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读后感

时间:2023-04-19 17:14:12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家》的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的读后感

《家》的读后感1

  最近正在重读《家》这部经典著作。初一的时候只读过一半,这几天正好借着电视剧《家》的热播重读经典。

  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内容是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家》这部分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巴金老先生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掩盖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高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在《家》中,就有梅表姐的抑郁致死,瑞珏的悲惨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作者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愤,并向垂死的制度发出了“我控诉”的呼声。

  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的不同命运也是作品的一条主线,是始终贯串在《激流》三部曲里的人。

  觉新,作者对他所花的笔墨最多,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这是一个为旧制度所薰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虽然有着是非和爱憎的界限,也理解夺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梅和瑞珏的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但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忍爱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旧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色。原著中作者对他是有一些批判的,大多是通过觉慧,批判他的怯弱、“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读者只有在把他当作一个牺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产生一点惋惜;这种情绪却往往又为人物自己的行动所否定了。

  觉民的性格是沉着的,也是比较定型的;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顺利的遭遇,使他胜利地得到爱情,跨过了逃婚的斗争。他也有改变和发展,但都是顺着一条路向前的,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五四”的浪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热情和理想,也回深了他们对于旧的制度和生活的憎恨。《家》中的重要人物觉慧,便是这种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他的确是“幼稚”的,对周围的'一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甚至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但因为“五四”时代对旧的一切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这个家庭是“无可挽救的了”。他并不想对“家”寄托什么希望,而热心于交结新朋友、讨论社会问题、编辑刊物,创办阅报社等等社会活动,“夸大地把改良社会、解放人群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与鸣凤热恋的时期,他在外面也“确实忘了鸣凤”,只有回到那和沙漠礼教,那并不希奇,封建礼教下死的女人还不够多么?鸣凤就是一个例子,所以说她死于封建礼教会让我觉得她的没有任何的价值。所以我更愿意说瑞珏是被爱情葬送……

  巴金在回忆自己写下这些文字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熟悉我所描写的人物和生活,因为我在那样的家庭里度过了我最初的十九年的岁月,那些人都是我当时朝夕相见的,也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然而我并不是写我自己家庭的历史,我写了一般的官僚地主家庭的历史。我写梅,写瑞珏,写鸣凤,我心里充满了同情和悲愤。我庆幸我把自己的感情放进了我的小说,我代那许多做了不必要的牺牲的年轻女人叫出了一声:冤枉!我真不忍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那里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令人伤心断肠的痛史。”

  是啊!“青春毕竟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家》的读后感2

  这是一部在那个混乱的时代而作的书,因此难免会有些浓厚的时代气息,封建,愚昧,腐朽,那些旧社会的东西依旧无法磨灭,这些东西无形的正在行凶,作为旧社会的残留,像一把锋利的刀,刺杀这每一个人,而书中的高家,就是典型的代表。

  高家是一个有钱的家,还算有些气派,住的地方叫公馆,老爷是前清的举人,有个一官半职的,家里还有些许俾女。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显赫的家里,却有着代表性的悲惨命运。

  觉新,觉民,觉慧,是三兄弟,但他们却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以前的觉新也是那样的,作为一个青年,想着店铺,坐着自己喜欢的事,有着心爱的姑娘。可最终的结局确实不怎样,父亲突然的去世让他一切的美梦都破灭了,原本就没有母亲的这个家庭的一切重任都落到了他的肩上,这个时候理想什么的就不得不放下了,前途什么的也都被吞噬了。于是觉新就沦为旧社会的牺牲品了,于是就开始他不曾想的生活了,即便他深爱着梅表姐,还是娶了一个未曾谋面的姑娘,没有一点感情,就成为了他的妻子,那个时代都是这样,人们的一些权利像是就消失了,不,他们没有权利,不敢与这个社会反抗。

  不过还好,他的这个妻子也算挺好的,叫瑞珏,也是很贤惠的姑娘,但觉民喜欢的梅表姐身上,却有着瑞珏不曾有的。最终,瑞珏在生孩子的.时候难产死了,但她是被封建礼教给杀死的,怀孕许久的她竟被要求到城外生育,原因是家里的那个老爷子死了,不能犯冲。就这些无厘头的封建东西,摧残着那个时代的好多人。

  觉民和觉慧就显得有些不同了,他们都是有理想的青年,时时刻刻在关注着新的思想,新的思潮,就纵然在这样的家庭下,他们也有着反抗的精神,他们被新的思想鼓舞着,激励着,就有了勇气,有了能力。觉民是在自己被要求要迎娶又一个不认识的姑娘后觉醒的,因为他也有自己所钟爱的琴,全名叫什么我记不清了,但他们彼此相爱,在那个老太爷做出让觉民娶亲的决定后,他以离家出走而反抗,他的反抗在最终老爷子临死的时候成功了,最后的一刻,那家老太爷似乎理解了他,曾所信奉的封建礼教在最后一刻像一座大山一样崩塌了,而让它崩塌的原因竟是卑微的亲情。亲情,在那个时代,就不知怎么的有效了。

  而关于觉慧,他所喜欢的姑娘是一个丫鬟,这也就注定了他们不能在一起的结果,尽管这样,他们还是惺惺相爱着。最终的鸣凤是投湖自杀的,又是那个老头子搞的鬼,他要把丫鬟嫁给一个六十多岁的死老头子,这谁受得了,鸣凤才17岁啊!她是刚烈的,我想,若换作是我的话我也会这样。可令人惋惜的是,她在死的前些时间,觉慧没能和她好好的敞开心扉的说说话,觉慧是不知道的,鸣凤也没想让他知道。幸运的事,觉慧吻了吻鸣凤的,嘴对嘴的那种,这是一个少女的初吻,他肯定荡漾心扉,可又想到现实的残酷,不知道她是鼓起多大的勇气才去赴死的。觉慧后来梦到了她,梦的很真实,也很现实,梦里的他们最终也是没在一起,但回到现实,觉慧的心中依旧不会忘了那个姑娘。

  小说的结局是以书中人物陆续的死做铺垫而展开的。鸣凤因爱着觉慧而不想嫁给六十多岁的老头子投湖自尽的;梅表姐是因为老大觉新被迫娶了别的姑娘,错过他们之间的缘分抑郁寡欢而后大病一场去世的;老爷子因子孙们不听他的老一套加上又有巫师做法吓到而后病死的;最后是瑞珏的死,瑞珏是老大觉新娶的另一个姑娘,孩子出生的时候恰巧和老太爷的死撞到,那些人都认为不吉利,于是就被赶到了城外,在艰苦的环境生产。最终,孩子生下来了,母亲死了,但母亲的死竟被产婆说的如此平淡,“孩子生下来了!是个男孩!就是大人没保住。”我想那时的觉新如果能选择的话肯定会选大人的,但封建礼教,但家庭伦理。

  小说的最后觉慧离开了那个家,那个家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了,但一些“旧东西”都还在。于是啊,觉慧这个对新思想深信不疑的青年也就出发了,去了武汉,去了上海,去了离新思想近的地方,去了离光明近的地方……

  “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也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曾是三兄弟深信不疑的,不过有的坚守了,有的就妥协了。最后,真的,我们都还是青年,我们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家》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家》的读后感12-11

《家》读后感05-31

家的读后感06-09

《家》读后感06-27

家以家为话题的作文02-24

《家》经典名著读后感03-22

关于家读后感02-08

《家》(巴金)读后感12-08

家 巴金 读后感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