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感恩意识

时间:2022-11-23 14:43:01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感恩意识

首先,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语言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人文教育”。初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同时课堂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师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抓好德育工作,深挖语文教材资源,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感恩意识

其次,要明确,感恩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虽然拥有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特征,但也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学会感恩,对于个人,有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用感恩心来融化人的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对于社会,可以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形成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和谐社会。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要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一、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感知“恩”

语文教材所选的内容不仅是为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所设计,而且从阅读识字、口语交际到写作,从现代文到文言文,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习技能的同时,要启迪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各种文体中所包含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有父母之恩、自然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父母之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了父母之恩。有《背影》中的父亲,遭遇双重灾祸,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仍然强忍悲痛地宽慰儿子,车站送别时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的,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父爱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有《我的母亲》,作者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对胡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自然之恩

自然之恩,这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教学资源最丰富的“恩”。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燃起了人们爱美心灵的火炬,吸引了人们寻觅美、赞赏美的双眸,故而众多的文人骚客举笔挥毫、引吭高歌,留下了数不清的千古绝唱。当我们深入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时,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

(三)祖国之恩

祖国之恩,我们从描写山川秀美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从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身上感知祖国的凝聚力。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颂诗《黄河颂》歌颂了我们的母亲河,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八年级下册民间文化专题单元中《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的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报恩”

教师要善于结合学习内容选择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迪。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让学生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对他们的爱,课下整理成书信,写给父亲。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后,可布置这样的问题:文章结尾写到,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受到了母亲的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了些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请你为母亲献上一份子女之爱,然后写一个片段。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感恩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培养。

三、感恩教育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渗透,具体应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感恩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第一,社会、学校、家庭要有权责观念。当外来的关怀和资助成为习惯时,人便容易变得麻木。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学校、家庭在关怀和资助贫困生时都是不求回报的,为了减轻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在施助时也采取一种“无声”的形式,但是却忽略了要求学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对于社会各界的各项资助他们也应该有最基本的了解。

第二,营造感恩教育大环境。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是感恩教育的关键。社会、家庭、学校都有责任进行感恩教育,要让他们时刻体会到个人的成长与这三者是分不开的。此外,在母亲节、教师节等特殊的时期可以开展相关活动,营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感恩活动中,从而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

第三,为贫困生报恩、施恩创造条件。贫困生中有不少是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不敢表达情感的人,他们想要报恩、施恩却没有机会和勇气。回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例如在平时鼓励他们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激励身边的人;对曾给予他们帮助的人表示谢意;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帮助他人;毕业后支援家乡建设,用自己所学知识改变家乡落后贫穷的面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中需要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学生的感恩教育需要在方式、方法上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相信通过教师的艺术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未成曲调先有情”,使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受到感恩的熏陶,有利于我们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与班级,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成长成。

参考文献

[1]秦训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吕达、顾振彪等《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呈祥《奠基中国——教师的爱与责任》海南出版社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感恩意识 [篇2]

摘  要:“感恩”不仅是道德情感的基础,更是道德构建的内在心理机制和底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通过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既是培养良好班风、学风的手段,同时,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因为,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

关键词:感恩  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  高尚人格

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可见,前辈就告诫人们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但让我们再看看目前那些“被爱”得渐趋冷漠与麻木的孩子,他们大多对己不负责,对事不关心,对人不感恩,缺乏感恩之心好像成了当代年轻人的通病。但“感恩”是每个人应该具备基本的做人准则和道德情感基础,也是道德构建的内在心理机制和底线。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去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都是非常必要的。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1什么是感恩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或自然界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动。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责任也是义务。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他人实施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2   目前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及补救的必要性

2.1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

由于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存在不少不当之处,再加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今道德滑坡的现状的确是触目惊心。中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日趋退化,甚至完全丧失,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这些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

2.1.1不懂得珍惜父母养育之恩

中国的父母在孩子身上所花费的心血可称得上是世界一流,可从孩子身上所得到的却恰恰相反。《父母世界》杂志曾刊登过一项中学生心目中“最受尊敬的人是谁?”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别是日本、美国和中国大陆的中学生。统计结果是:日本学生回答“最尊敬的人”中列前三位的是:父亲、母亲、坂本龙马;美国中学生回答的列前三位的是:父亲、乔丹、母亲;而12000名中国学生所回答的是:父亲列第十位,母亲列第十一位。中国自古提倡“孝道”,而如今且不说孝道,就连最起码的尊敬也得不到,这不能不说是身为中国父母者的悲哀。

笔者在2017年9月也对本校916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9.3%的学生感到与家长存在“距离”与“隔阂”;53.1%的学生“在最不喜欢的人”一栏中填写的是家长;42%的学生从未向父母说过感激的话,特别是近几年,子女伤害父母的案件也时常发生。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感恩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1.2漠视社会关爱之情

广州《岭南少年报》曾以“什么事使我最感动?”为话题进行过调查,结果54%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容易被感动的人或不知道什么是感动。是的,现实生活也确实证实了这一点。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可在今天看来,事实并非如此。在当今的学校里,师爱似乎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今天的孩子们不仅对师爱、父爱和母爱表现出冷漠与麻木,同样对来自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爱之情所流露出的冷漠,更让人感到心寒与汗颜。

据《辽宁晚报》报道,沈阳市区的韩磊为救一落水青年,不顾安危跳入河中,奋力将落水者托出了水面,而韩磊本人却由于精疲力尽被大浪卷走了。就他在水中挣扎时,被救者却头也不回地离去了。重庆市94岁的李学林夫妻两个生活极为艰苦,但30年来,他们先后共收养了49位弃婴,但时至今日,没有一位孩子回来看过恩人。歌手丛飞就在他家财散尽,身患癌症,躺在病床上时,依然收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催款电话。

2.1.3自私冷漠、缺乏责任感

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现在很多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意识,他们认为他们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对自己对别人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例如:自私、自利、厌学、冷漠霸道、沉迷网络、盲目攀比、对抗父母、对老人不孝不敬、犯罪率上升、自杀现象增多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去反省的地步。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也给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3   分析现状,探究原因

针对中小学生感恩意识普遍淡薄的现状,笔者对此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调查与分析后认识到,这其中原因非常复杂,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有家庭教育方面的,也有学校教育制度方面的;还有现实社会中的负面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3.1家庭教育重“养”轻“教”

对于很多学生的自私、自利、冷漠霸道、不敬不孝,看起来“病”在孩子,而实际上“根”在家长。笔者曾对本校八年级321位学作过调查,95%的同学说其家长从未对自己进行过感恩教育。长期以来,很多家长已经习惯了付出,而且从不希望得到回报。其实这是错误的,这种做法不仅误导了孩子,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也是家庭道德教育中的残缺。作为父母,自己付出的爱只有让孩子知道,才能激起他们的爱心,引发内心深处的感恩情怀。更严重的是,很多家长不但没有教育孩子学会关心别人,甚至连孩子自己关心自己的权利也被剥夺了,结果造成了孩子连自己都不会关心,更不用说去关心别人。此外,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健康和学习,却很少去关心孩子的人格发展和情感素质,根本谈不上引导孩子去感恩别人和回报社会了。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很多家长不但没有给孩子树立起一个好的榜样,就连孩子有时刚刚萌发的一些感恩别人的想法和念头,也会遭到父母无端的训斥和打击,孩子那颗原本纯真的感恩之心,就这样被无情地扼杀了。常言说,民风、世风皆源于家风,希望家长都能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

3.2学校重智育轻德育是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观原因

由于教育制度及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学校只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因此,到今天为止,学校、教师及学生仍没有真正的从思想上、从实际行动上重视德育工作,更谈不上重视感恩教育了。正如校园里传言所云:“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而且,从目前德育工作的方法上看也明显落后,内容单一,手段呆板,教师说教师的,学生做学生的,德育实际上成了一种“空”对“空”的说教活动,育人工作更难落到实处。又由于目标往往过于高远,与现实反差太大,缺乏稳定性、系统性和持久性,学生也失去了追求的信心和勇气。因此,也可以说,教育者没能正确地在孩子身上撒下感恩的种子。

3.3现实生活中缺乏学习的榜样

对年幼的中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还需要从成人社会中去耳濡目染,感受效仿。这就是说必须用成人社会的“感恩”行为,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从而让孩子们萌发感恩意识,产生感恩的情感,解决内心矛盾,最终能自觉地形成较为稳定的感恩习惯和动机。但我们只要反思一下今天的社会就不难发现,当前的社会的确太缺乏感恩的土壤了。对孩子们来说,要真正寻觅一个感恩的榜样,也实在是太难。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学会感恩,首先要解决可供学生“学”的对象问题,也就是说,成人必须做好榜样,主动为孩子做出向美、向善的表率。

4   实施培养感恩意识的策略及成效

感恩是道德情感的基础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但面对这些责任感淡化的孩子们,我们该如何去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呢?下面是笔者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通过运用感恩教育来培养学生们感恩意识的一些尝试。

4.1巧用案例,感化人心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就拿本学期第一次班会课上给学生讲述的两个真实事例来说,确实感动了一个又一个学生,这一点真的超出了笔者的预料。这次班会是以“感动”为话题展开的,对同学们讲到:“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接受着社会的“恩赐”,父母的养育,师生的教诲,朋友的关怀,大自然的慷慨赐予等等,但我们对于来自各个方方面面的“恩惠”和“帮助”早已麻木不仁,熟视无睹了,似乎我们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很少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感动,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和事不能不让我们感动 。

事例一:心存感恩的湖南男孩儿黄舸。他7岁时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医生预言他的生命周期只有十八岁。可这位坚强的孩子并没有被病魔吓倒,而是决定在有生之年,赶在生命的尽头,去寻找那些曾经帮助过或鼓励过自己的恩人,并当面说声谢谢。于是,自2003年起,这位坐在轮椅上四肢无力、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的14岁孩子和他父亲一起便踏上了漫长而又艰辛的感恩之旅。他们花费3年多时间,行程1.3万多公里,终于找到了30多位恩人。

事例二:把时间献给孩子的丛飞。1994年,当他处于最困难时,一位好心的女孩拿出600元钱让他参加歌手大赛,可后来再也找不到这位好心人,也无从报答她。此后,丛飞便决定用感恩的心来回报社会。他热心公益事业,11年来为社会公益演出400多场,义工服务时间6000多小时,资助贫困学生178人,捐款300多万元,并亲自6次到贵州贫困地区为孩子们送去学费。可就在他倒在赈灾义演舞台上被医院诊断出已经是胃癌晚期时,可作为一位有名的歌手,却拿不出住院的医疗费!就在他住院期间,又把大家捐给他治病的钱从中拿出3个疗程的化疗费用2万元,捐给了贵州贫困山区。 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是不容易被感动的,事实上也并非如此,只不过是我们没有找准切入点而已。上面两个事例,还没讲完,教师里就已经鸦雀无声,当讲完时,教室里已是一片哭泣声。看到当时的场景,笔者确实无比感动。然后对他们说:“看来我们都是有感情的人,大家能不能就这两件事谈谈自己的感受呢?”话声刚落,好多学生举起手,他们的话语中都对自己过去那种自私、冷漠和霸道的行为感到愧疚和自责,接下来一段时间笔者收到很多学生对自己行为进行反思的信件,这次班会课的确触动了他们的内心世界。笔者认为,作为班主任,只要平时多观察、多留心、多收集,肯定会找到无数打动人心的感恩事例。只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找准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肯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4.2知荣明耻,感恩父母

由于家庭教育中存在着施恩不图报的思想,“孝敬父母、感恩父母”这一传统的美德也在不断地被弱化。但作为班主任,无论如何也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一个不孝敬父母、不感恩父母的人是可耻的。

4.2.1认真算帐,触动心灵

针对目前这些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孩子们,如果再用那种抽象、空洞的说教来进行感恩教育,结果显然是空而无力,很难触动他们的内心深处。笔者通过算帐感恩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利用班会课,让学生们算一算这些数字,想一想这些问题,例如:自己在母亲体内生存了多少天?这期间母亲容易吗?出生后又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母亲为自己喂奶、喂饭有多少次?擦屎擦尿多少次?生病时父母辗转过多少家医院、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自己家里一年有多少收入,花在自己身上的有多少?今后还需要多少?你做过多少让父母高兴的事和伤心的事?你向父母说过多少次感激的话?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他们不算不知道,一算真的吓一跳,等他们算好时,许多学生的眼圈儿都红了。

4.2.2深化感恩意识,体验真实情感

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对每一届初一新生,我总要连续召开几次关于感恩方面的主题班会,其主题内容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心存感激,学会感恩”;“学会感恩,快乐做人”;“感恩于心,回报于行”等等;其形式可以灵活多变,例如:相互交流父母疼爱自己的感人经历;讲述“感恩”的故事;演讲比赛;感恩典型人物介绍;感恩影片、感恩歌曲欣赏;看看儿时照片,描述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给父母写封信、做张贺卡等等。总之,通过班会活动,让学生感知父母的辛劳,树立感恩意识,增强责任感。除此之外,笔者还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的感恩意识付诸于行动之中。

(1)实施亲情行动:

亲情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而应该从细微处入手。笔者总是设法让学生体验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并用力所能及的方式来回报。例如:①作亲情观察。让每一位同学及时记下每天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或自己为父母做的事,并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②作亲情沟通。常言道,言为心声,经常鼓励学生要和父母多谈谈心,经常向父母问声好,端碗饭,泡杯茶,捶捶背等;③作亲情体验。如“今天我当家”,让学生和父母互换角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父母持家不易、父母恩深似海;④作亲情回报。回报父母、积累亲情并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应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和点滴的生活琐事中。

(2)开展多种活动

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过程中,班主任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德育引导者应该多元化,活动应该丰富多彩。下面是笔者认为比较有效的一些尝试:①坚持办好“孝敬之星”的评比,每两周评选一次孝敬之星;②创办“感恩”小报;③利用好国旗下讲话。每个学期,请德育处安排几次有关“感恩”方面的国旗下讲话;④请语文组老师组织几次有关感恩方面的比赛。如:作文竞赛、演讲比赛、诗朗诵等;⑤建议校团委组织有关感恩方面的文艺活动。让学生编排“感恩节目”,设计“感恩”宣传或广告;⑥让体育老师把“感恩的心”这首歌用于课间操。

4.2.3家校互动,形成合力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既是学校的义务,也是家长的责任。如果家校能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肯定会产生理想的效果。否则,都有可能产生5+2=0或2+5=0的可悲的结局。因为,家庭是美德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学会关心的基石,父母的行动会影响到孩子品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笔者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设法引导和启示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关心自己、关心家人、关心朋友和同学。

4.3感恩他人,回报社会

学生的感恩意识只停留在家人、父母身上还是不够的,这不是我们进行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一定要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方法,及时地将他们的感恩意识迁移到爱别人、爱社会。笔者认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失为一种提升学生感恩意识的有效方法。

笔者经常在节假日、周末带领一些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例如:每当插秧或收稻的季节,就带学生到田间、地头,让他们体验并感知农民的辛苦,一粒米一餐饭确实来之不易。让他们到敬老院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聆听一下老人们当年艰辛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让他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有老人们付出的辛劳和汗水,善待老人,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5   学会感恩,升华人格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有敬畏之心的人,懂得感恩的人才能真正称得上一个高尚的人。其实,在很多时候,感恩并不在于回报了什么,而是在于自己与社会之间创造了一种互相影响的友善氛围,在肯定别人、回报别人的同时也升华了自己。

5.1感恩让人正直、坚强

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懂得付出的人,生活才会有动力和责任感。例如:香港著名的成功商人李嘉诚,他之所以能始终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是因为他一直把“吃得苦中苦,来时报母恩”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就这样,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终于成为香港首富,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慈善家。同样,甘肃省宁县16岁的孩子李勇背着父亲去上学的事迹,也感动了很多人。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他在全国初中化学竞赛中竟然获得了甘肃赛区一等奖,初中毕业考试又考出了全县第二的好成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感恩”在帮助并快乐别人的同时也坚强了自己。“当你心存感恩时,生活也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

5.2感恩促使人格高尚

学会了感恩,就懂得将各种感激永铭于心,也会促使一个人产生责任感。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必定拥有的是一颗自私、冷酷、麻木而又绝情的心。看看当今的那些贪官污吏们,他们心中有几人能知晓感谢人民的养育与信任之恩。同样,再看那部分腰缠万贯的煤矿业主们,他们不但不感恩国家的富民政策,竟然麻木得连为他们创造出巨额财富的工人的死活都不顾,当然他们也一个又一个沦为阶下囚。如果他们能有一点感恩之心的话,他们的人格和良知又何至于扭曲到这种程度!

6   结束语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它为德育教育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和准确的切入点;同时,也为培养优良的班风、学风找到了一种可行的途径。通过实施感恩教育,学生的学习动力、行为习惯、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和道德情感均有明显提高。但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让学生真正懂得识恩、感恩和报恩,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任顺元.《心理效应学说》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2]王秀玲.《碰撞与沟通》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郭永福.《班主任新视野》北京教育出版社.2017.

[4]徐汉林.《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海豚出版社.2017.

[5]魏书生.《与父母对话家庭教育》河海大学出版社.2017.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感恩意识】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感恩意识11-23

如何培养小学生感恩意识02-16

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11-23

初中思品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11-23

如何培养创业意识11-25

如何培养服务意识10-19

思想政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11-23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法律意识10-22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提问意识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