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的民俗文化介绍

时间:2024-06-08 12:42:53 宇涛 风俗习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井冈山的民俗文化介绍

  井冈山具有较高的地学价值,是古华南板块地质演化过程的见证地和现代盆岭地貌的代表地。同时井冈山是各类珍稀濒危种、孑遗种、活化石,以及各类原始类群、区域特有种、中国特有种的天然避难所,是东亚华南古陆褶皱地质构造山地第三纪活化石森林博物园的罕见范例。井冈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历史厚重,民风纯朴。下面由小编为你整理的井冈山的民俗文化,希望大家希望!

  井冈山的民俗文化

  挖冬笋

  描述:挖冬笋,是黄坳、茨坪、长坪、下七一带客籍山区农民所喜爱的一项采集活动。农历十一月以后,冬笋即开始生长,客籍人们便身背背篓,手握锄头进山挖笋。

  红薯丝饭

  描述:红薯丝饭是从前井冈山区的传统主食,解放前,当地就流传着一首民谣:“薯丝饭,木炭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这首民谣反映了当年井冈山区的清贫生活和山区居民追求起码的温饱生活的意愿。

  勺子碓舂米

  描述:勺子碓,是井冈山客籍人用来舂米的工具。旧时人们用石头作臼,用木棒做杵捣米。常用的有手碓、脚踏碓。山里人在脚踏碓的基础上,利用山泉的落差,装成不用人力的“自动”雅,一天能舂一担谷,比脚碓省时省力,独家独户使用,非常方便。

  米汤浆被子

  描述:土籍人洗被子时,都喜欢用米汤浆被子。米汤浆被子就是把被子在清水河、塘里洗干净,拧干,置于盆中,倒进米汤,反复搓揉,使被子里每个地方都沾上米汤,再拧干,即可凉晒。

  狩猎

  描述:客籍人狩猎活动多利用冬、春季节的农闲时间进行。出猎人数5——10人,多至数十人,进入目的地后,一般都人分两路行动:一为“蹲口”,把守野兽出入要道;二为“抄山”,指挥猎犬翻山越岭赶出猎物。

  建房

  描述:井冈山土籍居民建新房的礼仪有进桌、圆屋、上梁、过火等习俗。

  祭窑

  描述:土籍人烧砖瓦窑时,窑匠师傅造窑,点火颇为讲究,有一套世代相传的习俗,称“祭窑”。一般的“祭窑”,实际上是祭祀火神。

  出嫁当天不吃饭

  在井冈山客籍民间居民中流传着这么一个风俗习惯:姑娘出嫁的当天随身带好在家煮熟的鸡蛋、猪肉之类的食品,到婆家后躲在新房里不出门,当日也不吃婆家的一回饭。无论家人怎么诚心相请,哪怕是把饭菜送进新房,也不会吃上一回,而是吃着自己带来的食物。以示节省公公婆婆的美味佳肴敬孝给公公婆婆食,换得公公婆婆的爱戴,换来长年全家和睦过日子。这一风俗习惯直至今天,新娘出嫁到婆家,还是一直坚持吃完自己带来的食品为止。

  井冈山的含义是什么

  井冈山:地处湘东—赣西边界,万洋山(为罗霄山脉中段)的北支,据传在东汉年间就已经有人在井冈山居住了。秦朝设郡县制时,井冈山为九江郡庐陵县属地。

  井冈山距井冈山市新城区(红星街道)35公里,距吉安市吉州区约130公里处。

  森林覆盖率为81.2%,年平均气温14.2度,至今仍保留众多人迹未至的大片原始森林,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代表性的植物有红豆杉、银杏、半枫荷、白豆杉、伯株树等上千种。井冈山瓷土矿、稀土矿储量丰富,为两大优势矿种。

  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

  井冈山的历史

  井冈山在东汉年间已开始有人居住。

  秦朝设郡县制时,为九江郡庐陵县的属地。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年间,为庐陵郡西昌、遂兴两县分治。

  唐朝显庆年间(658年),改为江南西道吉州府属地。

  明、清以来,隶属于江西行省吉安府永新、龙泉(现遂川)两县分治。

  1927年10月—1939年2月间,湘赣边界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态势,井冈山境内曾设“(永)新遂(川)边陲特别区”,直属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领导。

  1950年,成立“井冈山特别区”。

  1959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井冈山管理局”,属江西省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

  1965年7月1日我国发行《井冈山》特种邮票一套

  1966年——1976年,“井冈山革命委员会”属吉安地区管辖。

  1977年,恢复省辖的“井冈山管理局”。

  1981年11月,改为“井冈山县”,由吉安地区管辖。

  198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为“井冈山市”,景区划归井冈山市管辖。

  2015年7月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井冈山—北武夷山(武夷山拓展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

  2016年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井冈山被列入全国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

  井冈山民俗文化

  1、井冈山全堂狮灯  

  井冈山全堂狮灯,俗称全堂狮子,由龙灯、舞狮、拳术、棍术、器械、对练以及盾牌舞等七大项目组成,配以锣鼓、唢呐等乐器伴奏,由16人共同完成表演。它既有赤手空拳的武术套路;又有千奇百怪的武术器械,表演步法、手法和队形,纷繁奇异,变幻无穷,至今仍遗存着古朴原始的民间武术风貌,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

  “全堂狮灯”是流传在井冈山东上乡虎爪坪村的传统武术竞技项目,距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2010年被评为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4年被评为中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堂狮灯以少林洪家拳为基础,狮、龙表演与武术穿插相结合,展现了盾牌与刀枪棍棒为主的硬实功夫,是当时强身健体、抵御猛兽与观赏表演的传统技艺。

  据《宁冈县志》记载,虎爪坪村习武之俗始于清道光三年(1824年),一少林俗家弟子卢能昌落难来到虎爪坪村的深山老林里,以烧木炭和采草药为生,经村民三番五次盛请,才出山收徒,传授各路武术,始成全堂狮灯,历代相传。

  全堂狮灯的传统表演与节庆习俗息息相关。正月十五日,全堂狮灯在师傅的带领下,入祠堂祭拜祖先神灵和村中族老长辈后,方可在村头、场院及各户厅堂等地表演。主要表演项目有龙灯(俗称“三节龙”)、舞狮(又称“顶狮头”)、拳术套路表演、棍术套路表演、对练项目、器械项目及盾牌舞(俗称“藤牌舞”或曰“破牌”)七大类,其中拳术套路、棍术套路、器械项目均由十人表演。全堂狮灯每一类项目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和内容,融攻防格斗与健身娱乐于一身,表演时配奏锣鼓、唢呐,气势恢宏、喜庆热烈。其音乐伴奏用民间吹打乐,曲牌有《开唱锣》《狐狸排街》《高山滴水》《急急风》《闲路锣》《狮子调》《拳棍锣》等。音乐依照舞蹈情节和动作的变化而变化,一个项目更换一种曲牌。音乐元素对舞蹈作了恰当的烘托。 全堂狮灯流传至今已十三代,第六代传人绍宾宗师、第七代传人林贵祥等,都是民间武术名家。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创办的龙市红军教导队,就有来自虎爪坪村的武术学员,他们的武术曾在红军教导队学员中广为传授。新中国成立后,虎爪坪村的全堂狮灯得以延传,先后参加过全省民间艺术会演、全国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2、井冈客家山歌

  井冈客家山歌是井冈山一带的客家人用客家方言演唱的一种民歌,既有号子、山歌,也有小调、儿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了井冈山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和风情习俗,表达了客家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趣味,富有客家语言特色,乡土气息浓郁。

  井冈山客家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0%以上。明末清初时,客家人从广东、福建迁入井冈山,绝大多数以农耕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客家人,为抒发内心情感,表现喜怒哀乐之情,用山歌相互唱酬,久而久之,形成了别具风格的井冈客家山歌。

  按照歌词字句和曲体形式的不同,井冈客家山歌大体分为六种。号子山歌:亦称山歌号子,多采用“哟嗬哈”等衬词,只有一个长乐句,在高音区相邻两三个音之间进行,散板,节奏自由,声音高亢。正板山歌:也叫四句板山歌,由4个乐句组成,结构工整对称,是客家山歌中流传最普遍的一种曲式。四句八节山歌:歌词4句,八节是指8个乐句,是把一句歌词分作两个乐句来唱,词中夹以较多的衬词。五句板山歌:歌词为7字5句,曲调是正板山歌的扩充。快板山歌:也叫急板山歌,歌词无衬词,曲调无拖腔,它是用正板山歌的曲调,把节奏紧缩,将速度加快来演唱。叠板山歌:亦称叠字山歌,歌词中插上较多的叠字叠句,有时多达数10字,其曲调的开头与结尾,基本上保留正板山歌的特点,中间则由于采用叠字叠句而扩充了曲调,演唱时近似数板。

  井冈山革命时期,苏区军民利用井冈山歌调子,创作了大量气势磅礴、激荡人心的红色歌谣,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堪称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奇迹。为宣传教育群众、鼓舞军民斗志、揭露打击敌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井冈山市不断挖掘、整理客家山歌,陆续编选了《红色歌曲》《客家山歌》,录制、发行了《井冈山革命民歌》《风光民歌精选》等宣传资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始,井冈山歌手多次参加省内外的民歌赛会。2006年中国红歌会首场比赛在井冈山茨坪举办,盛况空前,井冈山歌手踊跃参赛,获奖颇丰。2007年10月,井冈山市文化馆组建了“客家山歌演唱团”,相继培养了300余人的客家山歌队伍,他们遍布在市内各景点、行业,传唱弘扬井冈客家山歌。

  3、井冈翠绿茶制作技艺

  井冈翠绿茶制作技艺主要在井冈山桐木岭,茨坪、黄坳、下七等地流传。其制作工艺传统,流程复杂,标准精细,是传统手工制茶的典型之一。井冈翠绿茶生产约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前身是“石姬茶”。

  在井冈山一带,流传着一个《石姬茶》的美丽传说,说是石姬本玉帝身旁的小侍女,因失手打碎玉帝一个玉杯而被贬下凡间,降临到空气清新、风景如画的井冈山,并种植茶树,制作出了石姬茶。据《龙泉县志·风物》记载,石姬乃广东人,于元末明初时从广东迁至井冈山桐木岭一带,以制作茶叶为生。石姬制茶经验丰富、技艺精湛,从茶叶采摘到加工成品全部由手工完成,其核心技术一直在桐木岭石氏一族世代传承。清嘉庆皇帝下江南品偿到此茶,大加赞赏,选为贡品并以产地正式命名为“井冈翠绿茶”。

  以井冈山翠绿茶制作技艺生产的井冈翠绿茶,外形条索秀丽,色翠嫩绿油润,香气鲜爽持久,味浓醇厚甘甜,汤色清澈明亮,且富含多种维生素,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是我国绿茶系列中的知名品牌。在嘉庆年间被列为贡品,奉献皇室享用。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井冈翠绿茶陆续出口美国和东南亚,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井冈翠绿茶先后被评为“江西名牌产品”、“上海农博会金奖产品”、“江西省重点保护产品”等。

  4、井冈山竹编技艺

  井冈山地处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属典型的江南山区,竹林茂密,有毛竹、淡竹、方竹、苦竹、墨竹、罗汉竹、观音竹、鹅毛竹、龙鳞竹等一百多种,资源丰富,为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竹编制品濒临消亡,如竹箱、竹柜、竹厨、竹篮、竹热水瓶壳等。但民间艺人使用优质的篾丝材料,设计制作出各式各样的旅游工艺品。如雅拙谐趣的熊猫、憨态可掬的企鹅、展翅开屏的孔雀、怪眼拙睁的猫头鹰等,形状各异,构图别致,巧夺天工。全市现有8000多农民从事竹编工艺生产,竹编制品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饿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达150余万件。

  5、井冈山红米酒配制技艺

  井冈山红米酒发源于井冈山客家土法酿造,时代变迁,井冈山红米酒一枝独秀,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红米产生于山高水冷的独特环境,生长期长,无污染,内含人体所需的二十一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及有益微量元素,营养十分丰富。井冈山红米酒,正是以红米为主要原料,配以井冈清泉,采用传统工艺,在享有“天然氧吧”美誉的井冈山中精酿而成,其酒体橙红,入口绵甜,回味悠长。解放后,特别是近年随着井冈山的飞速发展和对外开放,井冈山红米酒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识,所喜爱,人们在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饱揽秀美的井冈山风景之后,还不忘稍回几箱井冈山的红米酒,与家人和亲朋好友共同分享。

  为了使井冈山红米酒发扬光大,井冈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井冈山红米酒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先后出台多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做强作大红米酒产业,鼓励井冈山红米酒在保持红米酒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方法,与国内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不断改良红米酒的工艺和配方,不断改进包装,提升产品档次。鼓励企业建立红米种植基地,改良红米优良品种。通过不懈的努力,井冈山红米酒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目前井冈山红米酒已销往全国大部分省份,从2006年以来,井冈山红米酒先后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江西名酒,江西省重点保护产品、井冈山市接待用酒。

【井冈山的民俗文化介绍】相关文章:

井冈山作文04-24

游井冈山作文11-15

井冈山作文(精)05-25

井冈山之旅作文12-15

井冈山社会实践报告02-23

井冈山龙潭导游词12-19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12-09

民俗文化之迎娶时辰禁忌08-15

有关问名禁忌的民俗文化11-19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