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弄冰赏析

时间:2024-06-01 18:02:30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稚子弄冰赏析

稚子弄冰赏析1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银铮 一作: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玻璃 一作:玻瓈)

  古诗简介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翻译/译文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注释

  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④磬(qìng):四声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打春之牛,后亦以苇或纸制。一般是由当地的长官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接着众农民将春牛打烂。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赏析/鉴赏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 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稚子弄冰赏析2

  《稚子弄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杨万里。其古诗全文如下: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前言】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注释】

  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④磬: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翻译】

  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结有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丝穿起来当铮来敲。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鉴赏】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稚子弄冰赏析3

  《稚子弄冰》原文

  宋代: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注释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qìng):四声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赏析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 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稚子弄冰赏析4

  [宋]杨万里

  原文: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

  【1】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3】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4】磬(qì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5】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作品赏析: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稚子弄冰赏析5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直译:

  清晨起来,小孩子们把昨晚金盆里冻结的冰块倒脱下来,然后把彩色丝线穿在冰块中间当作银钲(筝)来击打。

  孩子们轻轻敲打着冰做的这种“玉罄”,发出了穿越树林般的声响。忽然间,传出了玻璃破碎,散落在地上的声音。

  敲成玉磬穿林响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1179年冬春,52岁的杨万里当时正担任常州知州。尽管已经年过半百,尽管已是地方高官,但杨万里依然童心未泯,对孩子们玩耍的东西很感兴趣。如同当年写《小池》时细心地观察泉眼,树荫,小荷以及蜻蜓一样,杨万里仔细地观察和描写了孩子们创作和敲打“冰铮”的过程。

  第一联:早晨起来,只见孩子们把昨夜在金盆(铜盆)里冻好的冰坨倒出来,然后先在冰坨上穿一个孔,再把丝线从孔里穿过去系好,一只银钲(筝)就做好了。

  第二联: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敲打着“银筝”,使它发出了玉磬般的声响。孩子们随着“银筝”清脆的声音在树林间奔跑嬉闹着。忽然间,传来了玻璃掉在地上破碎的声音。

  当今版稚子脱冰

  这首诗充满了童心和童趣。冰天雪地的冬天,也是孩子们的乐园。他们无惧严寒和冰冷,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制作手法,硬是把冰块做成了一个饶有兴趣的“冰筝”。当然,冰是会化掉的`,这恰好就是“童趣”的所在。我们通过这首诗,看到了宋朝的一群孩子们快活地玩冰的过程,当然也包括最后“冰筝”融化后掉在地上破碎的场面和声音…..

  感谢杨万里,给我们带来了这幅一千多年前的童趣画面。

稚子弄冰赏析6

  作品原文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作品注释

  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④磬(qì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作品释文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打春之牛,后亦以苇或纸制。一般是由当地的长官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接着众农民将春牛打烂。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作品鉴赏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作品点评

  南宋·周益公题《诚斋集》时指出:“写人情意,则铺叙纤悉,曲尽其妙,笔端有口,句中有眼。”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孝宗初,知奉新县,历大常博士、大学侍读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主张抗金。工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擅长“活法”,时称“诚斋体”。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稚子弄冰赏析7

  稚子①弄冰

  【宋】杨万里②

  稚子金盆脱晓冰③,彩丝穿取当银钲④。

  敲成玉磬⑤穿林响,忽作玻璃⑥碎地声。

  注释

  ①稚子:幼稚、天真的孩子。②杨万里:生于1127年,卒于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诗自成一体,称“诚斋体”。③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铜盆里把冰取出来。④钲:一种铜制古代打击乐器,形似钟,有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常在行军时敲打。见下图一。⑤玉磬:一种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见下图二。⑥玻璃:这里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译文

  一个小孩子早上起床后,把铜盆里的坚冰取出来,然后穿上彩色丝线,提着当成银钲来敲。

  敲冰出来的声音,像玉磬的乐音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掉落到地上,发出玻璃碎裂一样的声响。

  鉴赏

  这是一首七绝形式的童趣诗。全诗通过对一次小孩子玩冰游戏的生动描写,表达了儿童淘气活泼的天性和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诗的内容很简单,也是过去特别是农村生活中的一件平常事。冬天的早晨,小孩子起床后,看到院子里铜盆里的水结成了一块硬实的冰,便想尽办法把它取出来,从中间穿上彩线提着当做银钲来敲。这一敲,声音还不错,竟像玉磬发出的一样悦耳嘹亮,穿过树林。老远都能听得到。小孩子玩疯了,跑着,敲着。忽然,一个不小心,线断了,冰落了,只听“啪啦”一声,好似玻璃摔碎了一般。

  诗的写法也很简单,就是白描似的叙述。但仔细咀嚼,却能读出丰富的味道。首先是能读出动作。儿童是主人公,他们的取冰、穿线、敲冰甚至奔跑的动作都可以通过阅读想象具体化、可视化。例如一个“脱”字,我们就可以结合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来想象完善:是拿一个尖锐的器具去撬,还是把盆倒过来去拍……那种小心,那种吃力,如在眼前。还比如,“穿取”“穿林”都可以用儿童的动作细节去丰富。其次是能读出声音。儿童提着冰敲出来的声音像玉磬,清越悠长,给冬日寒冷的早晨带来一丝生机。而冰块摔落地上时,这个好像玻璃碎落一般的声音,一定是尖锐刺耳的,一定是让人惊慌的。两种声音对比衔接,印象深刻。其三是能读出表情。这里的“读”主要是想象,你尽可以想象小孩子制作“乐器”时的专注,敲击时的喜悦,还可以想象他(她)看到自己的.杰作“毁灭”时的惊愕和沮丧。其实,以上三个“读出”合而为一就是读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可爱喜人。当然,我们不能到此为止,还应该继续咀嚼——其四是能读出诗人的情感,那自然是喜爱儿童的真情了。遍览杨万里的诗作,写到的儿童无不是纯朴顽皮,如“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插秧歌》)等等。笔者认为,没有一颗率真的童心,断难写出这样活脱脱的句子来。

  作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万里的诗自成一体,被誉为“诚斋体”。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趣味,用语浅白而又想象丰富奇妙,读之易懂而又耐人寻味。从《稚子弄冰》一诗可见一斑。

稚子弄冰赏析8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银钲 一作: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玻璃 一作:玻瓈)

  《稚子弄冰》译文

  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铮。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美玉摔碎般的声音。

  《稚子弄冰》注释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qìng):四声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稚子弄冰》赏析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一、二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金盆,古时把金属的东西统称作金,这里指铜盆。脱,脱离,取出。晓,清晨。钲(读zhēng),锣。说清晨起来,儿童从铜盆里取出夜间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当作银锣。天寒才能结冰,冰块又是很凉的,儿童却早早起来去玩它,写出儿童不怕冷;一块凉凉的冰有什么好玩的呢?有的,可以穿上丝线当锣敲。这是只有儿才想得出的,而且是“彩”线,“银”锣,又很美。说明这个儿童既顽皮,又聪明精灵。

  第三句“敲成玉磬穿林响”,磬(读qìng),乐器名,古时常用玉石雕成。悬于架上,以物敲击。这句详细描写儿童提着银锣似的冰块玩耍的情景。说他手提“银锣”在树林里边敲边跑,“银锣”发出玉磬般美妙的乐声。无疑,这声音清脆悦耳,传得很远。“穿”字,有人在林间奔跑的意思,也有声音的传播。诗句将儿童得到“银锣”,兴高采烈的情态传神地描绘出来,让人想见他那狂喜的身影。

  第四句“忽作玻璃碎地声”。意外的情况发生了,诗的发展出现了波折。玻璃,古时指天然的玉类美石。碎地,落在地上摔碎。意思是;儿童手里的冰块忽然掉在地上,摔碎了,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儿童的心情怎样呢?诗人没有写,但可以想象出,一定是感到突然,有些遗憾,先是果呆地站在那里望着地上碎裂的'冰块。几乎同时送到耳朵的声响竟是那样优美,又ー个意想不到,也许他会瞬间转忧为喜,高兴得又蹦又跳了。这最后一句,意外,又合情理。沉甸甸的冰块,用丝线提着,掉下是很自然的冬天地面冻得很硬,冰块又硬又脆,落地摔碎也很容易。但儿童不考虑这些,只顾高兴地跑呀,敲呀,结果摔碎了。活画出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而且情趣横生,余味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 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稚子弄冰》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1179年(宋孝宗淳熙六年)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稚子弄冰》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稚子弄冰赏析9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赏析

  诗作描述了“稚子”即小孩子玩耍并自制冰的情形。

  早上将铜盆中的冰倒出来,用彩丝线穿起来,当成银钲(zhēng,铜制的像锣的乐器)敲起来,就像敲磬石或玉制的`曲尺形乐器)那样将整个树林都敲得响起来,正在得意之时,忽然掉在地上,像玻璃一样化为一片碎细声迸裂开来。

  这真是惟妙惟肖的描述。我们还可以想象,头天晚上,小孩子是怎样怀着期待将清水放进盆子里,端到室外,夜晚睡着了说不准还梦着水怎样结成冰,如果天气不是非常冷,说不准还要这样梦上几个晚上呢。当早上起来,看到盆子里结成了厚厚的一面银钲,那该是一种怎样的雀跃?还可以进一步想象,将银钲倒出后,怎样用一根细细的管子,小心翼翼地慢慢地在冰上吹出一个小孔来。当彩丝线穿好了银钲,敲出第一声响声时,这个小子又该是一种怎样的得意呢?还可以有许多想象,最后当然要想象银钲掉在地上,化成一片碎细声迸裂开来时,这个小子的种种情状了:遗憾?懊恼?开怀?……

  无法查证这首诗是杨万里什么年龄写的。我想,无论是什么年龄,要写成这样的诗,是一定要有“稚子”情怀的。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有四千多首传世,幽默风趣是其重要特征。这样的产量,这样的特征,一定与他始终保有“稚子”之情关联甚密。

  在本书中,前面讲过他的《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小池》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里面的“闲看儿童捉柳花”“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都是一片稚子之情。

【稚子弄冰赏析】相关文章:

《稚子弄冰》原文及赏析12-19

《稚子弄冰》原文译文及赏析12-27

稚子弄冰作文11-02

《稚子弄冰》教学反思02-17

稚子弄冰原文、赏析09-15

稚子弄冰原文及赏析12-19

稚子弄冰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稚子弄冰原文、赏析4篇【热】09-15

鹊桥仙·纤云弄巧的赏析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