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时间:2022-11-23 12:50:39 形象分析 我要投稿

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元稹的《莺莺传》为原本,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脱胎而来的元代汉族戏曲剧本,是我国古典喜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主要叙述了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两人的恋情却遭到相国夫人的百般阻扰,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西厢约会、私定终生并且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获得圆满结局的故事。《西厢记》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实描绘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主题最成功的戏剧,更是在与其对于女主角崔莺莺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借用金圣叹曾经给予崔莺莺的性格特征做出的评价有云:“无双,天下之至尊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灵慧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在此,便由此展开具体的分析。

首先,一开始我们便可以得知崔莺莺乃是已故相国大人的千金小姐,芳龄十九,端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兼具温文贤淑。不可不谓之是大家闺秀,人比花娇。君不见张生在普救禅寺大雄宝殿初见莺莺,便“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张生萤窗苦读二十年,原本满心“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安邦定国的大志,原意奔赴长安一心只为考取功名只为飞黄腾达的锦绣仕途,只怕是在见到崔莹莹的花容月貌之后全抛在脑后,烟消云散不知所踪,唯叹“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而之后的孙飞虎倾慕崔莺莺的美貌,要用武力强行围困普救寺抢走崔莺莺,来作自己的压寨夫人。以及莺莺烧香时原应两耳清净不问七情六欲的和尚也心神不定,由此可轻易得见崔莺莺的气质非凡,清丽脱俗。

再也,论才情,崔莺莺那是才思敏捷,多才多艺,无论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针黹女红,秋千蹴球,可以说是样样精通,更是有才女之誉。借着崔莺莺月夜焚香拜月,张生隔墙观望,继而吟诗曰:“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而崔莺莺随即和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这里便可以看出崔莺莺在诗词歌赋上不仅造诣颇深,而且反应敏捷,当之无愧的才女。而后在孙飞虎围庙抢亲之时,听闻母亲的佛殿许婚,崔莺莺虽然欣喜,却也一眼便明了母亲的佛殿许婚不过只是权宜之计,缓兵之计罢了,更何况口说无凭,由此不难看出崔莺莺头脑清醒,对形势以及母亲的心理看得十分透彻分明,并非像一般女子一样被爱情蒙蔽得不分状况。这一点在后来老相国夫人赖婚的时候也有表现,刚开始莺莺拖延敬酒,后来被母亲逼得不得不为之的时候也借机向张生解释,进而安慰张生。还有莺莺知道红娘原是母亲派来监视她一举一动的“探子”,因此在收到张生的情书之时假装训斥起红娘,并且在给张生回信的时候,借由红娘不识字,另编了一套说辞来掩饰信中的真实内容,以免红娘向老夫人通风报信,由此我想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莺莺的反应敏捷、顾虑周全的那一颗七巧玲珑心。

从性格上来分析,崔莺莺出身于封建社会达官贵人豪门望族之家。父母皆是封建门阀制度的奉行者和封建礼教的捍卫者。从小崔莺莺便是身处官宦家族的严格的家规管束之下,可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一直以来所处的环境就只有与世隔绝封闭自守的深闺大院。除此之外,相国夫人专门聘请了封建礼教的卫道士—— 一位思想迂腐意识守旧性情固执的老夫子担任崔莺莺的私塾老师,每天给崔莺莺灌输的无非就是“四书五经”、封建伦理道德、“三从四德”、“七出”责罚的封建礼教。总体来说,黑暗的封建社会,迂腐的封建家长,高墙的深闺后院,残酷的的封建礼教, 对崔莺莺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和行动上的桎梏, 限制了崔莹莹的行动自由,压抑了崔莺莺人性和精神世界。

在遇到张生之前,崔莺莺作为相门之女早已在父母亲的安排之下和礼部尚书的长子定了一门亲事,在父母看来这门亲事是中表联姻,亲上加亲,然而崔莺莺对这门亲事十分不满,觉得幽怨,压抑和苦闷,渴望着能够冲破束缚,挣脱无形的牢笼,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追求幸福的生活,可是一方面崔莺莺不敢果断的违反封建礼教,更是出于孝道不敢违反母亲的命令,

另一方面她渴望幸福生活却也对幸福生活到底是是什么样子可以说是一头雾水,在这个阶段,崔莺莺总体而言对于封建礼教的抵抗是消极的、被动的。

莺莺虽然备受封建社会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但是人性中最基本、最宝贵的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美满爱情的追求, 并没有彻底泯灭。普救寺大殿中与张生的相遇可以说是彻底地点亮了她内心爱情的光芒。原本日日被老夫人严加看管之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崔莺莺,突然之间撞见张生这般面如宋玉,貌若潘安,风流卓绝,倜傥不群的男子,再对比一下表兄郑恒的形态猥琐,不学无术,只知斗鸡走狗,眠花宿柳的一派纨绔子弟模样,自然情窦初开,心生情意。按照崔莺莺从小接受的女德教育,为女子者本该是“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可是莺莺对张生却是一步一回头,临去那一秋波的脉脉含情不仅仅是崔莺莺和张生二人爱情开始的源头,而且十分直观地给我们展示了崔莺莺人性的复苏以及对追求自由爱情的渴望。

《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俗话说“好事多磨”,崔莺莺和张生两人的爱情之路也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老夫人运用各种各样的强硬手段企图拆散两人之间的爱情,更是嫌弃张生是一介白衣秀士,“止留下四海一空囊”的清贫家产,因此堂而皇之地抵赖掉原本允诺的佛殿许婚。与相国夫人强势维护中表联姻的行为对比之下,我们不难看出崔莺莺在追求爱情道路上的大胆坚定。可以说,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经历,也正是崔莺莺大胆向封建礼教发起挑战,摆脱封建婚姻束缚的经历。

崔莺莺先是和张生隔墙对诗,继而是月下听琴,正是莺莺从一开始对爱情炽热地追求,为她之后一步一步地走上了违背纲常,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埋下了种子。之后相国老夫人仗势欺人赖婚之后,崔莺莺更是大胆要求红娘为自己穿针引线,送去诗简相约张生。然而张生应约前来之时, 她又翻脸借故不认帐,责怪红娘,怒斥张生。

在红娘看来,小姐的言行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人摸不清道不明,其实崔莹莹的这一行为不难理解,她至始至终一直受着家庭的严厉压制和名门闺秀身份的约束,再加上又疑惧被母亲派来监视她的红娘。这般矫情作假,不仅表现了她所受的封建教养对她的影响,更真实地揭示了她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对她的制约,又显示出她在追求幸福爱情的道路上曲折复杂的斗争。而后崔莺莺的赖简造成张生因情生病,卧病在床。张生的病情牵挂着崔莺莺的心弦,更是让崔莺莺辗转反侧,坐立难安。这也是她思想斗争最激烈的时刻,是内心人性和外界礼教的激烈冲突。最终爱情的追求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崔莺莺大无畏地不顾一切地去西厢赴会,并且私定终身,以身相许。可以说崔莺莺这一离经叛道的行为不仅仅是对封建家教的大胆抗争,更是对压抑人性的封建礼教的有力冲击。西厢赴会完美地展现了崔莺莺对于爱情的坚定不移以及为爱的奋不顾身。在崔莺莺的心中,爱情始终是至关重要的,而她并不在乎什么功名利禄,长亭送别,莺莺又云“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临别之时的“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更是鲜明地表现了崔莺莺为爱付出的执着。

总体而言,王实甫通过塑造崔莺莺这一鲜明生动又极具有真实性的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通过崔莺莺一步步地对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反抗再到打破世俗挣脱礼教的束缚,大胆地去追求心中所向往的爱情,并且不断地为之而努力地与自己的内心作斗争,与母亲的命令相抗争,与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相抵抗。更是表明了作者致力于勇敢批判封建社会的弊端,有力地抗诉封建礼教对于人们内心的人性的压抑与摧残。

师本一班

1301100125

林钰珊

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篇2]

元稹的《莺莺传》主要讲述的是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而究竟是否是张生有意为之还是两人之间有不可调和矛盾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莺莺传》中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的十分艺术立体,因此对于崔莺莺这个形象做了简要论述。 在作品中的崔莺莺是一名冷静且理性的美貌女子,而不是一个充满爱意、感情丰富的恋人。尽管二人后来成为频繁密会的恋人关系,莺莺也爱着张生,不舍与其别离,但通过作品整体反映出来的崔莺莺的形象是冷静而理性的。她虽然对张生的离去恋恋不舍,但她并没有挽留张生。另外,两天之后的十八日,她虽然由红娘引路,去张生的住处,并与其过夜,但整个晚上她没有说一句话。莺莺当天的表现也与几天前的行动完全不同,从几天前的见面到十八日晚的夜会这期间莺莺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我们无从得知。尽管莺莺爱着张生,分手后为其寄去情真意切的回信,但作品中对莺莺的描写处处表现出她是一位没有丝毫的感情动摇的、非常理智的女人,她的行为甚至会动摇人们认为爱情与理智通常是相悖的观念,甚至会产生“莺莺究竟是否真心爱张生”这样的疑问。也许张生最后离开莺莺也是因为自己对此没有信心的缘故。在儒家封建秩序严格地起支配作用的时代,莺莺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张生。崔莺莺的父亲虽然早逝,但莺莺作为名门闺秀,不论从其曾经接受的家庭教育也好还是其他也好,都无法破坏已有的秩序。尽管作为一个女子,她无法挽留前去赶考的张生,但她将“离别”这一事实看作是理所当然的结果的想法,还是不能不使人怀疑其爱情的真实性。

总之,《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是一名普通人很难与之匹配的女子。她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举止非常理智,她从不把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想法表露出来。所以张生即使与她同床共枕对她也没有任何自信。那么,莺莺与张生是否真正相爱?尽管莺莺没有明确表现出来,甚至于直到最后也没有不顾颜面去求张生,但她确实是真心地爱着张生的.而张生最终也没能猜透莺莺的心思,因此一直怀疑莺莺,没有从心底去接受她。笔者认为莺莺的这种被认为不似爱情的爱情,也许正是《莺莺传》的艺术性所在。在《莺莺传》中,通过主人公莺莺这一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她的心理状态、言谈举止与一般的爱情小说不尽相同。本篇重点描述的不是男女在相遇与别离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曲折故事,而是主人公的彼此猜忌与评价,与行动相比,其心理上的矛盾冲突更加突出.对男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变化的理解是理解全篇作品的重要环节.《莺莺传》的写作动机是为了对男女间的不伦之恋进行训诫(自制私奔),但在作品中并没有对崔莺莺与张生的行为进行贬损的内容.相反,《莺莺传》体现了超越时代的自由恋爱思想,在当时,这样的故事恐怕并不多见,所以作者才写作此传。

【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相关文章:

对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11-23

莺莺人物形象分析11-14

柳浪闻莺作文09-23

咏笼莺原文赏析07-29

咏笼莺原文及赏析03-07

喜迁莺·晓行原文及赏析10-14

喜迁莺·晓月坠赏析12-06

《喜迁莺·晓行》译文及赏析09-03

喜迁莺·花不尽原文及赏析12-03