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课文赏析

时间:2023-09-01 13:36:09 德燊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竹影课文赏析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他写过很多散文,《竹影》就是其中有名的一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竹影课文赏析。

  原文

  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热。窗子完全打开了,房间里还坐不牢。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凉。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来的是弟弟的同学华明。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是口里的热气吧?”“是头上的汗水在那里蒸发吧?”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他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一面谈着:“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弟弟连忙拣木炭给他。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叶了,这时候华明方才放心,我们也更加高兴,一边描,一边拿许多话问爸爸:

  “管夫人是谁?”“她是一位善于画竹的女画家。她的丈夫名叫赵子昂,是一位善于画马的男画家。他们是元朝人,是中国很有名的两大夫妻画家。”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法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夜渐深了,华明就告辞。“明天白天来看这地上描着的影子,一定更好看。但希望大不要落雨,洗去了我们的‘墨竹’,大家明天会!”他说着就出去了。我们送他出门。

  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赏析

  《竹影》写的是孩子们画竹影的童真童趣和孩子们与“爸爸”关于竹画、中国画的一段对话,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到中国画画艺术的深刻内涵。

  文章开头直截了当,几句就交代了时间、环境和人物。开头并没有触及文章主题,只在做铺垫。

  开头很平实,没有抒情、渲染,为整篇的风格定了调子。

  “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这一句很重要,把暮色描写成一幅画,暗示文章要讨论画。

  接下来文章开始写夕阳和暮色。文章把天空形容成“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然后文章写到:“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这是作者的想像,把一个暮色降临的连续过程写成间断的了,生动有趣。通过“非常微细”说明不容易察觉,作者在“自圆其说”。作者又通过“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来渲染暮色的来临。

  这几句是写月光出现前的夕阳和暮色,写得不多,恰到好处,写多了就喧宾夺主了,月色是“主”。

  接着“月色”要登场了。“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这也是作者的想像,但为暮色消失,月色到来做了很好的承接。

  下面的描写在点明“月亮”的同时点明了“竹叶”,就像一幕戏,主场呈现在观众面前了,而前面都是序幕。

  这里用“清光”、“寒色”形容月光,清光、寒色与夕阳的红光、暖色相对应,突出的月光的特点。有趣的是,文章还用“长音阶”、“短音阶”来形容白天与夜晚的转换,这是作者的随意发挥,把日月和音乐联系起来了,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下面第三个人物华明登场。他“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形容其活泼的样子。华明坐在椅子上摇得竹叶哗哗响,引得大家仰望天空,赞赏月光。这样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的特点:自然地不是预先有准备地欣赏月光。而成人一般是专门摆酒赏月。

  “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这里从侧面写出了月亮很圆很大。月亮是静的,竹叶是动的,动静相映,好一幅美丽的竹影画面。这一句点题,在全文中非常关键,读到这里,读者也感受到了美丽的竹影,也陶醉在这美丽的情景中了。

  美丽的竹影出现了,那下面该怎么深入写下去呢?

  我们知道,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想写的是竹影——竹画,如果这时写大家感叹:真像一幅画啊!然后直接过渡到竹画,就体现不出孩子们的特点来了。文章这里采取了先退后进的策略,做了很大一个迂回,描写了孩子们的天真好奇、想象力丰富还有活泼可爱,但这些描写都没有离开月光,然后出人意料又非常合乎情理地捕捉到了主题——中国画。

  这里孩子们活泼的场景与清光、寒色的月光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这些描写多余吗?不!因为文章的主角除了月光、竹叶外,还有孩子,孩子的童真、童趣也是文章要表现的内容。

  捕捉到了主题,现在开始紧紧围绕主题了。孩子们欢快地作竹画,而且还与有名的竹画相比较,同时“爸爸”也参与进来。“爸爸”的参与是一个关键环节,文章可以深入了。

  “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爸爸的神态很有意思,从这个神态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很有文化的人。“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来很久了没有被发现,说明孩子们画得很投入。“弟弟连忙拣木炭给他”:“连忙”表示孩子对“爸爸”的参与很高兴。

  注意华明的心理变化,从活泼到“难为情”再到“放心”,描写细微,孩子的人物特点描写很饱满。

  接下来一大段是“爸爸”对两个问题的回答,用对话的方式阐述了竹画、中国画的画法及特点,这就是文章要表达的道理。

  写竹画的画法的同时顺带提到马的画法,拓宽文章的视野,写中国画的特点是与西洋画比较,既突出了中国画的特点,又大大加深了文章的内涵。

  从竹画说到中国画是通过“颜料”承接的,这个话题的转换和拓展非常自然,也反映了孩子们的天生爱观察的特点,而大人可能熟视无睹了。

  第一大段话有三层意思:

  1、竹画的特点是讲究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竹画独成一门;

  2、西洋画注重“像”,中国画注重“神气”,即神似;

  3、竹画用墨笔甚至红色的笔,都是为了充分表现竹的美和神气。

  (注意:一般对一段话的分析都可以分三、四层意思进行,层次少了、多了概括力都不强。)

  道理阐述完了,再回到场景上来,文章准备收尾。“月亮渐渐升高了,…...好像脱了版的印刷。”这个情景描写与前面对话中阐述的道理有很好的呼应,一切似乎很静,孩孩子们似乎在思考,“爸爸”讲的道理似乎已经被孩子们接受并理解,这层意思如果直接写出来没有这样生动和深刻。

  夜深了,华明要告辞了,从华明道别说的话可以看出,他一下似乎长大些了,因为受到了启发,懂得了更多的道理。文章中关于华明的描写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我”的思考,呼应主题,尽管文章就此结束,但让人感觉余音缭绕,引人深思。

  总结:

  这篇文章描写的内容:

  1、孩子们月光下画竹的童真童趣;

  2孩子们与“爸爸”关于竹画、中国画的对话。

  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主题(中心思想):通过孩子们感受到的月光下竹影的美和孩子们画竹的童真童趣,引出了中国竹画,颂扬了中国竹画的美,并进一步颂扬了中国画的美和深厚底蕴。

  课文《竹影》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生动而充满童趣的描写。

  2、 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 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4、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对艺术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

  1、 文生动而充满童趣的描写。

  2、 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

  2、 在文学中体会艺术的美,在艺术中体会文学的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讨论;比较阅读;提问;点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丰子恺儿童漫画导入其文(《竹影》)。

  二、学生简介作者丰子恺。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朗读新字词。

  2、概括课文内容。

  四、品味课文,体验趣与美。

  1、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2、小伙伴和爸爸的谈话主要围绕哪两个方面来进行?你对这两个方面是怎么认识的?

  一方面: 竹是否难画的问题

  另一方面:画竹所用的颜料问题

  五、欣赏。

  爸爸和孩子们的谈话涉及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几幅中外名画,讨论它们有什么不同。

  六、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上册书中的《童趣》比较阅读,谈谈它们的异同。

  七、拓展延伸。

  这些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作家童年时的童真童趣,同学们,想一想你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

  八、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九、作业。

  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写一篇短文,充分体现童趣。

【竹影课文赏析】相关文章:

翠湖心影赏析04-01

《梧桐影》翻译赏析08-10

竹石原文、赏析10-18

《竹石》的诗意赏析04-13

《竹石》译文及赏析03-02

竹石原文及赏析03-10

《丰碑》课文赏析03-16

风波课文赏析02-15

枣儿课文赏析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