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时间:2024-06-08 04:46:04 海洁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在数学课上,学生们有时会遇到一些难题或者不理解的概念,但是却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不敢提问。这背后隐藏着一些令人惋惜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任何时代的进步,任何创造的开始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我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也说过:做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学生做学问,就是要边学边问,只学着怎样去回答教师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学习。当今的社会需要的是知识面广、具有主见、且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不会提问,不敢提问的学生,则不是创新型的学生。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上的问题下放给学生,让学生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我国长期以来的封建社会中倡导的师道尊严,“师云亦云”,教师在学生中间是高高在上的,绝对的权威。这样的师生关系产生过不少的负面影响,学生害怕教师,对教师是绝对的服从,这可能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或对立,更不要说是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些要求、建议或问题。而当今要培养的是新世纪的合格人才,所以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那就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教师要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要缩短与学生物理和心理上的距离。时常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同去学习、探索,有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请教学习,能者为师嘛,让学生觉得教师是他们的朋友,是学习的合作者、好帮手。这样他们就会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就敢于向老师、向教材、向未知世界提出问题、提出挑战。

  二、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使学生“想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任何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自主的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也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的探索,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并产生想要急于弄清问题的欲望,这时,学生就急于想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积极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

  例如:我在教学2---4的乘法口诀时,先师生合作编出了2、3的乘法口诀,接着就让学生同桌合作编出4的乘法口诀。这时有位学生向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老师,乘法口诀用中文的汉字书写,太麻烦了,为什么不用阿拉伯数字写呢?”的确,乘法口诀用中文书写,确实麻烦,但自古教材就是这样安排的,我作为一个教师也从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教材怎样安排就怎样进行教学。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是由于他参与了编写乘法口诀的过程,在书写中觉得比较麻烦,于是就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这样一个有创见、有水准的问题。课后,我查了有关的资料,表明乘法口诀表产生于我国2000多年以前,而那时,阿拉伯数字还没有传入我们中国,所以是用汉字表述的。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由“大九九”发展为现在的“小九九”(即由81句变为45句)。用数字表述乘法口诀表的三大优点:1、形式上,突出了数学之“数”的特征;2、在认读上更直观;3、与教材的有关内容相统一,有利于学生学习。如口诀“34 12”与算式3×4=12更容易联系在一起。

  三、提供内容和机会,使学生“可问”。

  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是天经地义的。学生只需去思考要回答什么问题,而无需去考虑还有什么问题自己没搞清。此外,对不同的学生来说,教师的问题有时过于简单,有时特别枯燥,有时又深奥难以回答,有时又含糊不清而捉摸不定。这样学生总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这种状态下的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人云亦云,没有问题可提。所以,教师要提供学生机会,提供学生材料,给予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使他们有问题可问,哪怕是比较简单的、有趣的、甚至是幼稚的、可笑的。

  例如: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可开展一些小老师教学活动。在教学10的认识时,教师事先布置学生课后找一找跟10有关的事物,想好些跟10有关的问题到时课上与小朋友们交流。在课上教师先让学生做老师来考考班内学生,学生们的问题还真是不少。10怎样写?10比哪些数大,比哪些数小?9只苹果再添1只苹果是几只苹果?10只苹果吃掉1只还剩几只苹果?……甚至有个学生说:“0----9都是用一个数字来表示的,为什么10用两个数字来表示?学生提了那么多的问题,中间不乏有些可笑的,愚钝的,但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在思考,在探索。同样有的问题教师可能一时回答不上,要查些资料,但你不要觉的难堪,师生可共同探讨,有的问题可告诉学生到那里去找答案,有的可暂时不作答留给学生思考。我们的教学不正是要培养敢于质疑,会学习、会思考的标新立异的创造型人才吗?

  四、给予点拨和指导,使学生“会问”。

  学生刚开始提的问题大多是较浅显的,属于机械记忆一类的,也有属于理解性的,甚至有的是毫无边际,没有针对性的,有创见的是很少的。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所学的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见解。

  1.巧设矛盾,培养学生提问的针对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设置矛盾,让学生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就有针对性。

  例如,教学除法的用竖式计算时,教师由加法、减法和乘法的竖式计算导入,出示6÷3,让学生尝试用竖式来计算6÷3,全班学生几乎全是这样写的: #url#。这时教师,故作神秘地说:“小朋友,以前用竖式来计算加法、减法和乘法这样写是正确的,照例除法的竖式是应该这样的,可是这是错的?”这时学生个个都瞪着眼睛瞧我,老师接着说:现在,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刹那间。只只小手都举得高高的。“老师,加法、减法和乘法的竖式都可这样写,除法为什么就不行呢?”“老师,用竖式来计算除法到底该怎样写?”在教学新课时,又有学生提出:“老师,为什么用竖式来计算6÷3一定要这样写,而不能写成6 呢?”÷3这里,教师有意误导了学生,设置了矛盾,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提出了关键性的问题培养学生提问的针对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究。

  2.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提问的独立性。

  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经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后才发现的,是学生个体观察思考的结果,是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的表现,具体反映在学生提问的独立性。这是学习活动中一种极其可贵的品质,难道这不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吗?

  我们的教学,不就是要培养会学习、会思考、会质疑、会创新的学生吗?只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所造成的弊端,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武装教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机会和材料,并给予正确地指导和方法,把问题下放给学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推倒“学”的制高点上,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它在总目标中指出:“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民主的课堂,使学生敢于提问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多给他们一些微笑,多给他们一些赞许,多给他们一些引导,多给他们一些帮助。一旦教师成为学生心灵与学习的支撑者,让学生真正感到教师就是他们的良师益友,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必定思维敏捷,激情勃发。对数学有兴趣的会越学越带劲,兴趣盎然,敢问新路;对数学兴趣不大的也会柳暗花明,请随日增,敢于尝试。可以说,民主的课堂,平等的关系,和谐的氛围,大胆的鼓励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

  二、巧妙的设计,使学生便于提问

  学生敢于提问了,并不代表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就能积极踊跃地提问。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思考,巧妙设计,为学生创造一切可提问的机会。

  1、预习中的思考。在教学新知前,布置学生预习将要上的内容,并至少要提出一个与内容相联系的问题。上课伊始,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把有价值、重点的问题书写在黑板上。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布置学生先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和计算公式,再预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特别不懂的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好,如:我们能不能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三角形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图形吗?等等。

  2、揭示课题后提问。课题其实就是学习的重点,针对课题提问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如:教学《比例尺》时,教师板书课题后,可以提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会纷纷提问:比例尺是不是尺子?它与比例有什么关系?什么叫比例尺?为什么叫比例尺?……这样一问激起学生的十问,思维的火花闪烁,注意力也会集中。

  3、自学例题时提问。数学思维通过例题来演绎。数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采取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自学例题提出不懂的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个物体怎么分一定是平均分的呢?通过问题展开讨论、思考,并由此获取新知。这种学习应该是深刻而有效的。

  4、在练习中提问。在学生做练习时,教师也不应该是平均用力,要让学生提出练习中的难点。这样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训练。

  5、课堂总结时提问。教师做课堂总结时,要习惯性地留下点时间,让学生把今天所学看看、想想,提出对本课内容还存在的疑点。

  三、适时的指导,使学生善于提问

  学生有机会提问了,但由于思维、语言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提的问题常常杂乱,没有多大的价值,与内容联系不紧密等。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指导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善于提有价值的问题。

  1、示范引导。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老师如何根据内容来提问的,教学生发现问题继而提出问题。如教学计算题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问并板书:⑴、例题特征,⑵、运算顺序,⑶、运算结果,并多问些“为什么,怎么样”。在连续的几节计算题后,要求学生通过模仿提问,多次的模仿而后达到创造性地提问。

  2、提问时机。漫无边际的提问,不看时机的提问有时会扰乱课堂正常的秩序,因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在知识的结构上提问,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提问,在知识关键处提问,在知识的模糊处提问等。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引导学生对“先通分”的关键词提问,如“为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要通分,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再计算呢?”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提问的关键。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提问。

  四、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乐于提问

  任何一种良好习惯的形成,除了坚持不懈地引导,更需要真诚的赞美,人性的鼓励。成功的喜悦会让人不断地想要再次品尝喜悦的滋味,激发起强烈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言对学生是一种动力,切不可小觑。在日常教学中,教授习惯性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语言。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应该是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注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励学生不断探索。

  总之,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敢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与策略

  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巧妙地使用课堂提问,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把握好提问的“火候",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好奇欲望、探索欲望、创造欲望和竞争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下是笔者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与策略的一点拙见。

  一、根据教材内容特点,提问要有“点”。

  在小学数学课中有各种“点"。“点"是每个学生都应当掌握的主要内容,因此,围绕“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要抓住“点”的内容、词语设问,使学生明确“点"、理解“点"掌握“点",从而保持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进而为学生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1.围绕教学“关键点"设问。所谓关键,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提问,难点就容易突破。如在圆面积计算教学中,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整节课的教学难点,理解由圆转化的近似长方形与圆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则是教学关键所在。

  2·通过“连接点"设计问题。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

  3·抓“致盲点”设计问题。所谓“盲点"是在正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学生正确思维的问题。盲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帮助学生自己发现盲点。

  4·抓住问题的“启发点"。教师的提问要问在点子上,启发到关键处。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问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有益处。教师要善于从知识结构出发,要把提问的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或者某些有暗示性的问题,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

  二、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课堂提问要分层,因材施教。

  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关键在于是否能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对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要尽量让他们回答较基本、较简单的问题,不论回答的对或错,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对学习成绩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让他们回答较尖端、较难的问题。有时还要与他们较劲儿,故意为难他们,训练他们的能力。还可以把一个问题分解成了解、理解、综合分析三个层次的问题,让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主动积极地进人角色,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提问要创设良好的情境。

  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人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

  1.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提问时,应设置有趣的情境或者提供相关的材料,或者给予必要的提问等,使学生不仅对问题的思考有明确的方向,而且有广阔的思维空间。

  2.保持民主的教学气氛,也是很好的情境创设。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民主的。提问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气、表情、行为举止等,要给学生一种信赖和鼓励;要以和学生一起思考的心态提问,不要用强制性的态度来要求学生回答。对应答学生不能表现出不耐烦,应耐心听取,否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阻碍问题的解决。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使提问收到较好的效果,要注意一些提问的注意事项:

  (1)提问语言要精炼。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的语言既要顾及数学的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

  (2)提问时机要灵活。提问要特别注意把握好时机。教师在备课时,大多对课堂的提问作了精心设计,甚至连让哪个同学回答、学生回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所准备。但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交互式的动态过程,因此,在问答过程中出现一些老师在备课时没想到的事情也是常见现象,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设计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学活动。

  (3)提问思考要留空。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至于停顿的长短,一般可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情况而定。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作出及时、明确的反应。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实施课堂提问,既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又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相关文章:

在生物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11-11

初中物理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11-23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11-23

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11-23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11-23

提问能力如何培养11-23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11-23

如何培养学生课堂提问的能力03-16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提问能力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