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力》读后感

时间:2024-04-26 19:29:54 王娟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力》读后感范文(通用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力》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育力》读后感范文(通用15篇)

  《教育力》读后感 1

  《教育力》 是华东师范大学工“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系列丛书之一。该书作者是日本学者斋藤孝,现任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他以一个专业研究者的眼光,在书中着力探讨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在面对教育工作时,教师的身心需要做好怎样的准备,又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可以作为教学的参考。读着《教育力》,我的心经历了一次次的感动和洗礼,在此同时也引发我一些思索。

  通过阅读该书,可以重新认识教育工作的价值,并在身体和心灵方面得到更多的力量和勇气来投入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虽然辛苦,却很了不起,值得投入一生。希望能激发年轻一辈对教育有这样的想法和体会。除此之外,对于现今那些面临种种苦恼却仍努力过好每一天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提供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重新认识教育的工作价值并受到鼓舞。

  教育,不仅隐含着基本教学原理,同时也讲究教授的诀窍。倘若对此毫无认识,只懂得照本宣科的话,恐怕只会令周围的人无所适从。好的教育可以为人生写下精采的扉页,不好的教育则有如公害!教育工作者唯有掌握基本要领,并进一步努力琢磨,在教导的艺术上下功夫,找出属于自己的风格来,如此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正面、积极的发展,学习的环境也才会充满创造力。那么,就让我们倾注全力,好好打造人生旅途的理想蓝图吧。

  不知和我一样读过《教育力》这本书的教师,也能否在本书中沉淀下来。我非常喜欢本书中的一段话:“一个老师必须拥有一颗柔软的心。若一味拘泥于自己的答案,学生的思绪就无法在安心的情况下天马行空地翱翔。”换言之,老师温和的人品以及丰富的见识所带来的包容性,能使学生的思想得到自由的发展。 我读本书后最大的感触就是“教师也要活到老学到老”和“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个人魅力” 。其实要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个人魅力还得靠教师不断的学习, 因此我们说对于教师来说, “学习”一直是个永恒的话题。

  人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心灵,有精神。首先,我们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个性。教师是个领路人,是只领头雁,引领孩子们插上飞向未来的翅膀。我们教师是有思想、有个性的,才会使我们的学生独立,他们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再说,我们那可爱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有思想、有个性,只是尚处在未成熟时期。我们只有尊重学生,把学 生当成一个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人看待,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才会被激发,才能成为 热爱读书充满自信的人。新课程也提出“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就是要把学生当作人,而不是待装知识的容器,把学生有独特的体验看成是人性的觉醒——不再没有自我,只会人云亦云;不再揣摩老师课堂所需。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和珍视,是对学生的一种人文关怀、人性关爱。

  一本好书就象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给我们很多启示。《教育力》 就是这样一本书。我相信他将伴我更有力地成长!

  《教育力》读后感 2

  在假期中我认真阅读了《名师的人格教育力》一书,感受颇深,使我认识到了名师的人格教育力的伟大,激励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向他们学习,使自己的教育人格有个质的飞跃,大的提高。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是教育思想的抽象体现着,而是活生生的个性,它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还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本身。”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

  教师的人格,是教师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的质的总和,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和品质的高度统一和集中体现,是教师认知、情感、意志、习惯及其过程的集合体。教师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就像艺术大师的作品大都体现他们的风格一样,教师也以自己的人格特点在塑造着学生的人格。教师的人格修养是关系到素质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他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更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它不仅影响学生的今天,更影响着学生的明天和未来。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都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是在面对那些较难说服的`学生时,我们的耐性就会被逐渐磨光,因而经常采用罚站、罚写、叫家长等方式惩罚学生。或许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不良风气,但它已经侮辱到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这样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矛盾,还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的人格不够高尚、品格不够杰出,会让学生在潜意识里瞧不起教师,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反而更加不利于整体教学的开展。

  因而,教师在对待学生的问题时,“惩罚”要把握好一个度,要抓住适当的契机、适当的地点对学生做出适当的惩罚,表现出自己的关心、爱护和宽容。

  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懂得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什么学生,在他们身上总是有优点,也有缺点的,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走上成材之路。

  “如果你答应了学生一件事情,那么无论是一件非常非常小的事,还是一件非常荒唐、不可能完成的事,都要尽力去完成,不能疏忽,不能搪塞。要知道,一个小小的承诺的兑现,往往蕴含着伟大的人格力在其中。”

  是啊,守信是我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这是每个学生都要懂得的,更是每个教师都要严格执行的,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言出必践”。可是,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在我们的教师群体中,言而无信的现象极其严重——教师的决定总是轻轻松松;教师的承诺总是随随便便;教师的理由总是……我想,这样言而无信的教师是难以得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的!也许学生不会做出反抗,但是,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做出反应,长此以往,会对教师说过的话、提出的要求、许下的诺言无动于衷。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对学生许诺,一旦许诺,就应该言出必践,坚决履行!

  《教育力》读后感 3

  错误,人人都会犯,但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为人师表的教师而言,承认错误似乎就意味着自己的无能和无知,改正错误似乎就代表着要把自己先前树立的良师形象推翻!

  这,实在太难了!

  书中刘强老师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曾多次强调"不能在走廊上奔跑",可就在他的眼皮底下,一个孩子在走廊上拔足狂奔,于是叫住孩子,劈头就是一顿狠狠的斥责,学生虽然不辩解,但也没有立刻认错,这让刘强老师更为恼火,于是坚决让学生交上一份"检查书"来,经调查,这位学生是因班中同学不小心被椅子夹破了手,鲜血直流,才急匆匆跑来办公室帮同学拿创可贴的,该怎么办?刘强老师心里矛盾啊!自己需要正面道歉吗?我是老师,向学生道歉,他会不会从此轻视我呢?我讲的话他还会听吗?我一直教育学生错了没关系,要勇于认错、改错,可我自己错了,就不这样做,不是矛盾吗?最终,刘强老师选择当着许多学生的面向那位学生道歉,而那位学生也诚恳地认了错,刘老师的做法显然是正确且高明的。

  这也让我回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类似的案例,去年,我和一位女生谈话中,谈到她的一位朋友时,我无意间用了一个词,"这学期,她玩疯掉了",结果她回去转告给了她的朋友,她的朋友就在"悄悄话"本上,谈到"疯掉"一词对她的伤害,我当时就跟刘老师的心情一样的矛盾,经过一翻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最终选择当面向这位女生道歉,她也最终说出了学习成绩上不去的原因,记得当时她是昂首挺胸地进来,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根本没把我这个老师放在心里,可经过我的道歉,以及一翻的开导,她是哭着走出办公室的,我相信我们之间的`一切误会也就随着我的这次道歉而消失了,使我们的心贴得更近了。

  从以上两件事中,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只是师者、长者,而不是圣人、神仙,面对一群正处于成长中的孩子,面对他们那脆弱叛逆的心灵,面对不断变化着的教学信息,尽管教师认真对待,尽管教师小心翼翼,尽管教师态度严谨,仍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误,犯一些防不胜防的过错,因此,我们不要怕犯错误,而要敢于承认并改正错误!勇于认错的老师,不仅不会损害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更显得高大和完美,学生也才能从教师的勇于改过中尝到做人的优良品质,体现出一个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

  《教育力》读后感 4

  伴着冬日的阳光,我走近教育专著,倘徉在大师的精神海洋中,充盈着自己的头脑;沉醉在名师用心血凝聚成的哲理文字中,汲取着宝贵的教育经验。《名师的人格教育力》是由齐欣主编的一本好书。这本书把死板的道理活化,把教条的`写法改变为以案例为主,解说、评点、分析为辅,在充分考虑教育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境的情况下,精选国内外经典、有效的教育道理,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的评析,让读者充分领会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书中没有深奥的理论,却让人在平实、通俗易懂、易于阅读等特点的陪同下获得收益。

  《明天,请大家都戴帽子》中的安娜老师为给一个因患病而脱发的学生—苏珊创设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号召全班同学戴帽子,使苏珊不会时时想起自己是一个病人,慢慢地把自己再次融入学生之中

  每次读罢这篇文章,总能带给我心灵的震撼!多么简单而朴实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它的作用却是那么的深远。其实,有很多时候,我们什么也不用做,只要一抹微笑,一句赞美,一语鼓励,再简单不过,就能让学生感受温暖如三月的阳光,使人满怀信心与希望。

  记得教育家赞科夫也曾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将学生和教师的心联系起来的粘合剂,是教师顺利开展工作,教育好每一名学生的重要前提。 因此,作为老师要用自己的爱去感染学生,让爱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传递,使每一名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孩子的心灵是脆弱而敏感的,你看似不经意的一份爱,可能就是孩子铭记一生的感动。愿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能传递给学生温暖的爱,无私的爱,永恒的爱!因为爱是最好的语言。

  《教育力》读后感 5

  从教快十年了,在这当中,顺应当今社会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日益强烈的呼声,我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阅读领悟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结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完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能力。通过理论和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会学生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良好的教育方法有利于促进教学。最近,我阅读了《名师的人格教育力》这本书。书中内容不以教学的具体知识为主,而以施教者教育能力为落脚点,突出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如施教者的沟通能力、激励能力、人格魅力、特色教育等,精选国内外经典有效的教育案例,通过对这些经典案例的评析让教师充分领会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其实,在这几年的教学里,在教育孩子方面一直有不少难题困扰着我,读完这本书,整个人豁然开朗,受到很大启发。下面,我挑选了其中让我感受颇深的教育案例谈谈自己的体会以及亲身的实践。

  在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曾获得过诺尔奖英国著名的解剖学家约翰麦克劳德,少年时,对所有的动物内脏十分好奇,他很想知道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的。在这种强烈愿望的驱使下,他偷着把校长家里养的宠物狗杀死,把狗的内脏看得清清楚楚。校长知道此事后,给予他惩罚:必须画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和狗的骨骼结构图。

  这对一心专注内脏观察的麦克劳德来说是个轻而易举地“惩罚”,他很快交给了校长自己的“杰作”。当校长接过这两幅画,意味深长地告诉他:”我了解你现在对求知的欲望,虽然出发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你的做法却伤害了其他人,必须改正自己的行为。世界上的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可能会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找出自己的错误并且加以改正,你会获得意外的收获。麦克劳德被这个饱含理解、宽容和善待心怀的“惩罚“所感动,由此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巨匠。也许,在别人眼里,麦克劳德是一个”坏孩子“但是,校长并不认为他是无药可救的,校长用一种宽容的心术对待麦克劳德,证明他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这普普通通的校长对学生的宽容和关爱的”惩罚“为世界培养出了一位不可多得的科学巨匠,而他的'宽容与关爱也彰显出了他那撼动人心的伟大人格,并因此而影响了麦克劳德的一生。

  在新环境下,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的提法越来越热,社会舆论都在大声疾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以至于很多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惟恐背上“缺乏职业道德”的罪名。

  曾经听过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那些从小受到太多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社会后,往往会遭受到更多的失望。也有一种说法: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教育是一把双刃剑,能育人也能毁人。用好则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用不好则事与愿违,甚至山穷水尽。很多人不提倡惩罚教育,顾虑也就在此。实际上,教师惩罚学生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和目的,无非是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这就需要教师施展自己的人格魅力,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用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用负责的行为对待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会更多的人生哲理。如果你在用一种极端的方法惩罚一个学生时,结果却与预期的效果相反,只会使学生年幼的心灵受到难以承受的伤害,蒙上一层阴影;如果你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教育一番,这种过轻的惩罚只会纵容学生继续犯错。其实,任何一个学生在自己的群体里都想树立起自己光辉形象,他们很在乎教师对自己的批评或赞扬。那么如何合理的惩罚学生呢?我将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第一,适度性原则。

  对学生的惩罚,应考虑被罚者的个体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对一个自尊心较强,偶尔在课堂上讲话、看课外书的学生,我一般会给予一个眼神,一个保持安静的微笑动作,或走近他们身旁摸摸其头,敲敲其桌子以作暗示。一个有尊严的学生很快领会教师善意的批评,立即改正错误,认真听讲,有时无声的教育胜过有声的教育;但对于那些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顽固派”,我会点名对他说, “呆会你可能会比其他同学少一点课间休息时间,因为课后老师想和你谈谈刚才的表现。”刚刚还乐在其中的“顽固派”这时发现了事态的严重,也乖乖地听课了,以前我一急也会忍不住大声呵斥不听话的学生,但发现效果不佳,反而不利整体教学的开展。

  第二,尊重性原则。

  惩罚是一种教育,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避免伤其自尊心。当一个学生犯了错误时,老师首先要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肯定他是一个好学生,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于喜欢在课堂上插嘴的学生,课后我会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影响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 那位插嘴的学生当时会很不好意思地回答我,“老师,我以后再也不敢了,有问题我会举手的。”当学生犯了错时应给学生申诉权,让他从容地讲明过失是怎样发生的.比如我们班上有个学生有一段时间多次不交作业本,对此我很纳闷:虽然这个学生成绩不是很好,但每天的作业还是交的。后来我把那位学生叫到办公室,心平气和地问他,“为什么这几天不交作业,是不是有什么苦衷? ”那个学生见我无生气之意,才吞吞吐吐地说出真相,原来几天前他的本子已丢了,心存侥幸的他也就每天得过且过蒙混过关。我帮助他认清过失的性质与危害后,所取的惩罚是:让他每天留下在新的本子上补作业,直到补完为止,学生也欣然接受惩罚。后来我发现他每天都按时交作业了,从而也达到了惩罚教育的目的.

  《教育力》读后感 6

  假期,我认真阅读了蒲大勇先生编着的《修炼专业反思力:教育叙事80例》。本书分两部分,综述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10种专业能力。第一部为管理篇,包括立足校本教研增速成长力、追寻专业理想锻造思想力、关注教育现象磨砺观察力、静思教育行为激活思辨力、经营智慧管理铸就实践力;第二部为教学篇,包括诊断教学事件培养分析力、切磋教学技艺促进研究力、利用微格教学磨炼精进力、建构有效经验发展逻辑力、开发课程资源培育创新力。

  该书专业性比较强,很多的观点与理论需要去消化与吸收。在目前“盛产”书的时代,能看到一本源自草根的专业性书籍,实属不易。作者不但对“专业反思力”进行了阐释——“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自我及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而且还将专业反思力归纳为成长力、思想力、观察力、思辨力、实践力、分析力、研究力、精进力、逻辑力、创新力十种能力,并一一解释说明,同时,这也是反思的着力点,即反思点。

  该书在前言中阐释何谓“专业反思力”后,又从“管理篇”和“教学篇”两个部分具体地论述“怎样修炼专业反思力”。给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绘制了一个修炼专业反思力的路线图,更提供了一个怎样撰写教育叙事的.范本。该书适合教育界的任何群体与个人阅读,不论是校级领导与中层干部,还是一线教师,不论是教研与培训机构,还是教育行政科室。文中的理论化身为一个个故事,让枯燥的理论说教变得鲜活与盎然有趣,原来这些故事这些点滴的思考,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课堂,就在我们眼之所见的角落,只不过我们少了一双发现的眼、一颗触动的心、一双动笔的手。

  通过认真阅读,让我深深认识到真正会反思的教师就是要能俯身写教育叙事。听与读是一回事,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写,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作为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审视自己、比照自己、盘点自己,然后躬身体察、运用实践、总结提炼、融合内化,才能真正地提升完善自己。

  《教育力》读后感 7

  最近拜读了万玮老师的《教师的五重境界》其中《教育的艺术表现力》让我记忆深刻,做教师时间久了,人会疲惫感,随着时间的流逝那种教育的激情在自己身上已经褪去。那么一个技术合格乃至成熟的教师如何克服疲倦感,找到突破口了?在我的美术课堂上,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教育与美术课堂是不可缺少元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学生缺乏健康的心理,那么,素质教育便是一句空谈,也不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与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不相符的。小学美术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艺术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在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落实,要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美术课堂绽放。

  一、深入挖掘——放大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其实很多地方是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的。但是,很多教师往往只会从美术学的角度去解读教材,对教材中蕴含着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注意到,并且,很少进行深入挖掘,使之成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善于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深入挖掘美术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之中进行渗透。

  (一)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爱”的元素

  一个人心中充满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如果一个人对于人和事怀着恨的心理,那么,他的心理肯定的不健康的。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很多地方蕴含着“爱”的元素,教师要善于对其进行充分挖掘。需要指出的是,对小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小学生学会爱家长、爱老师、爱同学。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亲亲密密一家子》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画笔画出自己一家人的幸福生活,这样,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有效地让小学生学会爱家人,他们就能够在幸福家庭生活的感染下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理想”的元素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理想的驱动力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具有正确的理想观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理想”的元素,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现在和将来》一课,每个学生对未来都有一个美好梦;这一课的主题是指导孩子以想象中的未来为题材进行创作,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小学生今后理想的元素,要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想象,说一说自己长大后的梦境。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想象能力。然后,教师还要善于让小学生在创作梦想画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心理。这样,教师就能够通过学生的画作对小学生的心理进行剖析,如果小学生在画作中表现出了不健康的心理,那么,教师就要对小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从而让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无痕渗透。

  可见,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材中蕴含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进行充分挖掘,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无痕渗透——推进教学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化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环节都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说教的形式肯定是无效,而应该在教学中进行无痕渗透。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美术学习体验等方面推进教学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

  (一)渗透于快乐的课堂环境之中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自由快乐的学习环境之中,自然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形成健康的心理。但是,在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由于过于强调向小学生进行美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因此,小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其实,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教育,是最能够陶冶学生情操的。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小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快乐的美术课堂学习环境,要在这个课堂环境之中让小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美术学习心理、健康活泼的心理品质,从而让小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美术学习,这样,就能够把心理健康教育无痕地渗透其中。

  (二)渗透于主动的美术实践之中

  小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仅仅从美术技巧的角度进行学习,那么,这样与“画画”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小学生有效的美术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想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就能够进行美术创作,这样,小学生的美术实践活动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主动的美术实践之中。

  例如,在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关于手工制作的教学内容,这一些教学内容往往通过小学生一个人的努力是完成不了的,需要他们通过同伴之间的合作来完成。因此,对于这一些教学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这样,他们在自己的美术实践活动中,就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丰富他们的情感表达形式和创造力。

  (三)渗透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进行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美术素养的提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发展。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小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我的成长记录》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导,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欢笑与幸福,也有泪水和遗憾,在成长的道路上,有那么多激动人心难以忘怀的瞬间。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通过自己的画笔表现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并且,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美好前程的展望,这样,就能够有效地让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由于有了良好的心理体验,因此,小学生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注重激励——提升评价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效的评价是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载体。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过多地注重对小学生美术素养方面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往往是静态化的,并不能够有效地对小学生美术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善于注重激励性,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评价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一)美术学习成果评价,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衡量标准,在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善于在对小学生美术学习成果评价的过程中突出激励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美丽的天空》这类开放主题的课堂中,教师对小学生所画的画作评价不能仅仅从小学生画得像不像、好不好等方面进行评价,因为低年级小学生的绘画功底薄弱,想象力要大于现有的表现能力。对于他们的画作评价要善于找出其闪光点,要善于从学生的闪光之处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有效培养。

  (二)美术学习实践评价,注重对学生成功感的培养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让每一位小学生体验美术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美术学习实践的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注重对他们成功感的培养,这样,就能够使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在美术评价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实践过程提供彰显成功的平台,要通过优秀画展、优秀创意画等活动让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美术学习的成功感,这样,小学生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心理熏陶,从而让美术课堂更加有效化。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与实践,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作为一个‘教书匠’,匠人总是不断的重复自己,终究是要产生疲倦的,我们寻找突破,寻找方向。

  《教育力》读后感 8

  一路阳光,一路书香。

  一路梦想,一路成长。

  十月的秋天,南方整月的阴雨绵绵,我们总梦想着沐浴阳光。

  这些日子里,我们参与了“成陶会”的问题时习研讨,见证了北国小镇校长大会的高峰论道,共同阅读了《创造力教育学》这本书,我最喜欢第三章,关于“梦与创造”。

  梦编织起纷繁交错的思绪。

  梦,是一天中生命的死亡,辛劳后的沐浴,受伤心灵的药膏,大自然最丰盛的菜肴。

  梦,是通向无意识的康庄大道。

  梦,于无意之中就具有了创造力,它们由缤纷的碎片组成,间或有一连串的记忆。

  梦,可能是旅行、冒险、噩梦或焦虑。

  梦,有时候是一团乱麻,有时候几乎是预言。梦醒时分,我们或焕然一新,或精疲力竭。

  我是一个爱做梦的人。

  有时冒险,有时抒怀,有时古怪,有时离奇,有时恐怖,有时美好……

  冒险的,刺激挑战;抒怀的,侃侃而谈;古怪的,不假思索;离奇的,荒诞至极;恐怖的,惊悚后怕;美好的,留恋回味……

  在梦里,可以穿越几天、几年、几十年毫无相关的几个事件。并且似乎又很合乎情理,是那样的自然而然。

  在梦里,可以整合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许多场景。小时候的乡间田野,长大后的工作瞬间,未来的美好构想。一切生活中的场景源自美好的愿景。

  在梦里,可以把相干的'、不相干的人,想见的,不想见的汇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聊家常,语重心长共分享。

  有时候,半夜醒来,迷迷糊糊打开手机记录梦里的创意经典;有时候,清晨起床,第一时间与家人分享其间故事;有时候,居然在梦里说梦的真实,美好到不愿意醒来,希望梦见梦的续集……

  只要我们活着,我们生命的相当一部分会在梦中度过。

  每个人在创造梦境方面都是十足的艺术家。

  梦境的美丽幻想是所有造型艺术的先决条件,当然,正如我们所见,也是诗歌的重要部分。

  爱做梦的人,具有创造力。

  我们可以有梦,平衡情绪,自由畅想。我们可以圆梦,抓住瞬间,进行加工,大胆尝试,敢于创造。

  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事讲述者,在每一个晚上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编织着故事。

  梦,一直都在;梦,一起创造;梦,一路美好!

  《教育力》读后感 9

  假期里,我读了《教育力的十二项修炼》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作为教师不仅要勤奋、敬业。还有有一颗爱心去关爱学生。身为班主任的我还知道教师还要学会如何冷静沉着的去处理突发时间,为什么要及时跟家长沟通及怎样沟通。在教育教学上,我们还有更高的追求,要不断的追求卓越。今天,我仅就其中的两点展开谈谈我的读书体会。

  某天,打开电视,正播放着某电视台收视率极高的综艺节目。只见舞台上主持人和嘉宾正侃侃而谈,主持人风趣、幽默,嘉宾也无拘无束,偶尔玩个游戏,观众也能参与进来。主持人的言谈举止让观众易接近,感觉不是明星,而是朋友。可能这就是所谓的“亲和力”吧。主持人需要“亲和力”,当教师更需要“亲和力”。

  长期以来,宣扬“师道尊严”,教师地位神圣不可侵犯,尽管受到新课程的冲击,但教师的主体地位还有一定的“市潮,教师的“神圣”地位,是素质教育实施的枷锁,是新课程的绊脚石。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教育,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有“亲和力”。

  教师的“亲和力”的一个核心就是突出一个“爱”字,说白了,教育就是爱心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教育的爱是什么?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心灵,无法引起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惰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

  海岛教师杨爱军的感人事迹,可以归纳为一个字,那就是“爱”。当他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他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你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和的语言教育学生,用父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杨老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当他因病不能上课而住院,他还坚持给学生发短信督促作业。当他刚做完手术还没有痊愈,就着急要登上了他留恋的讲台。套用一句话说,就是“他心里装着学生,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用伟大的爱塑造了一座晶莹的师德丰碑。

  常言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的全部奥秘”。只有“把自己的心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才能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冰心也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教师“亲和力”的特点是“宽容”。在安徽桐城市至今还有一条“七尺巷”,它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两家为建房,都想把房子建在对方的“领土”上,其中有一家写信求助于在朝中做宰相的亲戚。不久,亲戚来信写的是一首诗: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看到信,他们就把“地基”向后退几尺,对方也向后退几尺,这样“七尺巷”的故事就流传到现在。这个故事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宽容”。无数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宽容是种很大的教育力量。新世纪,教师面对的已不是上个世纪“很听话”的学生,他们追求个性解放,有时表现的的很“另类”,这就要求教师在接受学生的同时,也要接受他们的缺点,这就需要教师有“宽容“的胸怀。

  有材料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教师被一名学生无理顶撞了,而这位教师没有发火,课后给该学生写了一首小诗:大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彩云,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这位学生看了这首诗,沉思反久,终于悟出了自己的错误……

  列宁说过,青年人犯错误,连上帝也会原谅的。

  宽容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宽容,是一种崇高的教育艺术;宽容,体现了一个教师对学生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精神生活的关怀。

  教师的“亲和力”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美国实用主义家杜威说过: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面前上课,而是站在学生的后面。细细想来,是非常有道理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一副不可冒犯的样子,学生唯恐躲都躲不及,怎能亲近呢?教师应是学生的助手,应把课堂的地位“降”下来。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如果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打成一片,融在一起,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知识。“欢乐着他们的欢乐,痛苦着他们的痛苦”。其乐融融,学生就会把你当成“贴心人”,有什么话也愿意跟你讲,有什么问题都愿意向你问。教师放下架子,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学生成绩有很大的作用。

  教师的“亲和力”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粘合剂,是师生之间感情的润滑油,它像春风一样可以融化学生心里的“冰”,它可以使后进学生产生奋进的`动力,它可以使迷途的学生找到前进的灯塔。同时,也能使教师在人生道路上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

  有了热爱,就有了爱,有了爱,便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这是做好一个小学教师的前提。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下面我在就书中其中的几章内容谈谈关于组织力的修炼的一些心得。

  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读完这本数,我知道了教师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设计能力、施教能力、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

  一、设计能力,是指制订课时授课计划(即编写教案)的能力在教案中,教师要对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做出详细的具体的安排:一节课如何开头,如何导入新课;教材重点如何突出,教材难点如何突破;什么时候演示,什么时候出示板书板图;哪些问题在课上练习巩固,哪些问题留作课后思考解答;采用什么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运用什么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怎样完美地结束一节课,等等。

  二、施教能力,是指把拟定的教学计划付诸实施的能力教师的施教能力首先应表现在教师要具备讲课基本功上,即具备口头表达基本功、板书板图基本功、教态动作基本功和演示操作基本功

  第三,教师的施教能力还表现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上。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着很大差异,因而,教师应该实施不同的教学对策。三、控制能力,是指驾驭课堂形势的能力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也不容易长久保持,因而,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善于运用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将两种“注意”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保持最佳的“注意”状态。有的教师采取严厉手段,迫使学生服从课堂纪律,这不迫达不到教育效果,而且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处于思维呆滞的被动状态。有的教师热衷于课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应变能力,是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教师制订的教学计划在具体实施时,未必能百分之百地执行,这是因为课堂上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例如,有的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表现令人吃惊的无知。或是有严重违犯课堂纪律的行为,等等。这种时候,教师绝不能焦躁,更不能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否则,将不仅导致教育的失败,而且会在学生心灵上造成难以挽回的极坏影响。

  这本书中所传授给我们的东西还很多,还需要我反复研读,细细体会。

  《教育力》读后感 10

  在寒假中,我读了一本名叫《10种最具竞争力的素质教育丛书之自信篇》的书。这本书是代磊写的,他说:“一本好书,就像一粒包含智慧的种子。”我被他的这句话吸引了。

  我翻开书本:有一个女孩,她是一家裁缝店的打杂女工,她每天看着那些漂亮夫人来店里试衣服,非常的羡慕她们,但女孩并不自卑,她每天很开心,很温柔,很自信的微笑,脑子里幻想着自己就是这家店的'老板,她工作认真负责,得到了老板的信任。后来,老板把裁缝店交给了女孩管理,渐渐的女孩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安妮特,最后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大师。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无论是家境贫寒,还是在现实的物资世界里心灰意冷,举步维艰时,我们都要敢于想象成功,因为这种思维方式会令我们积极地面对每一件事,从而会令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我还喜欢其中的另一个故事:一个男孩因为家境贫寒总感觉低人一等。有一次老师带他们去罐头厂体验生活,让他们进行刷瓶子比赛,男孩想我从来没得过第一名,我一定要得第一名。在男孩不懈的努力下终于获得的第一名。从此他明白无论什么事,只要你肯干,就一定能干好。

  同学们我真希望你们有时间也能看看这本书,他把换位思考和成长感悟都融入到了故事中,它可以充分调动我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我们在快乐阅读中收获知识吧。

  《教育力》读后感 11

  读完《教育力》一书,我深感震撼。作者以其深入浅出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揭示了教育的真谛并非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一种触及灵魂、塑造未来的强大力量。以下是我对本书的几点深刻感悟。

  首先,教育力是对人的全人发展之重视。书中指出,真正的教育不应仅局限于知识的灌输,更应关注个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生活技能的培养。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成为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以期在知识与人格的双重维度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教育力是尊重并激活个体差异的力量。书中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具有各自的天赋与潜能。教育者应摒弃“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并欣赏学生的差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孩子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这种教育理念让我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并非将所有学生塑造成同一模子的产品,而是要帮助他们发现自我,挖掘潜力,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

  再者,教育力体现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之中。作者提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困惑,用爱与关怀建立起深厚的信任纽带。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他们才会更愿意敞开心扉,积极参与学习,从而提升教育的效果。

  最后,教育力呼唤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协同作用。书中明确指出,教育并非孤立的行为,而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的过程。各方应明确各自的角色,积极沟通,形成教育共识,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总结来说,《教育力》一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期待。作为教育工作者或家长,我们都应积极提升自身的教育力,以爱心、智慧和耐心去滋养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助力他们走向光明未来。

  《教育力》读后感 12

  阅读《教育力》这本书,犹如开启了一扇洞察教育本质与价值的新窗口,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度的剖析,使我对于教育的力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一、教育力是点燃心灵之火的力量。书中强调,教育的核心在于唤醒与激发,而非简单的知识填充。教育者应具备点燃学生内心热情的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的教育力,使得学习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化身为一场富有生命力的内在觉醒之旅。

  二、教育力是塑造品格的力量。作者指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品格的塑造。教育者应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勇于担当等优秀品质,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有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的.人。这种教育力,使教育超越了知识的疆界,深入到个体精神世界的塑造,对于个人乃至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三、教育力是赋能未来的力量。《教育力》强调,教育应面向未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教育者应以前瞻性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跨学科素养,为他们应对未来挑战做好准备。这种教育力,赋予了学生应对未知、驾驭未来的可能性,使教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

  总的来说,《教育力》一书让我深深体会到,教育不仅关乎知识的积累,更关乎生命的唤醒、品格的塑造和未来的赋能。作为教育参与者,我们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力,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深沉的热爱、更坚定的责任感,去滋养每一个孩子的生命,点亮他们的未来之路。

  《教育力》读后感 13

  读完《教育力》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探讨了教育的力量和价值,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意义和目标。

  书中强调,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和精神的塑造。它关乎到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关乎到社会的进步和未来。因此,教育力不仅仅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教育力的多重维度。它包括了教师的教育力、家长的教育力、学校的教育力以及社会的教育力等多个方面。这些力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教育的生态系统。

  教师的教育力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家长的教育力则在于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的教育力则在于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社会的教育力则在于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教育力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包括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成为有用之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同时,我也需要更加注重与家长和社会的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总的来说,《教育力》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它让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教育工作的信念和决心。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力》读后感 14

  读完《教育力》一书,我深感震撼。作者以其深入浅出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揭示了教育的真谛并非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一种触及灵魂、塑造未来的强大力量。以下是我对本书的几点深刻感悟。

  首先,教育力是对人的全人发展之重视。书中指出,真正的教育不应仅局限于知识的灌输,更应关注个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生活技能的培养。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成为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以期在知识与人格的双重维度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教育力是尊重并激活个体差异的力量。书中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具有各自的天赋与潜能。教育者应摒弃“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并欣赏学生的差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孩子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这种教育理念让我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并非将所有学生塑造成同一模子的产品,而是要帮助他们发现自我,挖掘潜力,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

  再者,教育力体现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之中。作者提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困惑,用爱与关怀建立起深厚的信任纽带。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他们才会更愿意敞开心扉,积极参与学习,从而提升教育的效果。

  最后,教育力呼唤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协同作用。书中明确指出,教育并非孤立的行为,而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的过程。各方应明确各自的角色,积极沟通,形成教育共识,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总结来说,《教育力》一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期待。作为教育工作者或家长,我们都应积极提升自身的教育力,以爱心、智慧和耐心去滋养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助力他们走向光明未来。

  《教育力》读后感 15

  《教育力》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领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引导我深入思考教育的真谛和力量。

  书中详细阐述了教育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人格、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塑造。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多元的,旨在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教育力的巨大影响。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教育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特别被书中的一个观点所触动: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选择,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路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教育与创新的关系。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敢于挑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变革,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读完《教育力》后,我深感教育的责任重大,同时也对教育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够找到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本书不仅给了我很多启示,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

【《教育力》读后感】相关文章:

幼儿教育随笔-模仿力07-29

教育随笔-助推孩子游戏力08-05

教育随笔-培养幼儿想象力08-05

孩子的观察力教育心得小结11-25

培养幼儿的注意力的教育方法11-28

培养孩子注意力的教育方法11-28

《力力不喜欢女孩》读后感10-31

教育随笔-交流讨论培养幼儿观察力08-04

教育随笔-家园合作与幼儿创造力培养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