸发强,秋季晴朗、降温迅速,冬季寒冷、低空气层稳定。可是,干旱、寒潮、大风、干热风、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往往给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哈密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大,民间流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间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山区以外的市辖区域,年最大日较差26.7℃,年极端最高气温43.9℃,年极端最低气温-32℃。

  全年1月最冷,7月最热。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之差(气温年较差)较大,山区为30~35℃,平原戈壁地区36~40℃。

  3月上旬,各地气温开始回升。3月中旬南、北戈壁地区,日平均气温可陆续升至0℃左右;山区回暖较迟,则需到4月上旬。由于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致使气温回升很不稳定,4 月中旬至5月上旬,各地日最低气温才高于0℃。

  5月中、下旬,平原、戈壁地区,日平均气温可升至20℃以上,日最高气温可高于30℃或35℃。夏季,山区较凉爽,遇有阴雨天气,气温往往仍可降至0℃以下,仅6月下旬至7月上旬,才偶有30℃以上高温出现。7月份,平原戈壁地区,平均气温可比山区偏高8℃以上。就山区和平原相比较而言,平原戈壁地区是夏热冬寒,而山区则是冬寒夏也凉。

  8月下旬,各地气温开始明显下降。9月上旬,各地一般不再出现30℃以上高温,且山区日最低气温可降至0℃以下。10月下旬和11月中旬,山区与南、北戈壁地区,分别开始进入冬季。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山区与南、北戈壁地区,日最低气温可降至-20℃或以下。

  拓展:哈密历史沿革

  史前时期从三道岭,七角井发现大量的磨制石器可证明,距今7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哈密人的祖先已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从公元前20世纪开始,先后有多种民族在这块绿洲上生活过。

  两汉时期(前206—220年),西汉时哈密称伊吾卢,西汉神爵二年(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伊吾卢和蒲类国归西域都护府管辖。东汉开始哈密称伊吾。东汉永平十六年(73年)在伊吾设置宜禾都尉,东汉永建六年(131年)顺帝又设伊吾司马,驻伊吾主持军事和屯垦。

  三国、魏晋时代,魏在哈密仍置宜禾都尉,东晋咸和二年(327年),位于河西的前凉国张骏攻取伊吾后,把伊吾划属敦煌郡治理,伊吾建置相当于县。张骏委派参军索孚为伊吾都尉被视为设置郡县之始。南北朝时,西凉残部唐契、唐和兄弟二人和外甥李宝率余部,历尽艰辛从武威(凉州)逃来伊吾依附于柔然,有众2000余家。柔然命唐契为伊吾王。北魏太安二年(456年),北魏敦煌镇将尉眷率兵曾一度攻占伊吾。随着北魏势力的进一步扩大,柔然汗国的瓦解,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柔然伊吾城主高羔子降附,北魏置伊吾郡。这是哈密最早的行政建置。

  隋初,文帝派元晖出伊吾,联络西突厥达头可汗。以后达头可汗的使者和达头可汗本人都先后经伊吾到隋朝觐,受到文帝的特殊礼遇。隋大业四年(608年),炀帝派裴炬和将军薛世雄率军屯驻伊吾。隋军在伊吾城东另建一座新城,号新伊吾(哈密回城)。大业六年(610年),设立伊吾郡,并在伊吾城之东北设立柔远镇(沁城)。隋末,伊吾属西突厥。

  唐朝贞观四年(630年),伊吾城主以7城降附,太宗以其地置西伊州。两年后去西字称伊州。辖伊吾(今哈密)、柔远(今沁城)、纳职(今四堡)三县。景龙四年(710年),设伊吾军,驻地在伊州西北之甘露川(今巴里坤大河)。唐天宝元年(742年),伊州改称伊吾郡、属陇右道辖治。天宝三年(744年),东部回鹘崛起,蒲类为其领土。乾元元年(758)伊吾郡又改称伊州。广德二年(764)后,伊吾被吐蕃人占领,一直沿继了90年左右。

  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伊州、蒲类归属西辽。13世纪初,蒙古人崛起于漠北。宋嘉定二年(1206年),孛儿只铁木真(成吉思汗)为蒙古大汗。3年以后西州回鹘“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臣属蒙古。哈密归附蒙古后,也没有并入高昌成为高昌畏兀儿的一部分,而是和高昌并存的一个地方政权。南宋淳祜十一年(1251),蒙宪宗在西州回鹘建别失八里行省州改称哈密力。至元十六年(1279年),忽必烈灭南宋,建都大都(今北京),任命察合台曾孙阿只吉镇守别失八里,兼辖天山南路畏吾儿哈喇火者(即高昌)及哈密力等处屯戍军事。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甘肃行省,哈密隶甘肃行省管辖。延佐六年(1319年),皇帝敕命哈密力人和畏吾儿人(即高昌人)自相讼,可以由自己的头目处理,如果和其他百姓争论,则由自己的头目和地方官吏共同审讯。元末,察合台后裔兀纳失里据哈密,为威武王。元覆亡后,兀纳失里割据自立,称哈密国。

  1368年,朱元璋称帝于金陵(今南京),元亡,暂守哈密的威武王兀纳失里亦自立为哈密国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兀纳失里病逝,其弟安克帖木儿继位。

  永乐二年(1404年),诏封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两年后设哈密卫,设指挥、千户、百户等官。明成化三年(1467年),由于哈密忠顺王王位久虚,各族头目再次极力推荐,明廷方才提升把塔木儿(畏兀儿人)为右都督,代行国王事,5年后,把塔木儿卒,其子罕慎请嗣父职,朝议只准嗣都督位,但不准主国事。哈密仍无王统摄,政令无所出。

  哈密地方王国从1380年受封,至1514年被吐鲁番汗并占,经11世,历135年。此后,吐鲁番汗亦势衰力竭,它的领地逐步为察合台后王所建立的喀什噶尔汗(后首府迁至叶尔羌,史称叶尔羌汗国)所占有,哈密亦随之成为该汗的东部领土。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廷派员到哈密按蒙古王公例编制旗队,划为蒙古镶红回旗,委任官佐。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哈密回城,号镇远城。雍正五年(1727年)修哈密汉城(今老城)。雍正七年(1729年)至九年(1731年),修巴尔库尔汉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修巴尔库尔满城,号会宁城。同治八年(1869年),修哈密新城。清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移安西州同知驻巴尔库尔,自此该地始有行政机关。安西同知隶属甘肃布政使。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哈密厅,设理事通判,管理回王辖属以外民事,亦隶属甘肃。次年,在哈密设办事大臣,巴尔库尔设领队大臣。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设镇西府,又设巴尔库尔道,府下辖宜禾、奇台两县,府治在宜禾。镇西府亦隶属甘肃省。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巴尔库尔道移驻迪化,改称镇迪道。咸丰五年(1855年),镇西府改镇西直隶厅。宜禾县入厅治,奇台县划归迪化。光绪七年(1881年)八月十六日,哈密厅由安西道划归镇迪道。光绪十年(1884年)11月17日,新疆设立行省,下分四道,镇迪道改由新疆省隶属。次年,哈密厅升格为哈密直隶厅。哈密直隶厅包括今哈密、伊吾两地。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哈密直隶厅为哈密县,改镇西直隶厅为镇西县。

  回王领地建置自成体系,不属县衙管理。回王领地一直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废除哈密回王后,方始统一于政府建制。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5月,成立哈密行政区,辖哈密县、镇西县和七角井设治局,为新疆省第九行政区。行政长公署设在哈密县,刘应麟为第一任行政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7月,省府决定划哈密县的吐葫芦、下马崖、盐池、前山、苇子峡、淖毛湖为伊吾设治局。哈密行政区至此辖二县二设治局。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月,伊吾设治局升格为三等县。5月,改哈密行政长公署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设哈密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哈密县,辖哈密、镇西、伊吾三县和七角井中心区。

  1954年1月4日,镇西县改称巴里坤县。9月30日,巴里坤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成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区。撤销七角井中心区,改设七角井镇(乡级镇),归哈密县领导。

  1955年,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区改称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密专区辖2县1个自治县。

  1961年,以哈密县城镇为基础,包括火车头、铁龙、钢铁、先行、红旗等5个城镇公社和火箭农场在内,成立哈密市,由哈密专署领导。

  1962年,撤销哈密市,并入哈密县。

  1970年12月19日,哈密专区改称哈密地区,地区行署驻哈密县,辖哈密、伊吾两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1971年1月24日,原由自治区直辖的鄯善县划入哈密地区,哈密地区辖3县1自治县。

  1975年1月30日,鄯善县划归吐鲁番地区。

  1977年1月6日,国务院决定成立哈密市(县级市)。哈密地区辖1市(哈密)、2县(哈密、伊吾)、1自治县(巴里坤)。

  1969年3月至1979年6月,哈密地、县及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

  1979年7月1日,哈密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哈密地区行政公署。

  1979年,哈密地区辖1市2县1自治县,共有2镇、3区、22个人民公社和17个国营农牧场、22个居民委员会。哈密行署还在三道岭矿区设派出机构——三道岭行政委员会(县级)。

  1983年9月9日,哈密县并入哈密市。

  1985年,哈密地区辖1市(哈密市)、1县(伊吾县)、1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2016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哈密地区和县级哈密市,设立地级哈密市。哈密市辖原哈密地区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吾县和新设立的伊州区。

【哈密秋天的地理气候情况分析】相关文章:

哈密的气候特点属于什么类型02-26

天气与气候-地理专题复习06-21

地理气候专题复习课件06-21

初中地理世界气候专题练习06-24

初中地理之气候知识总结06-26

华东气候特点典型特征分析12-04

《热带气候类型》地理教案08-26

鄱阳的地理或气候特点是什么06-12

山东气候特点及其地理位置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